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浙江卷】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评卷人得分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动辄(zhé)标榜“上亿成本”“魔幻巨制”,却不顾演技干瘪(biē),剧情严重脱离现实的当下,社会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纾解焦虑,洗涤浮躁,扎根生活。B.国际形势波谲(jué)云诡,暗流涌动,国内改革到达历史关键结点,新冠疫情考验着国家的执政能力,我们必须乘(chéng)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C.舞蹈《只此青绿》中青绿色彩的服饰、妖娆(ráo)曼妙的身姿以及如峰峦耸峙(zhì)的髻发,是从《千里江山图》的设色中抽离出来的,给人一种莫可明状的感受。D.很多创作者在微博热搜上找热点,快速作曲填词,通过抖音、快手发布,这种东施效颦(pín)、蹭(cèng)热点的做法最终使得大量相似曲调疯狂出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甲】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1“诗画浙江·百县千碗”旅游美食推广活动日前在位于横店的梦外滩度假区举行。活动以“诗画浙江”为内核,以“百县千碗”为IP,旨在传承和发扬浙江省各地特色美食、非遗文化、传统民俗,打造一站吃遍浙江美食的“聚集地”和“打卡点”。为办好这场活动,全省各市文旅部门精心布展了“美食十二时辰”市集,会集浙江11个地市的名菜、小吃。【乙】“店小二”们马不停蹄地制作着拿手佳肴;杭州的知味小笼、丽水的遂昌长粽、金华的默香酥饼、宁波的梁弄大糕、湖州的吴均汤包、台州的饺饼筒,游客们仿佛置身一场穿越百年的美食文化之旅。柴米油盐五谷粮,满满都是故乡味道。【丙】“一方水土稻香鱼鲜,灶香弥漫古道乡间。”从平原到山区,从陆地到海洋,从城市到乡村,浙江的美食在不同地域演绎出不同的文化与故事。浙江人历来对饮食很是讲究,南宋迁都杭州后,汴京厨师与本地厨师云集,南北风味交汇融合,使浙江菜的烹调方式独树一帜。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日前B.会集C.马不停蹄D.独树一帜3.下列画横线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盲盒起源于日本的福袋,为处理上一年的尾货,商家将其放入纸袋以固定价格销售,消费者无法提前获知具体产品款式,具有随机属性,容易激起消费者的兴趣。B.如果我们承认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气候及地理的变化,生物曾发生过大规模迁移的经历;那么根据遗传变异学说,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许多有关生物分布上的重要事实。C.《通知》提出,要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企业及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创新监管方式,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提升监管效能。D.如何通过合理的选择和组织,在庞大的作品存量中搭建起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基本框架,从而体现中国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始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A.杂志刊物声明:《XX周刊》接受网上投稿的唯一邮箱为xxzk@xxx.com,网络上流传的其他投稿网站都是假的,敬请作者当心被骗。B.课堂即兴发言:感谢王同学抛砖引玉的精彩发言,我深受启发,因此迫不及待地也想来分享一下对于这个问题的浅陋之见。C.评论名家作品:王维画作,本人所见甚少,不能饶舌;惟翻阅相关资料,略知其画善托胸中诗趣于自然。D.邀请师长批阅:学生不才,甚喜书法,苦于无人点拨,常感彷徨;今日斗胆呈上墨宝,恳请老师指点迷津,不吝赐教!三、语言表达6.观察下面的漫画,请描述其构图要素并分条阐释其蕴含寓意。(1)构图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蕴含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语文试题第9页(共10页)语文试题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二、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变风变雅”一词最早见于《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变风变雅”是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周代诗歌从早期雍容平和、乐观向上的盛世之音,向春秋时代以落寞无奈、哀怨感伤为主题的情感抒发的文学转变。《诗大序》是从批判的角度提出“变风变雅”这一概念的。所谓“变”,第一,是时代之变。变风变雅的时代特指自厉、幽开始的西周晚期,历经平王仓皇辞庙、草草东迁的社会动荡,最终发展至王纲解纽、诸侯称霸的春秋时代这一历史时期。第二,是文学之变。文学是记录时代的,历史的变革强烈影响着文学思想的变革。第三,是心灵之变。王室东迁,地坼天崩,带给诗人们强烈的心理震荡。早期简单的昂扬、自信转化为春秋复杂的悲凉、忧伤,在苍凉的心态中怀念着西周盛世。西周雅、颂诗篇情感上的从容不迫、含蓄平静,被变风变雅的质疑问难、哀怨感伤替代了。风雅之“变”是相对于风雅之“正”提出的,“正”、“变”相对,与“变风变雅”相对的概念是“正风正雅”。在经学家的眼里,正风正雅是《诗》之“正经”。“《诗》之正经”之“正”,具有这样的历史与形式特征:第一,正风正雅突出以赞美歌颂为中心的思想主题。颂诗以歌颂为第一要义,所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因为颂诗以赞颂为本,自然属于“正经”。