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兼善中学蔡家校区2022-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五周周考试题150分钟一、本题共4个小题,每个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和稀泥独辟蹊径节(jiē)骨眼流水淙淙(cōng)B.大姆指不著边际喷喷香(pèn)怏怏不乐(yàng)C.炮羊肉休戚相关契诃(hē)夫呕心沥血(xuè)D.捋虎须崭露头角发横财(hèng)强词夺理(qiáng)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的人穷到活不下去的时候,会丢了廉耻没了尊严,一个馒头,一餐饭,都可以让人纡尊降贵。因为,活着,远比活法重要。B.由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团队精心打造的《吉尼斯中国之夜》专题节目,将于今年国庆期间每天17点52分开始在央视综合频道连播七天。C.近年来,重庆周边地区开发了不少特色鲜明的避暑景点,每当高温酷暑来临,市民们纷纷前往,有的小区几乎十室九空。D.为了加强学校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校方决定起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来指导教学工作。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婚姻法对房产权属这样解释:不管婚前婚后,如果由父母出资买的房子,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的,则认定为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B.据英国《镜报》4月13日报道,英国利物浦市近来惊现长达60厘米的巨大老鼠,甚至对鼠药免疫。C.兰州自来水污染事故的原因是自流沟附近的中石油兰州石化曾发生泄漏事故致一些渣油和消防污水渗入地下造成的。D.为了避免地方电视台相亲节目、娱乐节目的不再泛滥,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发文干预,但收效甚微,毕竟,这些节目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媚俗需求。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篇题为“2022年春晚流行歌的语文错误”的文章在网上引起热议,作者石毓智不仅指出了春晚歌曲的歌词错误,还提出了修改意见。B.国家食药监局官网特别挂出了《〈消炎利胆片说明书〉修订要求》,指出“本品中苦木有小毒,不宜久服;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热、黄疸、上腹痛等症加重时应及时请外科医生诊治”。C.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D.我们都知道,说话是一门学问,如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说服力?如何使别人听取你的意见?更是一种奇妙的艺术。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文,完成5——7题。端午节①端午节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到魏晋时期定型,历经两千余年的传承演变,到今天还是我国的大型节日。但是它从中古以后在传承中就面临传承动力不足的的问题,到今天尽管还住列四大传统节日,而实有明显的传承危机。②近年来端午节传承得很衰弱了,以致于在很多地方,端午节沦为“粽子节”。甚至在我国北方一些平原地区,连吃粽子的习俗都没有了。在过去较长历史时期内,一些非稻作地区内大米、糯米是日常生活的紧俏品,吃粽子的习俗也易于流失。而由于端午节原本就是一个讲究以水克火的节日,其习俗与水相关的内容较多,在江南水乡保持的项目远比相对缺水的北方要好。③9\n端午节习俗大都是在家庭范围内举行的小型活动,而龙舟竞渡却是一项在公共场所举行的声势浩大的群体竞技活动,也是端午习俗繁盛状态的显著标志。但是,龙舟竞渡活动在历史上一直是一项宗族色彩很强的活动。建国后,大部分宗族活动一度被当作封建文化予以抑制甚至取缔。“文革”时期,温州龙舟赛被当作“四旧”之一禁止。改革开放后,一些地方端午龙舟竞渡复兴,但是老的问题(如安全问题、经济问题)依然存在。④虽然在一般地方端午节传承得很是衰弱,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端午习俗还相当繁盛。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并没有龙舟竞渡等声势浩大的活动,但是端午习俗还以自然形态出现于每家每户的生活中。而且该镇的端午节在全年节日中属于第二大节,仅次于春节,而其习俗要多于中秋节一陈家港镇是居于灌河入海口的海港小镇,其端午节又称为“娃娃节”,过端午的时候以孩为中心。除了插艾、吃粽子、系五彩线、佩香包以外,还要煮蛋、用青草汤沭浴、吃雄黄酒腾制的黄瓜,小孩子还要穿新衣服。这里的人们对端午很重视,几乎家家都过节(即使没有孩子子的家庭也是如此)。⑤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格局变得多元化,社会发展也需要挖掘、引进、创建不同于传统社会文化体系的文化元素。事实上,许多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旧俗的厌倦,抵触已经反映出传统节日习俗过于浓重的儒家文化色彩已经不很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加以革新;同时,像端午节这种在传统社会不为儒家文化所青睐的节日如果原本具备较丰富的适合现代社会的内涵和习俗,则具备了现代社会复兴的条件和动力。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背景下,端午节更是面临着重振以至繁盛的重大机遇。5.下列对“端午节”相关内容的表述,符台文意的一项是A.端午节的赛龙舟是一种带有宗族色彩的括动,所以很难被保留下来。B.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到今天端午节各种习俗还会出现在每家每户。C.在端午节习俗保留得不完整的一些地方,端午节已经沦为“粽子节”。D.端午节是一个讲究以水克火的节日,因此在相对缺水的北方得不到传承。6.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文章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端午节在改革开放后需重新振兴,但仍有如经济、安全等问题制约其发展。B.从端午节在当今受重视的程度看,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C.