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第一中学2022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题卷共8页,六大题18小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要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与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城市化的中国式歧意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9-\n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但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观点的一项是()A.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B.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C.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D.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B.要满足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C.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D.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乡村的公共设施即使稍差于城市,但差别不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政府要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要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就必须采取更得力的措施全面推进城市化,必须满足人们过上现代生活的要求。B.政府不要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不要让不健全的制度产生城市和乡村之间畸形的单向流动,要使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使城市文明对乡村具有“可扩展性”。-9-\nC.政府不能遗忘乡村,要在乡村地区也引入城市的制度,建立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避免大量农民工失业后返回农村,生活将陷入困境的情况发生。D.政府既要尊重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但也要防止乡村精英们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从而造成乡村丧失自我发展的主体的可怕后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书博鸡者事高启博鸡者,袁州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回:“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①守,即诬守纳己赇②。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日:“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③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逆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吾行市毕,即归若父,无恙也。”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稍敛众以去。袁人相聚从观,欢动一城。郡录事骇之,驰白府。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④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⑤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高子曰:“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臧使者枉用三尺⑥,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识者固知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注】①嗛:xián,怀恨;②赇:贿赂;③褫:chǐ,剥下;④投间:乘机;⑤楮chǔ,树名。⑥三尺:代法律。4、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B.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C.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9-\n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D.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5.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博鸡是雄鸡之间斗架的一种游戏或比赛,有时用于赌博。一向是不务正业的代名词,王勃即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B.至正是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的年号。古人纪年法比较复杂,主要有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C.御史台别名“兰台寺”“乌台”。行御史台是设在地区的执行御史台职责的官署。由于巡按御史多由各部郎官充任,所以文中称臧某为部使者。D.唐设翰林院供职艺能人士,明、清则从进士中选拔翰林院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文中的陶翰林就是朱元璋的文学侍从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为(3分)()A.博鸡者的豪爽任侠的性格,从行文中的“诺”“然”中可以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也正体现了这篇文字的精炼之处。B.从博鸡者劫持殴打豪民、逼退豪民之子和为太守洗刷冤屈的言行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博鸡者的勇、智、义的形象。作者对这样一个社会底层人物是给予高度评价的。C.从全篇来看,博鸡者严惩豪民,主要由当地太守被罢官引起。太守之所以被罢官,在作者看来,首先是臧使者的阴险狠毒,其次是被杖豪民的恶劣报复。D.作者从这一事件中体察出了元末吏治紊乱和平民对权贵、豪民的不法行为的愤恨。作者以小见大,让人感受到天下变兴自下渐的气息。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5分)(2)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8.