而《大雅》、《小雅》中的许多诗篇也以颂赞为情感基调,其表现的政治生活有小、大之分,但情感基调都是颂扬、赞美的。《周南》、《召南》是国风中属于正风正雅的典范诗篇,体现的是西周初年周公、召公教化之地的淳朴风俗,充满了对周、召故地被“文王之化”的怀念与崇敬。赞美、歌颂或讽刺、哀怨,成为判定诗之正、变的标准。第二,正风正雅承担着礼乐教化的政治使命。儒家之所以重视二南,是因为二南代表了西周盛世温柔敦厚的诗风教化。正风正雅诗篇有礼乐仪式上的神圣性与庄严感,颂诗在对神灵、祖先的虔敬中,且歌且舞,形容肃穆。古代思想家从来不把诗乐当成简单的娱乐形式,而寄托着转移人心、提升情感、淳化风俗的政治目的。第三,正风正雅代表着中正、平和的传统美学精神。《尚书·舜典》谓:“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这种审美的“A而B”和“A而非B”的艺术境界,恰恰是孔子等思想家称赞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风正雅的艺术品格。《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观乐对《诗经》的评论是以“中和”为审美评价标准的,不把任何一项情感推向极端,从多个角度详尽地表达了对情感的从容平和、形式的流动有序的艺术追求。这与二南诗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精神是一致的。颂诗的审美品格与风雅之“正”的艺术追求也是相通的。“新乐”是经典对变风变雅的另一称谓,《礼记·乐记》记载了魏文侯与孔子弟子子夏关于“古乐”和“新乐”的讨论。“古乐”与“新乐”关系问题,本质上就是正风正雅与变风变雅的关系问题。尽管子夏竭力维护古乐,强调风雅之正,但从他对“新乐”攻击性的言论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种新的、充满生机的诗乐艺术对传统的挑战。其一,新乐不再像古乐那样理性地承载道德教化的神圣内容,而转向追求感官和欲望的刺激,刻意卸载艺术的教化功能,而一味顺乎人情,陷入非理性的酒神沉醉。其二,新乐在情感表现上不再是西周盛世里优雅、虔敬的颂歌,而转向不可遏止的乱世幽怨的抒发。《乐记》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而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据此,他们把属于变风变雅范畴的郑、卫之音当成了乱世之音、亡国之音。其三,新乐在审美形式上并不一味地坚守中正、平和,而转向激越和放任。孔子批评郑风,子夏评论新乐,都以“淫”字为口实。淫,就是过度、放任、不收敛。在审美上,经、史学家特别强调对人自身欲望的节制和收敛,而变风变雅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冲破法度,一任情感与欲望的自由发展、不加束缚。这也是古乐与新乐的区别。风雅之变的本质是春秋文学的精神之变,是传统风雅精神向新的风雅精神的转变。摆脱了西周强大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的诗人们,带着怀疑和自信的复杂心理走上历史舞台,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一种________的新的文学不断发展、成熟。7.下列对材料中“变风变雅”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变风变雅”一词最早见于《诗大序》,是从批判的角度提出的,“变”是相对于“正”而言,赞美、歌颂或讽刺、哀怨成为判定标准。B.“变风变雅”是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周代诗歌的文学转变,质疑问难、哀怨感伤的变风变雅替代了从容不迫、含蓄平静的雅、颂诗篇。C.“变”指时代之变、文学之变、心灵之变,变风变雅因不注重对情感欲望的节制和收敛,任其发展,不加束缚,不承担礼乐教化的政治使命。D.变风变雅被视为乱世之音、亡国之音,追求感官和欲望的刺激,一味顺乎人情,抒发不可遏止的乱世幽怨,审美形式上转向激越和放任。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颂诗以赞颂为本,有礼乐仪式上的神圣性与庄严感,在对神灵、祖先的虔敬中,且歌且舞,形容肃穆,其审美品格与风雅之“正”的艺术追求相通。B.二南是国风中属于正风正雅的典范诗篇,体现西周初年周公、召公教化之地的淳朴风俗,代表西周盛世温柔敦厚的诗风教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C.吴季札观乐对《诗经》的评论以“中和”为审美评价标准,而新乐在审美形式上并不一味地坚守中正、平和,如郑风受孔子批评,以“淫”字为口实。语文试题第9页(共10页)语文试题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D.在魏文侯与子夏关于“古乐”和“新乐”的讨论中,子夏竭力维护古乐,强调风雅之正,批判冲破法度的新乐,魏文侯则推崇给人以感官上刺激的“新乐”。9.请在材料最后一段结尾的空格处,用“A而非B”的短句形式,补写“新的文学”的两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夜苏州阎连科我经常去苏州。可每次去苏州,又找不到天堂那感觉。十全老人街,是今天苏州最能连通旧往的地方了。正街挤店铺,临街铺河水;抬脚即到拙政园,落脚又到狮子林。可惜那儿人太多。多得路上的脚印比地上的石板还要厚。从你脸上落下一珠儿汗,一定不会落在地面上,而是落在别人的肩或裙子上,弄不好还要因为这汗和人吵一架。再说临街那条河,河水也还清,趴在岸上把头探下去,保证你能看透几寸深。水上也有桥,桥上一般都会扔着一个纸箱或者一只鞋。桥下也许会有船,只是那船都破了三年、五年了,仅剩几块发了乌的船板子。总之、总之说,我们今天到苏州,见的是和别的城市差不多的城,处的是和别的城市近乎一模一样的市。这苏州——不去你甚想去,去了会顿生原来尔尔那感觉。后来和苏州的兄弟说起这感受,他说:“你夜里没事出门走一走。”我便依了他的吩咐夜游苏州城,且还是到了夜里12点,多数人都上床睡觉了。大街上行人稀少了,路两边虽然停满私家车,店铺的门窗全都关闭着,可灯光把十全街照得如同白昼样。