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语文评卷人得分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_____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______________《过秦论》)(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提醒统治者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2.按要求选择。(5分)(1)高三学生小明在参加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的自我陈述环节中,表述得体的一项是(2分)各位老师:大家好!感谢老师们给我这个面试的机会。我平时学习刻苦,喜欢钻研数理问题,【甲】一旦进入思考状态,常常会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我知道学习贵在持久磨练,【乙】一旦松懈,坏习惯就会集腋成裘。同时,我喜欢写时事评论,文章屡次发表在校刊上,【丙】虽是一己之见,但都能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与讨论。我渴望到贵校深造,因为贵校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学术氛围,【丁】以及多如牛毛的学术名家都深深地吸引我。希望贵校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A.甲B.乙C.丙D.丁(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北京冬奥场馆群串联起了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 , , 。应该说我们从冰雪大国到冰雪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冬奥遗产的价值也需要更长时间去审视。①开展这些赛事的场馆设施,赛后将如何利用②由冬奥会带动的体育经济对区域联动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③这些场馆设施将怎样切实影响当地乃至全国人民的生活④2008年夏奥会的一些专业场馆被闲置,冬奥会场馆是否能良性运营A.①④②③B.①②④③C.④③②①D.④①③②评卷人得分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人类自在的天性——关于科学与艺术之关系的一些思考刘兵①审美和求知是人类自在的天性,与生俱来。当童年的人类睁开惊奇的眼睛而对世界之时,对知识的习得和对美的感受是同步的。②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境,也是人类的遭遇,大自然既平淡浅近又神奇诡奥,温暖明媚和恐怖狰狞在大自然是一体的,而在人类却是难以化解的巨大谜团。为了生存,人类需要条分缕析地去认识和体察自然的细节——分工出现了。分工使科学和艺术异径而走,分工也分化了人类的心智,分化了审美和求知。于是,__________。③在科学认识与艺术创作的这种分化,或者说分离的背后,有着更加深刻的文化背景,20世纪50年代末,既是出身于科学家,又是文学家和政府科技官员的英国学者斯诺(C·P·Snow),提出了关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以及其间之分裂的重要论点。其实,人们在传统中主要来自艺术中的对“美”的研究与追求,以及在对自然的认识和科学的发展中的对于“真”的追求,大致就分别属于这两种文化。斯诺在那本关于两种文化讨论的名著中,还提到了科学家阵营和人文学者阵营对各自文化颇为傲慢的良好感觉和对对方文化带有偏见的轻蔑。斯诺提到,那些人文学者会“嘲笑那些从来没有读过一本重要的英国文学作品的科学家太可怜,他们把这些科学家当作无知的专家来看待。然而,他们自己的无知和他们自己的专业化更令人吃惊。……有一两次,我被激怒了,并且问这些朋友,他们是否能够叙述一下热力学第二定律。反应是冷淡的,结果当然也是否定的。但我提出的问题,不过是相当于问一个科学家——‘你读过莎士比亚吗?’而已。”艺术与科学似乎真的在疏远。④但是,我们也看到,一方面,就在这种疏远和分离中,科学的探索与艺术、与审美也一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随着两种文化问题的提出,也随着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升华,在20世纪,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吁科学与艺术重新联姻,并身体力行地为之而努力。即使是更多地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我们也仍然能够看出这种发展的明显趋势。⑤2000年,一本名为《科学与艺术》的画册在中国出版,主编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在序言中,李政道先生谈到:“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刷,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的英国的读者和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就越优秀。”在这里,李政道先生也提到了莎士比亚,似乎并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⑥李政道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这一比喻被人们广泛地引用。⑦早在李政道提出这一比喻的几十年前,另一位也是兼有科学与人文双重背景的外国学者,当代科学史的奠基人萨顿(G·Sarton)就曾提出了另一个比喻。他将分别对应于“真”“善”“美”的科学、宗教与艺术形象地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三个面,并认为:当人们站在塔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在这种比喻中,顺理成章的推论不难想见,随着高度的不断上升,真、善、美将愈发接近,并在最高点达到理想的统一。