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一中2022届高三月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史记》载:“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材料现象反映出( )A.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念B.节用尚贤的墨家思想C.贵贱有序的礼乐制度D.尊卑有别的宗法观念2.“当年七雄中,齐宣王秦昭王岂不更巍然为之魁首,而其尊贤下士有如此。如颜斶(chù),如范睢,岂诚为当时一大贤上士!而齐、秦之君尊礼之如此,其最大之意义与价值则在政治上层不敢自居为最尊最贵之地位,而自知尚有当尊当贵之过于彼者,其人不在远,即在其所统治之社会下层。”上述现象的出现( )A.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B.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C.能够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D.有利于诸侯国的社会发展3.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认为:“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A.士对统治者的依附性增强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4.《尚书》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并将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等。上述材料主要强调( )A.政权是否合法性取决于道德观 B.君王统治必须符合上天的意志C.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5.《秦律》下秦帝国国运为公元前221年至207年,与之相较,同时代《罗马法》下古罗马帝国国运居然从公元前27年延续到476年。其主要原因是( )A.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政治传统B.万民法广泛的借鉴外邦法律C.天主教对罗马臣民的凝聚力量D.罗马私法有效保护平民权利6.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7.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C.县官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8.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9-10-\n.据统计,唐代科举平均录取人数尽在20人次左右。寒门子弟登科授官的比例虽逐渐增大,但终唐一代仍不占优势。如崔、卢、李、郑、王、韦这六个士族门阀,共有宰相102人。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10.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B.助推耳目机关分化相权C.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D.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11.南宋初,有个叫做王继先的御医,因为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为“武功大夫”,旨下,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最后高宗“屈意从之”。材料表明A.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B.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C.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D.高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12.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导致了地方割据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13.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郡县制的出现()A.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维系了君臣之间的宗法关系14.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15.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民众生活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C.中央集权制全面走向反动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16.近年来,不同学者从地方到全国的研究都证明,如果考虑家族与姻亲关系,明清以来科举的真正获益者可能不过三百个左右的大家族,而且还高度集中在江南、直隶等少数地区。以下各项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宗族社会的支持是获取科举成功的重要保障B.科举制度不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开发C.经济状况与对应举者的高要求而导致的现象D.世家大族通过联姻保证科举制下对政权的垄断17.“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10-\n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B.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C.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18.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19.“当列强为议和大纲激烈讨论之际,在京议和大臣实际上被完全排除在外。李鸿章抱怨说:‘此次办理和议,事极艰窘……(各使)自行商议极其秘密,无从揣测,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据此判断,与该次议和直接相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这种军队组织形式是( )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21.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22.利用漫画来描述课程知识显得更直观、生动。右列民国初期的相关漫画说明( )A.当时人们不关心自身利益B.近代中国无土地革命纲领C.近代中国民主建设的艰难D.民主与农民阶级没有关系23.1902年,有学者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该学者强调( )A.以法律途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B.依法治国是挽回利权的前提条件C.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是主权恢复的标志D.北洋军阀政府主张依法修订条约24.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25.白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C.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26.-10-\n胡适和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提醒学生,最不可少的精神之一是,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党的意见。