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山东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评卷人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要想科学地解读三星堆考古发现,我们认为必须将这些发现置于其所处的时空框架、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之中去分析研究,即情境分析法。情境分析法就是将研究对象放到它所处的特定环境中去分析、理解,正如伊恩·霍德所说:“在情境之中,器物通过和共存的其他器物的关系和对比获取象征意义。脱离情境的客体是不可读的。”从情境分析法角度认识三星堆考古发现,我们赞同霍巍教授提出的“观察三星堆有三个重要维度”的观点,即自身发展脉络的维度、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的维度和世界古代文明视野的维度。从发展脉络看,三星堆文化有一个清晰的形成与发展谱系。从成都平原早期的宝墩文化和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文化中,可以找到与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紧接三星堆文化的金沙文化虽然新出现圈足罐、敛口罐等器物,但也继承了小平底罐等三星堆文化器物,显示出彼此之间的传承关系。此后的东周时期蜀文化又继承了金沙文化的诸多文化传统。从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看,据文献记载,商末周初时,蜀人曾参与周人伐纣灭商的战争。进入西周时期,四川盆地的蜀文化不仅出现有周文化风格陶器、铜器,还将自身文化扩展到关中地区。进入东周时期,四川盆地的文化先是受到东方楚文化的影响,随着秦国灭蜀,又接受秦文化的影响,逐步融入华夏礼乐文化圈之中。到秦汉时期,最终完成“多元一体”的华夏化过程。从世界古代文明视野的维度来解读三星堆考古发现,原则上是对的,但现在条件还不成熟,还存在太多的缺环。比如,有人提出三星堆很可能通过蜀身毒道和西亚进行商贸,西亚和南亚的货物和文化顺着这条道路进入四川乃至中原,中原和四川的特产、文化也随着这条道路对南亚、东南亚、西亚产生影响。不过,迄今为止这种观点还缺乏四川与南亚之间中间地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支撑。因此,所谓三星堆文化与南亚地区的联系,只是一个大胆的假说,还无法求证。(摘编自徐良高:《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认识三星堆》,澎湃新闻)材料二:记者:三星堆遗址被发现以来,就引起了世界考古界高度关注。它有多重要?高大伦:三星堆遗址不仅在中国考古界,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重要,它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文明的认识,也拓展了人们对世界古文明的看法。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当年实地考察了三星堆遗址和两个已发现的祭祀坑后,激动地说,这个发现一点都不逊于安阳殷墟,在世界考古史上的地位堪比特洛伊、尼尼微古城的发现。记者:光明日报官微发起的小调查结果显示,网友对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很感兴趣。高大伦: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还不乏体量硕大、造型奇异、工艺复杂的器物。比如有整个青铜时代最高的立人像,高2.62米;有青铜时代最高最大的青铜神树,高3.95米。这些青铜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古蜀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物化反映。记者:很多人都在关注,三星堆为什么尚未发现文字?高大伦: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三星堆为什么必须有自己的文字?以周为例,其当盟主时,文明发达程度应强于蜀。但周人并未另创文字,周文明显然使用了商的全套文字系统。我大胆推测:三星堆如果有文字,极可能会是在新发现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上所铸商系统的铭文或族徽。这样说的依据是,20世纪80年代,广汉文管所曾收集到一件出自三星堆遗址的商代青铜觚形尊,在其底部圈足内有一“潜”字。退一步说,若真在祭祀坑里发现了与春秋后出现的所谓巴蜀文字相同的符号,如果没有同时写有商系统的文字,我们也很难破译这些符号,甚至难以断定它究竟是不是文字。记者:三星堆遗址在长江文明中处于何种地位?高大伦:长江文明是考古学界特别是长江流域考古人几十年探索的重要成果。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家都认为中华文明摇篮在中原。20世纪70年代后,长江流域也有古老文明渐成学界共识。但是,与中原古文明以河南为中心不同,长江文明中心在不同时段有所转移。准确表述应为:三星堆是商晚期(3300年前,以三星堆祭祀坑为代表)到周早期(2800年前,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文明中心。总之,以三星堆为代表的中原周边地区,在夏商时期加快了与中原文明融合的步伐。夏商文明强烈辐射周边,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周边文化也滋养着夏商,使以中原为主体的夏商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三星堆的发现,更加彰显了中华古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是中华古文明充满活力、长盛不衰的秘密之所在。(摘编自李韵:《三星堆,一枚古蜀文明的“时空胶囊”》,《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9页(共10页)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A.“情境分析法”以器物所处的时空框架、时代背景等为特定环境,体现了考古学的严谨科学态度。B.三星堆出土的一些青铜器具有体量硕大、造型奇异等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蜀人的人生观。C.在三星堆新发现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上铸有商系统的铭文或族徽,这极有可能就是三星堆的文字。