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文时量9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焕发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表明的文化生活道理是A、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B、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D、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据统计,中国每天消失的村落有80至100个。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步步地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传统村落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3、《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下列句子与此句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A.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B.以自身自强,则名配尧舜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见贤则思齐,则不贤而内自省也4、电影《唐山大地震》所展现出的唐山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坚韧、乐观、向上精神,强烈而深刻地感动着观众。这表明()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5、我们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比较看重“实在”、“直来直去”、“实事求是”、“大恩不言谢”、“刀子嘴豆腐心”的价值。在西方,即使是朋友间也信奉“不批评、不抱怨”的价值。西方人对你的赞美之辞,你不必沾沾自喜,那很可能是他对你礼节性尊重的表示。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的交往方式的差异 B.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C.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 D.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差异6、“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一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7.在明亮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动。青苔的花特别小,但一点也不6\n自惭形秽,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象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这段优美的话语()A.开启人的智慧,揭示世界本质,发人深思B.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使人奋进C.如理性的明灯,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D.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8、“身如竹叶心如水,不带江南一线归”。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强调为官始终清廉,刚正不阿。今天我们继续强调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但又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这说明( )①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思想对当代人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 ④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9、漫步在集美学村,一栋栋“穿西装,戴斗笠”式的教学和生活楼房,让人流连忘返。传统闽南风味的燕尾脊、红砖墙与西洋风格的高石柱、花窗套融为一体,韵味无穷。欣赏着这些优美的建筑,让人感悟到( )A.文化创新离不开文化的继承和借鉴B.传统建筑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C.优秀文化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稳定性10、“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B.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经济全球化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D.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11、“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只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看,强调了( )A.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C.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D.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引导12、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13、《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主要在于引进了国外电视节目制作的创意、运营模式,同时也进行了本土化的再次包装和创作,因而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这说明文化创新必须A.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B.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C.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D.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4、如果孔子生活在我们的时代,并周游列国。请想象一下,孔子在奥巴马连任后去白宫拜访,可能阐述的合理观点是()①汉字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②中华民族爱好和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③文化具有多样性,必须尊重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④世界各国文化只有交流、借鉴、包容,才能走向趋同6\n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5、鉴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力有明显的下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22年暑期隆重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材料说明()①汉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之魂。③书写汉字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④书写汉字不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近一个时期,罗阳这个与航母紧密联系着的名字,触动了亿万人民的心灵。他忠于祖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用生命擎起舰载机起飞。罗阳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的升华。这说明( )A.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B.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C.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D.必须发挥民族精神的支柱作用1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代诗人王勃的这句名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A.团结统一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18、现在的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早已不再是只知土里刨食、两眼不识一丁的人,电视等传媒的普及极大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但要看到,现在流行的一些“大众文艺”所追求的是单纯娱乐消遣和经济效益,难以满足农民的精神和文化需要。同时,受客观条件影响,许多农民尚难以消解那些“高雅”和“贵族化”的作品。为此必须( )A.发展面向广大农民群众、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B.坚决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文化C.让农民接受大众传媒,享受各种文化快餐D.让农民在文化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19、今年黄金周期间,针对一些中国公民在旅游活动中存在的“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陋习,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10月2日联合颁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这样做旨在( )A.依法规范我国公民的旅游行为 B.营造健康、和谐的旅游环境C.发挥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D.治理整顿旅游市场秩序20、2022年6月13日中午,神舟十号将与天空一号首次成功对接,神舟十号飞船准确入轨。这是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巨大进步,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一精神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②有利于搞好经济建设,增强综合国力6\n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最重要因素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1、他是爱写诗的文艺青年,他是知名度最高的普通士兵,“雷锋”这个温暖的名字,半个世纪后仍然保持着魅力。对陌生人的关怀、友善的捐助、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奉献……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雷锋精神( )①历久弥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顺应时代,展现了平凡道德实践的经济价值 ③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④植根群众,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22、2022年的春夏之交,“最美”成为公共舆论中的高频词汇。从“最美教师”张丽莉,到“最美司机”吴斌;从“最美战士”高铁成,到“最美女公交司机”付秀丽,再到“最美孕妇”彭伟平,这一系列的“最美”平凡英雄身上展现出的爱和善良,让大家为之动容,使人间传统美德的光彩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些“最美”人物的事迹充分说明A.传统道德与当今时代结合,彰显巨大生命力B.中华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23、“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成为了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真实地折射出时代的社会诉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①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④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4、核心价值体系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其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要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必须①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②杜绝滋生低俗文化的土壤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④发展流行时尚的通俗文化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25、9月26日,中央文明委等六部门公布了《关于表彰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决定》,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张丽莉等54名同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王凤进等265名同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我国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①是国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举措②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③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④就能提高每个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A.②③B.①③C.①②D.②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6\n26、(12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特别是要保护一些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村庄,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这些年我们身边多少村落不见了?有多少亲朋好友分散到不同的城镇里头去了?原来的社会关系、宗族关系都不见了,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民居不断空心化甚至消失。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城镇化吗”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意义。27、(10分)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某班组织本班的学生召开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主题班会。如果你是主持人请简要说明: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29、(12分)材料一 现在走向富裕的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但目前农村的精神产品的生产、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人才培养等和城市有较大差距,广大农民对更快更好地实施“文化富民工程”有了更强烈的渴望。材料二 安徽省在平衡城乡文化发展中,大力实施“文化富民工程”,推动文化资源向贫困村、文化困难村和困难群众倾斜,促进文化均衡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贫困地区经济落后,文化建设更为落后。实施“文化富民工程”,就是通过文化下乡、文化服务,把先进文化交到群众手中、融入群众脑里,促进群众的思想解放、知识增长、素质提高,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如何推进“文化富民工程”提出合理化建议。6\n参考答案(文)1——10 BCDDADBBAD 11——20 BCABBBDABA 21——25 DADBA26、(12分)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保护古村落有利于人们感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3分)②文化只有通过一定物质载体才能存在,乡村是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3分)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3分)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传统村落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3分)(若学生从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27、略28、(16分)①文化“走出去”能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②文化“走进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深化,只有被其他文化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③要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提高文化创作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④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创造出能为其他文化能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29、(12分)①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推进文化的传播、共享。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