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天津专用)第四模拟第Ⅰ卷(选择题共27分)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回答问题(共11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游弋(yè)宽宥(yòu)亵渎(xiè)自吹自擂(lěi)B.箴言(zhēn)豢养(juàn)佝偻(lǒu)前仆后继(pū)C.娉婷(pīn)搽粉(chá)箱箧(xiè)矫揉造作(jiǎo)D.恪守(kè)轻觑(qù)坍塌(tān)强聒不舍(qiǎng)【答案】D【解析】A.有误,“游弋”的“弋”应读作“yì”,“自吹自擂”的“擂”应读作“léi”;B.有误,“豢养”的“豢”应读作“huàn”,“佝偻”的“偻”应读作“lóu”;C.有误,“娉婷”的“娉”应读作“pīng”,“箱箧”的“箧”应读作“qiè”;D.正确。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天,只要有一只风筝,就能满足一个孩子所有的快乐。高天上的风筝;舞步________,伴着风儿轻点足尖。地上的人,看悠悠流云游走,看________的风筝渐渐高去。看得久了,有一种感觉________:是风筝在飞,也是自己在飞。A.翩翩摇曳油然而生B.翩翩摇摆不期而至C.姗姗摇曳不期而至D.姗姗摇摆油然而生【答案】A【解析】翩翩:运动自如、鸟飞轻疾的样子。姗姗:走路从容,不紧不慢的样子。根据“高天上的风筝”的提示,第一空选“翩翩”恰当。摇曳:轻轻地摆荡,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摇摆:摇动,摆动,晃动。根据“风筝渐渐高去”的提示,第二空选“摇曳”恰当。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发生。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根据“有一种感觉”的提示,最后一空选“油然而生”恰当。3.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是世界上唯一从上古时期传承至今的文字。②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代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③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汉字起源的说法,如“拮绳说”“八卦说”“图画说”“书契说”“仓颉造字说”等等。④随着近代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进展,在先后出土的一系列与汉字有关的文物资料中,为研究汉字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答案】D【解析】④成分残缺,删去“在……中”。4.依次填入☐中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让我们向“时代的英雄”致敬☐赵亚夫,55年扎根茅山革命老区,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和农民一块苦一块干,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至250多万亩土地,给16万农民带来200多亿元直接收益,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苏南丘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现实不是小说,英雄亦不是众人所知☐光芒四射。A.!”,……、B.:”。……,C.!,”,、D.:。”,,【答案】A【解析】第一空:“让我们‘向时代的英雄’致敬”是个感情强烈的祈使句,所以句尾用叹号。第二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引用的一部分话,必须加双引号,又因为是部分引用,所以标点在引号外面。第三空:后面用省略号,因为“小康之路”前面的句子都是列举英雄的事迹,且没有列举完。第四空:“众人所知”和“光芒四射”做“亦不是”的宾语,所以属于并列词语间的停顿,用顿号。5.下面对《水调歌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对明月的赞美之情,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心理变化。C.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D.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CD.正确;B.有误,“人有悲欢高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二、(7分)6.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各题。文理融通式学霸可以再多些①17岁的浙江女生李依庭,11月8日冲上了热搜,原因有两点: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因研究如何让大闸蟹的膏更厚获“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优秀小科学家”称号。②据报道,两个月前,李依庭刚获得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称号,而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她还作为浙江省代表受邀前往上海参加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凭借出众的表现荣获“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优秀小科学家”称号。又是“少年文学之星”,又是“优秀小科学家”,她的经历被曝出后,很多网友惊呼“后浪来了”!③这年头,学霸的神迹人们已听得太多,饶是如此,李依庭的故事依然很有吸引力:她得到的荣誉很有分量,但研究的话题却尽显“吃货本色”﹣﹣关于如何让大闸蟹的膏更厚,到头来,所获荣誉与研究领域之间形成了某种“反差萌”。而她之所以会将研究方向锚定“大闸蟹”相关话题,离不开人文兴趣的指引。④现在看,李依庭成为跨界学霸的经历或许很难简单复制,但她身上所彰显的科学人文相融通的一面,对教育不乏启示。⑤在不少人印象中,科学与人文似乎是属于不同维度的东西,试管与文学竟然可以兼得,打破了很多人的刻板认知。从这意义上讲,公众对李依庭的关注,多少反映了科学教育与人文艺术有些割裂的现实﹣﹣所以很多人会讶异于她又能写又能搞生命科学研究,讶异于她研究的领域这么“魔性”。⑥事实上,科学与人文可以融会贯通,让人变得更有趣致。达•芬奇热衷于研究永动机,爱因斯坦是个优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的小提琴手,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则还是一名诗人。