D.经过最近几十年的考古探索,学界逐渐认可了中华文明存在中原文明和长江文明两个摇篮的观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古器物所代表的意义是由学者将其与同时期、同类型的器物进行比较确定的,因此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B.霍巍教授提出观察三星堆的“三个重要维度”,这是情境分析法在研究三星堆考古中的具体运用,获得了认同。C.东周时期,蜀文化因受楚文化和秦文化影响,才开始融入华夏礼乐文化圈,开启“多元一体”的华夏化过程。D.三星堆文明是古代长江文明的中心,对古代四川盆地、长江沿线以及中原地区的文明都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三星堆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A.三星堆的兽面铜牌饰,盉、豆等陶器,璋、戈、圭等玉器与二里头文化同类器物极为相似;青铜器尊、罍在样式和纹饰上均与商代同类铜器一致。B.从三星堆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来看,使用的是中原三代文化所特有的范铸技术。碳十四测年显示,三星堆文化和中原三代文化在年代上也大致相当。C.三星堆大量的考古发现都是与祭祀有关的遗物和遗迹,这与良渚文化玉琮的兽面纹、河南濮阳蚌壳龙虎图案一样,都含有原始巫术与祭祀的寓意。D.宝鸡地区西周鱼国墓地出土了诸多三星堆文化的特色器物,如尖底罐、青铜人像、青铜短剑、与三星堆金杖上图案内容相似的族名——“弓鱼”等。4.高大伦在面对记者关于“三星堆为什么尚未发现文字”的提问时,采用了怎样的应答策略?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5.三星堆博物馆拟举办“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主题活动。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解说员,你将从哪些方面介绍三星堆?请结合材料,列出解说要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遥望黄土杨献平苍莽之黄一个从未来过陕北的人,在火车上睁开眼睛,满眼就是一色的黄,黄出了叠加与层次,黄得深入和彻底,整个世界,乃至内心和灵魂,都被这陕北的黄贯穿、俘虏了。耳边似乎有连绵的涛声传来,先是汹涌澎湃、雷声轰隆,渐而静默无声、宛若处子。我不由得想到不远处的壶口瀑布,这黄色的大河,在陕北之侧纵身一跃,以不复返的气势和风度,向下的向上,向上的向下,那一片天地的黄,顿时浑然一色、磅礴无极。还没到延安,我的眼睛就鼓胀起来了,鼻子发酸,眼泪似乎是黄河当中最有力量的那一股。这片莽苍无际的黄土,表面奇崛、蜿蜒、瘠薄、偏远,内里却丰厚、多汁、动情、旷远与朴素。她在每个中国人的耳膜和内心、精神和灵魂中,都是那么大音苍茫,寥廓无疆。我闭上眼睛,那一道道坡、一道道梁和一声声的低吼与呻吟,欢呼和悲怆,都在天地之间飞腾萦绕。似乎是往事中的农耕狩猎、铁马金戈,拖儿带女的恓惶、王者的振臂一呼与战斗者的弯弓长刀,盛世安居的炊烟、乱世离乱的踉跄,在这片黄土地上,踩踏出的绝世印迹及回响。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土腥味,尽管是五月,干裂的灰尘及其强大的气息依旧明显,其中还有一些水汽,很甜,但很硬,有些滋润,也有些粗糙。那水汽肯定来自稳稳出出而流的延河,她的每一丝流动,都牵扯了整个延安,甚至延安之外的广大区域。水在黄土之中,也在黄土之下,是一种润泽,也是一种杀伐。历史重镇乘车穿城而过时,我惊异地发现,在高楼林立、机车奔走、流光溢彩的现代模样中,黄土依旧是最本真和显赫的存在。这种来自大地的色彩,以及干结的块垒,可以硬如铁石,又可以软成血液,累累山川,道道塬梁中充盈和鼓荡着的,仍旧是古老的颜色及其最深刻的隐喻和担当。这两山夹一河一城的陕北重镇,数千年来黄风的塑造和黄土的雕刻,泥泞中的跋涉与峁梁沟坎,窑洞中的人间炊烟与生儿育女,风尘中的粗粝和细脉,让我觉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泽厚与张扬,隐忍与抗击。在夜幕中下车,双脚落在地上,我瞬间觉得了一种暖意、真切地用身体接触到了这片黄土在人类历史中种种起伏跌宕的那种感觉。其中最可爱的,便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他们创造的信天游民歌。一句句,一声声,好像山根无意中脱落的黄土坷垃,也像是河边深陷于淤泥的丑陋卵石,总会在某一时刻,准确地命中人生命和灵魂中最柔软与脆弱的那一部分。延安,因地理上偏远、凶险,历史上似乎总是边疆的一部分。咆哮而来的黄河,就像一个巨大的犁铧,不停地翻耘、切割、分解、冲撞、漂移。由冰冷而渐渐发暖的浊水激浪,携带了来自大地最高处的诸多非凡信息,如积雪包含的天庭,青草和树木之间的峭拔与孤冷,泥沙中最细碎和最有粘合力的元素……黄帝和黄土高原,都是黄河的佳作,也是巴颜喀拉的造就。躺在延安的夜里,我听到窗外有雨声,哗哗的雨,急骤而又强大,使得整个楼房都在颤抖。我关掉所有的灯光,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的延安,泱泱的延河穿桥而过,在这弯曲的黄土大沟里,姿态曼妙而从容,通天彻地地逶迤而去。第9页(共10页)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凡之声早晨日光落地,在清凉山上,有一种轰然撞响的非凡之声。在并不遥远的年代,中国的红色革命声音,以文字和广播的方式,从黄土沟坎里的中央新闻局发出,传向全国全世界。面对狭窄逼仄的窑洞及里面的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旧物,我看到了先辈们坚定的目标,不妥协的精神,看到了一种特别激越人心的力量。出了陈列馆,走到已经炽烈的日光下,我抬头仰望着清凉山,这累累黄土、层层坡岭,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中期,仿佛释放了数千年以来的精气和灵气。杨家岭与凉山之间,黄土铺路,山坡上长满了荆棘,以枣树、紫荆居多,紧密的茅草匍匐其中。我特地去了毛泽东故居,其内陈设简单,最令人瞩目的,便是那张好像是松木桌面的书桌。我用手抚摸了一下桌面,有些光滑,有些磨损。我想到了《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等文章,也记起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等等,即使现在读来,这些话语和形势判断的准确性、深刻性、新鲜性依然令人惊艳不已心生钦服。站在这张书桌前,我有些肃然。宋人魏野有诗句曰:“圣人不私己,动为万世则。”