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东校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周高考模拟历史精选预测卷(B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唐宋设置的市舶司(使)与清朝后期清政府在中央设置总理衙门,负责处理外交和通商事务。两者之间最本质的不同是:A.管辖的范围不同B.建立的地点不同C.管理的人员不同D.建立的目的不同2.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文化。下列图片中反映佛教文化特色的建筑是:A.B.C.D.3.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从根本上适应了A.个人思想自由的需要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封建思想的需要C.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基督教会垄断西欧文化教育的需要4.下列资产阶级口号源自罗马法的有:9\n①天赋人权②权力平等A.①②B.①C.②D.都不是5.李鸿章说:“我朝处于千年没有之变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促使这一变局论产生的原因是A.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D.清王朝面临的危机6.下列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法中体现:“洲权平等”原则的条款是A.各洲议会均选出两名参议员B.各洲都有自已的宪法和法律C.黑人奴隶按3/5折算纳税人口D.联邦法院行使最高审判权7.“有人穿着西装祭拜孔子,有人着长袍戴礼帽。”最早出现这一现象应该是在A.晚清时期B.清末明初C.国民政府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8.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B.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9.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9\n10.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期间,代表们“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这里说的“出气”主要是指A.对“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进行批评B.对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协议的行为进行谴责C.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进行斗争D.鼓舞全党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士气11.《辛丑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A.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B.清政府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C.清政府严禁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D.划定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12.下列哪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A.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提出B.相对论的提出C.量子论的提出D.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13.下列有关五四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A.国内阶级矛盾的加深是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口号全面体现了运动的性质C.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D.它的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14.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15.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16.《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农副产品9\n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17.标志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成熟的是A.“太初历”B.“太衍历”C.“十二气历”D.“授时历”18.《辽史》中记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对辽统治者采取的这种“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评价正确的是①“因俗而治”适应了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②有利于东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开发、发展和稳定③促进了契丹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④有利于对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保护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9.《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分配土地的标准是A.按男女和年龄平均分配B.以户为单位平均分配C.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D.以性别和户平均分配20.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诸侯势力强大B.周王室势力衰微C.分封制趋于崩溃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21.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展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9\n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如果1930年从中国洛阳出发,前往德国、苏联、美国,沿途看到的不会是A.中国:“白骨遍田野”“千里无人烟”B.美国:经济非常繁荣,工业生产高涨C.德国:排着长队的求职失业者D.苏联:机器隆隆,但人们衣着单调23.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A.君主立宪的观点B.革命权利的学说C.社会契约的理念D.天赋人权的思想24.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9\n25.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B.否定信仰上帝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D.挑战教会权威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封建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自然科学与神学》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原子物理学发展迅速。……获得原子能的理论准备虽然是在欧洲完成的,但在技术上获得和利用原子能却是在美国首先实现的。……战前欧洲大批优秀科学家移居美国,这是世界科技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 材料三:爱因斯坦坚信对希特勒只有用暴力才能遏制,于是他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他通报核裂变的能力。……美国1945年秋天用两颗原子弹轰炸了日本广岛和长崎,从而结束了世界大战。……爱因斯坦并没有参与开发核武器,当他听到核弹轰炸广岛的消息时,他沮丧地说:“呜呼,哀哉。”他在晚年致力于反对原子武器。——《世界上下五千年》回答:(1)据材料一,试举两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封建教会神学的?(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原子能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3)材料三中爱因斯坦通报核裂变的用意何在?后来爱因斯坦对研发核武器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并评述这一变化。27.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太祖)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之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9\n 材料四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请回答:(1)材料一中宋太祖所谓的外忧和内患指什么?宋太祖更担忧的是哪一种?(2)材料二中赵普提出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说说宋初解决问题的措施带来怎样的影响?28.阅读和运用材料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他(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在1946年初就写道:“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 材料二 斯大林创立了“两大阵营理论”:一方面是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朝着一个公平社会的和平发展和壮大,旨在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1)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具体影响。据材料二说明苏联采取与美国对峙政策的主要原因。你认为哪一则材料的可信度更高,说明理由。 材料三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四 缔约双方将根据现行的协定采取措施,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的信任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缔约双方将扩大和加深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以加强各自的安全,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缔约双方将本着武器和武装力量合理足够的原则,努力确保本国的安全。……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据材料指出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处理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主要不同点,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3)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要确定论文的题目,下列哪一个选项最准确?________(填写序号)说明理由。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C.“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新局面D.论欧洲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理由:(B卷)——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标准答案】:D;2.【标准答案】:C;9\n3.【标准答案】:B;4.【标准答案】:A;5.【标准答案】:B;6.【标准答案】:A;7.【标准答案】:B;8.【标准答案】:D;9.【标准答案】:C;10.【标准答案】:A;11.【标准答案】:C;12.【标准答案】:C;13.【标准答案】:B;14.【标准答案】:C;15.【标准答案】:C;16.【标准答案】:B;17.【标准答案】:B;18.【标准答案】:A;19.【标准答案】:C;20.【标准答案】:C;21.【标准答案】:C;22.【标准答案】:B;23.【标准答案】:C;24.【标准答案】:B;25.【标准答案】: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标准答案】:【详解】: (1)哥白尼“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2)欧洲大批优秀科学家移居美国。法西斯实施种族灭绝和文化专制政策。 (3)迅速消灭德国法西斯。变化:反对使用核武器。原因:①德国已经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握。②核武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评述:①科学是一把双刃剑。②爱因斯坦富有正义感,人格高尚。27.【标准答案】:【详解】: (1)内患——藩镇割据,地方军权过大;(2分)外忧——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2分)内患。(1分) (2)措施:夺权-集中行政、司法权;制钱-集中财权;收兵-集中军权(6分) (3)影响: 积极-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国家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消极-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地方财政困难,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祸根。(4分)28.【标准答案】:9\n【详解】: (1)影响:推行冷战政策。(2分)原因:制止美国的侵略政策。(2分)材料一的可信度更高(2分),因为它是第一手材料。(2分) (2)主要不同点:从向苏联“一边倒”,站在以苏联为首的阵营一边调整为与俄罗斯走合作之路、谋求共同利益、求自身安全。(2分)说明:这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理解与信任不断增加;也说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时期的发展和深化;坚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等。(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3)A(2分) 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故正确答案为A项。(2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