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需要加以革新以获得儒家思想的青睐。D.引进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文化因素,使得端午节在现代社会有重振的机遇。7.根据原文,说出使端午节“重振以至繁荣”的条件有哪些。(5分)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9\n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则思唐之所以治 治:太平B.而始恨郑公不在世 恨:遗憾C.成区区之小让 让:礼让D.非其史之遗 遗:赠送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其皆出于此乎?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失其所与,不知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 吾尝终日而思矣 10.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B.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史的方法,被称为“春秋笔法”。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四、(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23分)11、(共10分)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划线处断句(3分)(6处)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菜根谭》)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9\n注: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征南将:指李中丞。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轻生:不畏死亡。(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2)简析尾联中的“茫茫”二字及最后一句的作用。(4分)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中都有对英雄人物的精彩描绘: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曹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横槊赋诗”。(2)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琵琶行》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委婉讽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人的覆辙。(4)《兰亭集序》第四自然段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批评当时士大夫,表现了王羲之否定人生虚幻的思想观点。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渐行渐远的自行车杨树荫(1)清晨,太阳正在升起。(2)整洁的街道,幽雅宁静。粗壮的梧桐树,枝叶茂密,偶尔一阵凉风,让人神清气爽。(3)里弄,小巷,胡同口,一辆一辆的自行车,响着清脆的铃声,鱼贯而出,在宽阔的大街上,汇聚成浩荡的车流,来来往往,时有分流,又不断地合流。(4)城市苏醒了,新的一天开始了。(5)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各处都能见到的城市图景。只是这幅图景,已恍惚成了遥远的过去。如今的街道,早已是另一番景象。(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上海产的“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天津产的“飞鸽”牌自行车,轻盈简洁,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王国里的主力军,中国人踏着自行车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7)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在中国竟有着长久不变的形态。首先是价格不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凭票供应,到八九十年代的随处可买、随时能买,自行车的价格始终在100多元一辆,普通的工薪阶层买得起;其次,外形也不变,它的构造始终是一个车身、两只轮子,“操纵在两足之间”,只要凭着自己的力气,便能轮转车行。(8)自行车以自己的朴素、朴实,遍布城乡,中国人离不开自行车,自行车也一无所求地任人使用。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9)自行车不疾不徐,正是其奥妙所在。疾者,即与凶险同行,一旦失控,便会头破血流;徐者,即无法行进,也会车弯人倒。不疾不徐,循势而进,这是自行车的前进方式,其实也是做人的前进方式。世间之事,快不得,慢不得,不疾不徐之为上。(10)自行车唯力而行,这又是其魅力所在。自行车的速度是人踩踏出来的,脚踏轮转,一分脚劲方有一分速度。人踏着车,争到了速度,却也造就了人的体能与毅力。物质社会,既要借助物质,又要唯力而行,尽力而为,此是人在物质世界的存亡之道。(11)自行车谦卑处世,这更是它的品德所在。它不横冲直撞,不强凶霸道;无论大路、小路、田间的路,只要有路,它都能依路而行;它卑微而立,在大千世界,只需微薄的一席之地;它供人役使,却无所索求;它给人方便,却不污染人间;它简洁朴实,没有贫富的差距,让骑车人心态平和。9\n(12)自行车是人们漫长岁月的坚守者,艰难行程的助推器,它陪伴中国人缓慢却不停顿地从贫困通往富裕,直到汽车进入普通人家。而今,自行车竟然淡出了中国人的视野,渐渐地远去。(13)中国人已经不会安于自行车的速度,也不看重自行车的价值。汽车成为社会的新贵、新宠,铺天盖地,不可一世,并且很快取得了自行车从未享有过的地位:一条一条道路由它驰骋,一片一片空间由它占有。飞驶而来、绝尘而去的汽车,根本不会把自行车放在眼里。(14)高速的公路,疾驰的汽车,凡是路,都被汽车所占。汽车又堵住了路,路堵、车堵、人心也堵。一心求快的中国人又不安于汽车的速度,磁悬浮速度、高铁速度,接连问世,震撼人心。中国人只想快,甚至想飞腾起来,总想走在世界的最前列。(15)自行车,已然是交通工具中的弱者,它不断地被边缘、被贬值。