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东校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四次高考模拟历史精选预测卷(A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B.西方和平演变的战略C.美苏争霸的影响D.民族矛盾的激化2.“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远在1300多年前,在一部中国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就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赞誉的这部中国古代著名著作是A.《梦溪笔谈》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3.符合如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此A.西周B.西汉C.晋D.宋4.我国古代的农学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认为“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这主要是强调:A.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的观点B.主张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C.应当抓紧农时进行耕作的观点D.介绍如何选种、浸种、施肥的经验10\n5.李大钊在《国民立薪胆》中说:“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记其深仇大辱者,有之事焉:“日甲午,曰甲辰,日甲寅。”这三甲是指①1894年中日战争②1904年日俄战争③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④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48年的曲折历程,导致其曲折的最主要原因是:A.封建势力不甘心失败进行拼死抵抗B.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分歧消弱革命力量C.工场手工业时期英国资本主义力量较弱D.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软弱性和妥协性8.“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以上言论应出自:A.洋务派B.封建顽固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9.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学历史教学园地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10.下列人物中,促使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是10\nA.B.C.D.11.形成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生活方式的决定因素是:A.经营畜牧业B.地理环境C.被农耕民族驱逐D.掠夺农耕民族的财富12.如下图艺术盛行的朝代是10\nA.汉B.唐C.宋D.元13.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包括①设立“中朝”②设置刺史③设置通判④颁布“推恩令”A.①③B.①②④C.①②D.②④14.20世纪初,物理学本身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选项中推动这一变化的是A.电的发明和利用B.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C.经典力学的发展D.原子能在军事上的应用15.从罗马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A.习惯-习惯法-法-法律总结B.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C.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D.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法16.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10\n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③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7.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18.下图是签订《南京条约》后的情景图,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A.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C.清朝官员为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D.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19.《国语·论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式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20.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己。”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10\n21.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B.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C.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22.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造成这种猛烈的赢利势头的最主要外部条件是A.辛亥革命的推动B.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实业救国”新思想的推动D.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的推动23.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2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B.都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运动C.都试图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D.都采用了武装斗争的形式25.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10\n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刘湘刚统一全川,红四方面军就来到了川北。刘湘亲统二十万大军,围攻激战十个月,损失八万人,刘湘自叹无法剿灭红军。四川地势险阻,客军(外省来的军队)作战不惯,以及兵员不易补充,久战必致削弱等。红军为工农阶级军队,工农群众如蜂拥蚁附,不仅积极参军,而且一切行动,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与配合。 材料二:“七七事变”爆发第二天,四川省主席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吁请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刘湘带病出征,1938年去世。死前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很长一段时间里,前线川军每天升旗时,官兵必同声诵读一遍刘湘这一遗嘱。 材料三:川军大多使用的老汉阳造枪支,常卡壳,极少量的迫击炮也常炸膛。最为惨痛的是,后勤缺乏保障,当时北方已下雪,士兵全都草鞋单衣,双脚红肿,甚至没有野战医院,每连都有士兵活活冻死。“尽管如此,我们硬是用大刀与日寇展开殊死肉搏。娘子关一战,我军损失过半。” 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台儿庄战役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板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师长亲自指挥巷战,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腾县一役,一二二师五千余人几乎全部伤亡,但也毙日军四千余人。