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天津卷】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1至6页,第I卷7至11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评卷人得分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一个人的生活环境,( )会影响他的一生。我是在天津鼓楼一带长大的,从小就把闲逛当作一种乐趣。附近有一条古文化街,街上的店铺( ),热闹极了。有位篆刻的老人家,白发苍苍,善用小篆,笔法圆熟遒劲。还有写毛笔字的张先生,人很清瘦,身后挂着颜体、欧体的条幅,除了写字,还会算命。在沿街的茶馆里,有扣人心弦的评书,到周末还有京剧,从黄昏到夜半,人流络绎不绝。很小就从课本上知道,,然而,长期泡在园子里,我印象中的京剧,是一上台就满脸大汗的高个子青衣,是那把经常断弦的黑色京胡,还有每次给客人送来茶汤都会跟着叫几声好儿的白胖小哥。拐过去,还有一条街道,专门出售旧衣服或者加工衣料,所以叫估衣街。这些店铺里的裁缝,可以和五大道的洋人比肩,绣在旗袍上的凤凰(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往往 触目皆是 栩栩如生B.常常 触目皆是 惟妙惟肖C.往往 俯拾皆是 惟妙惟肖D.常常 俯拾皆是 栩栩如生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B.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C.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具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是(3分)A.文中提到的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鲁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而到了汉代,通行的主要字体则是隶书。B.文中提到的评书有叙事文学的特点,我国古代的叙事文体源远流长,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讲述的是唐代的爱情故事。C.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楷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行书)、颜真卿的《多宝塔》(楷书)等。D.文中提到的“黄昏”是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黄昏”的下一个时辰是“夜半”。评卷人得分二、9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文化旅游1.0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文化旅游2.0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即是文化旅游2.0的典型代表。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优秀的文旅企业,如无锡灵山、华强方特、宋城演艺、华夏文旅等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先行者。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摘编自肖建勇《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语文试题第9页(共10页)语文试题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功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毫无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文化,才算是选位得当。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活动。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摘编自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材料三: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化氛围为目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目的也从单一的观光活动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因此,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但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摘编自桑彬彬、黄敏《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材料四:(摘编自《2016~2022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稳步发展。B.文旅企业如果想要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就必然要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C.从材料四的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50.7%的中国在线自由行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以21~40岁中青年群体为主。D.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B.挖掘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不能以开发旅游业作为唯一的目的,否则将使文化旅游缺乏魅力。C.要让旅游者在一定文化场景中获得深刻丰富的体验和感知,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展现文化。D.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而历史学者、文化学者则都期望借助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历史长卷。6.从全文可知,面对中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下列解决发展问题的途径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结合区域特色,使文化旅游产品具备相应主题,杜绝效仿,避免重复。