在枣园和杨家岭,朴素的衣着内,包裹的就是这样一颗廓然之心。那看似有些随意的动作之间,伴随的是响遏行云与唤醒万众的声音。毛泽东故居的窑洞及前面的院落面积均不大,故居外面,是一片茂盛的小树林,旁边放着几个石墩。这样的简朴情境,和当时的农家没有什么区别,但其中蕴藏的活力及能量却灼人面孔、摄人心魄。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农家院落里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并且赋予了这个时代以全新的生机与前景。与清凉山隔延河相望的是宝塔山,它犹如群龙汇集,那无边的堆涌,那凝固的跌宕与汇拢,充满了拧紧的力量。坐在树木织就的浓密阴凉之下,山风如涛,在耳边掀起巨澜。其中有马踏飞燕的长驱直入,也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飞溅;有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片刻浪漫,更有搅得周天寒彻飞起玉龙三百万的大战后的群山沉默,万灵肃然。既有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汹涌斗志,更有宜将剩勇追穷寇和人间正道是沧桑一统山河的雄心壮志。这是一种惊世的交响,在延安,在全国各地长久回荡。七十多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黄土为坎里的日月之间进行的斗争,就是一场粘连黄土的绝世大梦。在延安,我始终被一种无形且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强大气息笼罩着,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一种隆重的话语光影里。(取材于杨献平的散文《黄土大梦》)6.下列对划线语句所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纵身一跃”“不复返的气势和风度”作比拟,形象地写出了壶口瀑布的非凡伟力。B.把信天游比作“黄土坷垃”“丑陋卵石”,生动地说明它朴实无华,不被重视的特点。C.用“巨大的犁铧”为喻,表现了黄河对黄土高原形成发挥的作用,赋予黄河以创造力。D.拿“响遏行云”形容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作出的判断,突出其对中国革命影响巨大。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土能硬如铁石,又能软成血液,说明水既润泽、又塑造着黄土,二者关系密切。B.曾经偏远、贫瘠的延安现在已经是一片现代模样,这让作者感到惊讶,心生暖意,C.毛泽东故居内松木桌面被磨损的很光滑,展现了他以笔为枪,坚定不妥协的形象。D.作者用“小树林”“几个石墩”“朴素的衣着”等事物寓指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8.文章第三部分引用了大量史料。请根据文意,结合文中相关实例,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9.文章以“遥望黄土”为题,意丰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谈谈文章带给你的感悟。(6分)评卷人得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初,上闻魏主欲饮马于江,惧,敕广陵太守行南兖州事萧颖胄移居民入城,民惊恐,欲席卷南渡。颖胄以魏寇尚远,不即施行,魏兵竟不至。上遣尚书左仆射沈文季助丰城公遥昌守寿阳。文季入城,止游兵不听出,洞开城门,严加守备。魏之入寇也,卢昶等犹在建康,齐人恨之,饲以蒸豆。昶怖惧,食之,泪汗交横。谒者张思宁辞气不屈,死于馆下。及还,魏主让昶曰:“人谁不死,何至自同牛马!屈身辱国,纵不远惭苏武,独不近愧思宁乎!”乃黜为民。魏主之在钟离,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拓跋英请以州兵会刘藻击汉中,魏主许之。梁州刺史萧懿遣部将尹绍祖、梁季群等将兵二万,据险,立五栅以拒之。英曰:“彼帅贱,莫相统壹。我选精卒并攻一营,彼必不相救;若克一营,四营皆走矣。”乃引兵急攻一营,拔之,四营俱溃,生擒梁季群,斩三千余级,俘七百余人,乘胜长驱,进逼南郑。懿别军继至,将士皆已疲,不意其至,大惧,欲走。英故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然后整列而前懿军疑有伏兵迁延引退英追击遂围南郑禁将士毋得侵暴,远近悦附,争供租运。懿婴城自守,围城数十日,城中恟惧。录事参军新野庚域封题空仓数十,指示将士曰:“此中粟皆满,足支二年,但努力固守!”众心乃安。会魏主召兵还,英使老弱先行,自将精兵为后拒,遣使与懿告别。懿以为诈,二日乃遣将追之。英与士卒下马交战,懿兵不敢逼。英入斜谷,会天大雨,士卒截竹贮米,执炬火于马上炊之。先是,懿遣人诱说仇池诸氐,使起兵断英运道及归路。英勒兵奋击,矢中英颊,卒全军还仇池,讨叛氐,平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英故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然后整列而前/懿军疑有伏兵/迁延引退英/追击/遂围南郑/B.英故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然/后整列而前/懿军疑有伏兵/迁延引退英/追击/遂围南郑/第9页(共10页)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C.英故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然/后整列而前/懿军疑有伏兵/迁延引退/英追击/遂围南郑/D.英故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然后整列而前/懿军疑有伏兵/迁延引退/英追击/遂围南郑/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饮马,给马喝水。这里指在长江边给战马喝水,意即渡江南下进行征伐之事。B.建康,南京古称,六朝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誉为“六朝古都”。C.黜,罢免官职。我国古代的罢、免、夺、除、谪、左迁、开缺之意均与此同。D.氐,即氐族,我国历史上的农耕少数民族,其最先活动范围在四川西北地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帝要来攻打,广陵太守萧颖胄虽认为魏军离得很远,但还是主动把居民都移入城内,结果魏军没有攻打广陵。B.齐地人对于魏军入侵十分仇视,就将喂牛马的豆子蒸熟让在齐地的魏国使节卢昶吃,卢昶吃后又因为恐惧泪汗交流。