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六中2022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政治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本大题一共有24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48分。)1.某同学准备利用暑假参加下列活动,其中属于文化活动的是()A.参加社区管理,提出社区环境整治建议B.参与交通协管,维护道路畅通C.与同学一起组织暑假读书俱乐部D.向环保部门提出有关解决城市污染问题的建议2.“你可见红船万里凯旋归,你可见红旗漫卷神州美”,“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多么豪迈”……每当这些红歌旋律响起,总会让人们热血沸腾,豪情满怀,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这说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④优秀文化才是社会实践的产物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3.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美国,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其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两国政治、经济体制不同B.两国文化的差异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D.两国人的文化素养的不同胶东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当地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大海是胶东半岛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在给与沿岸村镇以恩惠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正是这种感激与敬畏的双重心理情感,熔造出了对“海文化”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回答4~5题。4.胶东文化的创生和传承表明()①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物质产品离不开精神载体③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④文化是自然的产物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5.“海文化”形成表明()A、文化总能推动经济发展B.文化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是重要的物质力量6.微博具有书写快、传播广、即时交流等特点,截至2022年1月底,全国政务微博总数接近3万,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平台。“微博问政行政”的兴起是因为()A.微博能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B.微博已成为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要手段C.微博对当今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D.微博决定了文化创新的方向和途径7.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次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8.2022年7月2日,杭州一两岁女童从10楼坠落,当时从楼下经过的吴菊萍奋不顾身用双手接住孩子,致使手臂粉碎性骨折,被称为“最美妈妈”。事发当日,吴菊萍勇敢救人的消息在微博上被转发了上万次,网友们纷纷跟帖致敬,并表示她的事迹让人们得到心灵的洗礼,感受到人性大爱的光辉,增强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网友们的感受表明()7\nA.优秀文化诞生于危难时刻B.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C.优秀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优秀文化就是人性真善美的全面反映9.一首流行于国内的民间小调《茉莉花》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写进了他的歌剧《图兰朵》之后,《茉莉花》香遍世界,让世界认识了璀璨的中国文化艺术,领略了中国民乐艺术的迷人气质。这表明()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10.中央民族乐团响应中国政府“文化走出去”的策略,频繁出访欧洲,加强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文化走出去”有利于()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1.30多年来,中国人的拜年方式经历了从电报、书信到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乃至微博的变迁。这意味着科技进步()A.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B.加快了新传媒代替旧传媒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趋同D.使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革12.在城市化浪潮中,很多古建筑被拆除,这是对城市文化传统的“屠杀”,失去文化传承的城市是文明残缺的城市。这启示我们发展城市化应当()①全面保留传统建筑②重视对传统建筑的继承③摒弃传统文化④认识到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13.搜狐网与《京华时报》从实际出发,结合新形势,探索道德建设宣传新形式,共同推出“平凡的良心”专题,“善良、诚信、担当、坚持”等优良传统引起群众的强烈共鸣,总点击量超过2亿人次。这表明()A、网络是优秀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B、文化创新立足社会实践,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C.只要继承传统文化就能实现文化创新D.网络文化都是优秀文化1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下列诗词的寓意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5、陕西省充分发挥本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陕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16、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A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B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C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火炬D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17、从2022年起,江苏省将把教育普及率作为各地全面实现小康的核心指标,像人均GDP纳入考核体系,建立真正的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上述做法的依据是()A、教育在提高经济实力方面起决定性作用B、文化有时也能决定政治C、只要提升文化竞争力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教育在传承文化中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18、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节日各有不同,也有共同点。下列对民族节日认识错误的是()7\nA、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B、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C、民族的差异就是民族节日的差异D、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19、以“感受中国”为主题的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于2022年6月24日在悉尼举行。在开幕式演出中,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及其团队将带来现代舞表演《云南映象》,演出以极富感染力的舞蹈语言,向澳大利亚人民展示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风情画卷。为中澳人文交流再添浓墨重彩,给双边关系发展注入动力。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文化年”的举办是中澳两国()①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最重要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两国文化的趋同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④文化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0、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神秘、朦胧、圣洁的藏族文化是一株永不凋零的雪莲花。民主改革50多年,党和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使西藏传统文化系统、清晰、完整地保存。这是因为()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优秀文化③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②③B.①②C.②④D.①④21、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说明()①传统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②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③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已基本消除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同时保留其基本特征A.②③B.②④C.①④D.③④22、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之初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等思想运动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这说明()A.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由思想运动推动的B.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C.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D.教育推动文化的发展23.中国功夫、芭蕾、现代舞、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功夫传奇》是针对外国观众专门设计的,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成功的进入了西方高端演艺市场。这一做法体现了()A.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不同民族文化逐渐趋同D.文化创新需要针对外国观众24.由大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领衔的印象艺术创作团队创作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以其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演出方式和现代演艺技术,展现了武夷山的历史、民俗、山水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印象大红袍》的成功主要在于()A.优秀作品的创作往往来自于艺术创作团队的灵感B.所有茶文化都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C.文艺工作者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D.正确处理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材料一:“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许多偏远地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自治取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材料二:早在2022年4月,第四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在山东潍坊市拉开帷幕,“银线连四海,风筝传友谊”“风筝搭台、经贸唱戏”,在举办风筝会期间,在潍坊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出3000多个招商引资项目。小小的风筝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又使古老的风筝文化更加丰富多彩。7\n结合材料试分析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15分)26、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中国的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12分)27、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检测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许多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结合材料,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10分)28、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和孟子的故乡,泰山、鲁、齐文化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山东实际,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为山东省推动文化创新建言献策。(15分)7\n益阳市六中2022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答卷高二政治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本大题一共有24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结合材料试分析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15分)26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12分)7\n27、结合材料,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10分)28、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为山东省推动文化创新建言献策。(15分)7\n益阳市六中2022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试卷高二政治答案答案1~5CBBBC’,6~10ACBBD,11~15DCBCD,16~20BDCDD,20~24BCBD25、①、材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②、材料二中“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经济发展使古老的风筝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体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③、材料一中“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许多偏远地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④、材料一中“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材料二中“小小的风筝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文化的反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阻碍作用,先进健康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促进作用。⑤、材料一中“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自治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农村文化却相对滞后”体现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26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③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7①;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②。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③。科技创新带来了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28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的创新②继承和发展山东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扩大山东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④立足社会实践,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⑤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