能看见地上的脚印被洒水车法官判案一样洗了去,留下汪汪片片的水渍,你走着宛若踩在明清时候的雨水里,或像唐宋时候的姑苏水,多多少少浸淫在了大街上。返回时不走回头路,而是走在临街而住的流岸上。无论是流岸上的住宅门,还是卖苏州特产的流岸窗,这时呈给你的都是一片木黑色,只有流水一条在你脚下清明着。灯光落在水面像玻璃有了软绸在荡动。这时你看到一座桥,想起白居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句子来,虽然知道自己的情绪有些酸,又觉得横竖左右都无人,便小孩要当街撒尿一样快步跑到那桥上,本意是要去桥顶对着天空、流水和苏州城,大念李白的《乌栖曲》,可是一张口,“姑苏台……”后边的半句丢掉了,如同鱼肉不再,只有鱼刺卡在喉咙里。也就只好干咳咳,想再换一首背出来,比如李商隐《陈后宫》中的“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然你记起了这两句,却又记不起前面两句来。如此也就索性自己对着苏州笑一下,既有自嘲在笑里,也更有年龄和记忆越来越少的感叹在其中。想到年龄和记忆的反比后,瞌睡是越发退去不在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骚泼气,不意间由脚底蹿到腿骨上,想到现在平江路上会是什么样?就心血潮涌想去一趟。打个夜的就去了。原来平江路上一个人影都没有。河水竟然——竟然可以让人听到流动声,白花花碎银子一样响出来。树影和灯光,在河面上暧昧缠绵得有很浓一股胭脂气。下半夜的寂静把白天汪汪洋洋的脚步淹没了。寂静像皇帝一样统治了平江路。在一家名为“老苏州”的专卖苏绸、苏扇旅游纪念品的店门前,川流不息没有了,店前半静半流的河上泊了载过一天游人的乌篷船。那船和闭关着的“老苏州”的店铺门,彼此的梦呓都借着树虫的鸣叫荡在半空里。整个的水系如同来回交叉的绸缎在舒展。偶尔有星光自河湾的拐角落下来,在水上如钱厂新铸制的银圆样。河水到底载有静谧了。路上到底有了石板味。叫“欧洲分店”的卖咖啡、奶茶的店前有了姑苏月,门前的闲凳上有股月光味。就连路边河岸上的一株青蒿草,这时也终于泛出了一股老姑苏的野草味,如同盐里有了盐味儿、麻油有了香味样。到这时,你觉得苏州似乎被你找到了。平江路成了平江路。你独自携着寂静往前走,朝这儿拐一下,往那儿探探头。拐一下走了一段后,有一堵墙会悄声对你说:“前面路尽了,你往回走吧。”探探头会有一株竹枝拉着你的手,说:“喂——你过来,这儿可以坐下歇一会儿。”也就走进那竹子、花草围起来的一个园子里。几铺席大的木地板,摆了白天供人喝茶的小桌和椅子。现在那桌上摆了月光、星光和屋檐下的昏灯光,还有从河道支流传过来的水声和凉意。你坐在一把凳子上,寂静坐在另外几把凳子上。你说:“要有一碟瓜子、一杯黄酒就好了。”寂静便四处瞅一下,确定这儿只有你一个,又朝天上望了望,悄声问你说;“瓜子是要民国炒的还是清朝时候的?”你惊了一下。也朝寂静的四周看了看。慌忙拉着寂静的手“民国茶,清瓜子,明朝时候的小酒行不行”,寂静便点头默去了。很快端来了你要的,还叫了一位评弹女子为你唱曲拨词儿。女子自然是一副好模样,年龄、身段和裙子,都如同夜晚、月光恰对寂静样。她在专心为你弹唱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你在想为什么不弹《长恨歌》,这时你想着,朝那闲椅空凳上看了看,有一把椅子上卧着一只听曲的猫,另一把椅子上坐着一只狐狸在边听边看书。你悄声问那狐狸看的什么书,狐狸翻开泛黄的书皮给你看,原来是一册最早的线装《聊斋志异》,忽问狐狸这书是哪年刻印,可有一缕亮光突然从空中静静默默射过来,在大家头顶说了一句“天亮了”。于是唱评弹的女子收了弦,端来了酒和瓜子糕点的寂静也把盘子、碟子、酒壶收走了。猫和狐狸也都转眼不在了。(选自《散文选刊·选刊版》2021年12期,有删改)10.第一段为什么反复强调苏州的拥挤、普通?(4分)11.赏析画线部分拟人手法的艺术效果。(4分)12.作者分别用了“我”“我们”“你”的人称来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5分)13.这篇文章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5分)评卷人得分三、古诗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8题。忠恕违道不远【明】归有光天下不求道于有,而求道于无。求道于无,而道始荒矣。求道于有,而道始存矣。求道者,非求其无也。求其无者,非求也。盖道根诸心,心所自有,奚庸之他!语文试题第9页(共10页)语文试题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求道于有者,求诸心之谓也。自尧、舜、禹、汤之迹远,文、武、周公之学荒,世之论道者不胜其说,而求道者不胜其涂;汶汶纷纷,孔氏之门辞而辟之,曰不足也,而为之说曰忠恕,则足以近道。夫天下方苦于道之难求。其说宏远恣肆穷天极地哓哓焉唯恐其意之不详萃其终身之力白首有不得其源者而孔氏之徒一言以蔽之何其言之简而功之径也!嗟乎!道固然也,非孔氏之徒为之也。天下之患,在于不知道。知其物而后能取之,知其途而后能由之,知其的而后能射之;夫然后取之而获,由之而至,射之而中也。不知其道而求之,何怪其言愈多,力愈勤,而愈不至也。嗟乎!亦取之心而已,谓道为远人,而心亦远人乎?天命之谓性,率是性而为道,心即道也。舍心以言道,则为荒远,荒远非道。舍道以言心,则为形躯,形躯非心。道也者,无所不尽,而心者,道之舍也。心以会道,而私或漓之;心以通道,而私或间之。心失其所以为心,故道失其所以为道。《诗》曰:“视尔不臧,我思不远。”呜呼!亦反之心而已矣。忠恕者,反诸其心,淳漓去间之道也。匹夫怀千金之璧,涂而失之,乌得不从其涂而求之也?物我之未融,形骸之未化,不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融而化之,体乌有不一乎?故自圣人以下,未尝不勉勉于兹也。为人子者,以父之心为心,则何患乎不孝?为人臣者,以君之心为心,则何患乎不忠?居乎前后左右者,而以前后左右之心为心,则何患乎上下四方之不均?故忠恕非有所增益之也,求吾之心也。翳去而目明,垢去而鉴明,私去而心明,心明而道在是矣。故曰:“心之精神是谓圣。”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氏之学,何其简而易,径而要也!抑此所谓忠恕者,先儒以为学者之忠恕耳。尝试推之,程子之言曰:充拓之,则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万物一也。