C.拓跋英富有预见性,他认为南齐主帅出身低贱,不能统一协调作战,攻其一处,其他必定溃逃,后来事实果真如此。D.南郑城被围数十日,人心很恐慌,庚域把几十个空粮仓贴上封条,跟将士们说这些粮食够用两年,坚定其固守信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屈身辱国,纵不远惭苏武,独不近愧思宁乎!(2)会天大雨,士卒截竹贮米,执炬火于马上炊之。14.萧懿在追击拓跋英的军队时,采取了什么计策?结果如何?请概括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萤 张舜民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今日分明知我去,何年漂泊照吾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我”欣慰于流萤多情,它们读懂“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B.结尾“我”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C.诗人将个性风采和主观感情色彩融入物象流萤之中,使诗歌物我交融,情志深沉。D.诗人虽流露迁客之意,但更对社会人生多有思考,思想闪烁理性光芒,给人启迪。16.这首诗中的流萤给“我”怎样的人生启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2)李清照《一剪梅》中“____”从客观景物和主观感受来表现秋的到来;“___”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独上兰舟”等相拍合。(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细节决定成败。“尽精微”才能消除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工作取得实效。有人曾计算,假设火箭有5万个零部件,若要使整体安全系数达到99.99%,那每个零部件的安全系数则要达到99.9999999%。正是因为有中国航天人对每个工作细节的______、对每个零部件质量的______,才有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400余次成功发射的成果。如果仅仅对工作、对事业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一般化,结果只会事与愿违,把问题掩盖。多些______的执着,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方能积小胜为大胜,达到既定目标。古人讲,“尽小者大,慎微者著”,道理也正在于此。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有一段文字谈及“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形象生动而又意蕴深刻;“我们既要大处着眼,学习曹冲称象,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这头‘象’,置于构建和谐社会全局这条‘大船’上来定位和谋划”,“同时,又要小处着手,学习庖丁解牛,善于从具体的现象中把握客观规律,以有效抓于之‘无厚’,入关键环节之‘有间’,拿出具体的工作措施,抓好落实”。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既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落细落实、______,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坚毅前行。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丝不苟 一毛不拔 吹毛求疵 积微成著B.谨小慎微 锱铢必较 精益求精 见微知著第9页(共10页)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C.谨小慎微 一毛不拔 吹毛求疵 见微知著D.一丝不苟 锱铢必较 精益求精 积微成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果仅仅对工作、对事业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一般化,结果就只会把问题掩盖,事与愿违。B.对工作、对事业如果仅仅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一般化,就只会掩盖问题,让结果事与愿违。C.如果仅仅对工作、对事业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一般化,就只会掩盖问题,让结果事与愿违。D.对工作、对事业如果仅仅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一般化,结果就只会把问题掩盖,事与愿违。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华灯初上,坐落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侧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光溢彩,22条绚丽夺目的光影环绕着椭圆形的玻璃幕墙飞速流转,宛如速滑运动员在冰面纵情疾驰留下的道道轨迹。①,“冰丝带”的昵称似乎更能凸显场馆背后冰和速度结合的设计理念。总长13640米的彩釉玻璃发光管、3360块曲面和平板玻璃,共同构成了“冰丝带”轻盈飘逸、绚丽通透的外观。②,在设计理念、技术工艺等诸多方面,都彰显出科技、绿色等特点,为奥运场馆建设树立了新标杆。“冰丝带”采用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设计,( )。建设者用158根强度等级为1570兆帕的高钢密闭索编织成一个巨大的索网状屋面,用120根斜拉索支撑起外侧幕墙,极大地节约了材料,用钢量仅为传统结构的四分之一。因为“冰丝带”内部需常年保持制冰环境,整个场馆相当于一台巨大的“冰箱”。空间越紧凑,能耗就越低,因此,设计者将场馆两侧屋顶向下弯曲,形成马鞍状,在确保比赛、观赛的前提下③。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支撑起这一造型的是一套由外侧幕墙斜拉索,屋面索网和环桁架共同构成的钢结构“骨架”B.一套由屋面索网、环桁架和外侧幕墙斜拉索共同构成的钢结构“骨架”支撑起这一造型C.支撑起这一造型的是一套由屋面索网、环桁架和外侧幕墙斜拉索共同构成的钢结构“骨架”D.