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上海卷】语文评卷人得分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官盛则近谀。([唐]韩愈《________》)(3)《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主持人向与会的老中青嘉宾表示欢迎,引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名句。这句名句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选择。(5分)(1)学校团委将推送一篇关于校运会的文章,主题是“青春跃动”,副标题是“——记校运会”。以下选项最合适做主标题的是(2分)A.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B.雄关真如铁,迈步从头越C.乘风破浪,直挂云帆D.鹰隼试翼,风动云起(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随着电脑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大,如今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在很多具体的工作上轻松超越人类大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换句话说,所有的人工智能都不具备自我意识。①究其原因,机器人缺乏“本体感觉”很可能是最大的差别所在②但是依托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却在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上进展缓慢③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台电脑会把芯片、处理器、电源和机箱等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④比如跳高或者奔跑,更不用说那些涉及情感的事情了A.④②①③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评卷人得分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典型①人们把作家创作出来的那些高水平的人物,称为典型,或典型人物。②从一般道理上说,作家所写的人物能够被广大的读者接受和认可,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人物就是典型人物。但从理论上界定,还真是一件难事。从人类最初的叙事作品到今天,作家和理论家对于如何写人物,看法发生了许多变化。③朱光潜先生曾对典型这一概念作过考证:“典型”(Tupos)这个名词在希腊文里原义是铸造用的模子,用同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东西就是一模一样。这个名词在希腊文中与Idea为同义词。Idea本来也是模子或原型,有“形式”和“种类”的涵义,引申为“印象”“观念”或“思想”。由这个词派生出来的Ideal就是“理想”。所以从字源看,“典型”与“理想”是密切相关的。④这就是说,典型这个概念虽然在近代以后才被广泛使用,但人们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从古希腊时就开始了。⑤亚里斯多德在为诗所作的辩护中曾指出,诗比历史更真实,因为诗人要写“有普遍性的事”,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他说: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会给人物起名字。⑥在这里,亚里斯多德提出了一条写人物的原则,先把人物普遍化,也就是抓住同一类人物的共性,然后再给人物个别性,如起名字。在这一思想中,涉及到了人物的典型性问题,“典型”几乎与“”成了同义词。其实,这主要还是一种类型化的思想,也就是从某一类人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这种类型化思想反映出文学创作已经不满足于对个别的人物和琐碎的事件的描写,而要写出包含更多意义的作品,这是叙事文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从此,西方叙事文学就沿着这条类型化的道路向前发展。⑦18世纪以后,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获得长足的发展。黑格尔在《美学》中集中探讨了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这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典型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朱光潜先生对此做了客观的总结:第一,黑格尔并不把人物性格看作抽象的东西,而是把它看成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分的。其次,黑格尔不但把人物性格和历史环境联系起来,而且看作人物性格是矛盾对立的辩证发展的结果。第三,黑格尔要求典型人物性格须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而不只是理念的象征或符号。⑧朱光潜先生的评价是公允的。