B.结合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开发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C.结合业态的发展趋势,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做到“无中生有、变废为宝”。D.旅游从业者应该对当地旅游产品亲自感受和亲自参与,从而制定措施以利于旅游者深度游览和体验。评卷人得分三、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御倭议(明)归有光①日本在百济、新罗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以居。当会稽东,与儋(dān)耳相近。而都于邪摩堆,所谓邪马台也。古未通中国,汉建武时,始遣使朝贡。前世未尝犯边。自前元于四明通互市,遂因之钞掠居人,而国初为寇始甚。然自宣德以后,金线岛之捷,亦无复有至者矣。②今日启戌召衅,实自中国奸民冒禁阑出,失于防闲。事今已往,追悔无及。但国家威灵所及薄海内外,周不臣贡。而蕞尔小夷,敢肆冯陵。③魏正始中,宣武于东堂引见高丽使者。以夫余、涉罗之贡不至,宣武曰:‘高丽世荷上将,专制海外,九夷黠虏,实得征之。方贡之愆,责在连率。’故高丽世有都督辽海征东将军领、东夷中郎将之号。今世朝鲜国虽无专征之任,而形势实能制之。况其王素号恭顺,倭奴侵犯,宜可以此责之。不然,必兴兵直捣其国都,系累其王,始足以伸中国之威。语文试题第9页(共10页)语文试题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前世慕容皝、陈棱、李勣、苏定方,未尝不得志于海外。而元人五龙之败,此由将帅之失。使中国世世以此创艾而甘受其侮,非愚之所知也。④顾今日财赋兵力,未易及此,独可为自守之计。所谓自守者,愚以为祖宗之制,沿海自山东、淮、浙、闽、广,卫所绎络,能复归伍,则兵不烦征调而足。而都司备倭指挥,俟其来于海中截杀之,则官不必多置提督总兵而具。奈何不思复祖宗之旧,而直为此纷纷也?所谓必于海中截杀之者,贼在海中,舟船火器皆不能敌我也,又多饥乏。惟是上岸则不可御矣。⑤不御之于外海,而御之于内海;不御之于海,而御之于海口;不御之于海口,而御之于陆;不御之于陆,则婴城而已。此其所出愈下也。宜责成将领,严立条格:败贼于海者为上功;能把截海口,不使登岸,亦以功论;贼从某港得入者,把港之官,必杀无赦;其有司闭城坐视四郊之民肝脑涂地者同失守城池论庶人知效死而倭不能犯矣。”7.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都于邪摩堆 都:全B.高丽世荷上将 荷:承担,担任C.方贡之愆,责在连率 愆:罪责,一作耽误D.舟船火器皆不能敌我也 敌:和……匹敌8.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夫余、涉罗之贡不至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非愚之所知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独可为自守之计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败贼于海者为上功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其有/司闭城坐视/四郊之民肝脑涂地者/同失守城池/论庶人知效/死而倭不能犯矣。B.其有司闭城/坐视四郊之民肝脑涂地者/同失守城池/论庶人知效死/而倭不能犯矣。C.其有/司闭城坐视四郊之民/肝脑涂地者/同失守城池/论庶人知效死/而倭不能犯矣。D.其有司闭城/坐视四郊之民肝脑涂地者/同失守城池论/庶人知效死/而倭不能犯矣。10.下列各句全部属于作者支持的做法的一项是(3分)①古未通中国,汉建武时,始遣使朝贡②实自中国奸民冒禁阑出,失于防闲③倭奴侵犯,宜可以此责之④而都司备倭指挥,俟其来于海中截杀之⑤则婴城而已⑥宜责成将领,严立条格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④⑥D.①③⑤1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本建国多年都未和中国有来往,从汉代开始才和中国有了联系。B.倭人犯境,从元代开始,宣德年间之后有所缓解,至今再也不曾出现过。C.面对倭寇之乱,可以要求朝鲜国对其加以控制。D.倭寇的船只和火器全都比不上大明官军,因此应该在海战中战胜他们。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评卷人得分四、(25分)1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分)(1)自前元于四明通互市,遂因之钞掠居人,而国初为寇始甚。(2)不然,必兴兵直捣其国都,系累其王,始足以伸中国之威。13.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归有光提出的抵御倭寇的办法。(3分)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御街行·秋日怀旧[北宋]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上片描绘秋夜之景,下片抒写相思之情,由景入情,情景交融。B.上阕首句写“纷纷坠叶”,主要是从听觉角度描写,以动衬静,突出了寒夜的沉寂。C.“月华如练”一句,形容明月之下的花儿如锦缎一般,采用了比喻的手法。D.词的下阕反复咏叹,语直情真,其中“谙尽孤眠滋味”中的“谙尽”与上片的“年年”遥相呼应,再次说明愁绪由来已久。(2)请指出上阕“寒声碎”中“寒”字的妙处。(2分)(3)请简要分析下阕抒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3分)语文试题第9页(共10页)语文试题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1)________________:“吾与点也!”《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4)________________,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汤显祖《游园》(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评卷人得分五、(2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文本一:深巷里的老墙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②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植物学家考察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方法叫“打方”,即在地上划定一个正方形,细数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我就试着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素昧平生的花草。