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河南专用)第八模拟(本卷共19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90分钟)黄金卷八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初升的太阳,揭开了蒙在大地上的神秘面纱。站在观景台举目四望,到处是一派生机在盎然的景象:苍翠的山脉披金①银;葳蕤的草原,花海五彩缤纷;蜿蜒的河流像一条逶迤在山谷的巨龙;群山环抱的村落,民居星罗②布,散落在草原之中,宛如镶嵌在绿色地毯上的颗颗珍珠、玛瑙;矗立在村口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熠熠生③,格外耀眼。一日之计在于晨。透过袅袅炊烟,成群的牛羊,依稀可见。(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méngwēiB.mēingwĕiC.méngwĕiD.mēngwēi(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戴②旗③晖B.①带②棋③晖C.①戴②棋③辉D.①带②旗③辉【答案】(1)A(2)C【解析】(1)蒙,méng,遮盖。逶迤,wēi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故选A。(2)披金戴银,pījīndàiyín,披戴着金银首饰。形容装饰豪华美丽。星罗棋布,xīngluóqíbù,意思是像天空中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罗列、分布着。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熠熠生辉,yìyìshēnghuī,光彩闪耀的样子。2.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8分)主题古诗文名句思念温庭筠用“①________,②________”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商山早行》)描摹征途中飘洒的叶、明丽的花,但无法抑制思乡的愁绪:李商隐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③________,④_____”(《无题》)来道自己的相思之苦。哲思刘禹锡的“⑤_____,⑥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规律;苏轼的“⑦______,⑧____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明月的盈亏、人世的聚散并举,揭示人生不会完美无憾的哲理。【答案】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解析】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槲、落、枳、驿、鬓、畔”等字容易写错。3.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艾青诗选》全诗有六大主题。请你联系诗歌内容,说说下面两个篇目的主题是什么。①《礁石》②《太阳的话》【答案】①《礁石》的主题是对生命的赞美。诗人作此诗,看似咏礁石,实则借咏礁石而咏人抒怀。诗中的“无休止地扑过来”的浪象征着迫害他人的人,“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则象征着伤痕累累却依然挺立的人。诗人借此歌颂了坚强不屈的人民。②《太阳的话》的主题是对光明的赞美和追求。艾青用紧闭着门户的木板房比喻当时人民生活的闭塞、陈旧、落后,以第一人称代表太阳呼唤国人改变现状,敞开心扉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信念。【解析】考查诗歌的主题。《礁石》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礁石,在一般人眼里是那样的普通,那样的不起眼;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或许礁石还是丑陋不堪的。而诗人艾青却慧眼独具,从礁石的巍峨立姿中发现了其值得赞颂的美的一面:浪头一排一排打来,从晨到暮,从暮到晨,终无止息;而礁石却“我自岿然不动”,将冲杀来的浪头击个粉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纵然是浑身伤痕累累也依旧站立在那里,从不下跪,更不因此而倒下。这种宁死不屈,含笑看人生、看世界的崇高精神。诗人在这首短诗中,综合运用了拟人、对比、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时而将“浪头”摆在主体位置,让它尽情表演;时而将“礁石”作为活灵活现之人来描摹,让它“笑”,让它“站”,让它浑身刀痕却依然故我地将每一个敢于来犯的浪花踩在脚下。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的话》这首诗写于1942年1月14日,是艾青到延安以后写的一首诗,富有浪漫气息,是诗人的一首代言诗。诗人写太阳是一种象征,一种代言,他代言的是民主政治,是能够给人民带来解放的民主政体。当年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为人民谋幸福,所以诗人用太阳来比喻它,来代言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的亲民思想。作者借太阳,象征光明、进步,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光明的向往。在《太阳的话》中,艾青用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用紧闭着门户的木板房比喻当时人民生活的闭塞、陈旧、落后的环境,以第一人称代表太阳呼唤国人改变现状,迎接光明。诗歌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以满腔的热情唤起民众,投身到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改变现状,为中国开辟光明美好的未来前程。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以下文字是张桂梅校长《给年轻人的一封信》节选,将①—⑤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给你们写下这封信,希望从我讲述的经历中让你们感受到一点点温暖,一点点力量。这是我今天正在完成的小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弃和认命是一条没有尽头的“下坡路”。