马恩对典型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问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在17世纪,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他在《水浒传》的批评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物塑造方面的理论,其中,有关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论十分丰富和深刻:《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⑩除金圣叹外,毛宗岗的《三国演义》点评也取得了很高的理论成就。有人因为中国传统叙事学是点评式的,所以认为叙事研究缺少理论深度,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叙事研究包括人物塑造问题,不只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创造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叙事研究,尤其是典型人物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的创作基础上的,所涉及的理论往往不是从抽象的哲学命题出发,所以更具有美学价值。⑪20世纪中期后,中国文艺理论界对典型理论的研究展开过较大规模的研讨,力图揭示典型作为艺术形象的美学特质,形成的主要观点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典型人物必须是艺术的独创,是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3.填入第⑥段横线中的词语,最不贴切的一项是(2分)A.共性B.原型C.类型D.特征4.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A.古希腊时期对“典型”理论有了深入探讨和界定。B.文中阐释的“典型”概念不限于叙事文学的范畴。C.黑格尔的《美学》丰富了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D.马恩的典型理论是对西方典型理论的发展和总结。5.假设以下说法都成立,最能支持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的一项是(2分)A.典型人物是被读者认可的高水平人物。B.历史环境决定着典型人物的性格形成。C.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在于丰富和多元。D.典型人物须是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整体。6.作者对第⑩段中的“错误的看法”作了反驳。你认为反驳是否有力?请具体评析。(4分)7.用文中第⑪段的观点,从林冲、王熙凤、聂赫留朵夫、阿Q这些典型人物中选择其一加以分析。(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影青瓷①纪项是铜城有名的收藏家,闲着没事就爱到乡下转悠。几年下来,还真淘了不少宝。②这天,纪项来到凤庄,无意中看到一户人家有只宋代的影青瓷。那是一只小瓷碗,保管得很好。虽然不是什么大宝贝,但在铜城,这种东西已经很少见。纪项就问主人丁大爷,这个碗卖不卖?③丁大爷摇摇头,不卖,这是咱家唯一的宝贝哩。纪项很想得到这件宝贝,开了三千元的价钱,丁大爷还是不卖。纪项只好作罢,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也只能擦肩而过啊。④纪项回家后,常常想起凤庄看到的那件影青瓷。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小宝贝,纪项是不屑一顾的,他家里的藏品都有半屋子了。之所以想得到这件影青瓷,是因为它另有一番深意。铜城是个千年的瓷乡,仅岭垌村在宋时就有影青瓷窑一百多座。而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铜城这个与景德镇相距甚远的小地方,能生产出与之相媲美的影青瓷,可见当时铜城制瓷技艺之高超。世事沧桑,现在铜城所产影青瓷存世量已极少。⑤不久,纪项又像往常一样去城南的古董街淘宝。在街上没走几步,看到几个人围在一起,拿着一件东西谈论它的真假与来历。纪项便凑了上去,一看,那不正是他在凤庄丁大爷家看到的影青瓷么?⑥卖主是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长得结实憨厚。看的人大概价钱给得很低,小伙子有点着急,他从一个中年人手中拿回瓷碗,说你们都不识货,别看了,人家给了三千块我爷爷还舍不得卖呢。围观的人就发出一片不屑的嘘声。⑦纪项问,那你要多少钱呢?小伙子说,如果你中意,一口价,五千元。⑧纪项从小伙子手中取过瓷碗,仔细看了看,确实是那天他在丁大爷家看到的那件影青瓷。便说,这瓷器是铜城岭垌窑的产品,值不了那么多。⑨小伙子看着他,说这是咱铜城的“土产”不假,但它与景德镇的影青瓷比,品质一点也不差。小伙子头头是道地说过,顿了顿,一脸无奈地说,如果不是爷爷病了急等钱用,我还舍不得卖呢。纪项看着小伙子,说货物要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你要的价确实过高了。⑩也许看出纪项是个识货的行家,小伙子问纪项,那你能给多少?纪项伸出三个手指头。围观的人中有人说,三百也高了。小伙子急了,三百我拿回家去。纪项说,一口价三千元。卖,我就拿走。⑪小伙子看了看纪项,又看着瓷器好一会儿,眉头一皱,额头上的几道皱纹变得更深了,好一会儿才点头,算是成交。⑫小伙子拿了钱,急匆匆地向车站方向走。纪项看着焦急而又匆忙的小伙子,在他走出十几步后,把他叫住了。小伙子回转头,不解地看着纪项。纪项边迎上去边问,你在哪里工作呢?⑬小伙子看了看脚下,说没有工作。纪项就问他愿不愿意去做古董销售,铜城最大的古董店德宝坊是他朋友开的,正缺人手。⑭我对古董不在行,行吗?小伙子诚惶诚恐地问。⑮一个人,只要肯学肯吃苦,干什么都行,纪项笑着说。在纪项的推荐下,小伙子去了德宝坊。