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关于科学与艺术之关系的形象的隐喻,从这种种隐喻出发,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就是,我们以往之所以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距甚远,将自然、科学与美相分离,只是因为我们所站的位置高度不够。⑨那么,如何提高我们所站的高度,以便将科学与艺术、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结合起来呢?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建议。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位科学史家萨顿,就认为科学史是联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用的桥梁。其实,不论什么方式,首先应将那种表面的伪结合排除在外,因为这种所谓的“结合”只是对科学与艺术之关系的一种很表面的,而非本质性的认识。更为深入的关联应是科学和艺术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和创作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观念和理论。这些观念和理论形成的渗透和启发,对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而最重要的,应是在哲学的本质层次上的联系,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不同方式和途径。虽然彼此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在本体论、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意义上,两者又有着相通的关联。应该说,这才是科学和艺术之间最为深刻的重要联系。(选自《科学反思:两种文化》,有删改)3.根据上下文,适合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一项是(2分)A.代表了人类理性认知的科学踟蹰前行,代表感性的艺术审美不断被推翻。B.科学与艺术以各自独立的方式齐头并进,或互为助力,或独自散发光芒。C.人们逐渐忽略了科学规律中的审美要求,甚至一方日益凌驾于一方之上。D.艺术在追求审美之中疏远了规律,科学在追求规律的过程中遮藏了审美。4.第①段中加点词“联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下列选项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进行细致的分工,童年的人类将无法在复杂的自然中生存。B.兼有科学与人文双重背景的学者都一致推崇莎士比亚的作品。C.萨顿模型描述的只是一种空想状态,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D.科学家在研究中采用艺术与美的标准,将有助于其发现真理。6.第③段论证了科学与艺术分化有深刻的文化背景,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4分)7.在上海书展的读者交流会上,你认为作者最有可能使用下列哪则材料来论述他对科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请说明理由。(5分)A.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之余以拉小提琴自娱;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灵感奇发,用诗来表现热力学第二定律。B.以杜桑为代表的未来画派利用多种创作方式,在艺术作品中将时间进行分割,将“现在”向“过去”和“未来”两个方向同时扩展。C.蒙特利尔世博会的美国馆采用富勒设计的圆形穹顶建筑,数百个几何体相互连接形成坚固精巧的球面结构,造型极具观赏性,其蕴含的理念启发三位化学家进行实验,最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骑自行车的人指尖①那时我刚刚十六岁。远没有风驰电掣,在漫漫长路上,自行车像另一个笨拙的我,不停地冒着热汗,用力穿行在颠簸不平的公路上。偶尔,汽车带着一团巨大的尘烟驶过,骑行者就得眯起双眼,屏住呼吸,跨下自行车,等待尘土缓慢散去,道路重现。②当我终于站到林场院子,面对灰头灰脸仿佛在尘土里滚过无数次的女孩,晓星轻轻地说了一句:“给你打好了水,快去洗洗吧。”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我和晓星,成为一间房屋、两张床、一把椅子、一个凳子、两只水盆的共同拥有者,呼吸同样的空气,均分火炉里源源不断散发出的热度。③我卸下行囊,用树枝和石块抠掉轱辘里的泥和杂草,用水将自行车擦洗干净,推到空屋里。一块灰蒙蒙的塑料布,让它瞬间变得暗淡无比。好在林场生活也为它提供了出镜机会:我们骑着自行车去供销社,在管村人热辣辣的目光中,隔着宽宽的水泥台,交易一些必需品。更多时候,我们沿着大坡滑行到管村的某户人家,在那里,有一些同龄女孩,她们站在街门口,仿佛一直在等待我们的到来。有时,会有一杯白糖水提前等在她家桌子上,跟穿衣镜和盛满豆子的老花瓶一起,沉默地注视着门外。那杯白糖水要喝很长时间,比我们之前喝过的任何一杯糖水都甜,喝完后,嘴唇黏黏的,一直到骑车回宿舍,那甜味还有残留。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夏天,我被晓星邀请去她家。路上,我和晓星不约而同地提起初次骑自行车的情形,都是八九岁的样子,推着家里唯一那辆父母骑了好多年的自行车,在黄昏的街道上,我们不停地练习跨梁动作:将脚尖蜷起来,将脚面收起来,快速跨过去。更多时候,我们会感觉自己的右脚是如此多余的一个器官啊,它阻挡了自行车允准和接纳我们的好意,也阻挡了我们技艺的提升。当我们终于可以坐在车座上时,才发觉,面前的世界如此高大、空旷而坎坷。我们终于可以骑着自行车沿着河沟边行走,去往场院,去往街衢,去往人家。而妹妹在后面追着,气喘吁吁,小脸通红。风中很快就传来她的央求,我们捏闸,试着慢下来,再慢下来,自行车仿佛就要停下了,但倘若我们身子歪向一旁,肯定会带着自行车一起倒下的。⑤事实的确如此。⑥那个黄昏特别漂亮,满天布满瑰丽的云霞,神奇的是,那些彩色的光芒很快就降在大地上,村庄变得通红,场院、饲养处、庙院,包括谷秸、柰子树、牲口和我们,都变得红彤彤的,天地间洋溢着一股喜气。一种强大而蛮横的力量让我毫不费力地跨上自行车,在高高的车座上,我看见了天空倒映在温河里,另一面天空虚假而真切地呈现出来。那一刻,天地已非原来的天地,而村庄更非旧有的村庄,包括骑车的我,也不是刚刚推车出门的那个我了。