去年媒体还曾报道,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材料系副研究员傅力老师,本职做科研业余写小说,出版了包括青春长篇小说、怪异短篇集等在内的内容跨度很大的近十本书籍。⑦科学在左,人文在右。人文中拥有科学基础与科学珍璞,科学中含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从根源上审视,两者是相通的。当我们区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时,不能忽视二者紧密联系互相嵌入的一面。⑧更进一步讲,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至真者必然至善,至善者必然至真。学科可以有分野,真善美的追求理应是其共同旨归。学文科的不妨关注下AI、高科技,增添自身的科学素养。学理科的也不妨将兴趣投向广域的事物,说不定还会迸发出新的灵感,让科学研究与人文创作相得益彰,人文与科学互通,如今正在进行的这轮新高考改革,其实就是在破除文理科的绝对分野,鼓励学生融通发展。⑨“人文引领,文理融通,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在送给李依庭的一本书的扉页,她所在学校的校长写下了这句寄语。期待更多孩子能文理融通,成为李依庭式的“跨界”学霸。(《新京报》2020年11月09日)(1)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A.李依庭的经历难复制。B.科学与人文属于不同维度的东西。C.文理是可以融会贯通的。D.科学求真,人文求善。(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举李依庭的事例,从正面论证本文的论点。B.文章第⑥段的论述表明了只有大科学家才可以做到文理相通。C.文章第⑦段从道理上倒述了人文与科学是可紧密联系互相嵌入的道理。D.文章结尾写李依庭校长写给李依庭的寄语,也道出了作者对其他孩子的期待。(3)下列对本文语言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她得到的荣誉很有分量,但研究的话题却尽显,‘吃货本色’”中“吃货本色”暗含了作者对李依庭的批判之意。B.“李依庭成为跨界学霸的经历或许很难简单复制”一句中的词语“或许”,体现了本文论述语言的严谨性。C.“爱因斯坦是个优秀的小提琴手,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则还是一名诗人”中“优秀”“还”等词语饱含了作者对两人的赞美与饮佩之情。D.“人文中拥有科学基础与科学珍璞”一句中的词语“珍璞”是比喻的说法,比喻科学领域里真理、方法、思想、态度和精神等有价值的东西。【答案】(1)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B(3)A【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论点的提取概括。结合题目以及文中“17岁的浙江女生李依庭,获‘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优秀小科学家’称号”“刚获得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称号”“又是‘少年文学之星’,又是‘优秀小科学家’”“事实上,科学与人文可以融会贯通”等句子可知,文章的观点是“科学与人文可以融会贯通”。故选:C。(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第⑥段知识列举了一些大科学家的事例来证明“科学与人文可以融会贯通,让人变得更有趣致”,而并非是说只有科学家才可以做到文理相通。题干说法太绝对。故选:B。(3)本题考查文章语言的理解。A.有误,“吃货本色”暗含了作者对李依庭的喜爱之情。BCD.正确。故选:A。三、(9分)7.阅读《醉翁亭记》,回答以下各题。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茂盛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领会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D.野芳发而幽香发:发出(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山行六七里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C.故自号曰醉翁也D.杂然而前陈者(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②自然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早晚变幻多姿的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B.文章第③自然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此时还沉浸在被贬的苦闷之中。C.文章第④自然段是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突出了全文的主旨。D.本文除第①自然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答案】(1)C(2)C(3)B【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的翻译。A.有误,句意: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秀:秀丽;B.有误,句意: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寓:寄托;C.正确;D.有误,句意: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发:开放。故选:C。(2)本题考查字词的用法。A.名词作状语,沿着山;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C.名词作动词,命名;D.名词作状语,在前面。故选:C。(3)本他人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CD.正确;B.有误,文章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题干“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此时还沉浸在被贬的苦闷之中”错误。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3分)四、古诗文默写。(共8分)8.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夜来城外一尺雪, 。(白居易《卖炭翁》)(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瑾《满江红》)(5) ,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6)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一联是事典,表达了感时叹逝之情、世异人非之慨。