一套由外侧幕墙斜拉索、屋面索网和环桁架共同构成的钢结构“骨架”支撑起这一造型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评卷人得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中国古代一直存在一种“士”文化,也留下了许多令人回味的故事:门客冯谖为了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四处奔波,为他筑就“三窟”;七十岁的侯赢为了“西却秦而北存赵”在向信陵君献出“窃符救赵”的计策后“北向自刎”;阮籍不愿意向司马氏屈服,驾车狂奔,留下“穷途之哭”的典故;天才诗人孟浩然远离尘世,在鹿门山过着“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隐居生活。材料二:士文化讲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信条是“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事不论一生”。材料三:士文化土壤培育出的中国读书人,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作为新时代的“士”(知识分子),你心中最高尚的“士”应该是什么样子?请结合材料和现实,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9页(共10页)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山东卷】语文·全解全析1236710111215181921DBCBBDCABDBC【答案】1.D2.B3.C4.①逆向思考。以周为例,论证三星堆可能并不需要自己的文字;②合理推测。以上世纪80年代广汉文管所收集的文物证明三星堆文字极有可能是新发现青铜器上的铭文或族徽;③缜密表达。退一步思考,强调了破译符号、断定文字的难度。5.①三星堆遗址在世界考古史上的地位;②三星堆在长江文明中的地位;③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及其象征意义;④三星堆文明的发现对中华古文明研究的意义;⑤三星堆文明形成和发展谱系;⑥三星堆文明研究的方法。【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学界逐渐认可了中华文明存在中原文明和长江文明两个摇篮的观点”说法错误,形成共识的是“长江流域也有古老文明”,并非是“长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因此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说法错误,考古器物的意义是由学者研究确定的,具有一定的学理依据,并非“充满强烈的主观色彩”;C.“才开始融入华夏礼乐文化圈,开启‘多元一体’的华夏化过程”错误,原文“西周时期”,蜀文化就已经“将自身文化扩展到关中地区”;“多元一体”的华夏化过程可以追溯到成都平原早期的宝墩文化和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文化;D.“三星堆文明是古代长江文明的中心”说法错误,三星堆文明只是特定时段的长江文明的中心。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BD都通过实物证明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C项只是表明两种文化在祭祀上的一致性,并不能体现文化的交流。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三星堆为什么必须有自己的文字?以周为例,其当盟主时,文明发达程度应强于蜀。但周人并未另创文字,周文明显然使用了商的全套文字系统”,以周为例,论证三星堆可能并不需要自己的文字,属于逆向思考。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我大胆推测:三星堆如果有文字,极可能会是在新发现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上所铸商系统的铭文或族徽。这样说的依据是,20世纪80年代,广汉文管所曾收集到一件出自三星堆遗址的商代青铜觚形尊,在其底部圈足内有一‘潜’字”,以上世纪80年代广汉文管所收集的文物证明三星堆文字极有可能是新发现青铜器上的铭文或族徽,这是合理推测。“退一步说,若真在祭祀坑里发现了与春秋后出现的所谓巴蜀文字相同的符号,如果没有同时写有商系统的文字,我们也很难破译这些符号,甚至难以断定它究竟是不是文字”,退一步思考,强调了破译符号、断定文字的难度,这是表达的缜密。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二第二段“三星堆遗址不仅在中国考古界,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重要,它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文明的认识,也拓展了人们对世界古文明的看法”可知可以介绍三星堆遗址在世界考古史上的地位;由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三星堆是商晚期(3300年前,以三星堆祭祀坑为代表)到周早期(2800年前,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文明中心”可知可以介绍三星堆在长江文明中的地位;由材料二第四段“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还不乏体量硕大、造型奇异、工艺复杂的器物。比如有整个青铜时代最高的立人像,高2.62米;有青铜时代最高最大的青铜神树,高3.95米”可知可以介绍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及其象征意义;由材料二第二段“三星堆遗址不仅在中国考古界,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重要,它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文明的认识”可知可以介绍三星堆文明的发现对中华古文明研究的意义;由材料一第三段“从发展脉络看,三星堆文化有一个清晰的形成与发展谱系”可知可以介绍三星堆文明形成和发展谱系;由材料一第一段“要想科学地解读三星堆考古发现,我们认为必须将这些发现置于其所处的时空框架、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之中去分析研究,即情境分析法”可知可以介绍三星堆文明研究的方法。【答案】6.B7.B8.