宇宙会合,由忠恕之故;宇宙浇漓,由不忠恕之故。秦、汉以来,上下之分严,君臣之情塞,失均于贫富,奔命于征求,骈死于诛罚。匹夫匹妇,不获自尽者多矣。长人者可无意于斯乎!(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其途而后能由之 由:经由B.未尝不勉勉于兹也 勉勉:鼓励C.垢去而鉴明 鉴:镜子D.草木蕃 蕃:茂盛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世之论道者不胜其说 其皆出于此乎B.夫天下方苦于道之难求 凌万顷之茫然C.而愈不至也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以君之心为心 敛资财以送其行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道根植在心里,主张向既有的寻求道,向心中求道,肯定心的本体地位,反对向虚无寻求道的无意义的行为,提出了寻道的正确路径。B.作者认为了解道才能去寻求它,天下人的弊病恰是对道不了解,却错误地去寻求。道是远离人的,所以人们不了解道,越努力才能越接近道。C.作者肯定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源之道,即儒家讲求的忠恕之道。心中本来就有道存在,故寻求圣贤之道,去除心之私欲,就能恢复本心之明。D.本文善用比喻来说理,行文多用排比,语言整饬,多引经据典,分析有理有据,行文富有气势,极具有感染力,体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追随。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其说宏远恣肆穷天极地哓哓焉唯恐其言之不详萃其终身之力白首有不得其源者而孔氏之徒一言以蔽之何其言之简而功之径也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盖道根诸心,心所自有,奚庸之他!(2)匹夫怀千金之璧,涂而失之,乌得不从其涂而求之也?(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玉楼春·戏呈林节推乡兄[南宋]刘克庄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19.词的上阕写人,开篇即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友人形象,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原文)两个细节,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2分)20.清代文学家刘熙载的《艺概》中评价本词“旨正而语有致”,即辞谐而意甚庄。请对此加以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21.(1)材料一中,“割鸡焉用牛刀”比喻;(2)材料二颜渊说“约我以礼”,请用“颜渊问仁”章的原句回答孔子如何以礼约之。(2分)语文试题第9页(共10页)语文试题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从上述材料可见,孔子将礼作为治国之本和日常行为的准则。但当时违礼现象普遍存在,孔子极为担忧。请举例分析。(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子罕》)(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4)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5)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评卷人得分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张艺谋在接受央视专访时说,他导演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表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浪漫,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戴建业教授讲唐诗时说,盛唐一代的诗人展现出极其浪漫的精神风貌,只有在盛世才会有唐诗的浪漫;在普通人看来,人幸福了安居乐业了才懂得浪漫。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语文试题第9页(共10页)语文试题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浙江卷】语文·全解全析1234578141516DBBDCADBCB【答案】1.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A.“干瘪”的“瘪”,应读作“biě”。B.“结点”的“结”,应写作“节”。C.“莫可明状”的“明”,应写作“名”。故选D。2.B3.B【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A.使用正确。日前:几天前。语境说的是旅游美食推广活动几天前在横店度假区举行。B.使用错误。会集:聚集;集合。“会聚”强调聚集之后就各自分散开来,或各方会合后各自仍独立存在,常用于“人”。“汇聚”强调从各个不同的地点、方向集中到一起由少到多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强调有融入的意义,聚集之后何为一体不分散。常用于“物”。语境的使用对象是“浙江11个地市的名菜、小吃”,故应把“会集”改“汇集”。C.使用正确。马不停蹄:马不停止地急促向前跑。比喻不间断地进行。语境是说“店小二”们不断制作着拿手佳肴。D.使用正确。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根据“汴京厨师与本地厨师云集,南北风味交汇融合”分析,可知此处是说浙江菜的烹调方式自成一家。故使用正确。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把句中“佳肴”后的分号改为冒号,冒号起到提起下文的作用。