当妹妹喊我的时候,我高声说“坐上来吧”,自行车并不停下,妹妹追着渐渐缓下来的自行车,然后双手拉住后衣架,用力跳上来。⑦她当然没有跳上来,咣当,刺耳的声音掠过我的耳膜,眼前的红霞瞬息暗淡下去,那股力量抽身而去,我突然变得异常无力,妹妹在身后激烈的扭动和拉扯,我手里的车把左右摇晃起来,根本来不及让自己沉静下来,我就向左一歪,又一声钝响掠过耳膜。⑧我被压在车梁中间,妹妹被压在后轱辘下面。当我将身上的自行车推起来后,才看到,自己新裤子膝盖处,竟然破了一个三角形的口子。转身看妹妹,她的裤腿被扯成两三个长条。这一刻,我们开始忧心忡忡,因为不知该如何走进家门,面对母亲。⑨那个冬天,我和晓星学会了用毛线编织车座套、车梁套,花花绿绿的织物让自行车变得扑朔迷离。我们从未想过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似乎心里是有某种冲动的,但到底是想离开林场,还是想成就一个有理想抱负并对社会有用的自己,也并不知道。邮差骑着摩托车轰轰隆隆地来,他卸下来自外面的报纸、杂志和信件便轰轰隆隆走了,很少停留。有次晓星坐着邮差的摩托车回了趟家,当然,等她回来的时候,没有摩托,也没有自行车,只能用双脚走完五里地。但她从此有了关于摩托车的亲身体验,一种跟自行车明显不同的速度让她常常向往。⑩我们被自行车带到林场,并沦陷于此,这不是自行车的错,也不是摩托车的错。⑪后来,晓星比我先从林场调走了。那次她是坐汽车走的。⑫我最后一次骑车从林场大门出来,周围空荡荡的,所有吸附在身后的目光,都已消散。那一刻,我似乎成为一个与林场和师傅们再无瓜葛和关联的人。沿着大坡滑行到管村,那些曾经坐在门口的女孩们都不见了,有的嫁人了,有的去城里打工了,还有的坐在炕上不停地绣花,等待媒人掀开自家的门帘。我只遇见那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他扒着街门蹒跚地走出来。我朝他笑笑,拐上了公路。(有删改)8.第②段的画线句颇有特点,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9.第⑥、⑦两段的画线句描写了景物的瞬息变化,请赏析其妙处。(4分)10.阅读第①段与第⑫段,分析“我”的形象变化。(4分)11.某出版社正开展“优秀散文年选”工作,要求以“好的散文应该在文字描述背后,尽可能地拥有丰赡的意义”为遴选标准。请写一封100字左右的推荐信向出版社推荐这篇散文。(4分)(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古意(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12.你认为本诗可以收录在以下哪本诗集?(1分)A.《古诗精选》B.《唐七律选》C.《咏史抒环集萃》D.《古诗十九首》13.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人物情感跌宕起伏。B.句法参差错落有致。C.虚实相生意境开阔。D.不同场景变换自然。14.小明读完本诗后产生了疑惑,认为画线部分与诗中男儿的形象并无关联,请你结合全诗为他解惑。(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①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箢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 ②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又请停内降,抑侥幸。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王曾为相,谓之曰:“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 ③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④赵元昊反,琦适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元昊介契丹为援,强邀索无厌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宰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琦陈其不便,条所宜先行者七事,继又陈救弊八事。谓:“数者之举,谤必随之,愿委计辅臣,听其注措。”帝悉嘉纳。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曰:“韩琦性直。” ⑤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嘉祜、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众以为非宜 (2)琦适自蜀归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曾闻望方崇( )A.高大 B.兴盛 C.崇敬 D.推崇(2)强邀索无厌( )A.厌倦 B.憎恶 C.满足 D.压制17.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18.为第⑤段画线部分用“/”断句。(3分)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19.第②段画浪线的句子刻画人物鲜明生动,从语言形式角度分析其妙处。(3分)20.韩琦是北宋三朝明相,后人评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原因。(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留耕堂记(宋)叶适①“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余孩稚时,闻田野传诵,已识其趣;出游四方,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今葛君自得遂取□名堂,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②凡人衣食、居处、嗜好之须,当身而足,则所留固狭矣。然而念迫于室家,莫之赢焉;爱牵于子孙,不能业焉。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已多而犹不足者,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嗟夫!若是则诚不可禁已。