现在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群众心里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这里所说的“最不可少的精神”主要是指()A.自由精神B.平等精神C.民主精神D.科学精神27.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28.20世纪30年代,在中共领导下的苏区百姓可能不知道“苏维埃政府”这个拗口的外来词语的原意,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词语,他们将“苏维埃政府”称为“埃政府”,这个“埃”在客家话中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也就成为“我们的政府”。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学习苏联经验得到了民众支持B.苏区的土地革命解放了农民C.苏区人民热烈拥护苏维埃政府领导D.红色政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9.“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C.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30.下图是某高三同学的历史笔记片断,对此片段解读正确的是()A.“获得主权国家尊严”指收回关税权 B.“国民政府”已经从广州迁到武汉C.“两党合作”指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 D. 记述的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31.历史地图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分析错误的是图一: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图二: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A.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变为民族矛盾B.中共军队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C.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对抗到走向合作D.根据地主要分布区域由东南到西北32.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杰克·贝尔登的看法( )-10-\nA.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 B.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C.是冷战思维的具体表现 D.反映抗日政权社会主义性质33.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B.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C.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34.公元3世纪初,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日益接近首都的社会关系。居民逐渐分裂为三个由极复杂的成分凑成的阶级(或集团):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广大的群众——奴隶。“前两个阶级对于国家即对于皇帝来说,几乎同奴隶对于奴隶主一样没有权利。”从法律角度看,这反映出( )A.罗马法不能有效维护富人利益B.罗马法是专制统治工具的本质C.公民法的适用地域得到了扩展D.罗马法消弭了帝国内部的矛盾35.在宪法形式上,英国“有宪制而无单一的成文宪法”,其宪法“成分复杂,包括法律文件、判例、习惯法和惯例等,可以使统治阶级根据形势变化增删修改、解释和运用起来反倒得心应手”。这主要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 )A.繁杂性B.权威性C随意性D.灵活性36.美国国家教育部门公布了一份“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共产党宣言》赫然在列,耐人寻味。《共产党宣言》最初是( )A.第一国际成立宣言书B.声援巴黎公社的倡议书C.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D.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总结性文件37.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批判”的“主义”是( )A.浪漫主义B.自由主义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38.恩格斯后来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再版前言时承认:“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现在或者已被消除,或者已经不那样明显。”1895年,他在最后一篇文章中说:“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恩格斯形成上述认识的原因是A.恩格斯放弃了暴力革命的原则B.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主义目标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D.资本主义调节机制渐趋成熟39.《社会主义研究》杂志1986年第3期载文指出:“巴黎公社基本上是按照蒲鲁东(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地方自治原则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一个城市自治政权。”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B.是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权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D.建立了工农联盟政权40.下面卡片内容节选自恩格斯的《巴黎公社二十一周年给法国工人的贺信》。男女公民们:自从巴黎人民举起了红旗,同时向飘扬在凡尔赛的法国三色旗和飘扬在普鲁士人占领的炮台上的德国三色族发出挑战以来,到今天已经过去21年了。卡片内容反映了巴黎公社A.具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B.承担着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任务C.没有科学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D.英勇无畏精神与斗争策略值得借鉴-10-\n41.戴高乐曾指出:“1875~1940年我们更换过102届政府,而英国仅更换过20届政府,美国只换过14届。”导致这一差异的历史原因是法国A.民众民主意识浓厚B.多次卷入对外战争C.国民经济发展滞后D.近代社会矛盾复杂42.19世纪晚期,德国资产阶级政党,包括工人政党都可以选举自己的代表参加议会。到1890年,社会民主党在帝国议会中的席位已达35个。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德国政党政治发展,由议会选举组成代议制政府B.政党不能对国家行政元首的人选产生影响C.帝国议会享有立法权,可通过立法限制元首权利D.德国国家权力由皇帝手中转移到议会手中43.如右图漫画《丢弃领航员》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评述是A.帝国议会行使了对俾斯麦的弹劾权B.威廉二世的决定符合帝国宪法精神C.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色彩依然浓厚D.德意志帝国仍然实行封建君主专制44.美国制宪过程中,北方认为奴隶乃是财产而不是有人格的人,南方则认为奴隶人数应被列入各州人口总数。此争论反映了南北方矛盾焦点集中于( )A.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B.国会席位的分配问题C.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D.