作者引用中央新闻局在清凉山向全世界发出文字与广播,毛泽东在杨家岭撰写革命论断文章的史料,意在说明革命者就像黄土地一样,虽然外表朴素平凡,但其中却蕴含着巨大的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表达了对这片黄土及曾经在这里的先辈的敬仰之情,这样还拓展了读者的思考空间,丰富了文章的历史文化感。9.“遥望黄土”既有对空间上对黄河与黄土地的遥望,也有时间上对这片土地历史地遥望,遥望中饱含着敬仰之情。遥望这片土地,看到了黄河的气势磅礴和黄土的苍茫无际,看到了现代化城市中存在的黄土印记。遥望历史,看到了先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战斗,留存了历史印记及回想,看到了于中国近代史上,这片黄土地上传出的非凡之声,体会到革命者的意志与不妥协的精神。【解析】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B.“不被重视特点”错误。文中将信天游比作“黄土坷垃”“丑陋卵石”,说明在这片土地上信天游的朴实无华,但是它是这片土地上最可爱的,总会在某一时刻,准确地命中人生命和灵魂中最柔软与脆弱的那一部分,所以并不是不受重视。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这让作者感到惊讶,心生暖意”错误。由原文“我惊异地发现,在高楼林立、机车奔走、流光溢彩的现代模样中,黄土依旧是最本真和显赫的存在”“我瞬间觉得了一种暖意、真切地用身体接触到了这片黄土在人类历史中种种起伏跌宕的那种感觉”可知,让作者感到惊讶,心生暖意的并不是曾经偏远、贫瘠的延安现在已经是一片现代模样。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在文章第三部分的第一段写到在并不遥远的年代,中国的红色革命声音,以文字和广播的方式,从黄土沟坎里的中央新闻局发出,传向全国全世界;在第二段写到“我”特意去了毛泽东故居,毛泽东在这里撰写过革命论断文章。引用这些史料,说明了革命者就像这里的黄土一样是朴素的。由原文“面对狭窄逼仄的窑洞及里面的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旧物,我看到了先辈们坚定的目标,不妥协的精神,看到了一种特别激越人心的力量”可知,作者看到了先辈们坚定的目标,不妥协的精神,看到了一种特别激越人心的力量。所以引用这些史料是为了说明革命者就像黄土地一样,虽然外表朴素平凡,但其中却蕴含着巨大的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由原文“出了陈列馆,走到已经炽烈的日光下,我抬头仰望着清凉山,这累累黄土、层层坡岭,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中期,仿佛释放了数千年以来的精气和灵气”“在枣园和杨家岭,朴素的衣着内,包裹的就是这样一颗廓然之心。那看似有些随意的动作之间,伴随的是响遏行云与唤醒万众的声音”可知,作者表达了对这片黄土及曾经在这里的先辈的敬仰之情。本文的题目是“遥望黄土”,但这里面却引用和黄土地有关的历史材料,从而拓展了读者的思考空间,丰富了文章的历史文化感。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本文分成三个部分,“苍莽之黄”和“历史重镇”是作者从空间的角度对黄河以及黄土地的遥望。“非凡之声”是作者从时间的角度对这片土地历史地遥望,遥望中饱含着敬仰之情。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由原文“在火车上睁开眼睛,满眼就是一色的黄,黄出了叠加与层次,黄得深入和彻底,整个世界,乃至内心和灵魂,都被这陕北的黄贯穿、俘虏了”“这片莽苍无际的黄土,表面奇崛、蜿蜒、瘠薄、偏远,内里却丰厚、多汁、动情、旷远与朴素”可知,写出了遥望黄土看到的黄土的苍茫无际。由原文“耳边似乎有连绵的涛声传来,先是汹涌澎湃、雷声轰隆,渐而静默无声、宛若处子。我不由得想到不远处的壶口瀑布,这黄色的大河,在陕北之侧纵身一跃,以不复返的气势和风度,向下的向上,向上的向下,那一片天地的黄,顿时浑然一色、磅礴无极”可知,遥望黄土,看到了黄河的气势磅礴。由原文“乘车穿城而过时,我惊异地发现,在高楼林立、机车奔走、流光溢彩的现代模样中,黄土依旧是最本真和显赫的存在”可知,遥望黄土看到了现代化城市中存在的黄土印记。在“非凡之声”这一部分中,引用中央新闻局在清凉山向全世界发出文字与广播,毛泽东在杨家岭撰写革命论断文章的史料,写出了革命者就像黄土地一样,虽然外表朴素平凡,但其中却蕴含着巨大的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通过对这片土地的遥望,作者看到了先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战斗,留存了历史印记及回想,看到了于中国近代史上,这片黄土地上传出的非凡之声,体会到革命者的意志与不妥协的精神。【答案】10.D11.C12.A13.(1)你屈身辱国,即使不远愧于当年曾出使匈奴十九年而不屈节的苏武,难道同眼前的张思宁比较一下还不感到自羞吗?(2)恰遇天降大雨,将士们斩截竹子,把米装在竹筒之中,骑在马上手拿着火把烧烤竹筒,做成米饭。14.采取计策:诱说仇池氐族部落,让他们截断拓跋英运送粮草的道路和后撤时所经之道。结果:氐族部落射伤拓跋英,但最后拓跋英率领全军回到仇池,并讨伐平定氐族部落。【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拓跋英故意骑马缓行,他神色不慌,镇定自若,登上高处了望敌情,东指指,西划划,做出一副指挥部署的样子,然后整理好部队,列队前行。萧懿的军队(见此情形),怀疑拓跋英设有伏兵,犹豫不进,并且掉头回撤,拓跋英下令追击,于是围困了南郑。“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四个结构类似的短句表明拓跋英临危不惧,泰然自若的样子,各自单独成句,排除ABC。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除”是授予官职;“开缺”指官吏因故不能留任,免除其职务,准备另外选人充任。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还是主动把居民都移入城内”错误,原文为“颖胄以魏寇尚远,不即施行”,萧颖胄认为北魏军队离得还很远,就没有立即执行齐明帝的旨令。故选A。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纵”,即使;“惭”,惭愧;“独”,难道。(2)“会”,恰遇;“雨”,下雨;“执”,拿着;“炊之”,做成米饭。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懿遣人诱说仇池诸氐,使起兵断英运道及归路”,萧懿派人诱说仇池的各支氐族部落,让他们起兵截断拓跋英运送粮草的道路和后撤时所经之道,可概括出“诱说仇池氐族部落,让他们截断拓跋英运送粮草的道路和后撤时所经之道”;结合“矢中英颊,卒全军还仇池,讨叛氐,平之”,氐人发箭射中了拓跋英的面颊,但是他带伤指挥,率领全军回到仇池,并且讨伐平定了反叛的氐族部落。