故选B。4.D【解析】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具有随机属性”成分残缺,应在“具有随机属性”前加上主语“盲盒”;B.“曾发生过大规模迁移的经历”句式杂糅,应为“曾发生过大规模迁移”或“曾有大规模迁移的经历”;C.“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企业及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应为“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机制”。故选D。5.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A.声明应为书面用语,“都是假的”“当心被骗”口语化,可以改为“均为假冒”“谨防受骗”。B.“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先发表的不成熟的观点去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别人,此处用于“王同学”,表达不得体。D.“墨宝”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此处用于自己的作品,表达不得体。故选C。6.(1)构图要素:一家三口的背影:父亲汗如雨下,和母亲一起协力拉着装满西瓜的板车;女儿坐在板车上,手中握着一枚高高飘扬的气球,气球上写着“甜”。 (2)蕴含寓意:①为梦想奋斗的生活最甜。②同甘共苦、彼此相扶的陪伴最甜。③温馨和谐的家庭最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题目要求描述一幅漫画的构图要素并分条阐释其蕴含寓意。首先概括构图要素,从漫画中,可以看到三个人前行的背影、一辆板车,板车上是满车的西瓜。从身形来看,应该是一个挽起袖子、满头大汗的父亲在拉着板车,同样挽着袖子的母亲在一旁推车,一个手拿西瓜形状的气球的小女孩坐在车上,气球上有一个“甜”字。所以,可以简单描述为“一家三口的背影:父亲汗如雨下,和母亲一起协力拉着装满西瓜的板车;女儿坐在板车上,手中握着一枚高高飘扬的气球,气球上写着‘甜’”。然后阐释漫画寓意,结合气球上的文字“甜”,从父亲和母亲这两人努力生活的形象中,可以看出两人在为梦想一起奋斗,可以概括为“为梦想奋斗的生活最甜”;再从父亲拉车,母亲帮忙推车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他们同甘共苦、彼此相扶,可以概括为“同甘共苦、彼此相扶的陪伴最甜”;最后从这一家三口的背影中,父母亲为生活奔波,彼此扶持,为孩子创造了幸福快乐,可以看出他们一家的温馨和谐,可以概括为“温馨和谐的家庭最甜”。【答案】7.A8.D9.(1)内容角度:顺乎人情而非理性教化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情感角度:悲凉忧伤(答“哀怨”“讽刺”也可)而非赞美歌颂(答“昂扬”“自信”也可)(3)审美角度:激越放任(答“不加束缚的”也行)而非平和中正(从任何一个角度回答,意思相近即可。)【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内涵的能力。B.“质疑问难、哀怨感伤的变风变雅”“从容不迫、含蓄平静的雅、颂诗篇”错误,原文指“雅、颂诗篇情感上的从容不迫、含蓄平静”“变风变雅的质疑问难、哀怨感伤”,选项中修饰语与中心词颠倒,语义发生变化;另外文章第二段说的是“西周雅、颂诗篇情感上的从容不迫、含蓄平静,被变风变雅的质疑问难、哀怨感伤替代了”,选项漏掉“西周”。C.“不承担礼乐教化的政治使命”于文无据,文中没有提到这一内容,且“……因……”强加因果,倒数第二段说的是“一任情感与欲望的自由发展、不加束缚”,二者没有因果关系。D.“变风变雅被视为乱世之音、亡国之音”错误,由倒数第二段“把属于变风变雅范畴的郑、卫之音当成了乱世之音、亡国之音”可知,是“郑、卫之音”而非“变风变雅”被视为乱世之音、亡国之音,以偏概全。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魏文侯则推崇给人以感官上刺激的‘新乐’”错误,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礼记•乐记》记载了魏文侯与孔子弟子子夏关于‘古乐’和‘新乐’的讨论。……尽管子夏竭力维护古乐,强调风雅之正,但从他对‘新乐’攻击性的言论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种新的、充满生机的诗乐艺术对传统的挑战”,无法看出魏文侯推崇新乐,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筛选出“新的文学”的两个特点,然后使用“A而非B”的短句形式进行概括。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其三个特点,一是内容上,“不再像古乐那样理性地承载道德教化的神圣内容,而转向追求感官和欲望的刺激,刻意卸载艺术的教化功能,而一味顺乎人情,陷入非理性的酒神沉醉”,不再是理性的教化,而是顺乎人情;二是情感上,“在情感表现上不再是西周盛世里优雅、虔敬的颂歌,而转向不可遏止的乱世幽怨的抒发”,不再是优雅虔敬的颂歌,而是抒发乱世幽怨;三是审美形式上,“在审美形式上并不一味地坚守中正、平和,而转向激越和放任”,不再是一味坚守中正、平和,而是变得激越和放任。明确这些内容之后使用“A而非B”的句式进行概括即可,还要注意字数限制。【答案】10.(1)表现出作者对这种喧嚣拥挤的都市的不耐与厌烦。(2)先抑后扬,凸显下文夜苏州的寂静、富有诗意。11.(1)通过丰富的想象,化虚为实,使得夜苏州变得可亲可爱,深解人意。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生动形象地描写作者与夜苏州的精神对话,抒发内心的和悦、安适。(3)渲染了夜苏州的静谧美好的氛围,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答出任意两点即可)12.(1)“我”是写实,散文的常用人称,交待具体行踪。(2)“你”是虚写,模拟对话语气,唤起读者的共鸣。(3)“我们”是泛指,比较亲切,有代入感,代表大部分人的共同感受。13.