请记住,在任何一个你没有察觉的时刻,包括现在,通过行动去改变命运的机会,一直都存在。①你也许和我一样,正在完成每天的小目标②督促她们上好每一节课,抓好每一分,也是我现在每天的小目标③也许,正在寻找你的那个“大目标”④我今天还有好多个小目标要完成,比如等会儿我就要去看看孩子们测验的情况⑤但只要你开始思考、开始行动,你就已经走上了一条必然不易,但也充满希望的路途了A.①③④②⑤B.④②①③⑤C.①③②④⑤D.④②③①⑤【答案】B【解析】④讲述有许多小目标要完成,其中“今天还有”与上文“今天正在”相照应,故④放在首位。②中“她们”指代④中的“孩子们”,继续详细讲述小目标内容。①③点明“你”也在完成或寻找目标,按照由“小目标”到“大目标”的顺序,①在前,③在后。⑤表转折,意在表明无论目标大小,最重要的是思考和行动,这样才充满希望,应放在最后。故顺序为:④②①③⑤。故选B。5.学校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请阅读材料并完成以下任务。(共9分)【材料一】“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意味人人都要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低碳生活不能因为自己“小”而不为,不能因为自己“高”而不为,更不能因为别人“不为”而自己不为。【材料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重申中方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材料三】对于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做起来并不难,少用纸巾、塑料袋、一次性纸杯,循环用水,随手关灯,多步行少开车,多参加植树活动,等等,这些都是践行低碳生活的行为,都能减少碳排放量。【材料四】(1)本次活动手册上有关于低碳生活的公益宣传画(材料四),丹丹不懂其中“自行车”和“树”的含义,请你用通俗的语言向他解释。(3分)(2)根据材料一,说说我们对“低碳生活”应树立怎样的意识。(3分)(3)在低碳生活宣传标语征集中,春华同学写了上句,请根据材料二补出下句。(3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自行车”指的是绿色出行所使用的交通方式,“树”代表在这样的出行方式之下,降低了碳排放量,保护了环境,还地球以绿树成荫。(2)应树立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意识。(3)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解析】(1)考查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漫画以一只竖起大拇指的手为主题,在其上有自行车和树木,竖起的大拇指代表了为这样的出行方式点赞,自行车出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绿色出行的方式,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环境得到了改善,树木也有了生机,地球也会回复原来的勃勃生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2)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阅读材料一,由“低碳生活不能因为自己‘小’而不为,不能因为自己‘高’而不为,更不能因为别人‘不为’而自己也不为”可知,我们应该树立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意识。(3)考查补充宣传标语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材料二的内容,结合材料中“强调中国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的内容来进行拟写,还要注意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句式相对称;因此可拟写为“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爹娘树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张金刚①我的老家在一个山坳里,树木连绵遍野。那里的树与村里的人一样,绵延了不知多少代,其中与我相伴的那些树,令我永远牵念。一些树贴上了“老张家”的标签,是属于父母的,我亲切地唤作“爹娘树”。②“爹娘树”品类不一,凡土生土长的树种都有些,大大小小有百余棵,遍布我家田间地头、屋前屋后。它们有分田地时带的,有老家院儿里祖传的,还有父母亲手培植的。父母把它们视若儿女,精心呵护并时常念叨:“说不定哪天就能沾上它们的光!”③父亲个头不高,但身形灵活。过去,每年冬季,他都会腰别镰刀,蹭蹭爬上树干,修理那些疯长的枝丫。经过父亲的精心护理后,钻天杨开始“钻天”,洋槐树不再乖张,一株株如刚理过发的小伙儿般精神、帅气。父亲一边砍枝一边逗我:“小子呀,你也像这树一样,不修理就成不了材!”我叉腰抬头朝树上喊:“那你下来修理我呀!”说完,我俩都笑了。④冬去春来,修剪过的树木冒出新芽,父亲又会剪些杨树枝,扦插在自家河埂上、沟渠边、农田里。他说:“每年栽一些,以后又是一片树林!”还真是这样,如今几十年过去,我老家的那几片杨树林已郁郁葱葱。⑤记得哥哥结婚那年,父亲伐了几株高大的杨树和槐树,请了村里盖房把式最好的木匠,在山脚下盖起了5间土木新房,让哥哥风风光光将媳妇娶进了家。那些父亲一手培育成材的树木,即使不再撒下荫凉,也换了种方式继续帮着老张家遮风挡雨,开枝散叶。⑥那年我考上师范,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高兴地放了一挂鞭,对着老房山墙外的两株老洋槐念念有词:“老洋槐啊,孩子的学费就靠你了!”说完,摩拳擦掌地砍起树来。靠着卖树木赚取的1000多元,父亲送我走出了大山,我得以进城求学。⑦母亲虽然瘦弱,却能勤劳持家。母亲总会千方百计地从田野沟谷寻得各种果树苗,有柿树苗、枣树苗、核桃树苗、苹果树苗、石榴树苗……移栽在我家房前屋后和田间地头,费尽心思地侍弄、修剪和嫁接这些果木树。⑧老房墙角处,有一棵李子树,可心的是竟然还有两枝大黄杏。盛夏,黄杏先熟。我对着黄澄澄的大黄杏,直流口水,“娘呀,这些大黄杏深得我心!”摘下杏来咬一口,酸甜可口,“太解馋了!”母亲喜滋滋地看着我吃,眼中充满了慈爱,说:“小时候带你走亲戚。你吃了人家一瓢大黄杏。我怕你嘴馋,就嫁接了两枝,好几次才成活呢。”我吃着黄杏,想着家里的那些果树,说:“这么多果树,得结多少果子啊,我们也吃不完呀!”母亲说:“吃不完的果子,你爹去集上卖,卖了钱也能贴补家用……”如今,那些树还在,一年年牵动着我回家的脚步。