虽然,其留者则必与是心俱,彼心不丧,术不谬,阡连陌接,谷量山积,而隐诸方寸之小,无惭焉可也,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故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货虽不留,心足以留也。岂惟田野闾巷,而士君子何独不然!③葛君宅才数亩,无高垣大屋之居,桑麻果树,依约可数。有二子,行称其文,卑躬侧履,非礼不动,草衣木食,自乐其乐。然后知方寸之小为无穷,而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若夫由是以致其用,则犹外物也哉!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词语是(1分)A.以B.而C.于D.诸22.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2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像这样由此达到的功用思想,对人们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B.像这样由此产生的和谐氛围,对葛君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C.至于由此带来的实际的功用,对葛君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D.至于留耕堂留给后代的启发,对人们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24.评价“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思想意义。(5分)评卷人得分三、写作70分25.作文人们的生活大都在重复之中,如一日三餐的周而复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复一日,古老的习俗代代相传。对重复的生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你对“重复的生活”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语文·全解全析【答案】1.(1)樯橹灰飞烟灭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樯橹、弩、谊、哀、鉴。【答案】2.(1)C(2)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一发不可收拾”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含有贬意。语境指的是思考的状态,应用“一发不可收”。(一发不可收:指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B.“集腋成裘”指积少成多,多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此处用来形容坏习惯,感情色彩不当。D.“多如牛毛”形容极多。此处修饰对象为“学术名家”,数量不可能太多,成语使用不恰当。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排序的能力。根据上文主语“北京冬奥场馆群”可见,陈述对象应是冬奥场馆,只有①③以“场馆设施”为主语,故排除CD。①提到的“场馆设施,赛后将如何利用”,与④中举例夏奥会场馆闲置而引起对冬奥会场馆云影问题的思考联系紧密,应排列到一处。②③都是谈“影响”,②是对“区域联动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③是对“当地乃至全国人民的生活”的影响,从顺序来看,应该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即②③。最终排序为“①④②③”。故选A。【答案】3.D4.喻指科学与艺术之间携手合作,让双方的观念和理论互相渗透和启发,找到相通性,以更大创造力发现人类普遍真理。5.D6.论证充分。文段首先举权威人士的观点,表明当时有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两种文化”的观点;接着以事实论证了代表两种文化的两类人彼此的偏见,证明艺术与科学两种文化的疏远。这就是科学认识与艺术创作的分化的文化背景。7.选C。三位化学家受建筑艺术蕴含的理念的启发,在科学研究中加以运用,取得巨大成就,说明科学与艺术的相通性,这些能很好证明本文观点:科学艺术应该联姻,让双方的观念和理论互相渗透和启发,找到相通性,以更大创造力发现人类普遍真理。【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结合后文“科学认识与艺术创作的这种分化”可知此处应该说的是科学与艺术的分化,而不是互助或独立,据此排除ABC。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是“科学与艺术”“联姻”。结合“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更为深入的关联应是科学和艺术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和创作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观念和理论。这些观念和理论形成的渗透和启发,对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虽然彼此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在本体论、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意义上,两者又有着相通的关联”可知,“联姻”指二者要联合起来,在观念和理论上互相渗透和启发,找到二者的相通性,以在追求普遍性真理的路上有更强强创造力。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A.“不进行细致的分工”错误,原文为“为了生存,人类需要条分缕析地去认识和体察自然的细节——分工出现了”,“条分缕析地去认识和体察自然的细节”不等于“细致的分工”,选项偷换概念。B.“都一致推崇”错误,文中只提了斯诺、李政道两位这样的学者,不代表所有这类人,选项以偏概全。C.“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错误,文中有“我们以往之所以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距甚远,将自然、科学与美相分离,只是因为我们所站的位置高度不够”,则当“高度”足够的时候,是可以实现的。