(1)结构上,独句成段,干净利落,戛然而止。(2)内容上,突出“猫”和“狐狸”是夜苏州绮丽梦境的一部分,它们不在了就代表梦境消失得无影无踪,喧闹的城市苏醒了。(3)情感上,结尾极简的叙述与前文不厌其烦的描写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作者深深的遗憾、失落与怅惘。【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根据“人太多。多得路上的脚印比地上的石板还要厚”“弄不好还要因为这汗和人吵一架”“桥上一般都会扔着一个纸箱或者一只鞋”以及“今天到苏州,见的是和别的城市差不多的城,处的是和别的城市近乎一模一样的市”可见,作者对于和别的城市一模一样拥挤、嘈杂、喧嚣的城市极其厌烦。从结构上来说,第一段强调苏州的喧嚣拥挤,与后文描写夜游苏州感受到的寂静与安宁,充满诗意形成反差,结构上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效果是借白天的喧嚣拥挤突出夜苏州的寂静与诗意。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语句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部分把“寂静”拟人化,写自己想要瓜子、黄酒,寂静便仿佛懂得你的心意,立即为你奉上你所需要的东西,把虚无缥缈的寂静化作一个体贴的人,化虚为实,使得夜苏州变得可亲可爱,善解人意。实际上,“寂静”的夜苏州当然不可能真的化身为人,给你端来需要的“民国茶,清瓜子,明朝时候的小酒”,作者是借此表达了自己在寂静的夜苏州中仿佛重新品味到了苏州的“古意”,内心无比惬意舒适的感受,借与夜苏州的精神对话,抒发内心的和悦、安适。这段想象中的对话,其实只有作者一个人在,可见值此静谧美好的情景下,无论人有多么荒诞的想象,也能被夜苏州大度地包容住,人可以尽情地沉浸在属于自己的想象之中,从而渲染了夜苏州的静谧美好的氛围。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人称的作用的能力。“我”是作者自称,叙述的是真实的“我”的想法、做法与心情,通过“我”白天看苏州的不耐烦,因苏州兄弟一言而夜访苏州交代了具体行踪。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你”是作者虚拟出的人称,利用对话般的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感情,如“你走着宛若踩在明清时候的雨水里,或像唐宋时候的姑苏水”“然你记起了这两句,却又记不起前面两句来”“你觉得苏州似乎被你找到了。平江路成了平江路。你独自携着寂静往前走,朝这儿拐一下,往那儿探探头”等,其实是作者自己的游踪经历和想象情景,但用了“你”之后,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引起共鸣。“我们”是对作者自己与读者共同的称呼,“我们今天到苏州,见的是和别的城市差不多的城,处的是和别的城市近乎一模一样的市”,能够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因抒发的感受是大多数人共有的而感到亲切。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结尾只有一句话,“猫和狐狸也都转眼不在了”,单独一句成为一段,并不交代夜游结束之后自己的行踪,而只说夜中的奇妙想象消失,干净利落,戛然而止。内容上,“猫和狐狸”是只有在夜苏州品味寂静,沉浸于美妙想象中时才出现的事物,当天亮时,夜苏州的静谧美好消失,它们也随之不见,代表着夜的静谧消失得无影无踪,喧闹又将重新占据苏州。主题上,前文作者不厌其烦地叙述夜苏州观景的感受和想象的美好情景,结尾时却只有一句话,这种极致的简洁与前文的细致铺叙形成反差,前文的描写越是详细具体、精彩动人,结束的简洁便越是令人感到遗憾,抒发了作者深深的遗憾、失落与怅惘。【答案】14.B15.C16.B17.其说宏远恣肆/穷天极地/哓哓焉唯恐其言之不详/萃其终身之力/白首有不得其源者/而孔氏之徒一言以蔽之/何其言之简而功之径也18.(1)因为道根植在心里,是心本来就有的,哪里要到其他地方寻求呢!(2)平民百姓怀揣价值千金的美玉,走在路上弄丢了它,哪里会不顺着道路去寻找呢?【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B.“勉勉:鼓励”错误,“勉勉”,勤勉努力。句意:未曾不在这方面勤勉努力。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其”,代词,指代道;句意:世间谈论道的人说不尽道的学说。第二个“其”,副词,表揣测,大概;句意:大概都出于这吧?B.第一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天下的人正为道难以寻求而感到苦恼。第二个“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C.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句意:却越求不得了。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第一个“以”,介词,把;句意:把君王的心当做自己的心。第二个“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募集钱财来给他送行。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B.“道是远离人的,所以人们不了解道,越努力才能越接近道”错误。道不远离人,不了解道,越努力离道越远。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们的言说宏大辽远,酣畅淋漓,铺天盖地,吵吵嚷嚷地,唯恐自己的言论不详尽,用尽他们全身的力量,直到白发苍苍也不能找到本源。但孔子门徒用一句话就概括了它,这话是多么简洁,功效是多么直接。本题中,“其说宏远恣肆”,主谓结构,独立成句,前后应断开;“穷天极地”,两个动宾结构构成并列,可单独成句;“哓哓焉唯恐其言之不详”,“哓哓焉”状语,“唯恐其言之不详”动宾结构,“其言之不详”作“恐”的宾语,“详”前后断开;“萃其终身之力”,动宾结构,“其终身之力”作“萃”的宾语,本句前后断开;“白首有不得其源者”,“白首”作“有”的状语,“不得其源者”作“有”的宾语,本句前后断开;“而孔氏之徒一言以蔽之”,“而”,连词,连接的成分是较长的句子时,其前断开;“孔氏之徒”主语,“一言”状语,“蔽”谓语,“之”宾语,本句独立成句,前后断开;“何其言之简而功之径也”,“何其……也”,固定句式,前后断开。