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有一年秋天,我回家帮母亲摘柿子。当年的小树已高大挺拔,硕果满枝。在家的那些天,母亲略显神秘地领我走了几道谷、几块地,让我认认家里的果木树。在母亲的指引下,我知道了村北有三棵核桃树、五棵枣树,村东有两棵杏树、四棵花椒树,村南有两棵柿树、一棵山楂树,老屋附近还有四棵桃树、一棵李子树;也知道了这些果树参差的树龄、挂果的先后以及管理方法、收获时令。⑩母亲坐在院里的苹果树下喘着气,说:“哪年我都会栽些树。如果真有一天我干不动了,或是不在了,你们照样能吃到应时的果子,摘了送人、卖钱都成。即便顾不上摘,也是个念想不是?”我连连说“是”。母亲满意地笑了,起身做饭,我却坐在原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是默默地将那些树又一棵一棵地种在了心田里。⑪一日,父亲打电话说,村里修路要占地,要砍掉一片杨树林。他虽不舍,却识得大体。几日后,他招呼我回家,将得的4万元补偿款给我,说:“这些钱你帮我收着,等哪天我们有个大事小情,或者突然走了,就用这些吧。菜园地里还有两棵老香椿树,到时砍了给我俩做寿材,够用,挺好……”⑫时光如梭,“爹娘树”年岁日长,明年将继续发新叶、结新果,可爹娘却会一直枯萎下去,终将滑向生命的冬季,不再回春。⑬恍惚间,我已然站成了一棵树,与妻女,哥嫂一起成了“爹娘的树”,融在了山坳的密林之中……6.选文第②自然段画线处,写父母念叨“说不定哪天就能沾上它们的光”,阅读选文第③—⑧自然段,概括“沾光”的几件事。(4分)【答案】伐树盖房;赚取学费;提供食物;贴补家用。【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概括作答。“沾光”指因为这些树而获得益处。③~⑧段因树获益的事有四件。(1)由第⑤段“记得哥哥结婚那年,父亲伐了几株高大的杨树和槐树,请了村里盖房把式最好的木匠,在山脚下盖起了5间土木新房,让哥哥风风光光将媳妇娶进了家”,可概括为:伐树盖房;(2)由第⑥段“靠着卖树木赚取的1000多元,父亲送我走出了大山,我得以进城求学”可概括为:卖树赚取学费;(3)由第⑧段“摘下杏来咬一口,酸甜可口”可概括为:提供食物。(4)由第⑧段“吃不完的果子,你爹去集上卖,卖了钱也能贴补家用”可概括为:贴补家用。7.按要求赏析下列两句句子。(4分)(1)钻天杨开始“钻天”,洋槐树不再乖张,一株株如刚理过发的小伙儿般精神、帅气。(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2)只是默默地将那些树又一棵一棵地种在了心田里。(体会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答案】(1)这一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经父亲修剪后长势良好的样子,表现了父亲勤劳能干的特点。(2)“种”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我”被母亲对儿女的眷恋和期望感动,写出了“我”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把母亲的期望和自己对父母的爱深深记在心里,也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爱在“我”这里得到延续。【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1)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③段画线句“钻天杨开始‘钻天’,洋槐树不再乖张,一株株如刚理过发的小伙儿般精神、帅气”中“洋槐树不再乖张”这一句将洋槐树人格化,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洋槐树在被父亲修剪后整齐有序的生长;“如刚理过发的小伙儿般”将树比作人,是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经父亲修剪后的树长势良好,富有生机,表现了父亲勤劳能干的特点。(2)体会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⑩段画线句“只是默默地将那些树又一棵一棵地种在了心田里”中的“种”,意思是种下,结合第⑨⑩段记叙了母亲领“我”认了家里所有的果木树,希望“我”能在以后继续摘果,留个念想。由“如果真有一天我干不动了,或是不在了,你们照样能吃到应时的果子,摘了送人、卖钱都成。即便顾不上摘,也是个念想不是”可见母亲对这些果木树的珍爱,对子女的依恋。另外根据第⑩段“母亲满意地笑了,起身做饭,我却坐在原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知,“我”被母亲对儿女的眷恋和期望感动,把母亲的期望和自己对父母的爱深深记在心里,此处用“种”表现这一心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的效果;也可看出母亲对孩子的爱在“我”这里得到承续。8.概括选文中父母的性格特点。(4分)【答案】勤劳能干;慈爱,有教育智慧;深明大义,支持子女求学;深爱、眷恋儿女;识大体,顾大局。【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根据第③段“父亲个头不高,但身形灵活。过去,每年冬季,他都会腰别镰刀,蹭蹭爬上树干,修理那些疯长的枝丫”可见,父亲勤劳能干。根据第③段“父亲一边砍枝一边逗我:‘小子呀,你也像这树一样,不修理就成不了材!’我叉腰抬头朝树上喊:‘那你下来修理我呀!’说完,我俩都笑了”可见,父亲慈爱,有教育智慧。根据第⑥段“靠着卖树木赚取的1000多元,父亲送我走出了大山,我得以进城求学”可见,父亲深明大义,支持子女求学。根据第⑧段“母亲喜滋滋地看着我吃眼中充满了慈爱”可见,母亲慈爱。根据第⑩段“如果真有一天我干不动了,或是不在了,你们照样能吃到应时的果子,摘了送人、卖钱都成。即便顾不上摘,也是个念想不是”可见,母亲深爱、眷恋儿女。根据第⑪段“一日,父亲打电话说,村里修路要占地,要砍掉一片杨树林。他虽不舍,却识得大体”可见,父亲识大体,顾大局。9.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答案】内容上,写出父母的精神品质对“我”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我”对故乡、父母的依恋之情,升华文章主旨;结构上,照应文章标题和开头,首尾呼应,完整严谨。