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明确论证充分。“既是出身于科学家,又是文学家和政府科技官员的英国学者斯诺(C·P·Snow),提出了关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以及其间之分裂的重要论点”,文段首先举权威人士既是出身于科学家,又是文学家和政府科技官员的英国学者斯诺的观点,表明当时有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的观点;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人文学者会‘嘲笑那些从来没有读过一本重要的英国文学作品的科学家太可怜……他们是否能够叙述一下热力学第二定律。反应是冷淡的,结果当然也是否定的。但我提出的问题,不过是相当于问一个科学家——‘你读过莎士比亚吗?’而已”“艺术与科学似乎真的在疏远”,接着以事实论证了代表两种文化的两类人彼此的偏见,证明艺术与科学两种文化的疏远。文段既有观点,又有事实,充分论证了科学认识与艺术创作的分化的文化背景。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把握作者对科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的具体内容。结合“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更为深入的关联应是科学和艺术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和创作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观念和理论。这些观念和理论形成的渗透和启发,对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虽然彼此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在本体论、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意义上,两者又有着相通的关联”,可知为“科学艺术应该联姻,让双方的观念和理论互相渗透和启发,找到相通性,以更大创造力发现人类普遍真理”。选项C中,三位化学家受造型极具观赏性的建筑所蕴含的理念的启发,在科学研实验中加以运用,最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取得巨大成就。这说明二者具有的相通性,科学受到了艺术观念和理论的渗透和启发,从而具有了更大的创造性,所以这个例子能很好证明本文观点。【答案】8.这句话一一列举我和晓星所有的家当,这样列举更突出生活条件极为匮乏,虽然物质匮乏,但还要一一列举出来,又增加了一种自嘲(幽默、调侃、诙谐)的意味。9.第⑥、⑦两段画线句作者通过景物烘托自己的心理(或者以实写虚),用“我”眼中同一景物的变化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第⑥段景物瑰丽、喜气,表现出我跨上自行车后充满自信,而且对景物特征充分的描写使“我”的心理具有感染力,第⑦段景物瞬息黯淡下来,表现出自己失去信心的沮丧心理。这两处景物描写使过去的时光充满形象感,寄托了作者的深挚情感。10.第①段描写“我”初到林场时行路之难,表现出16岁的女孩到一个完全陌生地方的青涩(稚嫩)而迷茫的形象,第12段描写“我”离开林场、走向新的人生之路的情景。而蹒跚走路的小孩又象征着新生的力量。两段文字选取了“我”生命成长的两个重要时间点,写出了“我”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11.示例:编辑,您好:向您推荐指尖《骑自行车的人》,作品描述一段我在林场的生活经历,富有丰富的意蕴,从少年学车手忙脚乱,到进入林场骑自行车接触社会,最后离开农场重新选择人生之路,自行车见证了我的青春成长。而文中自行车道摩托车再到晓星离开林场时坐的汽车,表现出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而我、晓星和那些农场女孩恰是在时代的变迁中完成了各自的成长。【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艺术特点的能力。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手法上运用铺陈和白描,作者把我们两人共同拥有的东西“一间房屋、两张床、一把椅子、一个凳子、两只水盆”一一列举在读者面前,没有对这些物品的过多描写,简洁地反映出物质的贫瘠与条件的艰苦。本就不多的家当,却还要一一列举出来,仿佛守财奴在点着自己的财宝一般,有一种苦中作乐的幽默自嘲意味。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描写手法及艺术效果的能力。这两段景物描写主要作用的烘托人物的心情变化。第⑥段描写黄昏云霞的光芒带给村庄的变化,“村庄变得通红,场院、饲养处、庙院,包括谷秸、柰子树、牲口和我们,都变得红彤彤的,天地间洋溢着一股喜气”,这种辉煌的红不仅给景物染上喜庆的色泽,而且也给了“我”莫大的欣喜与鼓舞,于是“一种强大而蛮横的力量让我毫不费力地跨上自行车”,从而在“高高的车座上”看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景色,感受到了一种能完全支配自己与自行车的力量。景物的壮美烘托出“我”的自信。第⑦段“眼前的红霞瞬息暗淡下去”,既是写时间和霞光的变化,更是写自己那种“掌控自我”失败的心理感受,因为妹妹没有跳上来,“激烈的扭动和拉扯”,导致“我手里的车把左右摇晃起来”,“我”无暇再去感受先前看到的那特别的景象,霞光带来的美好感受被现实打碎,“红霞瞬息暗淡下去”也是“我”心情瞬间低落的写照。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第①段时“我刚刚十六岁”“一个笨拙的我”“用力穿行在颠簸不平的公路上……眯起双眼,屏住呼吸,跨下自行车,等待尘土缓慢散去,道路重现”可见,此时“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稚嫩青涩,面对困难毫无办法,迷茫笨拙地用力前行、忍受一切的小女孩。第⑫段时,“我”已经在林场度过了很多年,曾在此处留下生活的痕迹,结识了许多本地人,既在平静中度过,又满含对外界的向往。而当着一切将成为过去时,“我”不再像少年时那样迷茫青涩,“周围空荡荡的,所有吸附在身后的目光,都已消散”“似乎成为一个与林场和师傅们再无瓜葛和关联的人”“那些曾经坐在门口的女孩们都不见了”,“我”已经经历过认识的女孩们包括晓星都已成长、离去,“我”也将要走向新的人生之路。