可概括出“氐族部落射伤拓跋英,但最后拓跋英率领全军回到仇池,讨伐平定氐族部落”。参考译文: 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原先,明帝听说北魏孝文帝要一直攻打到长江边上,饮马于长江,非常害怕,特命令主管南兖州事务的广陵太守萧颖胄把居民都移入城内,居民们因此惊恐万分,纷纷打算收拾家产渡江南逃。萧颖胄认为北魏军队离得还很远,就没有立即执行齐明帝的旨令,后来北魏军队没有到达那里。明帝派遣尚书左仆射沈文季去帮助丰城公萧遥昌防守寿阳城。沈文季到达寿阳城之后,禁止游兵随便出城,洞开城门,严加守备。北魏入侵南齐时,派去祝贺海陵王即位的使节卢昶等人还在南齐的建康,南齐人非常仇恨他们,因此就象喂牛马一样地把豆子蒸熟让他们吃。卢昶十分恐惧,就吃了,由于害怕和受辱,所以汗泪交流。但是,谒者张思宁却义正辞严地加以拒绝,宁死而不受屈辱,最后死在所住的客馆之中。回到北魏之后,孝文帝责备卢昶说:“人谁没有一死?为何如此贪生怕死到了把自己等同于牛马的地步?你屈身辱国,即使不远愧于当年曾出使匈奴十九年而不屈节的苏武,难道同眼前的张思宁比较一下还不感到自羞吗?”于是,革除了卢昶的官职,贬为平民。北魏孝文帝在钟离之时,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拓跋英请求率领州兵会同刘藻一起去袭击汉中,孝文帝准许了他的请求。南齐梁州刺史萧懿派遣部下将领尹绍祖、梁季群等率领两万兵马,占据险要之处,构筑了五座营栅,来抵抗北魏军队的进犯。拓跋英对部下说:“他们的主帅出身低贱,不能统一协调作战,我如果挑选精兵集中力量攻打他们的一个营垒,其他的一定不会来援救。如果攻克一个营垒,其余四个就都会不战而逃。”于是,率领强悍之兵对一个营垒发起了急攻,一举而攻克,其他四营见状,纷纷溃逃,结果北魏军队生擒了梁季群,斩敌三千余名,俘虏七百余人,乘胜追击,长驱直入,逼近南郑。萧懿手下的其他军队相继赶到,由于拓跋英部下的将士已经十分疲惫,根本没有料到萧懿的人马会追逼上来,所以非常惧怕,就准备逃跑。拓跋英故意骑马缓行,他神色不慌,镇定自若,登上高处了望敌情,东指指,西划划,做出一副指挥部署的样子,然后整理好部队,列队前行。萧懿的军队(见此情形),怀疑拓跋英设有伏兵,犹豫不进,并且掉头回撤,拓跋英下令追击,于是围困了南郑。拓跋英禁令部下将士不得侵犯、掠夺当地百姓,所以周围的老百姓纷纷投附,争着纳供粮草。萧懿据城固守,南郑城被围困数十日,城中一片慌恐。录事参军新野人庚域把已经空了的数十个粮仓贴上封条,并且指给将士们看,对他们说:“这些仓中都装满了粮食,足够支用两年,只管努力固守。”这样,军心才得到安定。这时,北魏孝文帝却命令拓跋英撤兵返回,拓跋英安排军中老弱病伤先头而行,自己率领精壮兵力殿后,以便抵挡南齐追兵,并且派使者去向萧懿告别。萧懿以为拓跋英在使诡诈之计,到了第二天,萧懿才派遣部将去追击,拓跋英与将士们一起下马交战,吓得萧懿的追兵不敢逼近。拓跋英率领部队进入斜谷,恰遇天降大雨,将士们斩截竹子,把米装在竹筒之中,骑在马上手拿着火把烧烤竹筒,做成米饭。这以前,萧懿派人去诱说仇池的各支氐族部落,让他们起兵截断拓跋英运送粮草的道路和后撤时所经之道。拓跋英统率部下奋力反击,氐人发箭射中了拓跋英的面颊,最终拓跋英率领全军回到仇池,并且讨伐平定了反叛的氐族部落。【答案】15.B16.①不自卑。“莫嫌生处太卑微”表现了不因出身卑微而自卑的心理。②大无畏。“月明敢向星中乱”表现出不向强者示弱,敢与他们争辉的无畏。③迎难上。“天黑偏能雨里飞”表现出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错误,联系全诗,第七句“今日分明知我去”,是照应首联“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表现“萤”的善解人意。联系前文,尾联是说萤火虫清楚地知道“我”今天离开,才“辉辉”地为“我”送行,有的还懂得穿过窗帘落在“我”的衣服上,依依不舍;但“我”不知要漂泊到哪年才能让你照“我”回家啊。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颔联“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是说萤火虫虽然“生处太卑微”,但并不自卑,敢于展示自己的光亮,这启示我们要战胜自卑的心理,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颈联“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运用拟人手法。“月明敢向星中乱”是说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虽然它的光芒微小,但是它却勇敢地与皎洁的明月和闪烁的星星争辉。萤火虫虽然弱小,却“月明敢向星中乱”,不向明月和星星示弱,“敢”与它们争辉,写出萤火虫的大无畏精神,启示我们不能向强者示弱,要勇敢无畏地面对生活。“天黑偏能雨里飞”是说弱小的萤火虫“偏”能在黑夜和雨中自由飞行,表现了萤火虫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这启示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要选择迎难而上,不断战胜困难,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强大。【答案】17.(1)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2)红藕香残玉簟秋 花自飘零水自流(3)谁家今夜扁舟子驾一叶之扁舟【解析】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分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忧”“逸”“豫”“藕”“簟”“飘”。【答案】18.D19.B20.①构成: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比作大象,把构建和谐社会全局比作大船。②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的庞杂和构建和谐社会全局目标的宏大;结合上文要“学习曹冲称象”的内容可知,这句话是说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角度定位和谋划,才能更加明确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如何更好地开展。【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一丝不苟: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谨小慎微:原指说话、做事非常谨慎,现多指对一些事情过于小心谨慎。