一个视速度为强势的时代,自行车的命运可想而知。(16)在技术进步的时代,我们不必为传统器具的衰落而悲哀,万物优胜劣汰,自有其客观的规律。与汽车相比,自行车的速度自然落后了许多。然而人世间,并非越快越好,倘若物质飞速地发展,而人的灵魂跟不上,岂不险乎?倘若人的灵魂、人的生命就得慢慢地行进,如此的快速,岂不悲乎?(17)其实,世上并非都在追求速度,丹麦、挪威诸国,人均收入和现代化水平都居世界之前,可谓十足的富裕国家,却照例是自行车不少于汽车,也不弱于汽车。宽广的大街上,有专设的通道让自行车自由而行,还有专门的交通法规保护自行车。人们依旧喜爱自行车,依旧每天踏着自行车上下班,包括部长、市长和白领阶层。自行车不仅让他们骑出了一个洁净的天地,也骑出了一个体魄强健的民族。(18)然而,我们已经上了快速的轨道,人们崇尚快,追求快,一切都想快,再也慢不下来了。(19)渐渐远去的自行车,留下的只是遥远的记忆。(《浙江日报》2022年12月9日,有删改)1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1)~(4)段的作用。(3分)15.文章第8段写到“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请联系全文概括“自行车文化”的主要内涵。(4分)16.请你选择角度,赏析文章第13段画线的句子。(5分)17.文章第17自然段,为什么要写国外的与自行车相关的文字?(4分)18.请根据文意,说说“渐行渐远的自行车”引发了你哪些思考。(7分)六、(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19.阅读丰子恺漫画《跌一跤,且坐坐》,回答问题。(4分)9\n(1)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2分)(2)这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2分)20.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微信的优势。每条不超过8个字。(4分)微信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聊天软件,相比其他聊天工具,主要有以下优势:第一, 。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如果你疲惫于打字发信息,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十分方便、快捷。第二, 。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在新浪微博中,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第三, 。相比其他短邮,类似“米聊”的附近热点、握手、广播、校园PK等功能,微信的摇一摇、附近的人以及扫描二维码等功能更加实用。21.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使前后的语意连贯。(4分) 每到岁末年初,心中就会升起一种惆怅。中国人过年总是图个热闹,那热闹 使我倍感寂寞, 对我而言,过年无非意味着又一段生命的日子永远流失了,而在觥筹交错人声鼎沸之中,这件最重要的事情遭到了一致的忽略。我 觉得我的旧岁如同一个逝者,我必须远避尘嚣,独自来追悼它, 便是对逝者的亵渎。 七、写作(本大题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家风,是一种接地气的、生活化的“家族式美德”,具有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它可以是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是处事的原则.更可以是哲学式的人生态度。它不拘泥于何种领域,也没有家庭贫富之分。它可以是祖上传下来的一本书、一幅字,也可以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自己影响最大的一句话,也可以是模糊的、记忆拼接而成的星星点点。家风是每个人从小就不断触及的,因此,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整体和全方位的。9\n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9\n高2022级高三(下)月第5次周考语文答案1.C.A.流水淙淙(cóng);B.大拇指,不着边际。D.强词夺理(qiǎng)2.C.“十室九空”指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3.A(B偷换了主语,改为“这种老鼠甚至对鼠药免疫”C句式杂糅原因是…地下造成的D否定不当,“避免”和“不再”相互冲突)4.D(D项两处问号改为逗号)5、C(A因果关系表述不正确。B第二段第二句“甚至在我国北方一些平原地区,连吃粽子的习俗都没有了”。D我国的北方比南方传承状况更糟,但并不表示“得不到传承”。)6、D(A偷换概念,把“赛龙舟”误用为“端午节”,不能概括全文的主旨。B“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错误。C“以获得儒家思想的青睐”文中未涉及。)7、(1)新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分(2)社会发展需要挖掘、引进、创建不同于传统社会文化体系的文化元素。2分(3)端午节具备较丰富的适合现代社会的内涵和习俗。2分8.D遗:遗漏9.A(A语气助词,表示揣测。B.连词,和、同/动词,结交 C.连词,因为/介词,用、拿。D.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10.C (《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好的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好的行为呢?也就不能说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12、(1)①表现了对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的赞美。②对他老来受朝廷冷遇一事的强烈不满。③对即将分手的老友的关爱。(3分,每点1分)(2)尾联中“茫茫”既点出送别地点,又描写了江水的浩渺,更表现了送别时茫然若失的感觉。(2分)最后一句除了点明送别时间,渲染气氛,更直接抒发了对老友的暮年生活前景难卜的担忧之情。(2分)13.(1)樯橹灰飞烟灭酾酒临江 (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齐彭殇为妄作(每句1分,共6分)14、营造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清晨从容有序(或宁静)的美好氛围,(1分)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情景的怀念,(1分)引出下文对自行车的相关回忆。