在此时“只遇见那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我朝他笑笑,拐上了公路”,“我”成熟了,而一个新的生命正在蓬勃生长,仿佛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这两段文字分别选择了“我”来到林场之初与离开林场之时的重要节点,写出“我”从青涩稚嫩的少女,成长为淡定从容,能平静接受变化,走向新的生活的成人的变化历程。1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并鉴赏评价文本意蕴的能力。写推荐信的栏目要求“在文字描述背后,尽可能地拥有丰赡的意义”,故应该探究本文中呈现的丰富意蕴。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这篇文章情节内容经由“自行车”的一来一去串联,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在农村生活的一些片段,骑自行车、到闺蜜家串门、喝糖水、学习编织等,但对于这些生活,作者并没有非常详尽地呈现,反而很注重描述心理感受,如喝完后骑车回到宿舍依然残留甜味的白糖水、回忆学骑自行车及一次自觉有了足够的力量却载人失败的经历、在与世隔绝的林场接收外界信息时对外界懵懂模糊的向往冲动与对未来的迷惘等,真实地再现了“我”青春的成长历程。“自行车”是文中人物情感的重要载体,驾驭它曾让“我”感到风驰电掣、强大自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摩托车”“汽车”渐渐取代了自行车的地位,而“我”也与晓星、农场女孩们一样经历了成长,最终各自走向不同的命运之路。作者虽然写林场生活,但行文中却又仿佛抽离于这些生活经历,呈现出高于生活的审视性态度,青春朦胧而不确定的摇摆心绪到最终镇定从容地骑车告别林场的成长,含着丰富的意蕴,令人深思。【答案】12.A13.C14.有关联。“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这句诗中写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她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笛声哀怨、悲凉,自然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李诗是借女子弹奏的音乐,从侧面来表达战土强烈的思乡之情。【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特征的能力。此诗题为“古意”,表明是一首拟古诗。本诗不是律诗和咏史诗,排除BC;《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本诗不是五言古诗,作者为唐人,排除D。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以及特点的能力。C.“虚实相生”错误。本诗并没有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用环境的渲染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画线部分与诗中男儿的形象有关联。“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意思是: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贯串在一起。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答案】15.(1)合适 (2)正好、恰巧16.(1)A (2)C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7.过去郡县催促赋税频繁急迫,市上供给的丝织品等各种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此缓收减免赋税来补偿这些钱,驱逐贪婪残暴和不称职的官吏,削减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18.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19.(1)一组三字句,整齐、短促、对仗,语势急促强烈,突出韩琦每次上奏都把察明得失、端正纲纪、亲近忠诚正直之人、疏远邪恶奸佞之人作为急务。(2)上疏70余次,列出具体数字,突出次数之多,具体有力地表现韩琦不因个人安危畏惧顾虑而直言上奏尽心尽责的程度。20.(归纳四个层次):为人耿直,处事稳重,忠于职守;不计个人安危,敢言直谏,抨击时弊,弹劾庸碌及企求非分名利之人;灾情时期勤政爱民、安抚百姓;识量英伟、定大策安社稷、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解析】【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翻译:大家都认为很不合适。宜:合适。(2)翻译:韩琦刚好从蜀州归来。适:恰好,刚好。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翻译:王曾声望正高。崇:高大。故选A。(2)翻译:强行索要贪得无厌。厌:通“餍”,满足。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以下得分点:异时,过去;直,通“值”,价钱、价值;蠲,免除,减免;职,名词作动词,称职;活,使……活,救活;冗役数百,定语后置句,数百种多余的劳役。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人臣尽力事君”,“人臣”是主语,“事”是谓语,“君”是宾语,语法结构完整,应在“君”后断开;“死生以之”,“死生”是主语,“以”是谓语,“之”是宾语,语法结构完整,应在“之”后断开;“至于成败天也”,判断句,应在“败”和“也”后断开;“遂”,于是,一般放在句首,应在“遂”前断开。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和人物形象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特别抓住题干要求“从语言形式角度分析刻画人物妙处”,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两点,首先分析语言运用形式方面的特点,二是分析如此运用语言对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中三个三字动宾词组,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短句体现了节奏快,事情急,照应了句中的“急”字,体现了主人公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上疏70余次”属于列数字的写法,直观明确,说明了韩琦上疏次数之多,彰显了其爱国爱民、嫉恶如仇的品性。