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盖”,因为;“诸”,兼语词,相当于“之于”;“奚”,哪里;“庸”,表反问;“之”,到。(2)“怀”,名词用作动词,怀揣;“涂”,通假字,通“途”,用作动词,走在路上;“乌”,哪里。参考译文: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天下的人不向既有的寻求道,却向虚无寻求道。向虚无寻求道,那么道就荒废了。向既有的寻求道,那么道才能存在。寻求道,不是寻求没有的东西。寻求没有的东西,不是真正有意义的寻求。因为道根植在心里,是心本来就有的,哪里要到其他地方寻求呢!因此向既有的寻求道,说的就是求之于心啊。自从尧、舜、禹、汤的事迹远去,文、武、周公的学问荒废,世间谈论道的人说不尽道的学说,而寻求道的人挤满了道路;纷纷扰扰,孔子的门徒解说并且批驳这些学说,说是不足的,进而为他们提出忠恕一说,这样就足够能接近道了。天下的人正为道难以寻求而感到苦恼。他们的言说宏大辽远,酣畅淋漓,铺天盖地,吵吵嚷嚷地,唯恐自己的言论不详尽,用尽他们全身的力量,直到白发苍苍也不能找到本源。但孔子门徒用一句话就概括了它,这话是多么简洁,功效是多么直接。啊!道是本来就存在的,不是孔门门徒创造出来的。天下人的弊病,在于不了解道。了解某物然后就可以求取它了,知道了路途然后就可以顺着这条路走了,知道了靶心然后就能够射击了;这样以后求取它就能获得了,顺着走就到了,射靶就能射中了。不了解道而去寻求它,难怪言语越多,使劲越勤,却越求不得了。啊!不过是从内心寻求道罢了。如果说道是远离人的,那么心也是远离人的吗?上天赋予人的叫天性,顺着天性去寻求道,心就是道啊。舍弃心来谈论道,那么就会遥远没有边际,遥远而没有边际的不是道。舍弃道来谈论心,是身体躯壳,身体躯壳不是心。道,无所不至,包罗万象,而心呢,是道安放的地方。用心来理解道,但私底下却有人忽视它;用心连通道,但私底下却有人隔离它,心失去了它作为心的作用,所以道失去了它作为道的功能。《诗经》说:“比起你们不高明的意见来,我的想法也未必行不通。”啊!这也是返回到心罢了。忠恕,就是返回自己的本心,是去除浅薄隔膜的方法。平民百姓怀揣价值千金的美玉,走在路上弄丢了它,哪里会不顺着道路去寻找呢?物我没有相融,形体躯壳没有同化,不能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物我相融并化为一体,身体哪里有不与天地相融的呢?所以从圣人以下,未曾不在这方面努力弥补的。做儿子的,把父亲的心作为自己的心,哪里用得着担心不孝顺呢?做臣子的,把君王的心当做自己的心,哪里用担心不忠诚呢?居处在周围的人,都以周围人的心当做自己的心,那么哪里用得着担心上下四方的人不能平等互爱呢?因此,忠恕并没有增加了什么,而是寻求自己的本心。障蔽视线的膜褪去眼睛就明亮了,污垢洗去镜子就明亮了,私欲除去内心就光明了,内心光明,道就在这里了。因此说:“心之精神是谓圣。”因此说:“孔子的道,就是忠恕罢了。”孔子的学问,是多么简单又容易,直接又扼要啊!但这里所说的忠恕,只是先前的儒士认为是求学的人的忠恕罢了。曾试行推广这一理论,程子说,充实拓展它,那么天地变化,草木茂盛,天地万物统一了。天下社会风气淳厚,因为忠恕的缘故;天下社会风气浮薄,因为不忠恕的缘故。秦汉以来,地位高低的人等级区分严格,君主臣子的情感阻隔,在贫富上不均衡,在争夺中奔波,在惩罚中一起死去。平民百姓,不能尽自己才力的人太多了。治理百姓的人怎能不在这方面考虑一下呢?【答案】19. 耽于玩乐 换酒、呼卢20.①“年年跃马”二句,调侃林节推将“客舍”当作“家”,实际深寓作者对他寻欢作乐、不务正事的不满。②“青钱”“红烛”二句,将林节推纸醉金迷的生活写得力透纸背,貌似戏谑,实则对他放纵行为的鄙薄与叹惋。③“易挑”“难得”二句,将妻子的真情易得与歌妓的心事难猜进行对比,寓庄于谐,含蓄讽刺他疏远家室、不念国忧的行为。④全词紧扣“戏”字,于篇末一扬一抑中,力劝林节推之流莫忘国难,应以收复中原为己任,表达了诗人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怀。【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中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的能力。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言其久客轻家。年年驰马于繁华的都市街头,视客舍(借指酒楼妓馆)如家门而家门反像寄居之所,可见其性情之落拓,耽于玩乐,以致久客轻家。“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换酒”“呼卢”上两个动作描写,写诗人的友人,日夜不休地纵酒浪博。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言其久客轻家,客居的日子多于家居的日子。年年驰马于繁华的都市街头,视客舍如家门而家门反像寄居之所,可见其性情之落拓。“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则具言其纵情游乐。如此描写,表面上是对林的豪迈性格的赞赏,实际上则是对林的放荡行为的惋惜。这几句诗貌似调侃、戏谑,其实诗诗人认为友人寻欢作乐、不务正事,纸醉金迷、纵酒赌博,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不满、鄙薄与叹惋之情。“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二句对举成文,含蓄地批评他迷恋青楼、疏远家室的错误。妻子的情义真实可靠,妓女的心意则虚假难凭。今乃舍妻子易知之真情而取妓女难凭之假意,可见是何等的荒唐了。这两句含着诗人对友人的规劝之意,寓庄于谐,含蓄讽刺他疏远家室、不念国忧的行为。本诗标题是“戏呈”,其实是在调侃戏谑中寄托深沉的情感,“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更是热情而严肃地呼唤林姓友人从偎红倚翠中解脱出来,立志为收复中原建立一番功业,不要同那些妓女们混在一起,洒抛那种无聊的伤离恨别之泪。