——抗日老战士何宏钧谈话节选,新浪网。 材料四:四川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为推动四川的农民工由体能型向技能性转变,2004年初,四川省政府出资启动并实施了“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与“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联动实施的还有“阳光培训工程”、“劳务扶贫培训工程”等,针对性强、形式多样。截至2004年底,全省共培训农民工513万人次。2005年全省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1637万人,其中,向省外输出81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22亿元。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四川军队作战有哪些优势?分析其优势下败于红军的原因。(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综合评价刘湘。(3)依据材料三,分析川军在抗日战争中重大伤亡的原因。(4)当代“川军”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分析其主要构成及其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占据优势的原因。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初,蒙古太祖征西域,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于是群臣成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杀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日:“……但弗为耳。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何为无用哉!”——《宋史纪事本末》卷10010\n 材料二:(1230年,耶律楚材)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防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佐皆用省部旧人。辛卯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成进籍及金制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腾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楚材奏日:“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帝日:“果尔,可官其人。”——《元史》卷146 请回答:(1)据材料一,耶律楚材的观点与“群臣”有什么不同?(2)材料二对于评判材料一中不同的观点是否有用?(3)耶律楚材在实施其主张时有哪些显著特点?(4)他这样回答窝阔台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5)耶律楚材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历史规律?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已经压倒稻作……;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 材料二 棉花图·收贩 材料三 “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赀(资产)交捷,起落(涨跌)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自贫。高下失均,锱铢共竞,互相凌夺,各自张皇。”——《歙(音she,今安徽歙县)志风土论》 “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贫者不能敌富,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注:管理之意)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九册《凤宁徽备录》(1)指出材料一、二各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并说明两段材料间的内在联系?(2)材料三中反映了哪些现象?(不得摘抄原文)说明了什么问题?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东校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四次高考模拟历史精选预测卷(A卷)——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0\n1.【标准答案】:A;2.【标准答案】:B;3.【标准答案】:C;4.【标准答案】:C;5.【标准答案】:B;【详解】:本题涉及到古代纪年方法的计算及与历史事件关系。由计算可知B是正确的。6.【标准答案】:B;7.【标准答案】:C;8.【标准答案】:A;9.【标准答案】:B;10.【标准答案】:C;11.【标准答案】:B;12.【标准答案】:D;13.【标准答案】:D;14.【标准答案】:B;15.【标准答案】:A;16.【标准答案】:D;17.【标准答案】:C;18.【标准答案】:D;19.【标准答案】:D;20.【标准答案】:C;21.【标准答案】:B;22.【标准答案】:B;23.【标准答案】:B;24.【标准答案】:D;【详解】:本题难度较小。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探索,试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二者都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但二者的斗争方式不同,戊戌变法用改良方法;辛亥革命采用革命暴力的方式。故选D。25.【标准答案】: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标准答案】:【详解】:1. 优势:地利,人和(2分) 原因:红军代表工农利益,得到工农群众的支持。(2分)2.围剿“红军”的反共先锋。坚决抗日的民族英雄。(4分)3.广大官兵不怕牺牲,誓死抗日;武器低劣;缺乏后勤保障。(4分)4. 主要构成:农民。(1分)10\n 原因:政府实施了“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阳光培训工程”、“劳务扶贫培训工程”等,推动了“川军”由四川的农民工由体能型向技能性转变,提高了就业竞争力。(2分)27.【标准答案】:【详解】:1.“群臣”认为汉人无用可杀之,耶律楚材认为汉人有用,反对“群臣”采用游牧生产方式,认为应保留汉人的农业生产方式。(3分)2.有用。材料中所述事实有助于证明耶律楚材的观点是正确的。(3分)3.重建汉人的生产方式;任用汉人中的“士人”和原来的有能力之人。(2分)4.直接目的:促使窝阔台信任和起用“南国之臣”“儒臣”;根本目的:求得蒙古政权的巩固和长治久安。(3分)5.根本原因是使新建的生产关系适应了被征服地区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说明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产生推动作用和落后的征服民族会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两个历史规律。(6分)28.【标准答案】:【详解】: (1)材料一: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2分)出现了专业性生产区域。(2分)材料二:农产品商品化现象。(2分) 内在联系: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专业性生产区域的形成,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答出因果关系即可得2分) (2)反映的现象:农业人口“弃本逐末”(或经商的人多);贫富分化加剧;工商业竞争激烈;金钱崇拜盛行(或金钱万能的观念盛行,或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等)。(各2分,共8分) 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或社会关系、社会风气)产生了重要影响。(2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