【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内容上:“我已然站成了一棵树”,是一棵父母辛勤培育已经长大成才的树,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与妻女,哥嫂一起成了‘爹娘的树’”,我们传承了父母勤劳,爱护子女的家风,父母的精神品质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融在了山坳的密林之中”,这密林是父母、故乡的象征,“融”表达了“我”深深的眷恋之情,升华文章主旨,赞美父母之爱;结构上:“与妻女,哥嫂一起成了‘爹娘的树’”与题目呼应;与第①段“我亲切地唤作‘爹娘树’”照应,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2分)材料一:在劳动中淬炼成长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③《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谚”通‘修’,粗俗,鲁莽)。”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础。④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⑤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作者张凡,选文有删改)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德智体美”之外,为什么还要强调“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现实中,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根源就在于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事实上,挥洒劳动的汗水、体味劳动的艰辛,才能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实践证明,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选自《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选文有删改)10.根据以上文本,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4fen)A.文本一主要表达了我们都要在劳动中淬炼成长观点。B.《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C.我国现在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原因是青少年“课业忙”“不重视”,没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D.文本一画线句主要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不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辨析。C.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的“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可知本项“没有机会”表述有误。故选C。11.请阐述文本一的论证思路。【答案】首先列举学校开展得一些劳动活动实例,引出中心论点:“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接着通过引用古籍、对青少年“不识稼穑”现象的分析,进一步论述劳动在提升中学生生活能力、夯实成长的作用。然后进一步论述劳动教育对于青年劳动精神培养的意义,最后指出我们今天倡导劳动教育的意义,进一步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解析】考查论证思路。文本一第一段列举疫情期间一些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实例,第二段引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引出中心论点: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第三段引用《尚书》中的话,并列举我们周边一些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而论述了劳动教育可以“提升生活技能”“夯实成长的基础”的观点。第四段中的“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段论述的是劳动对于青少年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末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并向读者发出号召与呼吁。12.文本一中说:“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请结合两则文本和下面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并就“如何才能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你的建议。链接材料浙江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垦荒精神”在劳动中传承;甘肃让学生在劳动中感知“农耕文化”,提高核心素养;广州构建起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基地教育三位一体推进机制;青岛将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石家庄则将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创建100所劳动教育示范学校……与此同时,不少学校也已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迈出了劳动教育校本化的第一步。劳动教育重回课堂,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答案】认识:从古到今,劳动的精神内涵始终不变;劳动教育对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是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是劳动精神的培养;爱劳动、会劳动不耽误学习还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建议:有效开展劳动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广泛重视,并通过让学生们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来收获劳动的快乐、理解劳动的内涵。