⑯转眼十几年过去。小伙子已经成为德宝坊最有名的古董鉴别师,认识他的人都不叫他的名字丁二根,也不叫他丁老师,而是叫他丁一眼,因为他鉴别物品时看上一眼就知真假。⑰一天,丁一眼来到纪项家,说想求一件事,他说,我爷爷快不行了……没等丁一眼说完,纪项拉着丁一眼的手,说,走,去看看你爷爷。⑱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床上的丁大爷奄奄一息,见到纪项,呆滞无神的双眼亮起一道光。看着气若游丝的爷爷,丁一眼说,纪老师,我爷爷一生视为宝贝的那件影青瓷,十多年前我卖给您收藏了,今天,我想把它赎回,多少钱都行,我要让它陪着爷爷。⑲丁大爷向丁一眼招了招手,似有什么话要对他交代。丁一眼上前一步,把耳朵凑了过去。丁大爷吃力地告诉丁一眼,在他卖了影青瓷的几天后,纪项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还给了他一笔钱治病……丁大爷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渐渐说不清楚了。⑳丁一眼从爷爷变动的口型中能感受到爷爷想要对他说什么。爷爷说完后,丁一眼看着纪项,感慨万千道,纪老师,谢谢您!㉑纪项拍了拍丁一眼的肩膀说,宝物,要留在真正爱宝的人那里。(根据同名小说改编)8.这篇小说把叙述语言与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内心独白融合了起来,请以第③段为例,对此加以赏析。(3分)9.分析第⑨段和第⑩段议价的场景对塑造纪项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10.小说第⑲段的情节出人意料,细加品味又合情合理,这与诸多细节的成功刻画密不可分,请从这一角度对第⑰段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加以赏析。(4分)11.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暖心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4分)(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宋]赵佶①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今年华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注释】①赵佶,宋徽宗,宋朝第八位皇帝。1121年(宣和三年)夏四月丙寅,贵妃刘氏薨。徽宗对刘妃的去世极为悲痛,啜泣不已,五月甲辰,特旨追册贵妃刘氏为皇后,谥曰明节。12.下列古代文学作品选中,不适合收录本词的一项是(1分)A.《乐府诗选》B.《宋词菁华》C.《诗余选编》D.《长短句集粹》13.对本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行行”指不停地、频繁地,写出了词人与刘妃恩爱、甜蜜的日常。B.市集上彩灯罗列,令人目不暇接,却扰人心绪,让词人不忍直视。C.本词上片忆旧时事,下片伤今时景,今昔对比,脉络清晰。D.纵观全词,语言朴实无华,近似白话,情感却真挚动人。14.同为悼念亡妻之作,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妙绝千古;本词开篇也写到“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请比较两首词的“无言”之境在表情达意上的差异。(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①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①,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②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③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④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注]①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三等为最高。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辙自谓必见黜(2)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2分)(1)范镇难之()A.责问 B.感到为难 C.怨恨 D.担心(2)命辙为之属()A.写文章 B.嘱托 C.属下 D.连缀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18.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19.第①②段画浪线的两句刻画人物鲜明生动,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3分)20.结合第③段苏辙谏言内容,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光皆不能从”的原因。(4分)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海舶三集》①序(清)刘大櫆①乘五板之船,浮于江淮,滃然云兴,勃然风起,惊涛生,巨浪作,舟人仆夫失色相向,以为将有倾覆之忧、沉沦之惨也。又况海水之所汩没,渺尔无垠,天吴睒晹,鱼鼋撞冲,人于其中,萍飘蓬转,一任其挂罥奔驰,曾不能以自主,故往往魄动神丧,不待樯摧橹折,而梦寐为之不宁。顾乃俯仰自如,吟咏自适,驰想于沆瀣之墟,寄情于霞虹之表,翩然而藻思翔,蔚然而鸿章著,振开、宝之余风,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谓神勇者£!