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5分)9.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的温暖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9-\n②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侧面烘托来表现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妙绝的名句是“_____,____。”③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箫为自己伴奏,其中表现箫声作用和力量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乙选做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僧面佛面(一)小伟从幼儿园回来,一眼看见爸爸的书柜顶上有一匹马,很光滑很好玩。那马头高昂着,蹄扬着,似在奔驰。小伟极想得到它。书柜太高,够不着,小伟便搭了三张椅子登上去—够着了。他把马抱了过来,很得意。不想那椅子歪了,哐啷一下,椅子翻了,人摔了,马碎了。小伟骇得哭了,连屁股肿痛也顾不上了。小伟知道,打碎了爸爸的马,一定要受到惩罚的。怎么办?怎么办?小伟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妈妈。他一拐一拐地来到办公室,哭诉了情况,很快得到了妈妈的安慰——“哭什么?不就是一匹马么?哭什么?乖乖,看摔着了没有?”妈妈把小伟拉过去,又是摸又是捏,又是搽肿痛灵,又是搽紫药水。小伟的骇怕丝毫没有减轻,因为妈妈并没有说出怎样为他解救的办法。“还哭?是不是摔骨折了?来,我看看。”“不,我怕。”“怕什么?不就是一匹泥马么?”妈妈说,“等你爸爸回来,就说是我打的好了!”小伟破涕为笑了。不过,妈妈也知道那马在丈夫心中的份量,说是自己打的,他能信?能不能为小伟开脱,那还说不准,妈妈感到心中没数。妈妈一转念,有了,找小伟的爷爷去。他们家的传统都是儿子怕老子,能搬出这尊老佛爷就万事大吉了。(二)大伟在机关混过几年,出任了xx有限公司的经理。大伟的处境一直都挺顺,只是近来出了问题,在边境贸易中参与了一起走私事件,上边查得紧。据说,大伟还是案中要人。大伟糟了。他胆子大,以为开放搞活,见着什么做什么,谁知……怎么办?怎么办?大伟深知此不同于摔碎唐三彩,妈妈及爷爷是帮不了忙的,必须……大伟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他的局长,局长是一位慈善得像妈妈一样的女人。他的提拔,便是女局长慧眼发现的。女局长安慰他。“可是,上头查的!”-9-\n“上头来人,不也是先到我这里么?问题是,你老实说,那些车款,有没有落入你的腰包?”“这点你放心,我大伟再穷也不至于贪公家一分!”大伟心虚地说。“那就好,回去放心上班,天塌下来老娘顶住。”大伟走了,女局长也感到心中没底,查走私是上边下的文,她区区一个局长,能抗住什么?为了保险起见,她想起了老部长。倘能搬出这尊老佛爷,即使不能完全解脱,也能减轻一二……(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开头描写唐三彩马“光滑”的质地、“头高昂着,蹄扬着,似在奔驰”的形态,表明“小伟极想得到它”是出于少年儿童的单纯幼稚的好奇心。B.小伟的爸爸是一个十分粗暴的家长,他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给小伟的心灵造成了创伤,从而导致小伟逐渐走上犯罪的道路。C.小伟的妈妈是一个糊涂的妈妈,她不能因势利导,及时进行正面教育,而对孩子一味溺爱、庇护。这种教育方法贻害非浅。D.女局长问清了大伟没有把车款放入自己的腰包的情况之后,才决定帮助他,可见女局长不仅“慈善”,而且是非分明,办事能够讲原则。E.本文把小伟、大伟两个人的相距较远而且并不连贯的两个故事组织在一起,构思奇特,含义深刻。(2)这篇微型小说的题目是《僧面佛面》。①请指出,文章中谁的面是“僧面”、谁的面是“佛面”?(4分)②“僧面佛面”在文中比喻社会生活中的什么现象?(2分)(3)“小伟”、“大伟”惹祸以后寻求解脱时的心态有什么不同?请作具体分析。(6分)(4)本文一、二两部分选材、叙述有“重复的魅力”,试结合本文的主题思想,谈谈这种艺术特点有什么作用。(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大同书局出版了一本名为《革命军》的小册子,作者为年仅十八岁的青年邹容,书前并有章太炎作序。由于此书宣扬反清思想,向来鼓吹反清革命的《苏报》特地刊文介绍,并获得广大回响。然而对清政府来说,此举不啻叛国行为,于是派员前往逮捕邹、章二人。据章太炎于坐牢期满出狱、东渡日本后所撰的《邹容传》记述,当时他正在整理学社事务,且“志在流血”,所以不肯离去,坐等巡捕前来捉拿。而邹容原本已从后门逃跑,躲在一英国传教士住所,但听说章太炎被捕下狱,立刻到衙门自首。后来,这对忘年之交以平民的身份与清政府在上海租界法庭当庭对质,痛斥朝廷的腐败。虽然清政府想以“毁谤朝廷”“大逆不道”“图谋不轨”的罪名将他们凌迟处死,但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与租界当局的干预下,只得分别判处邹、章二人两年及三年徒刑。审讯结束后,章太炎与邹容被送回牢房,不想沿路观者如堵,章太炎见状,即高声吟道:“风吹枷锁满城香,都市争看员外郎。”回到牢里,他还与邹容互吟诗相赠。不久,邹容因无法适应狱中恶劣的环境而病逝,章太炎则刑满出狱,继续从事革命活动。-9-\n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宝座后,曾聘章为总统府高等顾问。章太炎看出袁有称帝野心,拟效方孝孺故事,执丧杖,穿麻衣,痛哭于国门,以哀共和之将亡,为同人所劝阻。然而“章疯子”的名声,由此传开。章太炎就是这样喜欢特立独行,当听到有人说他是“疯子”和“神经病”时,他非但不以为忤,还赞成对方的说法,自认是神经病,且希望他的同志、朋友,都能带点神经病。他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时,曾有过一段演讲:“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能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神经病。近来传说某某有神经病,某某也有神经病,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出现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是要不得呢!”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龙泉寺时,因愤怒而绝食以示抗议。由于正逢隆冬,滴水成冰,绝食两天后,他又冷又饥,躺在床上已奄奄一息。门人朱逖先、吴承仕、钱玄同等闻讯,纷纷跑去劝他进食,但从早到晚,不管大家怎么劝说,章太炎都摇头不理会。就在无计可施时,吴承仕突然灵光一闪,问:“您比祢衡如何?”章太炎两眼一瞪,哼声道:“祢正平(祢衡)怎么比得上我?”吴承仕于是告诉他,刘表欲杀祢衡,但自己不想背罪名,所以将弥衡送到黄祖那里,让他下手当恶人;如今袁世凯比刘表更厉害,因为他不需利用黄祖那样的人,就可让先生(指章太炎)自己把自己杀了。龙泉寺软禁中的章太炎一听,赶紧从床上翻身坐起,斥道:“这是什么话!”众门人见状趁机苦劝,并拿出荷包蛋等章太炎爱吃的食物,终于让他恢复了饮食。胡适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最早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书籍。书出来后,胡适特地送一本给章太炎,并在封面里写上“太炎先生指谬”,署名“胡适敬赠”。