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蘩”,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蘩子,向前未识牡丹花。”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肄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⑧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取材于梁衡同名散文,有删改)文本二:语文试题第9页(共10页)语文试题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既是一种艺术,其美是有层次的。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层。第一个层次是描写的美: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意境的美: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这个境界是作者的主观境界,是别人无法替代创造的。第三个层次是哲理的美: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做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观念……第三个层次的艺术魅力是一种冷静的思索,使读者在经过一番景的陶醉、情的激动之后,静思其中之理,并悟出宏观之道。(节选自梁衡《掌握这三个层次,写出优质有深意的散文》,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洇(yīn)染,皴(cūn)法,酒肄(sì),芊芊(xiān),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字形书写都正确。B.文章先整体描述墙的变化与特点,后聚焦老墙及土墙的细部刻画,点面结合,详略相宜。C.文章第④段中介绍了植物学“打方”的方法,是为了突出生长在墙体上的植物的丰富多样。D.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现,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同时,美也需要保护,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E.结尾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17.请简析第③段中学画的儿子“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的原因?(4分)18.本文④⑤⑧段,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描写花草、苔藓等植被,对此你如何理解?(5分)19.文章围绕“墙”展开叙述,请结合文本概括“墙”的特点。(4分)20.请依据文本二中“哲理之美”的观点简析文本一中作者借“老墙”表达的哲思。(5分)评卷人得分六、(10分)21.按要求回答问题。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1)这段话是小说中哪个人物安排的?(2分)(2)在这些处置措施中,哪些地方恰好符合了现代科学防疫知识?请简要分析。(4分)22.阅读下面这两幅丰子恺先生分别题为《似虐之爱》和《似爱之虐》的漫画,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说明漫画的寓意,不超过50个字。(4分)评卷人得分七、(2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2年冬奥会的奖牌拥有一个意蕴深远的名字——“同心”,与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金镶玉”一样,设计灵感均来自中国的玉壁。这无疑展现了“双奥之城”的文化延续,同时,将玉运用于奥运奖牌的设计更是中华文化的创新性传承。《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以玉比德”的文化观念深深影响着华夏儿女。随着历史的发展,“璞玉浑金”的淳朴善良,“抱玉握珠”的富有才华,“宁为玉碎”的高尚气节,“金玉良言”的劝诫教海,“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汇聚成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玉文化,更是中华民族赓续不断的精神坐标。阅读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这些精神坐标在成长中给予你哪些影响和启示?请结合你的感悟写作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第9页(共10页)语文试题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天津卷】语文·全解全析1224567891011ADCADDACDBB【答案】1.A2.D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往往:是对某种规律性的总结,不用于主观意愿,侧重过去式。常常:侧重于经常性,多用于主观意愿,一般现在时态。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侧重对过去的总结,应选“往往”。第二空:触目皆是: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极多而易得。“街上的店铺”适合于眼睛看到的,应选“触目皆是”。第三空:栩栩如生:像活的一样,多用于艺术形象。惟妙惟肖:像真的一样,多用于艺术手法,比如表演。语境中用来形容衣服上的凤凰图案逼真,应选“栩栩如生”。分析可知,A项词语全都恰当。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本题四个选项中,从语序上分析,“具有”“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应在“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与“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之前,排除B项。从句子成分分析,“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的是“京剧”,而不是“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排除AC。