【答案】(1)晓驾炭车辗冰辙(注意“辗”的书写)(2)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弓如霹雳弦惊(注意“霹雳”的书写)(4)秋容如拭(注意“拭”的书写)(5)宣室求贤访逐臣(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7)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注意“赋”的书写)五、(满分7分)9.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宋史•苏洵传》)(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①悉焚常所为文 ②闭户 (2)翻译文中画线句。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3)从描写的角度看,选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苏洵的学有所成?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参考译文】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一年多后去考进士,又去考茂才异等,都没有考中。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更加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写文章一会儿就写了几千字。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苏洵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相传阅,一时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答案】(1)①都;②门。(2)(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3)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苏洵精通《六经》和百家的学说,“顷刻”就能写成几千字的文章,是正面描写;欧阳修举荐他的文章,众学子纷纷效仿他的文章,是侧面描写。【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悉:都。②句意为:关门闭户(更加苦读诗书)。户:门。(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既,……以后;效,模仿。句意为:(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本题考查写法分析。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分析即可。“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是正面描写;“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是侧面描写,据此,可判断文本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苏洵的学有所成。六、(满分15分)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窗前的母亲肖复兴①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②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闲;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③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④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A】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⑤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⑥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⑦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⑧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B】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⑨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多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1)文章开篇说“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2)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①体味【A】句中“切割”一词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②【B】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3)文章第⑥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又说那“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4)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A.第③段画曲线的句子,用夸张的修辞写母亲喜欢追着太阳烤的舒适,体现母亲的生活并不孤独、单调,而是一种惬意的享受。B.第④段画曲线的句子,描述了太阳移动的过程,突出了时间慢慢流逝的过程,表现了母亲一个人长时间守候在窗前的寂寞。C.第⑤段加点词“还”和“已经”这两副词,很富有表现力,它们简洁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盼望儿女归家的急切心情。D.本文以“窗前的母亲”为线索,将母亲的形象定格于“窗前”,切入点虽小但笔墨过于集中,内蕴不丰富,不能很好地突出母亲的形象,构思不巧妙。E.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时刻牵挂子女,又不愿为子女添麻烦;年纪虽大,却很勤快,喜欢怀旧,视力、听力都特别好的老人。所以“我们”再晚回家,她总能及时替“我们”打开门。【答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因为母亲不能下楼,她对外界的感知就是通过“窗”,“窗”是联系母亲和外界的纽带。“窗”是母亲目送子女出去、盼望子女归来的地方,“窗”是联系母亲和子女的纽带。“窗”还连接着母亲的现在和过去,窗前的一切,会使她联想起一些陈年往事。(2)①表现出了人物面对窗外自然风景被新建的楼房破坏和遮蔽的无奈、痛苦之情。②比喻。生动形象地将失去母亲的窗比作没有画幅的镜框和没有牙齿的瘪嘴,突出了母亲在子女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思念,失落和惆怅。