(1分)15、(1)不疾不徐的前进方式;(2)唯力而行,尽力而为;(3)品德谦卑处世;(4)信念执著坚守。(1点1分,意对即可)16、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铺天盖地”“不可一世”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汽车数量多和豪迈之情;(2分)“驰骋”“占有”写出了汽车的张扬的个性,“飞驰而来”“绝尘而去”等写出了汽车速度之快,与前面写自行车的相关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分),也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1分)17、宕开一笔,使行文有波澜;北欧诸国有关对自行车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榜样,使内容更丰富;使话题重新回到谈论自行车本身,结构上更紧凑。(1点1分,全对4分)9\n18、第一层角度: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大,自行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自行车的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被逐渐淘汰也是符合规律的。(2分)第二层角度:但世间一切并非越快越好,高速发展的城市遗留了不少问题,如交通混乱,环境恶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急功近利之风盛行,这些问题亟待解决。(2分)第三层角度:还有更深层次的人的观念态度、精神理念、灵魂归依等方面的流变更新,更是一个缓慢长久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这些都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3分)19、(1)画面描绘的是一个行路人跌坐在地上,包裹(行李)和雨伞放在旁边(1分),漫画上角题写“跌一交,且坐坐”等字(1分)。(2)示例:生活中遇到挫折后(1分),应该从容淡定(1分)。20、第一,语音发送便捷(原答案:语音的快捷性)第二,用户真实私密有用(原答案:用户的真实性)第三,功能更实用(原答案:功能的实用性)(每点1分,全对4分)21、反而(转折关系);因为;甚至(递进关系);否则。 (每处1分,共4分)参考译文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代,他们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太平,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大概都在这里吧。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的事情,是因为他的奏章还保存在。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是极其公正罢了。极其公正的原则,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博取小信来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以做的事。还有更不可以做的事: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失掉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认为前代没有诤谏的情况。这就开启了惰怠和忌讳进谏风气的先河。唐太宗晚年,许多大臣明知这层意思,但不进言,致使他越来越不明白治理天下的失误,后来出现辽东败亡的情况,才开始遗憾魏征不在世了,不曾知道他后悔的念头是从无人进谏而引发的。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恳切率直地规劝他们的君主,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他们的谏词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能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是德才兼备的人呢?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这些国君的败亡,原来是他们的臣下的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不是史官的遗漏,而是当时的大臣不敢进谏才这样的。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是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更加昭然于后世的原因。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过错。”与此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好的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好的行为呢?又说:“既然这样,那么,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呢?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博取小信的人干的。那事情又不对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掩饰君主过错的方法,而让后世去传扬这件事,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奏章的正确与否,而(让后世人)必然认定那过错通常在君主,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自己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他们的君主呢?”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诉别人”,与此不同。我说:这不是圣人说过的话。即使万一有这样的理论,也是说君臣之间,议论的时候,不想对当时的人泄漏他们的话语罢了,哪里是想杜绝告诉万世的人呢?唉!用真实信诚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万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