②余谓不然。人臣悬君父之命于心,大如日轮,响如霆轰,则其于外物也,视之而不见其形,听之而不闻其声。彼其视海水之荡潏,如重茵莞席之安;视崇岛之峌当前,如翠屏之列、几砚之陈;视百灵、怪物之出没而沉浮,如佳花、美竹、奇石之星罗于苑囿。歌声出金石,若夫风潮澎湃之音,彼固有不及知者,而又何震慑恐惧之有?③翰林徐君亮直先生以康熙某年之月日,奉使琉球,岁且及周,歌诗且千百首,名之曰《海舶三集》,海内之荐绅大夫莫不闻而知之矣。后二十余年,先生既归老于家,乃命大櫆为之序。(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海舶三集》是徐葆元奉使琉球时所作诗集。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焉B.耶C.矣D.耳2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写出了诗作者对大海的不了解和不在意。B.肯定诗作者胆气雄起,能承受风涛之大。C.赞美诗作者为诗,心无外物,不惧风涛。D.表明了作者对诗作文辞铿锵优美的褒扬。2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3分)24.本文作为一篇诗序,评论诗歌的角度独特,请结合全文内容对此进行分析。(5分)评卷人得分三、写作70分25.作文生活中,我们会欣赏大自然、艺术品、他人乃至自己,欣赏普遍存在。有人以为,欣赏是我们和欣赏的对象之间取得和谐。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上海卷】语文·全解全析【答案】1.(1)发愤忘食 (2)位卑则足羞 师说 (3)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解析】【答案】2.(1)D(2)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意思是乘着青春年少的时候要努力有所作为,因为光阴易逝,少年时光是很短暂的,人是不可能总是青春不老的。是劝少年要珍惜时光,不符合校运会主题。B.“雄关真如铁,迈步从头越”意思是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以此来表达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用于关于校运会的文章,意思不适合。C.化用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一般用来表达一种自信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不适合校运会的文章标题。D.化用《少年中国说》中“鹰隼试翼,风尘翕张”两句,意思是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云高卷兴起。形容我中国少年和创建的少年中国的英姿,符合校运会这一情境。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题干中的四句话都是说人工智能的不足之处,而段首是说人工智能在很多工作上超越人类大脑,所以②应放在最前面,与上文内容形成转折关系;①是对②句中机器人在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上进展缓慢的原因的介绍,故④应紧承②;④列举跳高、奔跑的例子,论证机器人缺乏“本体感觉”,故④应紧承①;文中最后一句“换句话说,所有的人工智能都不具备自我意识”与③中“没有任何一台电脑会把……”语意一致,故③在最后。正确语序应为:②①④③。故选D。【答案】3.B4.A5.D6.答案示例1:反驳有力。理由是:评价叙事研究的水平不仅包括理论是否深浅,还体现在创作水平的高下上。中国的叙事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基础上的,如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点评,提出了系统又深刻的人物塑造理论,概括了典型人物的美学特质,理论研究与叙事创作相辅相成。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答案示例2:反驳不力。理由是:叙事研究应该建立在系统的理论发现上,作者仅列举了金圣叹的《水浒传》点评来阐述中国叙事研究的成果,而且点评式的研究缺乏理论的提炼,个案不足以支撑“中国叙事研究有理论深度”的观点。7.答案示例:阿Q形象具有“典型”的美学特质:他在与未庄人的冲突中所表现的自夸又自贱、自负又自嘲为其所独有,其言行、心理展现的保守愚昧、忍辱屈从集中反映了旧中国不觉悟又善自欺的国民劣根性,“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成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和文化概念。【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概念的能力。结合“这主要还是一种类型化的思想,也就是从某一类人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分析可知,“类型化的思想”指向“类型”;“共同特征”指向“共性”和“特征”。故“典型”里包含了“类型”,“共性”和“特征”,没有“原型”。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A.