(3)不矛盾。“新闻”是从母亲的角度来说的,“平淡无奇的小事”是从子女的角度来说的。母亲成天站在窗前,所见所闻非常有限,所以在子女看来是平淡无奇的小事,在母亲看来就是新闻了。这样写,突出了母亲生活的单调、寂寞。(4)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文意:窗前母亲的身影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牵挂和企盼,是母亲对子女无声的爱。窗前也留下了我们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结构上,照应标题,首尾呼应。(5)BC【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此题要从母亲的角度来考虑。母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她了解外面的世界主要靠“窗”;借助“窗”,她不但了解了外界发生的一些琐碎的事情,还能目送子女们上下班,看见孩子们归来就去给他们开门;透过“窗”,母亲看到窗前的一切,“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她年轻时的回忆”,“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2)①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分析。这个句子写的是“我”家楼房对面正在搞建设的脚手架,正是因为有了它的遮挡,母亲看不见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也看不到远处,为此,作者替母亲感到痛苦。②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这个句子很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没有了母亲的窗比喻成“没有画幅的镜框”“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去世的遗憾和追念。(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细读文章第⑥段内容可知,这段主要讲述了母亲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母亲所看见的新闻是“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之类的事,由于母亲几乎不下楼,她对外界的感知就是通过“窗“,她的所见所闻非常有限,所以外面的事情对于母亲来说是“新闻”,由于这些事情都是平常发生的小事,所以从子女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平淡无奇的。作者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母亲生活的单调以及无人陪伴的寂寞。(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文章结尾收束全文,“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思念,点明主旨,深化文意:窗前母亲的身影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牵挂和企盼,是母亲对子女无声的爱。窗前也留下了“我们”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结构上,照应标题,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A.有误,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作向日葵,写母亲喜欢追着太阳烤的舒适,但未体现母亲的生活并不孤独、单调;D.有误,作者将笔墨集中写窗前的母亲,能更好地突出母亲的形象,表现文章的主题,作者以“窗前的母亲“为线索,将母亲的形象定格于“窗前”,构思十分巧妙;E.有误,从文章第⑤段中“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知,母亲的视力、听力并不是都特别好。故选:BC。七、语文综合性学习。(共5分)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某班将开展以“地摊经济与老字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五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回答以下各题。【材料一】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地摊经济是城市的一种边缘经济,一直是影响市容环境的关键因素。但地摊经济有其独特优势,在由疫情引发的金融危机背景下,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材料二】全国两会闭幕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回答有关就业的问题时,强调“打破那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的政策,让更多的就业岗位成长起来”,并特意提到“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材料三】据报道,成都、许昌、杭州等地已经开始为马路经济、地摊经济松绑。成都设置了临时占道摊点,允许流动商贩经营。许昌开放一批背街小巷,让商家在道牙以上区域经营。杭州开放了部分街道作为摊贩的经营场地。多地试水,得到了各方点赞。地摊经济纾民生之困。近日,为积极响应这个全民点赞的国家政策,南充的小伙伴也纷纷行动起来。据网友讲述,在安汉广场、王府井广场、1227广场、白土坝、西华师大周边、白马湖水街等区域,都有很多人摆地摊。【材料四】在肯定地摊经济带来利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地摊经营的问题和弊端,如城市交通、卫生环境、食品安全、商品质量、经营资质以及人们的刻板印象和排斥心理等。各地应在规范管理、科学引导上多“花心思”“想办法”,使其尽快适应和满足现今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加速成长为新地摊经济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五】老字号是指具有悠久历史,在传承中形成了独特产品、技艺和服务并拥有良好信誉的品牌。迄今为止,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其中,有的老字号经营困难,甚至濒临倒闭。濒临倒闭甚至已经倒闭的老字号,有的是因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被淘汰,如随着打火机的普及,亚洲最大的老字号火柴厂﹣﹣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退出了历史舞台。老字号是地方的一张名片,对这类即将消失的老字号,政府进行了摸底普查,建立老字号档案,不任其消亡。资金短缺是老字号发展的瓶颈。