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A.“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鲁国使用的文字”表述错误,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B.“讲述的是唐代的爱情故事”表述错误,《孔雀东南飞》讲述的是汉末建安时期的爱情故事。D.“‘黄昏’的下一个时辰是‘夜半’”表述错误,黄昏的下一个时辰是“人定”。故选C。【答案】4.A5.D6.D【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辨析文本信息的能力。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稳步发展”条件表述错误。根据原文“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可知,“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才使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D.“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表述错误,文中是说“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也不都期望”,表明大众旅游的旅游者中有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的;“历史学者、文化学者则都希望……历史长卷”错误,文中并没有相关内容的表述。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D.“旅游从业者应该对当地旅游产品亲自感受和亲自参与”错,根据原文“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可知,不是要求“旅游从业者”亲身感受,亲自参与,而是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故选D。【答案】7.A8.C9.D10.B11.B12.(1)从之前的元朝,(倭人)在四明开通了互市贸易,他们于是趁这个机会抢掠当地百姓,在明朝初年才更为严重地做盗贼。(2)不这样的话,(我们)就动用军队直接攻陷他们的国都,抓捕扣押他们的国王,才足够用来伸张中国的威严。13.①责成朝鲜国对倭寇进行制约。②让卫所兵归队,在当地官员的指挥下在海上截杀倭寇。③对将领严格要求,立下御敌于外的严厉制度。【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A.“都:全”错误。句意:在邪摩堆定都。“都”,建都,定都。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以”,介词,因为。句意:因为日本、涉罗的朝贡未到。第二个“以”,介词,因为。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B.第一个“也”,判断句标志。句意:不是我能知道的。第二个“也”,判断句标志。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C.第一个“为”,动词,做。句意:可是却仍能做好防御工作。第二个“为”,介词,替。句意: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D.第一个“者”,代词,……的人。句意:在海上歼敌的人功劳最大。第二个“者”,代词,……的人。句意:有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倭寇攻打邻近城镇,却紧闭城门,眼睁睁看着百姓被害,就以失守城池的罪名论罪。如果官员能够确实遵守,百姓士卒就能拼死抵抗,那么,倭寇就不敢再来侵犯了。本题中,“其有司闭城”,“有司”主语,“闭”谓语,“城”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可断开,排除AC;“庶人知效死”,“庶人”本句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是客观陈述古代的日本从东汉光武帝时期开始向中国朝贡的历史,没有具体体现作者的态度。②说明了当时倭寇侵犯中国的部分原因,没有体现作者的态度。⑤是作者陈述不在陆地上抵御倭寇的后果,作者对此持负面态度。排除①②⑤。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至今再也不曾出现过”错误。作者创作本文时,倭寇正在中国沿海地区肆虐。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互市”,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钞掠”,抢夺、劫取;“始”,才。(2)“兴兵”,调动军队打仗;“系累”,抓捕扣押;“伸”,伸张。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根据“今世朝鲜国虽无专征之任,而形势实能制之。况其王素号恭顺,倭奴侵犯,宜可以此责之”可概括出:责成朝鲜国对倭寇进行制约。根据“卫所绎络,能复归伍,则兵不烦征调而足。而都司备倭指挥,俟其来于海中截杀之,则官不必多置提督总兵而具”可概括出:让卫所兵归队,在当地官员的指挥下在海上截杀倭寇。根据“宜责成将领,严立条格……”可概括出:对将领严格要求,立下御敌于外的严厉制度。参考译文: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日本地处百济、新罗东南大海上,依靠山与海岛居住。位于会稽山的东面,距离海南岛很近。都城设在邪摩堆,称作邪马台。古时和中国没有交往,直到光武帝建武时,才派遣使者前来朝贡。日本原先不曾侵犯我国海疆。直到元世祖在四明开辟商港后,他们才趁机掠夺我国沿海居民,到了明初更严重。不过自从明成祖永乐17年,辽东金线岛大败日寇后,他们又销声匿迹,不敢再来了。现在倭寇之患又起,究其原因,实在是我国的奸民违反禁令,妄出禁地,(海防单位)也未尽责阻止,才造成现在这种情况。既然灾患已经形成,再追悔也是徒然。但是朝廷威名所及的近海邻近诸邦,没有不臣服进贡的。而日本这样一个偏远小国,竟敢如此放肆地侵略我国。北魏正始年间,宣武帝在东堂接见高丽国的使者。因为日本、涉罗的朝贡未到,宣武帝就授命给高丽说:“高丽国世代都受封为上将,专门管制中国海外各邻邦,有不肯臣服的,可以自行征讨它。像这次日本不来朝贡的错误,是高丽没有尽到责任的缘故。”所以高丽国世代都有总督辽海的征东将军及统领东方夷族的中郎将这些官衔。现在,朝鲜国虽然没有专门征讨东夷的责任,可是在地形态势上,完全可以控制日本。何况朝鲜国王一直都顺服中国,倭寇入侵,实在应该将阻止倭寇的责任交给他们。如果他们不肯照办,就出兵攻打他们的国家,俘虏他们的国王,才能伸张中国的国威。像前朝的慕容皝、陈棱、李勣、苏定方,都曾在海外得志。