联邦权力与州权划分45.当年俄国共产主义小组中曾有一个女成员写信问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直接回答说不可能。可是后来的事实恰恰相反,革命第一个在俄国成功了,其主要客观原因是A.俄国资本主义大工业最发达B.俄国工人阶级力量最强大C.列宁同志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理论D.一战严重激化了俄国矛盾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55分。其中第46题26分、第47题29分。)46.(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0-\n材料二“西洋各国议院员绅由民推选,大抵皆取器识明练、才辩锋生者,而尤以家道殷实为第一要义,群谓之‘体面人”……盖视此为扬名成业之具,而非为养身肥家计也。议员中资深望重者,可举为宰相及各部尚书,或为伯理玺天德(总统),或有稍玷其声誉者,则终身无再选之理。故近来欧洲之官,以贪墨著者尚少。”——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1)根据材料一比较秦朝和明朝官制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所反映的当时政治发展趋势。(14分)(2)据材料二提炼薛福成所记述的政治制度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政治制度的认识。(12分)47.(2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不同的专业立场对“光荣革命”有不同角度的解读。大众的版本是: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上台后大肆扩张天主教的势力,迫害清教徒,与信奉天主教的法国结盟。而以清教徒为主体的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集团则扶植不信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之女玛丽和她丈夫荷兰执政王威廉联合执政。托克维尔在历史研究著作中,把英国人的性格和理性能力等都带进了分析要素。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教授则分析了英国“光荣革命,背后的商业背景,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各国国王都通过增税、贷款、卖爵位、印币和征用,在有限的疆土上不断扩大王权的经济力量。詹姆斯二世为了应付战争,不断增设新的税种,提高税率,完全绕开议会推进,导致议会怨声载道。政治家和法律学者则再上溯至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不得不订立的《大宪章》,这是封建贵族与王室的政治权力契约,法律规则高于国王个人意志成为社会共识。“光荣革命”后,新国王不得不与支持他们上台的英国资产阶级代表的议会签署了《权利法案》。……在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中,走互相融合的道路,在斗争中妥协,是英国文化模式的显著特色。这种方式和缓、平稳、渐进,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民族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摘编自王巍《金融可以颠覆历史》等材料二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三个多月时间内就实现了国家的制度性改变,建立了统一的中华民国政权,其中最发人深省的就是革命中的妥协策略及运用。辛亥革命中的妥协主要包括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民族妥协与争解,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孙中山和袁世凯两大政治“巨头”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但这决不意味着和平妥协是无原则的,首要原则是坚持共和底线。第二个原则是“五族共和”,国家统一。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国家没有陷入民族战争、领土分裂的局面。第三个原则是宪政原则,孙中山坚决地要求:“由参议院举袁为临时总统;袁被举为临时总统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乃能接权受事。”可见,革命是妥协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这是我们今天在肯定妥协的价值时,更要肯定更高意义上的革命价值的原因。——摘编自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光荣革命”发生的原因,并用史实说明英国为现代世界奠定的重要“基石”。(18分)-10-\n(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派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中其妥协策略成功实施的原因和积极影响。(11分)石门一中2022届高三月考历史答卷一、单项选择题。(共45分,请将答案图填在答题卡上)二、材料综合问答题。(共55分)-10-\n46.(1)(2)47.(1)(2)-10-\n历史参考答案:CDCDDCCADCBDBCBCDADCDCABCABBDDDBCBDCCDCBDBBBD46【答案】(1)不同:秦朝侧重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地方上设郡县,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明朝侧重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8分)趋势: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反映了地主阶级要求巩固政权的愿望;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6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2)概况:西方国家是由家道殷实的“体面人”通过选举进入议会乃至成为国家领导人,故可有效防止腐败。(6分)认识:国家领导人和议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民主性,但当选者需具有一定的资产和其它条件,限制了穷人的民主权利,是一种不完善的民主制。(6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47【答案】(1)原因:清教与天主教的矛盾;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的权力之争;宪政传统;国民性格;王室擅自征税。(10分,)说明:政治:最早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制、政党政治),为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树立榜样;经济:最先开展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进入工业化时代;思想: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确立近代政治制度产生广泛影响;科技: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完成了人类历史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8分,)(2)原因:革命形势迅猛发展,革命力量的壮大;革命阵营致力共和,协调内外;革命派长期的宣传与准备,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妥协中坚持原则,敢于斗争;杰出领袖人物的作用。(6分,)影响: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制度;避免了大范围、长时间的社会动荡和流血牺牲;民族妥协、五族共和基本上保持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5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