原文只说“人们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从古希腊时就开始了”,并没涉及“深入探讨和界定”的问题,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黑格尔在《美学》中集中探讨了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这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典型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马恩对典型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问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分析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应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即“典型人物须是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整体”。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评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答题。反驳有力。理由是:结合“叙事研究包括人物塑造问题,不只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创造问题”可分析出,评价叙事研究的水平不仅包括理论是否深浅,还体现在创作水平的高下上。结合“中国的叙事研究,尤其是典型人物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的创作基础上的”可分析出,中国的叙事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基础上的。“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其中,有关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论十分丰富和深刻……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所涉及的理论往往不是从抽象的哲学命题出发,所以更具有美学价值”,据此分析,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点评,提出了系统又深刻的人物塑造理论,概括了典型人物的美学特质,理论研究与叙事创作相辅相成。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若说反驳不力,可从中国叙事研究的具体特点分析:事例的单一性:作者仅具体列举了金圣叹的《水浒传》点评来阐述中国叙事研究的成果,且“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这个观点也是一家之言,个案不足以支撑“中国叙事研究有理论深度”的观点。理论特点:中国传统叙事学是点评式的,举的例子“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即是简单点评,明显缺乏理论的提炼,所以叙事研究缺少理论深度。而叙事研究是应该建立在系统的理论发现上的。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⑪段观点是:艺术形象的美学特质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典型人物必须是艺术的独创,是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解答本题,要分析出相关人物的个性与共性,并挖掘出典型意义。比如林冲的形象具有“典型”的美学特质。在一百零八个上梁山的人物中,真正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一再退让,却又步步被逼,走投无路,最后只好拼死反抗,上梁山的,唯有林冲。林冲就是在求生存的斗争中忍让,忍让,再忍让,直到忍无可忍,最后才爆发处愤怒的吼声。林冲杀死陆谦等三人,不仅是他对高俅的坚决反抗,而且也是他同原来为之尽忠效力的封建朝廷的彻底决裂。从此,他义无反顾的走上了梁山。他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典型代表。林冲虽然是一个英雄,但是他是一个悲剧英雄,并且他是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下产生的一个典型人物,可以说林冲反映了封建时期很普遍的现象。【答案】8.小说第③段将丁大爷拒绝出售藏品的对话以及纪项被拒绝后的内心独白,都融合到叙述语言中。这样处理,省去了衔接性的叙述语言,使情节更简明、矛盾更突出。这样处理还增强了叙述语言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9.面对卖主因家人病情才愿意出售藏品的陈述和围观者起哄拉低价格的局面,纪项给出和上次见到该瓷器时所开的相同的价格,刻画出纪项鉴宝能力强、讲原则、待人真诚、干脆利落的形象。10.第⑲段丁大爷说纪项早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并资助过他,出人意料。第⑰段写“没等丁一眼说完”纪项就拉着丁一眼去看丁大爷,表明他已猜出丁一眼所求的事,但并未带上影青瓷,直接就去看丁大爷,暗示了影青瓷早已还了回去;同时,这个细节还暗示了他与丁大爷早已有所交往,有一定的交情在。这一细节与纪项随缘而热心的处世风格一致,使小说的情节发展虽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自然巧妙,可读性强。11.宝贝与有缘人为伴,识宝惜宝之人也因宝结缘。求购不得能随缘而安,意外购得后不仅悄悄地物归原主,还不露痕迹地助人脱离困境,美丽的心灵在不经意间就能使你产生温暖的感动。现将该小说推荐给你,希望也能温暖你心。【解析】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语言特点的能力。