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二年政治(理科)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56分)本卷为选择题部分,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恩格斯曾指出,自然科学家“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因此,自然科学家要掌握“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形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和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D.哲学的理论思维根源于思维的历史和成就2.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思想”等有关。哲学用批判的方式、系统化的方法、理性的论证为人们呈现一种信仰、概念和态度。这说明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D.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况和总结3.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4.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5.下列选项中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是A.置之死地而后生——刻舟求剑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外无物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固步自封D.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6.这是一则列入教科书的工业设计案例:“面包机出口价4美元,煮蛋器3美元,通过工业设计把两种功能合成在一台设备中,原理没有改进,成本没有增加,出口价立刻上升为12美元。”从哲学角度看,实现利润倍增的秘诀在于A.注重联系,系统优化,追求综合效益B.立足现实,解放思想,不断适应变化C.舍弃传统,批判创新,变革思维方式D.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赢得竞争优势7.下列成语中与右侧漫画反映的哲理最接近的是A.见仁见智B.乐极生悲C.防微杜渐D.墨守成规8.据报道,老年痴呆现已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癌症、中风之后,导致老人死亡的“第四大杀手”!专家警告:“5\n无所事事,终日饱食,可导致弃用性大脑痴呆!”这告诉我们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B.事物之间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C.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实践的产物9.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10.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11.“逆水行舟,一篱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量变不会引起质变B.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改变事物变化的必然趋势C.没有渐进的量的积累,任何质变都不可能发生D.任何事物的量变引起的质变都是前进上升运动12.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就会出现坏结果,这就是底线思维,其中蕴涵的哲学智慧有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对立面转化B.忧患意识是人们做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C.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D.要把握事物质变的节点,防止质变的发生13.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和重要原则是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一切从实际出发C.求真务实D.创新14.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A.高下相倾,难易相成B.流水不腐,户枢不蠹C.庖丁解牛,游刃有余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15.当今,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重展现个性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16.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下列说法体现这一方法的是A.空谈误国,实干兴邦B.为官发财,应当两道C.四面出击,全面突破D.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某些成功,常常是因为一次勇敢的放弃17.右面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把握事物的联系,利用客观规律B.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直接经验C.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事物本质D.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18.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能体现这一哲理的是5\nA.流水不腐户枢不蠹B.万物兴歇皆自然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一把钥匙开一把锁19.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A.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0.“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这启示我们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任何个人的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C.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是社会实践的主体D.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21.国家发改委在五省八市开展低碳省区、低碳城市试点,通过宣传低碳理念。引领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宣传低碳理念的哲学依据是A.价值观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B.价值观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C.价值观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D.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根本观点22.塑料袋的发明在一百多年前被视为“一次革命性的解放运动”,但现在却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这表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A.社会历史性特征B.实践性特征C.阶级性特征D.稳定性特征23.比尔•盖获与麦肯锡都是富翁,但二人对飞机座位的选择习惯却完全不同。麦肯锡只坐头等舱,他认为:“在头等舱认识一个客户,就能给我带来一年的收益!”而比尔•盖茨更习惯选择经济舱,他的理由是“头等舱并不比经济舱飞得更快”。这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有无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B.社会地位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24.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流程,下图中的①②分别是A.①某商品供过于求②扩大生产,社会资源进人B.①某商品供不应求②缩小生产,社会资源退出C.①某商品供不应求②扩大生产,社会资源进入.D.①某商品供过于求②缩小生产,社会资源退出25.电信业和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消费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买菜足不出户,购物足不出户,送礼足不出户……“宅消费”方式渐成时尚。这表明A.消费决定生产B.生产决定消费C.生产是消费的目的D.消费是生产的动力26.某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张华,被一家颇有名气的星级酒店录用。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张华到酒店工作前,首先要做的是A.依法签订劳动合同B.取得劳动报酬C.自觉履行劳动义务D.和酒店达成口头协议5\n27.国家发改委指出,今后将扩大市场准入,破除各种障碍,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基础设施行业和公共事业等领域。这有利于A.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B.取消不同所有制经济的投资准入门槛C.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D.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作用28.“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①投资股票得到的收益很少②股票价格经常波动,具有不确定性③投资股票不得违反国家法律④股票的投资收入与企业经营状况有关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4分)29.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每将一个农民村居转化为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进入城镇生活,进而带动1000多亿的消费需求,促进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经过多年努力,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27%,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还出现了“造城”运动、农民“被上楼”等现象。有鉴于此,2022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材料,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观点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状况。(14分)3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在“唯GDP论”的发展思路下,重速度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高增长不等于高质量,持续的高增长下面,累积了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唯GDP论”的发展思路已难以为继。在“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的限制性指标与官员的政绩紧密挂钩,“十二五”规划调低了经济增速目标,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目标。不片面追求GDP数据,以实践、人民、历史三把尺子为标准,把着力点转向利长远、打基础、促民生的工作,正在逐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和行动。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过程。(16分)31.十八届四中全会高度评价了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当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请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14分)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二年政治(理科)答案5\n第Ⅰ卷(共56分)1-5CCBBB6-10ABBBC11-15CAAAB16-20DDCBD21-25CADCB26-28ACB第Ⅱ卷(共44分)29.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分)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2分)我国的城镇化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造福百姓、富裕农民,具有光明、美好的前途。(2分)③但是,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2分)我国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城镇化率低,问题凸显,必然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2分)④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2分)遵循客城镇化观规律,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分)30.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深层次的矛盾促使我们突破“唯GDP论”的发展思路,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目标。(2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的日益凸显,使我们逐渐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思路的重要性。(2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实践证明,“唯GDP论”的发展思路难以为继,必须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统一起来。(2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2分)我们要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目标,不片面追求GDP数据,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分)3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我们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2分)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具体分析和解决当前的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2分)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分)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2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