只是元朝海军,覆没在日本五龙岛附近,这是由于将帅的失策所致。如果中国人长久以来,都因这次失败而惧怕日本,甘受倭寇欺凌,那我就不敢苟同了。虽然以现在国家的财力军力,是不能出海远征了,可是却仍能做好防御工作。所谓防御工作,我觉得像明初的建制,在沿海从山东、淮河、浙江、闽江,直到广东,一路上卫所棋布,是很好的办法,如果能恢复旧制,兵力就不需征调,也足以自保了。而指挥官只要在倭寇来时,在海中截杀他们,也不用编制其他官职作为预备。为什么朝廷不考虑恢复先朝的旧制,却只是为抗击倭寇而疲于奔命呢?我说一定要在海中截杀倭寇,是因为在大海中,他们的船炮都抵不过明军,而且多半饥饿劳累,较易对付。如果等他们上了岸后,就难以抵挡了。如果不在外海截杀倭寇,就只好在内海抵御他们;如果不再内海抵抗他们,就只好在他们登岸前加以抵御;如果不在海岸边抵御他们,就只好在陆地上与他们交战;如果在陆地上都不与倭寇作战,就只有等他们攻入城郭、劫夺肆掠了!这就是愈怕事、事愈多的坏处呀!应该订立严格的法条,切实要求将领们遵守。法条规定:在海上歼敌的功劳最大;在沿海阻击,不让倭寇上岸,也算有功劳;如果倭寇从某处港口侵入陆地,把守港口的官员一律处死,决不饶恕;如果倭寇攻打邻近城镇,却紧闭城门,眼睁睁看着百姓被害,就以失守城池的罪名论罪。如果官员能够确实遵守,百姓士卒就能拼死抵抗,那么,倭寇就不敢再来侵犯了。【答案】14.(1)C(2)“寒”首先写出了深秋气候的寒冷特点,同时渲染了冷清的气氛,还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3)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夸张,写愁肠已断,且酒未到就已成泪;动作或细节描写,“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人物挑灯倚枕独对灯的寂然凝思的愁苦情态;借景抒情,“残灯明灭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比拟,将愁说成萦绕在心间与眉上,将抽象情感具象化。【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形容明月之下的花儿如锦缎一般”错误,“月华如练”的意思是“如绸缎般的皎月”,所以“月华”指“月光”,而不是“花儿”,《春江花月夜》有“愿逐月华流照君”。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运用夸张的手法,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动作或细节描写,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人物挑灯倚枕独对灯的寂然凝思的愁苦情态。“残灯明灭欹”借景抒情,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谙尽孤眠滋味”直抒胸臆,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运用比拟,算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将愁说成萦绕在心间与眉上,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答案】15.(1)夫子喟然叹曰 (2)樯橹灰飞烟灭 (3)兰泽多芳草 (4)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5)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解析】【答案】16.AD17.①写出人类的画笔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从侧面表现了大自然岁月之笔的神妙;②也反映出儿子对大自然的敬畏。18.用花草、苔藓等植被衬托墙;写植被在墙上栖身生长就是写墙在岁月的风吹雨淋中由新变旧变老的过程;写墙上植被丰富繁多,就是写墙的生机,突出墙虽老但生命力仍然勃发。19.①白墙黛瓦,徽式格调;②受到自然、岁月侵蚀,残缺破旧;③与许多鲜活的生命共生,充满生气;④承载着生活和历史的痕迹。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20.①传达出对过往历史文明的怀想及对历史逝去的留恋与怀念;②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③体现了经历岁月风雨,依然蓬勃奋发的精神;④融入了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酒肄”的“肄”应写作“肆”;“芊芊”的“芊”应读“qiān”。D.“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错误,西边的新房壁立眼前,将作者观察老墙的视线挡了个严严实实,而不是破坏了老墙之美。故选AD。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从“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可见,可见,人类的绘画之笔在大自然的岁月之笔前,显得如此渺小,让儿子“没敢再画一笔画”,写出大自然岁月之笔的神妙。“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大自然的画作远比自己的画好得多,而自己的画未必能体现出大自然在墙体上的画的美妙,故而他没敢再画一笔,“没敢”二字,体现出儿子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画作的敬畏之情。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章的主题是墙,但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与墙相关的花草、苔藓等植被,作者如此布局,是用“活的植物”来表现“死”的墙。在内容上,“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其实植物渐渐扎根老墙上生长,本身就是老墙渐渐变老的过程,故而植物繁盛,衬托出老墙的“老”。“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借助植物,既突出了墙的岁月的久远,也表现了墙的生命力的或顽强,作者写墙,就是写中国的历史,所以,对这些植物的描写,暗喻了中华民族生命力的顽强。1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依据文章第二段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可见,“墙”的外形特点是“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依据文章第三段“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有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等可见,老墙受到自然、岁月侵蚀,残缺破旧依据文章第四段“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第五段“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可见,“墙”是生态墙、文化墙,与许多鲜活的生命共生,充满生气。