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东校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一周高考模拟历史精选预测卷(A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上述引文的基本观点是A.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团结,保证社会安定B.人民享有结社与言论的自由C.君主代表公意指导社会,实行开明专制D.每个人都应当尊重公共意志2.中国古代和世界近现代都很注意用权力制约权力,以下关于隋唐三省职权的牵制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中的三权制约最根本的不同是:A.三权内容不同B.本质目的不同C.制约方式不同D.对社会影响不同3.美国知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A.工业结构搭配不合理B.地区分布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间割据混战4.我国10-13世纪的民族融合与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的民族融合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A.为新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事例范围广泛,形式多样C.册封少数民族首领D.在西南设郡县进行管理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中国与欧洲的直接交往始于东汉B.波斯是唐代丝绸销往欧洲的中转站C.明朝时中国船只开始抵达非洲8\nD.清朝时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6.唐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使皇权进一步强化B.中央机构设置增加C.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互相制约7.我国古代帝王迁都的原因有多种,目的在于加强军事防御力量的是[ ]A.商王盘庚迁殷B.周平王迁都洛邑C.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D.明成祖迁都北京8.“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唯武备则力讲求;武备也无足取法,唯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这一论述属于[ ]A.洋务派观点B.维新派观点C.顽固派观点D.立宪派观点9.下列文学体裁是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是:①先秦散文 ②隋唐的诗 ③宋代话本 ④明清小说[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从二战期间美苏建立同盟关系到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其根本原因是[ ]A.世界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B.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时而缓和时而加剧C.苏联的军事、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D.雅尔塔体系影响11.关于西汉时期刺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8\n[ ]A.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B.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而产生C.是皇权加强的表现D.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是刺史的主要职责12.我国新时期外交方针与政策有①不结盟外交 ②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③一边倒与一大片 ④对外开放[ ]A.①②④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③13.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一方面公开表示不支持台独,另一方面不断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美国这样做的原因是①美国对台湾问题实行双重标准②建立单极世界③国家利益决定④台湾“不独”“不统”对美国最有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14.中共“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会议。“最重要”体现在[ ]A.提出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基本要求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为争取民主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15.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已循途东归,自美徂(到)欧,皆密吾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表明孙中山[ ]A.对帝国主义在本质上认识不清B.要兼程回国,亲自参加武装干涉C.对国内发生的事件保持中立态度D.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中立8\n16.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抵制作用,主要体现在[ ]A.制造的枪炮抵制了西方侵略B.开发的产品开始销往国外C.产品的利润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生产的产品占领了国内部分市场17.唐朝完善了隋的三省六部制,其历史作用在[ ]A.加强皇权,把相权一分为三B.建立严密完整的官僚体系,加强统治力量C.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工合作D.改革政权机构,做到相互牵制监督18.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19.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最主要成就是[ ]A.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B.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C.中共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D.制定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20.西方史学界认为:“14~16世纪的西欧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里是指: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文艺复兴 ③新天文学说的创立 ④启蒙运动[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1.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 ]A.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8\nB.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C.封建主义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D.人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22.资本主义列强取得在中国长江上游的内河航行权是在[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中法新约》D.《辛丑条约》23.下列各项表述,最能反映隋朝历史特点的是[ ]A.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全国大统一B.开凿大运河C.统治者十分残暴D.繁荣而短暂24.关于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击了敌人的后方B.配合了正面战场C.抗击了日军的主力D.加速了相持阶段的到来25.关于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的特征,表述正确的一组是①按血缘关系组成社会集团②开始使用磨制石器③妇女掌握统治权力④过着定居生活[ ]A.①②④B.①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其祖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匈奴)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无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具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8\n自君正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材料二: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傍山险涧溪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材料三: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匈奴列传》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匈奴的社会生活。(2)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2,3说明秦汉为巩固北方边郡的安全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27.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类语》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 材料三:初,府兵之置,居无事耕于野,其番上者,戍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患之萌也。——《新唐书》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书、门下、尚书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此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府兵制的哪些特点?府兵制的实施有何利弊?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蒙古太祖征西域,仓库无斗栗尺帛之储,于是群臣威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杀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曰:“……但弗为耳,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科、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两、绢八万匹、栗四十余万石,何为无用哉!”——引自《宋史纪事本末》卷1008\n 材料二:(1230年,耶律楚材)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项,参佐皆用省部旧人。辛卯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威进,籍及金制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腾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科?”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帝曰:“果尔,可官其人。”——引自《元史》卷146回答:①据材料一,耶律楚材的观点与“群臣”有什么不同?②材料二对于评判材料一中不同的观点是否有用?③耶律楚材在实施其主张时有哪些显著特点?④他这样回答窝阔台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⑤耶律楚材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历史规律?(A卷)——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标准答案】:D;2.【标准答案】:B;3.【标准答案】:C;4.【标准答案】:B;5.【标准答案】:C;6.【标准答案】:D;7.【标准答案】:D;8.【标准答案】:A;9.【标准答案】:A;10.【标准答案】:A;11.【标准答案】:A;12.【标准答案】:A;13.【标准答案】:B;【提示】:警示:透过材料发现历史现象背后的真实本质是美国的利益原则,故②③④与这一本质是有关的,而①的表述既不正确也不属原因,故选B。【详解】:思维发散:本题属组合选择题,也属材料型选择题,教考察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标准答案:B14.【标准答案】:C;【提示】:警示:B项是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D项为七大的作用,两者都可排出。A、C都是七大内容,而对于党史来说最主要的则体现在思想统一,故选C。【详解】:思维发散:程度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的准确程度。标准答案:C8\n15.【标准答案】:A;16.【标准答案】:D;17.【标准答案】:A;18.【标准答案】:B;19.【标准答案】:B;20.【标准答案】:A;21.【标准答案】:B;22.【标准答案】:B;23.【标准答案】:D;24.【标准答案】:C;25.【标准答案】:B;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标准答案】:【详解】: (1)匈奴过着游牧生活,以畜牧、狩猎为主,也从事农业生产。无城郭。民俗落后,民风剽悍,好掠夺。(4分) (2)措施:秦朝:派蒙恬大败匈奴,收复失地;筑城,迁民安边;修万里长城。西汉:汉初和亲;汉武帝时进行长期的大规模反击战争,大败匈奴。作用:解除了匈奴对秦汉和西域的威胁,促进了边地的开发,保护中原先进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留下了伟大的工程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27.【标准答案】:【详解】:1.中书声:负责起草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有不妥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2.特点;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减少政令的失误。目的:加强皇权,削弱相权。3.特点:兵农合一,兵将分离;有利于农业生产,扩大兵源,有效的避免了将帅用兵自重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农民的负担比较重,军队的战斗力偏弱28.【标准答案】:【详解】: ①“群臣”认为汉人无用可杀,耶律楚材认为汉人有用;反对“群臣”采用游牧生产方式,耶律楚材认为应保留汉人的农业生产方式。(4分) ②有用。材料中所述事实有助于证明耶律楚材料的观点是正确。(2分) ③重建汉人的生产方式;任用汉人中的“士人”和原来的有能力之人。(4分) ④直接目的:促使窝阔台信任和起用“南国之臣”、“儒臣”;根本目的:求得蒙古政权的巩固和长治久安。(4分) ⑤根本原因是使新建的生产关系适应了被征服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并对当地经济产生推进作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落后的征服民族会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两个历史规律。(4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