【解析】第一问: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根据第三段中的论述可知,本段引用古代典籍《尚书》中的话,并列举了当代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进而论证了劳动教育可以提升劳动技能,夯实成长基础的观点。由此可知,从古到今,劳动的精神内涵始终不变。根据第四段中的“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可知,劳动教育对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是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是劳动精神的培养。根据材料二中的“实践证明,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可知,爱劳动、会劳动不耽误学习还能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二问:考查提出建议的能力。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联系材料一末段“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可知,这是作者对全社会发出的呼吁,据此可提出建议:劳动教育需要社会的重视,社会要形成开展劳动教育的风气。根据链接材料中各地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的举措可知,当前各地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都非常重视,并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举措。据此可提出建议:学校应重视劳动教育,并举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一)阅读下面,完成13-16题。(共10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②。桑竹垂余荫,菽稷③三随时艺④;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⑤王税。荒路暧⑥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⑦,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⑧欢游诣。(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诗》)【注释】①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相唤共同致农耕。肆,尽力。②憩:休息。③菽稷:泛指核食作物。④艺:种植。⑤靡:无。⑥暧:遮蔽。⑦俎豆犹古法:祭祀仍遵古礼法。俎(zǔ)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⑧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头发花白,指老人。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便舍船,从口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C.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乃记之而去/停数日,辞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及其辨析。做题时,需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再辨析。A.为:作为/对,向;B.舍:舍弃/房屋;C.乃:于是、就/竟然;D.去:离开/离开;故选D。1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答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注意句中重点词“率(率领)、妻子(妻子儿女)、邑人(乡亲、乡邻)、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要翻译准确。15.文段【甲】中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2分)【答案】怕外界打扰他们安宁的生活。为渔人出而复寻,但“不复得路”埋下伏笔;同时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作用。桃花源中的人们在渔人离开时,叮嘱他“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不足为外人道也”,意为这桃花源中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这是暗示桃花源中人不希望外界的世俗之人来扰乱他们和平宁静的生活;也含蓄地表达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外界世俗之人交往的心情;最后这句话也为下文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制造悬念,埋下伏笔,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16.根据你对文段【甲】【乙】的理解,你认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答案】这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愿望。【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做题时,要先筛选出两文中对桃花源描写的句子,再对照理解、分析,最后概括作答。