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阅读题干,可知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韩琦让天下人感动的原因,因此,需要梳理文章内容,概括韩琦的事迹,筛选出韩琦所做的感动人的事情。文章有四个段落,概括每个段落内容大意,即可得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如,第一段表明韩琦天资聪慧的特点,但能感动人们的只是“为人耿直、处事稳重、忠于职守”的特点。据此可以分析下面三个段落,得出其他原因:不计个人安危,敢言直谏,抨击时弊,弹劾庸碌及企求非分名利之人;灾情时期勤政爱民、安抚百姓;识量英伟、定大策安社稷、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参考译文韩琦字雅圭,是相州安阳人。他品格骨气很出众,二十岁左右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官为将作监丞(主管土木营建的副职)、通判淄州,到集贤院办公、监管左藏库(国库之一)。当时正重视科举成绩优秀者,有很多途径去任显要官职,唯独韩琦滞留主管库藏的职位,大家都认为很不合适,韩琦处在这个职位还像平常的样子。他历经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后任命为右司谏。当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省立议阐明的政事很少,韩琦接连分条陈述他们的过失,四个人同一天罢免。又请求停止皇帝直接任官,抑制侥幸求名利之人。凡是政事有不便利的,没有不说的,常常把阐明得失、端正法纪、亲近忠直、远离邪佞作为急务,前后七十多次上疏。王曾做宰相,对他说:“现在进谏的人不激切,原因是多有畏惧顾虑,怎么能补益皇帝的品德呢?像您这样讲话,可以说是深切而不迂阔了。”王曾声望正高,所赞许的人很少,韩琦听到他的话,更加自信。 益州、利州这年发生饥荒,韩琦任体量安抚使。过去郡县催促赋税频繁急迫,市上供给的丝织品等各种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此缓收减免赋税来补偿这些钱,驱逐贪婪残暴和不称职的官吏,削减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赵元昊叛乱,韩琦刚好从蜀州归来,论说西边军队的情形十分熟悉,当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赵元昊依靠契丹作为外援,强行索要贪得无厌,宰相晏殊等讨厌战争,因此一切听从赵元昊。韩琦上疏陈述这样做的害处,逐条陈述应当先办的七件事,在此之后又上疏陈述弥补弊端的八件事。说“:这些举动,一定会有人反对,希望将计谋托付给辅佐大臣,让他们自行决定。”仁宗对此十分赞赏并全部采纳。这时二府合班上奏言事,韩琦一定言尽所知之事,虽然事情属于中书,也指陈其实情。同僚们有的不高兴,仁宗却偏偏赏识他,说:“韩琦性情率直。” 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韩琦很早就有很大声名,才识气度英伟,面对大事喜怒在脸色上不表现出来。评论的人认为他稳重诚厚可比汉朝的周勃,政事才能可比唐朝姚崇。他作为学士到边境地区巡察,年纪刚刚三十,天下的人已称他为韩公。嘉祐、治平年间,再次决定大策略,来安定国家。在这时候,朝廷多有事故,韩琦处在危险猜疑之际,他知道该做的事没有不做的。有人劝他说:“您所做的确实对,但万一失误,岂只自身保不住,恐怕家都没地方了。”韩琦感叹说:“这是什么话呢?作为人臣尽力侍奉君主,死生都可付出。至于成败,是天意,难道可以事先忧虑事情不成功,于是就停止不做吗?”听到的人都惭愧佩服。【答案】21.A22.感叹句“可叹啊”承接上文,作者对中国传统中个人为了家族、子孙的物质生活而费尽心力地谋求产业,感到非常感慨、无奈;但同时用“诚不可禁已”,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具有思辨色彩;为后面论述“货”与“心”的并存关系(相匹配)作铺垫。(或为后面论述若获取财物保有良心则“无掺”,而失去良心则不仅不能保存货还可能祸及子孙做铺垫)23.C24.“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原指的是人们在满足自身物质愿望之外,只留一点产业给后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留给子孙的产业不在于多少,而关键在于取得产业的心术要正,要将雅正、无争的思想流传下去。即使财产没有留下来,心可以留下。更是通过葛君留与后代的物质产业极少,但寄寓其中的明达礼义、安贫乐道的家风、美德恰恰是子子孙孙可以不断继承的精神财富。这些丰富的含义在物质至上,重视留下物质遗产忽视精神财富的当下,依然有现实意义。只有重视道德修养,才能抵制物欲对心灵的侵蚀,不断完善个人的人格素养,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整个民族的软实力。【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今葛君自得遂取□名堂”意思是,如今葛自得君就拿来给他的堂取名。“取”,拿来,“名堂”是“给他的堂取名”,这是两个动词短语,中间需要一个连词连接,表目的关系。“而”表目的关系时,一般连接两个句子;“于”和“诸”都没有此用法。只有“以”符合。故选A。22.不同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嗟夫!若是则诚不可禁已”意思是,唉!如此看来那就确实不能禁止人们对财产的追求了。内容上,“嗟夫!”是一个感叹句,上文指出“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的现象,乃是“所留不止于一身”的人之常情,此感叹句承接上文,表达作者对中国传统中个人为了家族、子孙的物质生活而费尽心力地谋求产业,感到非常感慨、无奈。而“若是则诚不可禁已”又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这样使作者的观点具有思辨色彩,更有启迪意义。