“丁大爷摇摇头”,这是叙述语言;“不卖,这是咱家唯一的宝贝哩”这是丁大爷的回答;“纪项很想得到这件宝贝,开了三千元的价钱,丁大爷还是不卖”,叙述语言中含有对话内容;“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也只能擦肩而过啊”,这是纪项被拒绝后的内心独白。此段将丁大爷拒绝出售藏品的对话以及纪项被拒绝后的内心独白,都融合到叙述语言中。没有点明谁说什么,谁答什么,但读者一目了然,叙述语言口语化、生活化,读来亲切、真实,仿佛对话的两个人就在眼前。这样处理,省去了衔接性的叙述语言,使情节更简明、矛盾更突出。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相关情节对塑造人物作用的能力。面对卖主因家人病情才愿意出售藏品的陈述和围观者起哄拉低价格的局面,纪项先说“说货物要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你要的价确实过高了”,表明纪项鉴宝能力强、讲原则,不因曾经有过缘分就脱离实际讲话。“纪项说,一口价三千元”,纪项又给出和上次见到该瓷器时所开的相同的价格,不多不少,不欺不哄,还是原价,表现他待人真诚、干脆利落的形象。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细节描写的能力。“丁大爷吃力地告诉丁一眼,在他卖了影青瓷的几天后,纪项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还给了他一笔钱治病……”,第⑲段丁大爷说纪项早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并资助过他,出人意料。第⑰段写“没等丁一眼说完,纪项拉着丁一眼的手,说,走,去看看你爷爷”,纪项没听完话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表明他之前和丁大爷已有交往,了解相关情况;强调“拉着丁一眼的手”,去看丁大爷,一是未带上影青瓷,直接就去看丁大爷,暗示了影青瓷早已还了回去;同时,这个亲切的姿势还暗示他在与丁大爷的所交往中已经积蓄了一定的交情,故自然而然的拉手去看望老人。这一细节与纪项随缘而热心的处世风格一致,之前他曾有“丁大爷还是不卖。纪项只好作罢,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也只能擦肩而过啊”,表明他理解丁大爷对影青瓷的喜爱,此处纪项和丁大爷结缘虽说情节上出人意料但又合乎他的性情,合情合理、自然巧妙,可读性强。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主旨,写推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阐述小说主旨,即小说“暖”在何处,表明推荐目的就是为了感受美好,温暖人心。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小说主人公是古董收藏家纪项,他鉴宝水平高超。他尊重他人,不夺人所好。当丁大爷决意不卖宝贝时,他不强人所难;小丁无奈卖了影青瓷后,他偷偷把宝贝还给了丁大爷。而且乐于助人。当丁大爷生病急需要用钱时,纪项主动给他钱治病;还介绍小丁到朋友那儿工作。更可贵的是纪项能理解宝物与有缘人之间的关系,他宁愿忍痛割爱将宝物还给丁大爷。而丁大爷临终之前未说完的话和丁二根的神态,暗示了丁二根会将此物还给纪项。这是皆因人物懂缘惜缘并结缘才有此美好的故事。这份情缘定会感动人心,带给你我温暖。据此整合信息,以推荐语语体完成即可。注意字数限制。【答案】12.A13.B14.答案示例:赵词的“无言”既写出了词人无话与人诉说,又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加之“哽噎”的动作描写(或实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藏的不能倾诉的孤寂与伤感,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而苏词中的“无言”所处的情境是词人与亡妻梦中相见,此处的“无言”,既有相见的欣喜与激动,又有十年未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的不知所措(或更丰富、更复杂的情感),加之一切只是梦境,为虚写,更加反衬出在现实中,对亡妻的不可遏止的思念之情。【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乐府诗选》辑录汉魏至唐五代乐府歌辞及先秦至唐末歌谣的总集,此诗作于宋代,不适合收录本词;再根据作者所处的朝代为宋朝和“词”的别称分别有CD“诗余”和“长短句”的说法,因此得出答案为A。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让词人不忍直视”错误,华丽的街区,彩灯罗列,美伦美奂的灯景令人目不暇接,怎奈此时的我再也没了往昔的心情,所以应该是理解成“奈何美景当下却没有欣赏的好心情”。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同为无言,但是两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容有差异,赵词有实际的动作描写,而苏词是梦境想象的虚写,手法不一样,背后表达的情感也大有不同。“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又到了看灯的时节,触目伤怀,不见去年人,无语凝噎。“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想当初我们一起看灯赏月,频指明月,频频诉说,愿月常圆,一刻也不要亏缺。月儿常圆,是人们美好的愿望。然而今年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了。