根据【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乙】文中“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可知,桃花源的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富足宁静;从【甲】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和【乙】文“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可知,桃花源中人生活安宁和睦,人人自食其力;从【甲】文“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乙】文“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可知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可见桃花源人生活快乐,精神面貌良好;从【甲】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桃花源中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作者借虚构的桃花源,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对比。在桃花源,作者还寄寓了自己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的向往。【点睛】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入—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票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乙】译文: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二)阅读《蒹葭》,完成17-18题。(共4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为历代文人所推崇,请赏析它的妙处。(2分)【答案】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解析】本题考查重要诗句的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两句是以秋景起兴,引出下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对心上人的追求。通过描写水边芦苇丛生、霜、露等景象,渲染了迷茫的气氛。“白露”“霜”点明季节是秋天,“蒹葭”“在水一方”点明地点是在水边,整句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给人以凄清萧瑟之感,从而烘托了诗中主人公追求心上人却不得的怅惘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8.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2分)【答案】①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溯回”“溯游”)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阅读全诗,抓住重点诗句分析。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的意境是,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于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溯洄”“溯游”写出了主人公为了见到意中人,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顺流而下执着地追求。由此也可以看出主人公感情专一,不怕艰难险阻,拥有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四、作文(50分)19.请从一下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50分)“后盾”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背后支持和援助的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后盾”,或是父母、老师、朋友,或是学校、社会、国家,或是理想、精神、信念……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不畏风雨,健康成长。(1)请以“我的坚强后盾”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的故事与感悟。(2)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谈谈你对“后盾”的思考与认识。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不少于600字。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立意指津】题一: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第一,审题。根据题干引导语“背后支持和援助的力量”“或是父母、老师、朋友,或是学校、社会、国家,或是理想、精神、信念……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不畏风雨,健康成长”可知,“我的坚强后盾”对象可以是具体的某个人或组织,如父母、老师、朋友、祖国、社会等,只要有鼓舞你的一面;其二也可以是抽象的物,如美丽的大自然,和平安定的社会,人生旅途中所遭遇的挫折、失败甚至磨难等等。第二,思路。本题要求写记叙文,写自己的故事与感悟,我们应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写的角度着笔。例如我们可以写:父母亲的爱惜、呵护让我感受到自己拥有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老师们的指导、教诲让我感受到在前进的路上我不是孤身一人;朋友间的关心、提醒让我在拼搏的路上不感到孤单;大自然的恩赐、赋予让我感受到造物主的无私;失败后的鞭策、启迪让我感受到重头再来也不可怕;祖国、民族的强壮、哺育让我感受到荣耀,因为有这些“后盾”,所以我能一路向前,毫无畏惧等等。写作过程中应注意详略得当,切记泛泛而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结构。本题可以写成小标题的形式,也可以按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来写。如果写成小标题的形式,则可以写三到四个片段,如“我最坚强的后盾——祖国、我最坚强的后盾——父母、我最坚强的后盾——老师”等等,每个片段分别阐述清楚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受到他们是自己的后盾;如果写成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则开头可以点题或交代一下事件的起因或背景,中间叙述事件的经过,最后总结全文,抒发自己的感受即可。