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一中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块考试高三历史试题(文科)2022年11月第Ⅰ卷(选择题共63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2小题,每小题1.5分,共63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2.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商品经济发达 B.宗法制的崩溃 C.科举制的实行 D.士庶之分严格3.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4.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5.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金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金银和稻谷布帛,朝廷屡禁不止。至成弘年间,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至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 B.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 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法定货币11\n6.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源于( )A.重农抑商政策 B.君主专制统治 C.天朝上国思想 D.闭关锁国政策7.《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大一统”理念 B.天人感应思想C.民本仁政观念 D.封建迷信思想8.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9.《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并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 )A.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10.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共有陪审员6000人、议事会成员500人、各种官吏700人、弓箭手1600人、骑士1000人、卫士1000人、重装步兵2500人;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2。陪审员虽属兼职,但每人每年花在案件审判上的时间约为150—200天。这反映了( )A.雅典民主制度的成本巨大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C.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11.公元3世纪初,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日益接近首都的社会关系。居民逐渐分裂为三个由极复杂的成分凑成的阶级(或集团):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广大的群众——奴隶。“前两个阶级对于国家即对于皇帝来说,几乎同奴隶对于奴隶主一样没有权利。”11\n从法律角度看,这反映出( )A.罗马法不能有效维护富人利益 B.罗马法是专制统治工具的本质C.公民法的适用地域得到了扩展 D.罗马法消弭了帝国内部的矛盾12.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一些中国史研究者尝试以这种视野审视中国历史,撰写了《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等著作。下列史实中,最能印证材料这种“视野”的是( )A.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 B.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D.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3.T·斯普拉特在《增进一般知识的伦敦皇家学会的历史》(1734)中记载“所有地区都忙于并热心于这项工作:我们发现每天交给[学会]的许多极好的奇物珍品不仅出自博学的、专门的哲学家之手,而且来源于技工的工场、商人的航海、农民的耕地以及绅士的种种运动、养鱼塘、猎园和花园。”这表明( )A.发明主要来自哲学家之手 B.英国工业革命已蓬勃展开C.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D.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14.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这种现象表明( )A.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 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C.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 D.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15.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社会立法的方式对社会领域进行调整,英国1874年颁布法律禁止10岁以下儿童在纺织厂工作,1878年的整顿法案确立了工厂卫生的监察制度等;德国1890年出台了“青工保护法”等。这反映了主要资本国家( )A.社会危机的空前严重 B.工人运动推动社会立法C.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 D.已过渡到国家垄断阶段16.18世纪,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女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作为国家的象征,英王可以在维护国家团结、调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方面发挥作用,或就内政、外交问题提供可资参考的意见;在特殊情况下,也还可以行使宪法赋予的某些权力。这表明英国( )A.君主立宪遭到破坏 B11\n.内阁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政外交大权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17.受天主教把团结互助视为社会责任的宗教传统影响,威廉一世提出:“必须把那些工人阶级直接感受到的、不言而喻的实惠,用法律的手段固定下来,才能使工人阶级感知到,国家并不是力图保障社会上富有阶级的工具。”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B.德国有悠久的社会救助传统和经验C.宗教传统有助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D.德国统一后君主立宪政体专制色彩浓厚18.某政府一成立,立即颁布法令:宣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和罢工自由;废除一切等级的、宗教的和民族的限制;释放所有的政治犯;撤销出版事务委员会,取消书报检查;在全国各地普遍、直接、平等和秘密选举的基础上选举地方自治机关;主张革命的护国主义。这一政府是(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临时政府 B.北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政府C.巴黎公社成立的公社委员会 D.二月革命后的俄国临时政府19.在纪实影片《帝国的毁灭》中有如下片段:秘书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他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这些情节主要依据历史学家的著作和希特勒女秘书的回忆录设计拍摄。对影片创作合理的解释是( )A.艺术作品一定要反映真实的历史B.作者意在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历史C.希特勒不愧为有教养、受人尊敬的领袖D.作者企图颠覆人们对希特勒的固有印象20.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21.19世纪90年代初,西方传教士林乐知等观察清廷局势后说:“盖天下事操之以急则难,受之以渐则易。”甲午战争后,他们继续宣称:“至若变法而不便于民,尤不可操切以图,致酿他故,而反让蹈常习故者流,藉口于决不可变之谬说,遂类于因噎废食也。”这表明他们( )A.为维护在华利益反对清廷改革 B.主张变革应该采取稳妥的步骤C.指责中国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D.批评戊戌变法的措施过于激进22.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中写道:“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这表明当时( )A.中共已经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 B11\n.中共中央尚未接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中共已脱离了共产国际的指导 D.