结构上,这句话总结出“若是则诚不可禁已”,然后以“虽然”转折,提出了“其所留者则必与是心俱”的观点,后面论述“货”与“心”的并存关系。可见,划线句起到为后面论述做铺垫的作用。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夫由是以致其用,则犹外物也哉”,“若夫”,至于;“致”,带来的;“用”,实际的功用;“犹外物也”是“对葛君来说”,符合其“寡愿少取”的为人处世之道。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观点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取自《增广贤文》,这是古人留下的经典格言,教导子孙后代要十分珍惜土地,勤劳躬耕,节俭持家,自食其力。“方寸地”,一寸见方的地方。这里的“方寸地”是比喻,指的就不是土地,而是人心,是心态,是人的素质,人的道德修养。“留与子孙耕”,即为人处事“留有余地”,遇事为对方或别人的利益多考虑一些,“得饶人处且饶人”、“有容乃大”、“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深意是:取得产业的心术要正,要将雅正、无争的思想流传下去。即使财产没有留下来,心可以留下。与其为富有仁、刻薄成家,将田连阡陌的产业留传给后代,不如以忠厚之心传家,让子孙在小块田地中自食其力,辛勤耕种。本文以“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作为立论的依据,记述了葛自得以这句谚语作为堂名的始末,着重阐述了为人处世宅心忠厚、寡愿少取的道理。提出了“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的主旨,并以葛君之子为例,劝戒人们的忠厚传家。这在“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的社会里,有一定的启迪人心、劝善惩恶的教化作用。联系现实理解,不能只留给子孙后代物质遗产,更要重视留下精神财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参考译文:①“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我在孩童时,听到乡村里传诵这句谚语,就已懂得它的义蕴;长大后外出四处游学,所到乡里没有不用这句话来相告劝勉的。如今葛自得君就拿来给他的堂取名,大概是这句话意义质朴而劝勉戒惧的作用深刻,恐怕不是一般话说得漂亮的文士所能窥见的。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②大凡一个人的衣食、居处、嗜好所需,只是满足他本人,那么他所留存的就为数不多了。然而,人们的思想为家庭所迫促,觉得没有为之积余什么;受爱护子孙的感情所牵制,觉得没有为之置什么产业。士、农、工、商各行备业的人,朝朝暮暮经营追求,各自拚命用务,各自私有所追求的,即使危险也不惧怕,已经很多还不满足,都是因为他所留存的不止供给他独自一人的缘故。唉!如此看来那就确实不能禁止人们对财产的追求了。尽管如此,人们所留存的就必须要和这良心在一起。如果不违背良心,方法也不悖谬。即使田地连片相接,谷物的容量象山一样堆积,但在自己方寸之小的心里审度一下,没有什么惭愧的,这也是可以的。要不是这样,财产虽然留存了而良心却没有一起留存下来。那么,这财产留给家庭,家庭不能承受;留给子孙,子孙不能保有。甚而至于遭到刑戮杀身之祸,或者遭到水火灾害被盗被劫,过不久回头看看财产的丧失,都是这个原因。所以欲望大不如获取少,贪图多不如少追求,有所得不如少争执。这样,财产虽然没有保存遗留下来,可是良心却足以留存给子孙。这句话难道只是对乡村的人来说的,而士大夫却偏偏不是这样呢!③葛君的宅基地只有几亩,没有高墙大屋的住宅,桑麻果树,也隐约可数。有二子,行为和文章相称,恭谨谦逊,不符合礼的事不做,过着草衣木食的清苦生活,却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过日子为乐事。这样,才知道葛君方寸之小的心地的作用是无穷的,而他留存给子孙的也不同于人们所留存的。至于人们从葛君的留耕堂中得到的功用,对葛君来说,犹如身外之物,只是人们自己的事啊!【答案】25.略【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作文题目的关键词(或者说短语)非常清晰,那就是“重复的生活”。一上来,就说“生活重复”;然后用“如”引出三个例子;最后的写作引导语再次确认讨论对象“重复的生活”。这里要防止把“重复的生活”扩大为“重复”。这个题目的要点之一在于,举出的三个例子指向不同的层面。“一日三餐”的重复,是生存层面的物质摄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复一日”,是生活方式层面的作息规律;“古老的习俗代代相传”,是文化传承层面的仪式强化。而这一切,最后还要落实到“生活”这个关键词上。这也就是说,虽然题目说的是“重复的生活”,但是重复不仅仅是在个体的层面,还在群体的层面;不仅仅是在物质的层面,还在精神文化的层面。这一点要想把握好,很考验平日的积累。此外,对于“重复”本身,也可以有深层次的理解:重复的生活只是生命的躯壳,是抽离掉人生里种种价值后的极简形态,犹如木心诗中立于旷野中的一株枯树,葳蕤、风华、零落的时态尽数消散,只见得生命本真的模样,那是一种无论世事、河山如何移变,人始终能够“活着”的智慧;是动荡归于寂寞的终点,更是生命勃发的起点,始与终之间的万般变化,才是人立于天地,心怀期冀的所在。从利弊的角度来讲,“重复的生活”的弊端比较容易把握,比如消弭意义,形成思维定势、遏制创造性等。考生可调动的材料也相对丰富,比如马孔多式的重复,比如西西弗斯式的重复,比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史观下的群体生活等等。但是问题不是这么简单,难道“重复的生活”就没有益处吗?一日三餐保证了人的正常生存,这种重复是必要的。作息的重复会形成生活的规律,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习俗在代代重复中给予个体以安全感、归属感,培养了文化的认同。而且不存在没有变化的重复,一日三餐是重复的,但是其内容可以变动;作息是重复的,但是作了什么、怎么息可以变动;仪式是重复的,但是文化在不断创新。所以说重复中也蕴含着创造的种子。所以,像这样的作文题,题目给定材料中的例子本身就具有很深的内涵,写的时候,最好不要丢开不管,自顾自去写别的重复。应该养成读透材料、用足材料的习惯。【参考立意】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重复中透新变。(2)重复有利也有弊。(3)有时候重复能给我们安全感和归属感。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