结合语境可知,中国航天人对每个工作细节十分认真、细致,没有过于小心谨慎,所以应选“一丝不苟”。一毛不拔:一根毛也不肯拔。比喻极端吝啬。锱铢必较:用来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现代多用于形容维护公平权益,做事严谨细致。结合语境可知,中国航天人对每个零部件质量把关应该是严谨细致的,并不是极端吝啬,所以应选“锱铢必较”。吹毛求疵:把皮上的毛吹开,寻找疵点,比喻故意挑毛病找错。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表示要求极高。结合语境可知,对工作、对事业的态度不应该是故意挑毛病找错,而应该是高标准严要求。所以应选“精益求精”。积微成著:细微的事物经过长时期积累,就会逐渐变得显著。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结合语境可知,“尽精微”就是要做到落细落实,积少成多,而不是只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没有实践。所以应选“积微成著”。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类语病:状语语序不当,“仅仅”是修饰“满足”的,应放在“满足”前;主语相同,关联词“如果”放在“对工作、对事业”后;分句语序不当,“事与愿违”是结果,“掩盖问题”是前提,应是“掩盖问题”,导致“事与愿违”。“把”字句表达不合逻辑,应改为“只会掩盖问题”;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这头‘象’,置于构建和谐社会全局这条‘大船’上来定位和谋划”运用了比喻(暗喻)修辞手法,分析比喻的构成,就要分析其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其中“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是本体,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全局”。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其表达效果可以从生动形象的角度进行分析,“象”和“船”巧妙运用了“曹冲称象”的故事,“象”放在“船”上,形象地写出了作为“象”的“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要放在作为“船”的“构建和谐社会全局之上”,生动地写出了只有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放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全局之上,才能更好地开展。【答案】21.C22.①相较于国家速滑馆的“大名” ②“冰丝带”不仅有颜值而且有内涵 ③尽可能最小化室内空间(尽可能满足节能要求)【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括号前句子强调“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设计”的造型,所以“这一造型”应紧随其后;而BD强调的是“钢结构‘骨架’”;AD两项与下文先介绍“索网状屋面”,后介绍“斜拉索”的顺序不一致,排除AD。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分析上文知道“国家速滑馆”即“冰丝带”,一个是“大名”,一个是“昵称”;且与下文“‘冰丝带’的昵称似乎更能凸显场馆背后冰和速度结合的设计理念”对比呼应,所以可以填“相较于国家速滑馆的‘大名’”。②应填递进关系的过渡句,上文介绍“冰丝带”的外观美,下文进而介绍“冰丝带”的设计理念、技术工艺等内涵,所以可以填“‘冰丝带’不仅有颜值而且有内涵”③与上文“空间越紧凑,能耗就越低”相呼应,“场馆两侧屋顶向下弯曲”就是为了缩小空间达到节能目的,所以可以填“尽可能最小化室内空间(尽可能满足节能要求)”。【答案】23.略【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一既指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士”文化,也向我们展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名士:有知恩图报的士,有忠君爱国的士,有不屈服于权贵的士,也有淡泊处世的士。材料仅仅列举了这四类,其实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名士如恒河沙数,给我们思想和写作的名士及其精神还有很多。材料二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士文化内涵及其信条,指出士的种类虽有多种,但其核心精神却是一以贯之的,即对内有恒定的道德观约束自己,对外则不以个人厉害、不以一时一刻论得失。材料三则将“士”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指出中国士文化土壤培育的中国读书人,往往能将个人利益、读书目的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因此中国知识分子能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大事。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因此,在写作时,可以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归纳出“士”的内涵:对于修身,有自律而高尚的道德观,能严格要求自己;看待世事,不以一时一事的成败论英雄,心胸豁达;对待人生事业,往往抛却个人私利,而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所以,我们所写的士,可以是闪耀着人格光芒的,可以是做出伟大贡献的,更可以是默默奉献或无畏牺牲的。试题写作任务中要求回答:作为新时代的“士”(知识分子),你心中最高尚的“士”应该是什么样子?写作时,可以从材料中找到相关的例子,也可以写自己有所了解的其他古代先贤,甚至也可以是当代自己的名人,或自己身边所熟悉的小人物。只要能论述清楚自己最欣赏的某种“士”的精神,或描写清楚这个人身上闪耀着的“士”的光芒,就圆满完成了写作任务。【参考立意】(1)我心中的士,是坚持上下而求索的勇士。(2)我心中的士,是我以我血祭昆仑的无畏者。(3)我心中的士,是故烧高烛照红妆的柔情者。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