中共将城市斗争与农村革命紧密结合23.1940年5月17日,美国《箴言报》以《中国人仍然坚守重庆堡垒》为题进行新闻报道,同时配用了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片中,残垣瓦砾占据了画面的一半,四散的人们在废墟中寻觅和行走;第二幅图片中,则是修葺一新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行人来往如织,店铺悬挂的林林总总的招牌和广告。这一报道( )A.美化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B.反映了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支持C.标志着中美两国结成反日同盟D.体现了美国媒体对中日战争的矛盾心态24.从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九月,日本各大财团资产迅速增加:三井财团的资产由11.8亿日元增加到28.2亿日元,三菱财团由8.5亿增值为21.6亿,住友财团由3.8亿增值为首28.2亿,安田财团由2.6亿增至20.9亿。此时期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大力扶持 B.战后民主改革 C.科技革命推动 D.侵略战争掠夺25.胡绳说:“在近代中国前面摆着两个问题:即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刘大年说:“中国近代110年的历史基本问题是两个:一是民族不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二是社会生产落后,要求工业化、近代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最大危害是( )A.危害了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B.在反侵略战争中无法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C.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D.阻断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26.2022年1月,浙江宁波历史最悠久的电影院——民光影城被省商务厅授予“浙江老字号”铜牌。1931年宁波商人李济民投建该影城,上世纪50年代收归国有,虽因各种原因多次更名,但历经八十多年风雨沧桑,它已成为宁波的文化坐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座影城( )A.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电影票价一度持续暴涨B.在大跃进时期因日均放映数量过低而被收归国有C.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播放“革命样板戏”为主D.在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经济中获得新的发展契机27.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C.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8.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11\n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29.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B.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C.京派的立场反映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D.“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30.1919年,李大钊发文赞成“由人类以至禽兽都有他的生存权,依协合与友谊的精神构成社会本身的法则”的道理。从人类互助进化的过程来看,他认为这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合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1921年,梁漱溟发文,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学”的旗帜。这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B.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保守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31.《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畲认为:“地理非图不明,图非履览不悉。大块有形,非可以意为伸缩也。泰西人善于行远,帆樯周四海。所至辄抽笔绘图,故其图独为可据……此书以图为纲领,图从泰西人原本钩摹。”在这部著作中收图42幅,其中只有一幅关于日本和琉球的地图未用西方所绘地图,其余都按西方原图描摹。这反映出( )A.作者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B.全盘西化思想在士大夫群体中大为流行C.现代地理学在中国得以确立D.中国为“世界之中”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32.1898年,有报纸评论说:“出洋肄业之诸子弟,学成返国,早已习与性成,只知改洋装,操洋语,娶洋妇,教洋书,或为洋人司出纳,或以洋人作舌人,从无一委质策名,供国家之用者。推其原弊,岂非幼稚时未明中国大道,先沾染外洋之习气使然耶!”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留学教育危及清朝统治 B.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C.传统观念制约社会转型 D.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化特征33.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中说:“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取骥之四蹄,以附牛之项领,从而责千里焉,固不可得,而田垄之功又废也。”在此,严复( )A.认为民主政治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B.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C.批驳了“中体西用”论 D.鼓吹民主革命34.有文章指出,在历史上曾起过抗拒西方入侵作用的“传统的民族主义”到戊戌前后已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障碍。而当时出现的一种重要思想理论则起到了“11\n打破传统民族主义障碍,使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得以重新确定”的作用。下列符合材料中的“重要思想理论”的是( )A.扶清灭洋 B.进化论 C.中体西用 D.民主和科学35.“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36.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社会传播着这样的信息:我们先辈们奋斗夺来的政治自由被经济上的无保障和工业暴政变得毫无意义了。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私有产业为我们提供生计,那它必须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政府管辖之下的人所拥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为此罗斯福政府( )A.摒弃了市场经济 B.开展了“蓝鹰运动”C.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D.实施了“计划经济”37.1960年3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1966年3月,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的同时加强了与苏联的关系。1966年6月,戴高乐访问苏联,同勃列日涅夫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术合作协定。材料表明在20世纪60年代( )A.法国日益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B.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C.欧洲普遍加强了政治经济联系 D.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38.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决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159项技术领域中,日本同时领先于美国和欧洲的有39项;当时世界十大银行中有八家是日本银行;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层本企业占了244家。在日本产品的冲击下,美国制造业不断丢城失地,美国乃至整个西方舆论一片哗然,他们把日本再崛起看做是“第二次偷袭珍珠港”。这一评价反映出( )A.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B.美国对日本崛起的担忧C.日本科技实力超过美国 D.日本军国主义沉渣泛起39.