【答案】21.(1)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2.答案示例1:季氏享用周天子的八佾舞,孔子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对周礼僭越和破坏,这必然带来鲁国政治的无序。答案示例2:宰我提出把三年的丧期改成一年,孔子非常气愤,认为服丧三年是对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天下的通行的礼,必须要遵守。【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1)“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杀只鸡怎能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从语段来看,这是孔子在武城听到管弦和歌唱的声音时所作的评论,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对此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弦歌不辍,孔子把治理武城比作“杀鸡”,把“礼乐”比作“牛刀”,显然认为治理这样的小地方不必用礼乐。(2)“约我以礼”意思是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这是颜渊对孔子用礼教育弟子的评价,由此想到“颜渊问仁”中颜渊询问孔子“仁”的具体准则,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观点以及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孔子“礼”的大概内涵。如孔子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爱民;如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然后举出当时违礼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说季氏的僭越行为,西周时期,贵族享用乐舞的等级,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天子礼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得擅自越级,而季氏身为鲁国大夫,本应使用四佾,却享用周天子的八佾舞。如宰我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太长了,建议“期可已矣”,对此孔子非常生气,“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认为为人子者,自出生到三岁都没有离开过父母的怀抱,父母生我们、养我们那种恩德是无量无边,服丧三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必须遵守。参考译文: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管弦和歌唱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就容易使唤。’”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是同他开玩笑罢了。”颜渊感叹地说:“我的老师啊,他的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个高高的东西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23.【答案】(1)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4)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5)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博”“臾”“鼎”“铛”“砾”“执”“噎”“颓”。24.【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材料围绕“浪漫”这一关键词,展现了三种对于浪漫的不同思考。普通人对于浪漫的思考,着重体现在浪漫的产生条件。他们认为浪漫作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体验,必须依靠基本的生理条件或物质条件满足才能产生。一个人若是为艰苦所困、为基本的衣食住行而担忧,他就无法浪漫。由此可推知,本次冬奥的浪漫,体现的是我国人民的安居乐业。戴建业所讲的盛唐诗人的浪漫,不仅仅是讲浪漫主义这一种诗歌风格,更在于展现盛唐诗人那种昂扬、自信、放达的精神气质。而“只有在盛世才会有唐诗的浪漫”这一论断,更是从侧面反映了在冬奥中展现中国式浪漫的当下,亦是一个盛世中华的时代。而张艺谋导演对于浪漫的论述,则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说明,本次“中国式浪漫”,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由此可知,本次材料所讲述的,并非仅仅是浪漫思想或精神,而是要求思考“浪漫”之精神与现实中的人民生活、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写作时,可以由本次冬奥盛会展现的浪漫出发,展现中华民族的独特浪漫。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浪漫与现实、浪漫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具体的人和事解读浪漫的内涵意义。当然,写作时,也应该结合本次冬奥会的“中国式浪漫”热点,延申拓展到更广阔领域的中国浪漫,展现我国在浪漫中展现的大国气象和文化自信。【参考立意】(1)中国的浪漫是中华文化与国人气质相融的完美体现。(2)中华文化尽显中国浪漫。(3)以中华文化为音符,谱中国浪漫之曲。语文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