为此,各地纷纷制定相应政策,为老字号融资出谋划策。后继无人是老字号传承面临的又一问题。老字号独特的技艺复杂难学,周期长,收入低,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学。各省市举办了非遗传人和从业者的培训,以解决老字号技艺传承的困境及人才匮乏的问题。除此以外,老字号要延续和发展,还需要在产品创新和营销理念创新上动脑筋。(1)请概括材料一~材料四的主要内容。(2)请根据材料五,概括政府部门为老字号做了什么。【答案】(1)地摊经济有助于解决中国就业问题(有助于中国经济复苏),但需对它加强管理和引导。(2)①进行摸底普查,建立老字号档案,不任其消亡;②制定相应政策,为老字号融资出谋划策;③举办非遗传人和从业者的培训,以解决老字号技艺传承的困境及人才缺乏的问题。【解析】(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将五则材料表述的重点内容概括出来。材料一,介绍什么是地摊经济及其优势;材料二,引用李克强的话表述地摊经济的作用;材料三,以成都、许昌、杭州等地为实例,表述地摊经济的作用;材料四,介绍地摊经济的作用以及网友对其的支持;材料五,重点阐述了地摊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据此可见,前四则材料都是突出地摊经济有促进经济发展,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作用,第五则是对前四则的补充,提醒我们在发展地摊经济的同时,还应解决一些老字号难题。根据分析,将主要内容用一句话简洁表述出来即可。(2)本题考查材料理解与提建议能力。题干要求从“管理者与经营者”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对促进“地摊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出建议。可针对材料五中提出的问题解答。比如材料五中说“各地应在规范管理、科学引导上多‘花心思想办法’,使其尽快适应和满足现今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前句指出这些主要是针对“城市交通、卫生环境、食品安全、商品质量、经营资质”等问题,所以可从管理者角度提出:出台相关的管理法规,让地摊对城市交通、卫生不产生负面影响;或是管理者要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与处罚,让地摊让民众放心,等等。从经营者角度提建议,可以是经营者要注意听从城市管理者的安排,摆摊不影响交通,并做好卫生工作,诚信经营,保质保量,让自己的地摊儿得到民众的认可,等等。八、名著阅读,回答问题。(共8分)12.名著阅读。何为经典?就是① 写下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第一部伟大的讽刺作品”《儒林外史》,经典就是②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写下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充满想象力的神魔小说《西游记》;经典为何?经典就是《骆驼祥子》中大胆泼辣又有点变态的③ ,经典就是《朝花夕拾》中严谨认真且没有民族偏见的④ 。【答案】吴敬梓吴承恩虎妞藤野先生13.《儒林外史》用对比、夸张手法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增强小说的讽刺效果与批判力度。请选取一个角度并举例分析。【答案】示例:“范进中举”一回,写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众人一同回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荒唐、夸张的细节作者揭示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丑陋人性。【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名著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名著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角度来分析讽刺效果与批判力度。结合名著内容,如选择“范进中举”这一情节,围绕着“范进中举后的荒唐和夸张的细节”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九、作文。(50分)14.句号,就是有始有终,不会半途而废,有一个负责的态度。问号,像一只擅长吸纳“营养”的耳朵,它是智慧的代名词。逗号,总有未完的续音,这样才不会终结,才会充满希望。冒号,永远都给人启迪,引人思索。号,把经历中最刻骨铭心的片断“引”起来,藏在心底,让它成为回忆的瑰宝、前进的鞭策。感叹号,是最充满人情味的符号,象征着两层不同范围的意思:一是要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二是善于赞美别人。省略号,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面对自己的荣誉、鲜花,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淡薄一切浮躁,去寻找一种比生命更长久的踏实;面对别人的过错,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微着用你的胸怀去容纳整个世界。……做人,不就是画标点符号的艺术吗?对此,你有什么经历和感悟呢?请补全题目“为_____画上_____号”,写一篇文章。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看题目,我们茫然失措无从下笔,但是“做人,不就是画标点符号的艺术吗”可以帮我们理解题目的含义,确定文章的主旨。可为“人生”画上逗号,表示人生充满希望。画上冒号,永远都给人启迪,引人思索。画上引号,把经历中最刻骨铭心的片断回忆出来,鞭策我们前进。画上叹号,启示我们一是要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二是善于赞美别人。画上省略号,意味着要淡薄一切浮躁,去寻找一种比生命更长久的踏实;面对别人的过错,才能用你的胸怀去容纳整个世界。画上句号,表明做事要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始更要有好的收束。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从一而终,都要有始有终,都要把事情做完整,都要有完美的结果。即使你工作再简单,也要一丝不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认真负责到底。把题目补全,我们可以从学习生活中选取自己看到的经历多的事情来写,可写人记事,以记叙、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等其他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增强文章感染力。也可采用总分总结构,中间并列举例做事善始善终的故事,以增强说服力,文末总结全文,再次点题,深化中心。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