赵词的“无言”既写出了词人无话与人诉说,又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加之“哽噎”的动作描写(或实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藏的不能倾诉的孤寂与伤感,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苏词中的“无言”所处的情境是词人与亡妻梦中相见。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一切只是梦境,为虚写,更加反衬出在现实中,对亡妻的不可遏止的思念之情。【答案】15.(1)免职、罢免 (2)仔细16.(1)B (2)C17.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滋生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18.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19.两处画线句,一处面对皇帝,一处面对执政的王安石,苏辙都敢于直言,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表现他正直耿介的品性。两处语言形式、刻画角度相似,形成回应,强化了人物形象。20.苏辙以来年秋试时间将近、诗赋韵律功夫、治经诵读讲解皆不易为据,认为不能实行改变,一切照旧,让天下举子定心向学,建议来年考试再稍作变动。司马光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针对的是王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改科举只是形,革除王安石的影响是实质。苏辙的劝谏没有针对司马光的真实意图,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性,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为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免职,“黜”是免职、罢免的意思。(2)句意为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熟”是仔细的意思。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范镇难之”意思是范镇感到为难,“难”,意动用法,对……感到为难。故选B。(2)“命辙为之属”意思是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属”,属员、属下的意思。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重点字词:“中外”,古今异义词,朝廷内外;“生事”,滋生事情;“书”,书信;“抵”,这里是送给安石;“加”,施加。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辙性沉静简洁”是说苏辙的性格特点,“辙性”主语,“沉静简洁”谓语,本句为主谓短语,可以单独成句,且下句“为文汪洋澹泊”省略主语“辙”,故两句中间应断开;“为文汪洋澹泊”,省略了主语,“汪洋澹泊”是“为文”的特点,后面断开;“似其为人”,主语“苏辙的文章特点”省略,“似”谓语,“其为人”宾语,故后面断开;“不愿人知之”,主语(苏辙)省略,“愿”谓语,“人知之”宾语,结构相对完整,故前后断开。划线处的意思是: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句的能力。“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第一处是面对皇帝,敢于直言,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第二处是面对执政的王安石,直言其新政的弊端,两处都表现了他正直耿介的品性,他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因极言得失”“辙尽言其弊”,两处语言形式、刻画角度相似,都表现了他的耿介性格,两处形成回应,使得人物形象深入人心。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可知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改科举主要是想革除王安石对考生的影响。“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苏辙以来年秋试时间将近、诗赋韵律功夫、治经诵读讲解皆不易为据,认为不能实行改变,一切照旧,让天下举子定心向学,建议来年考试再稍作变动。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司马光想革除王安石对考生的影响的意图,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参考译文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注: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为最高。)范镇感到为难。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免他。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过了三年,为大名推官。过一年,遭父丧。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陈升之劝阻,任为河南推官。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司马光都不听。