其中“太炎”和“胡适”二词右边都加条黑线,表示是“人名”。然而,章太炎不懂新式标点符号的应用,所以看到自己名字旁的黑线,即骂说:“何物胡适!敢在我名上胡抹乱画!”继而发现“胡适”两字旁边也画一黑线,这才笑说:“他名字边也有线。就彼此抵消了。”章太炎晚年居住上海时,离家五十公尺之外,即找不到路回来。偏偏他又记不得自家地址,只能沿途问人,其问法是:“我家在哪里?”被问到的人,常当他是疯子。某次,他从南京返回上海,由于家人记错班次,没接到他,他只好雇一辆马车,并告诉车夫说:“到我家里。”车夫无法,只好在街上穷兜,转了半天才被家人寻获。此外,章太炎也不会用钱,只知一张钞票可用一次。所以他叫佣人买烟一包,给五元大洋;儿子想买大衣,他给五元大洋;后来要在苏州盖房子,他也只拨了五元大洋。 (选自《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有改动)相关链接:①民国成立后,章太炎自日本返国,担任孙中山的总统府枢密顾问。宋教仁遇刺后,因参与讨袁活动而被袁世凯禁锢。1924年脱离国民党,并在苏州设立“章氏国学讲习会”,从此以讲习为业。“九一八事变”后,积极赞助抗日运动。后病逝于苏州。(《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②在《革命军》中,邹容开宗明义的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并为这个国家定名“中华共和国”。(《历史上的今天》)③《革命军》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孙中山赞誉它“为排满最激烈之言论”,“能大动人心,他日必收好果”的作品。当时《苏报》主笔章士钊著文说:《革命军》“诚今日国民教育之一教科书也”。可见其宣传鼓动力量之巨大。(《历史上的今天》)(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在“苏报案”中,章太炎因为志在流血,所以才坐等巡捕前来捉拿;而邹容到衙门自首,是因为听说章太炎已被捕入狱。-9-\nB.章太炎在审讯结束后回牢房的路上,见围观的群众很多,于是高声吟诵诗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唤醒民众反清的意识。C.章太炎对别人称自己为神经病非但不以为忤,还自认就是神经病,是因为他认为只有特立独行的人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成就大学问、大事业。D.章太炎性格开通,并不固执己见。听到劝说有理便停止绝食,看到书中胡适的名字旁也有黑线便怒气平息,就体现了这一点。E.邹容在他的《革命军》中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得到了包括章太炎在内的许多革命志士的积极响应。(2)本文是章太炎先生的传记,但文章开头为什么却写了邹容之事?请结合全部材料作简要分析。(6分)(3)你认为作品中章太炎的哪些革命行为可能让人们觉得他是“神经病”?(6分)(4)当章太炎听说别人称他为神经病时,他并不以为忤,并自认是神经病。请你结合对“神经病”内涵的分析,谈谈你对章太炎的这种态度的看法。(8分)第Ⅱ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为把本市建设成花园式城市,市政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同时要求每个市民也要履行责任和义务,为城市绿化、美化添枝加叶。B.回到家乡,家乡已是破败不堪,墨黑一片的护城河看不见水草,只有当年的老门楼依然兀立,与河边的老柳树形影相吊。C.龙门才子王勃纷纷扬扬地一挥而就,然后飘然而去,而《滕王阁序》中的恢宏与华丽,从此天长地久地定格为一道千古文化风景。D.孝心是不会因时代而改变的,冬温夏清的本质,出自孝心。子女行孝,随时皆可,给父母倒一杯水,也是在行孝道,不必等到不用做工养家时,才来行孝道。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烟瘾的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B.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C.互联网应建设成“护联网”,一方面由爱孩子的父母联合起来删除不健康的网页,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正确使用、识别、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D.篮球评论员杨毅老师说:“中国男篮不是谁带的问题,而是谁带都不行的问题。”这话只说对了前半句,至于后半句,我不敢随便苟同。1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3分)()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①譬诸修园林②譬诸游山水③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④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⑤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⑥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9-\nA.①⑤④②⑥③B.②④⑤①③⑥C.②③⑥①④⑤D.①⑥③②⑤④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治理网络中的语言暴戾,并不是要一味对其删节,①,让公民在实名,且受到充分法律保障的现实环境中自由发言,充分享有对公权力的评论、批评与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理性、中庸与建设性合作,包括建设性批判的精神。而当一个社会为理性、中庸与建设性批判提供了足够充分的空间时,②。基于此,完善网络表达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公共舆论空间的建立。其实,古代贤君已经知道“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道理,③,以建立健全正当的权利表达机制为上。17.观察沈从文先生的相片,结合你对沈从文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沈从文的形象。(5分)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准确、生动,结构相对完整,80字左右。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古人称八寸为咫,成语“咫尺天涯”,原指距离虽近,但是很难相见,就像在遥远的天边一样。在古代,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社会的、人为的原因以外,通讯不便,当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尽管“天涯咫尺”已是习以为常,却仍然难免“咫尺天涯”的遗憾。所以在平凡世界里,“零距离”沟通也是普通人的一个梦想。艺术王国也是一样,每一个伟大艺术家都在寻找超越时间空间的表达。王国维删繁就简,认为“(诗的)妙处唯在不隔”——“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但是高山流水的文史佳话其结局却是悲剧,可见超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流也只能是艺术家的一个梦想。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