题二: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第一,审题。文章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且没有题目限制,因此我们可以自由发挥。根据材料提示,“谈谈你对‘后盾’的思考与认识”可知,我们必须以“后盾”作为论题来展开议论,这篇文章可以从“后盾促成长”“后盾给人力量”等角度入手。第二,思路。材料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后盾’,或是父母、老师、朋友,或是学校、社会、国家,或是理想、精神、信念……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不畏风雨,健康成长”,据此我们可以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多的找到某人把家、国、某种精神信仰等作为自己的后盾的相关事例,比如面对新冠肺炎,我们还能从容有序地生活,我们国家就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国外疫情期间严重时接回海外学子,派专机接回孟晚舟女士等等。如果能够再引用一些名人名言,便可以使论据相当充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第三,结构。议论文可以用排比开篇,显得文章更有气势,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亮出论点,开门见山;接着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进行论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让议论文更有说服力;最后再次点明观点,收束全篇。【答案】例文一:我的坚强后盾战场上有了后盾则可以所向披靡、勇往直前。我们有了后盾,才能不畏风雨,健康成长。——题记百日誓师大会仿佛还在昨日,时间过的可真快啊!转眼间就只剩34天的时间了。自从上了九年级以来,压力越来越大,每天相同的生活好像永无休止。每天不是在做题就是在做题的路上。课桌上堆着高高的书,教室里同学们嘈杂的声音,堆积如山的习题挡住了我的视线,以至于我看不清黑板,看不清未来。这几次的模拟考试不是很理想,一直处于下降状态。有时我会问自己:“我是不够努力吗?是不认真吗?还是因为笨而不会呢?如果考不上,那该怎么办啊?”每天这些问题都会回荡在脑海中。我的朋友好像看出了我的焦虑,给我写了一张小纸条“只剩40多天了,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来,你可不是止步于初中的人。面对薄弱的科目你可以多刷刷题,大早上起来清静写一份物理试卷总比抱着手机看无趣的视频,如果遇到不会的题,可以来问我,不密你什么时候需要我,我一直都在,我一直是你坚强的后盾。”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看完她写的小纸条,我深受感动,是啊,我怎么可能甘于止步初中,只要付出了,总会有收获的,我又想起来妈妈曾说过的话:“宝贝,妈妈不要求你学习成绩年级第一,你只要每天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我就满足了,只希望你坚定自己的选择,无论你受到什么委屈,你要永远记住,我是你坚强的后盾!”妈妈对我的殷切希望,我怎甘让他失望。在这最后的40多天里,我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来,摔倒也好,受伤也罢,我都会勇往直前,因为妈妈和朋友是我的后盾,是我坚强的后盾,有了他们,我一定会所向披靡夺取最后的胜利!后盾永远是我最爱的他们,他们给予我帮助,授予我希望,永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我一只手,永远支持我爱护我的父母和朋友。天空有鸟、水中有鱼,在这繁华的世界里,感谢有你们!你们是我坚强的后盾,我也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只要你需要,我永远在你们身后。例文二:后盾促成长从小到大,是什么能让你如此健康的成长?那一定是你的后盾,你成长的后盾!一个孩子拥有的坚强,勇敢,诚信,友善等品质以及阳光向上的心态一定是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庭就是孩子成长的后盾。我看了曹文轩先生写的《青铜葵花》,毫不夸张地说,那本书中处处都是灾难:父亲的溺水而死、蝗虫之灾、家境的贫穷、离别之苦……太多太多的苦难几乎是我们同龄孩子所想象不到的,而面对这一切的一切,坚强的青铜葵花却一次有一次的挺了过来,那是因为她在家庭的爱中成长,与家人一起共度患难,如果没有家,也就没有葵花。国家就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海外迅速蔓延,对不少海外学子来说,回家就是当下最热切的渴望。如今,有关部门增加临时航班赴英,满足海外学子的迫切需要,令人欣慰。这种来自国家层面的牵挂,还塑造了国家与国民之间的关系。海外留学生都是祖国的孩子,是建设中国未来的重要力量。他们在海外受到疫情影响,国家不会袖手旁观。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留学生都有炽烈的家国情怀,在国内疫情发生初期,他们不遗余力地购买最紧缺的医疗物资驰援祖国,如此热情令人激动。来自国家层面的牵挂,再次说明了这个深刻道理:国家始终是海外留学生的坚强后盾。海外留学生无论回来还是不回来,国家都会关心。这种关心不是简单寒暄,而是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帮助。前段时间孟晚舟乘坐的中国政府包机,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降落。孟晚舟发表感言称:“提前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信仰如果有颜色,一定是中国红。”不抛弃不放弃,这是我们的祖国,这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萧伯纳曾经说过: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必万念俱灰,应当踌躇满志,因为我们的身后有我们的父母,有我们的祖国,父母就是我们成长的后盾,他们在用无微不至地关爱不断地向我们诠释着做人的真谛!祖国就是我们成长的后盾,他无时无刻不支撑着我们奋力向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