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都流传于世。【答案】21.C22.A23.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表现诗作者面对惊涛骇浪,众人皆惧的环境,从容吟诗,抒发情感,文辞藻饰灵动,荟萃成宏伟篇章,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再用散句评价其诗作具有盛唐边塞诗派作品的特点,并赞其神勇,句式参差,富于变化。24.作者既有将诗歌与盛唐杜甫高岑诗风进行类比,评价其诗风雄奇的特点。又以浓墨铺陈海上风涛之险,诗作者海上吟诗之奇,以使命为重,履险如夷的从容气概来评价诗风如其人。【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能力。“此所谓神勇者”意思是这真是异常勇敢呀!是由衷的赞叹,表肯定的语气,“焉”“耶”一般表疑问,排除AB;“耳”是罢了的意思,显不出赞叹的语气,排除D。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句子的能力。A.“对大海的不了解”说法错误,原文“彼固有不及知者”意思是他本来就没有感知到海上风涛之险,是对大海风涛之险不以为意而不是不了解。故选A。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重要句子的能力。这里长句、短句错落有致;偶句、奇句适当配置,整散结合,分明是作家匠心构筑,然而表面却自然朴素,无迹可求。“俯仰自如,吟咏自适,驰想于沆瀣之墟,寄情于霞虹之表,翩然而藻思翔,蔚然而鸿章著”运用整句,表现诗作者在惊险之极的环境却神态安然,起伏自如,才思飞翔,写就文采华美而宏伟的文章。“振开、宝之余风,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谓神勇者”是散句,评价其诗作奋起盛唐时期的余风,有杜甫、高适、岑参等盛唐边塞诗派作品的特点,并赞其神勇。句式参差,富于变化,自有一番情韵扣人心弦。24.本题考查对文本某些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本文开头凌空而起,截除了一般序文中常见的浮词套语,使笔势不但更为峭健,而且新奇、不同凡响。“振开、宝之余风,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谓神勇者”,将诗歌与盛唐杜甫高岑诗风进行类比,评价其诗风雄奇的特点。作者独出机杼,避开直接评价,以浓墨极力铺陈海上风涛之险,衬托海上吟诗之奇,着重抉发诗作者一心以使命为重,履险如夷,从容吟咏的气概和风度。其构思之妙令人叹为观止。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译文:乘坐着五块木板制作的船只,漂浮在江淮之上,云气四起,风浪勃发,惊涛兴起,巨浪大作,船夫仆夫面对面改变脸色,认为会有覆灭之忧、溺水之险。况且,海水波浪涌流翻腾浩渺无边,天吴水神睁大眼睛,鱼鼋水族撞冲奋跃,人在其中,如萍漂浮如草飘转,全任由风浪缠绕而飞跑,竟然不能自我支配,所以常常吓得魂飞魄散惊恐万分,还不等桅杆和船桨被摧折,因而睡梦中也不得安宁。但他却起伏自如,诵读吟咏自我安然,在汪洋澎湃之所驰念遐想,在云霞之外寄托情怀,翩翩然而文章的才思飞翔,文采华美而宏伟的文章写就,奋起盛唐时期的余风,仿佛杜甫、高适、岑参等大家的篇章,这真是异常勇敢呀!我不这样认为。人臣在心中牢记君父之命,如太阳般巨大,如雷霆般响亮,但他对于外物,看到它,却如同没有见到其外形,听到它,却如同没有听到其声音。他看到海水动荡翻涌,像坐在层层的坐垫和席子上一样安稳;看待当前的高高的岛屿,像看到青翠的屏风和几案砚台陈列在那里一般;看到百灵、怪物出没沉浮,像看到佳花、美竹、奇石在园林罗列分布。他的诗作音调铿锵文辞优美,像那风浪发出的浩大声音,他本来就没有感知到海上风涛之险(不以为意),又有什么可震惊、恐惧的呢?翰林徐君亮直先生在康熙某年某月某日,奉命出使琉球,将近一年,咏唱诗篇将近一千首,命名为《海舶三集》。国内的官员没有不听说并且了解的。后二十多年,先生年老退休,归于田里,于是命我为它作序。【答案】25.略【解析】本题属于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中心话题是“欣赏”。第一句话列举欣赏的对象,指出欣赏存在的普遍性,考生从这个角度可以写欣赏大自然或欣赏艺术品或欣赏他人或欣赏自己;第二句话以概念的形式指出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的关系,“取得”“和谐”是说,我们和欣赏对象之间已经实现了和谐,而这种实现是通过主观(欣赏者)的某种努力过程而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注意不能只说“欣赏”与“和谐”而丢掉“我们和欣赏对象之间取得”,或者只说“欣赏”与“对象”而丢掉“和谐”。由此可知,本次作文可以围绕“欣赏”来写,可以谈欣赏什么,也可以谈欣赏的价值。“欣赏”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是肯定对方,发现优点。欣赏的对象可以是自然景象,可以是艺术作品,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既然是欣赏,就是展现对方的特点,表达肯定的态度和赞扬的情感。写作的时候,可以先确定欣赏的对象,如欣赏多彩的生活,欣赏多姿的自然,欣赏永不言败的人生,欣赏在青春中熔炼出的生命或者欣赏寻求快意的心灵,然后通过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谈自己的感受和独到见解。【参考立意】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相互欣赏,和谐共进。(2)欣赏他人,是度量;欣赏自己,是智慧。(3)懂得欣赏,才会发现美。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