依据文章第七段“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第十段“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见,墙是历史和文明的载体,载着生活和历史的痕迹。20.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哲理的能力。文本二中的“哲理之美”指“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做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观念”,从文本一中寻找作者超越抒情的哲思和新观念。“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见,作者认为老墙上留存着岁月的印记,文明的痕迹,传达出对过往历史文明的怀想及对历史逝去的留恋与怀念。“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肄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如果说墙代表人类文明,那么植被花草就代表自然生命,在老墙上,人类文明与自然生命和谐共生的种种景象,表达出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通过老墙、断墙、旧墙与鲜活的花草青苔的映衬对比,体现出老墙在“老”去中仍焕发青春活力,启示我们即使经历岁月风雨,依然要有蓬勃奋发的精神。“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表达了对于老墙在现代社会中渐渐消逝,而人们可能再也无从体会老墙内涵,或无法读懂老墙深沉蕴藉的沉思,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答案】21.(1)王熙凤(2)“十二日不放家去”,及时采取必要的隔离手段,避免交叉感染;“外面打扫净室”,保持公共卫生;对密切接触者的衣物进行更换;及时就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1)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大姐儿得了水痘之后,凤姐一家可谓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来治痘和止传的。(2)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大概看到古人对瘟疫的一些处理方法,比如说忌食、隔离、清洁、用药等。“十二日不放家去”,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避免交叉感染。“外面又打扫净室”,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保持公共卫生;对密切接触者的衣物进行更换。大姐儿得了水痘之后,凤姐一家可谓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及时就医。【答案】22.示例:父母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即使孩子哭闹,也要理性面对。父母不能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要给予孩子理性的爱。【解析】左侧漫画题为《似虐之爱》,即表面看是虐待实则是爱护。画面里母亲带领孩子打针,孩子在大哭,母亲抱住孩子的胳膊继续打,没有停止。由此看出,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一味迁就、无条件溺爱孩子,即使孩子哭闹,也要理性面对。右侧漫画题为《似爱之虐》,即表面看是爱护实则是虐害。画面里一个孩子在向父亲要钱,父亲满面笑容拿起一摞钞票给孩子。可想而知,长此下去,孩子必受其害:不懂珍惜,奢侈浪费,甚至挥霍无度。俗话说男孩子要穷养,不能在物质上无限满足,否则适得其反。由此看出,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没有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要给予孩子理性的、有原则的爱。【答案】23.略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解析】【详解】材料第一段主要介绍了冬奥会奖牌的名字、设计灵感,以及把玉运用于奥运奖牌的设计提升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上面去。材料第二段由《诗经》中的句子引出“以玉比德”,随之介绍了“璞玉浑金”“抱玉握珠”“宁为玉碎”“金玉良言”“化为玉帛”等玉文化,这些又都成为中华民族赓续不断的精神坐标。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材料的重点分析的是“玉文化”中的精神坐标给予人的影响。从写作任务来看,需要写材料引发的感悟,及这些精神坐标在成长中给予的影响和启示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整体上谈玉文化中那些精神坐标对人的影响,也可以谈玉文化中的某一精神坐标对人的影响等。这样就可以确定写作的方向和目标。“璞玉浑金”的淳朴善良,“抱玉握珠”的富有才华,“宁为玉碎”的高尚气节,“金玉良言”的劝诫教海,“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这些在材料中都列举出来了,可以作为我们的写作对象,比如我们选择“宁为玉碎”这个玉文化来写,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坚守的就是这种高尚的气节,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了自己高尚的节操和品质,他们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人”的精神态度,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比如屈原、朱自清等人。当然我们也可以拓展一下,你所熟悉的玉文化等。【参考立意】(1)淳朴善良是做人的本分。(2)人要坚守自己如玉般清纯的气节。(3)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诫和教诲。(4)团结一心才能走得更远。语文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