阅读下列表格:1913年和1999年世界贸易额(进出口总额)(单位:占总额的百分比) 1913年1999年 1913年1999年世界100100拉丁美洲8.34.5欧洲58.446.2非洲4.41.8北美14.118大洋洲2.73亚洲12.126.5 ——上述材料引自龙多·卡梅伦等著《世界经济简史》该表格表明( )A.一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缓慢 B11\n.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多极化C.发达国家占据全球化主动权 D.20世纪亚洲经济一枝独秀40.二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但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汇“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B.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C.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D.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41.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谈到“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意在强调( )A.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通过扩大国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 D.总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42.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这一变化(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 B.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C.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D.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第II卷(非选择题)4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士绅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或层面。秦灭六国改革旧制,要以中央集权取代宗法制下的多元政治,对血缘势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予以限制。西汉的六国贵族、东汉的豪强地主、魏晋至隋唐的门阀士族等血缘势力对中央政权的稳定构成很大的威胁。隋唐的科举制,对贵族力量的消亡和绅士阶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一批人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自宋至清,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严重的“官治”不足问题,导致民间宗族的崛起。民间宗族承担着扶济族众、化解纠纷和教化子弟的责任,把原归官吏处理的部分职责揽纳过去,大大节省了行政治理的成本,延缓了官方严刑峻法对乡村的渗透范围和程度。而宗族首领多由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地方士绅担任。庞大的士绅阶层源源不断地向官僚队伍输送人才,同时,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延续,士绅制度的存在是出于维护和实现封建统治的现实需要,是控制地方社会的一种需要。——摘编自张福坤《论中国古代的绅士自治》材料二对于清末民初的乡绅而言,适逢清廷镇压太平军运动,乡绅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拉开了乡村自治的序幕,乡绅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但是,乡绅们更多的是将自治作为扩大绅权以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的工具,传统的乡绅治理逐渐出现摆脱国家控制和社会监督的强烈的“独立”11\n倾向。科举制的废除使乡绅丧失了对国家的依附性,失去了制度控制和道德约束的乡绅对国家和乡里责任感不断降低。当清王朝作为政权意义上的被革命对象而被推翻后,现存社会一切弊端就自然指向了作为其社会基层的乡绅阶层。乡绅势力的彻底衰败和乡绅治理在整体意义上的消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农村“大革命”时期。当国民党努力于民族国家建构而进行国家政权建设之时,打破传统乡绅的权力控制就成为应有之意。所以国民党在其统治期间一直没有放弃“打倒土豪劣绅”的政治口号。所谓“有土皆豪,无绅不劣”,在这种激进的革命话语下,乡绅阶层已经笼统的作为一个敌对阶级而要被彻底消灭。——摘编自徐祖澜《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绅权关系的历史嬗变》(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士绅的特点。(13分)(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士绅阶层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12分)4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区域/国家GDP总量百万美元人均GDPGDP比例世界百分之(%)1820年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22860060032.9法国3843411355.5英国3623217065.2日本207396693德国2634910773.8美国1254812571.811\n1870年大英帝国265000 24.1清穆宗同治九年18974053017.2英国10017931909.1美国9837424458.9法国7210018766.5德意志帝国7142918396.5日本帝国(明治时代)253937372.31913年大英帝国570406 21.1美国517383530119.1中华民国2413445528.9德意志帝国23733236488.8英国22461849218.3法国14448934855.3日本帝国(大正时代)7165313872.6历史学家李剑鸣认为,历史解释包括了解事实的真实含义,寻找不同事实之间的关系,最后做出恰当的判断。请你以此为标准对上述表格进行历史解释。(12分)11\n淄博一中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块考试高三历史试题(文科)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BCDCADACAAB1213141516171819202122ACCBDCDBDBB2324252627282930313233BDCACBABDCC343536373839404142BDCDBCDAA43.(1)特点:古代贵族政治的消亡是士绅形成的重要背景;它适应了封建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时代要求;隋唐科举制对士绅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宋代宗族力量的兴起和宗族职责的扩大进一步扩大了绅权;士绅集团承担较多民间的管理和教化职能,体现了儒家的权威和传统;士绅阶层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中介,维护了封建帝制和小农社会的稳定。(13分)(2)变化:晚清士绅地位不断提高,国民革命后逐渐走向衰败。(4分)原因: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乡村自治运动使士绅获得了法律和制度上的合法地位;科举制的废除和清朝统治的结束冲击了士绅的统治;晚清的思想解放,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儒学权威的动摇进一步瓦解士绅统治;国民党致力于完成并巩固国家统一,士绅阶层成为革命的对象。(8分)44.含义:工业革命后,中国逐渐失去世界领先地位,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西方主要国家发展迅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日迅速崛起,逐渐超越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3分)关系: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则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步瓦解,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随着西方各国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完善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优势逐渐超越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6分)判断:国家的发展战略必须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重视发展科教;与时俱进,进行制度创新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分,言之成理即可。)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