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时量8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答案,每题分,共60分)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美国的“麦当劳”在全球开设了那么多连锁店,靠的不是资金,而是“麦当劳”文化。这说明A.经济与文化日益交融B.不同地域的文化日益融合C.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3、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企业的生产活动 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 ④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往往不同,藏族同胞为尊贵的客人献哈达,泰国人会见客人行“合十礼”,拥抱是欧美常见的见面礼节,材料说明了 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5、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闲暇之余,进行观光旅游,网上冲浪,穿衣讲“服饰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等。由此可见A、人的全面发展是飞速提高的 B、人们的文化消费日益多样化,有多层次的需求C、不同时期的历史时期不同,人的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D、文化能影响经济、政治生活6、优秀文化作品之所以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是因为其 A、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C、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D、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中国的京剧、书法、武术为世界独有,俄罗斯的芭蕾舞、意大利的歌剧享誉天下,这一切形成了世界文化大观园。回答7---8题。7、上述材料表明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②文化是民族的,其多样性主要体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③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其文化是有差异的④只有最独特的文化才是正确的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8、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就要 A.发展先进民族的文化,反对落后民族的文化B.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 C.尊重文化多样性D.把发展民族文化作为国家的根本任务9、“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有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的本质是一种傲慢的态度,也是一种学术浅薄。”反对文化中心主义①是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表现②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③是尊重差异、平等相处的要求④是承认各国文化具有优劣的表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n10、8月4日,“中国·龙人古琴文化艺术节”闭幕。来自两岸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古琴演奏家、古琴爱好者相聚在一起,为厦门听众带来一场承载华夏文明的视听盛宴。古琴文化艺术节期间还举办了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进一步扩大了两岸文艺界的合作交流。这说明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本身具有经济功能②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有服务两岸经济的功能③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有决定思维方式的育人功能④文化对政治有反作用,通过文化交流就能实现祖国统一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为将儒家礼仪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公交服务中,江苏某公交公司编印《公交论语》供职工学习,并精选《论语》经典名句挂在公交车厢内,打造公交车厢文化,以提高服务质量,陶冶市民修养,提升城市文明。假如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关键词是A.文化影响道德修养文化建设B.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面向世界C.色彩斑澜尊重差异文化创新D.和睦相处文化融合文化竞争力12、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人把国家区分为“脑袋国家”和“躯干国家”,“脑袋国家”通过生产和输出知识产权支配“躯干国家”,“躯干国家”受“脑袋国家”的控制与盘剥。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①要把文化创新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和目标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③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决定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3、阿拉伯人有长衫、印度有纱丽、日本有和服、越南有奥黛。中山装曾作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离我们的生活虽然有点遥远,但其文化的密码却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来,比如人权思想、革命精神和民族复兴精神,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这说明①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14、长期以来,尽管西方消费者通过印有“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而不断地接触中国,但是中国的文化形象在他们眼中始终模糊不清。绝大多数西方人通过媒体感知的中国形象与事实之间的距离可谓天差地别。这启示人们要进行A.文化创新B.文化继承与发展C.文化交流与传播D.文化要与经济相交融15、随着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端午节等22个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A.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B.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C.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D.保护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16、4月29日上午,以“相约狂欢昆明,体验七彩云南”为主题的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狂欢节启动。在昆明大观楼的演出舞台上,巴西“国舞”桑巴舞和巴西特有的阿谢舞,动感、豪放的莎莎舞和阿拉伯肚皮舞,舞步奔放的美国西部牛仔舞、法国康康舞……不时赢得观众掌声。这表明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动力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民族节日蕴涵着一个民族的多重文化因素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5\n17、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原生性信息资源大量涌现,出现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如网络动漫、网络游戏、虚拟艺术创作等,以网络化为形式的当代信息革命,为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带来了全面创新的形态——网络文化。这说明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D.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社会实践18、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19、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做客《人民日报》“文化论坛”指出,“民族的和世界的,并不对立。不要因为全球化,就要消除我们的民族文化特性;恰恰相反,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性,才能使之具有世界意义”。这一表述主要是强调A.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B.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尊重文化多样性才能繁荣世界文化 D.尊重、培育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20、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段文字所强调的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A.源远流长B.博大精深C.异彩纷呈D.丰富多彩21、下列属于文化传播途径的是①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②通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来传播文化③通过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形式来进行文化传播④通过展销图书的文化活动来进行文化传播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2、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23、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D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4、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诗中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说明的道理是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 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D.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手段25、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5\n26、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天灾人祸依然存在,给人们或家庭造成痛苦。当人们面对疾病等重大变故的时候,人们或者看医生,或者找巫婆、神汉或者拜神求仙。之所以会有如此差异,在于:A文化既具有丰富的形式,也具有多彩的内容 B文化对经济、政治等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C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27、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重要标志。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8、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材料说明①汉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之魂。③书写汉字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④书写汉字不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9、近一个时期,罗阳这个与航母紧密联系着的名字,触动了亿万人民的心灵。他忠于祖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用生命擎起舰载机起飞。罗阳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的升华。这说明A.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B.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C.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D.必须发挥民族精神的支柱作用3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代诗人王勃的这句名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A.团结统一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人们不仅能感受到道德模范的魅力,更能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成为了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回答: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什么特点?(8分)32、为什么要培养和弘扬伟大的中华民簇精神(12分)33、"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下是其中的两个: 其一: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5\n 其二: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20分)参考答案(理)1——10 CACCBCCCAA 11——20 ADBCDBCCDA 21——30 DDDBCCBBBD31、32、33、(1)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促进文化社会、个人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有阻碍社会、个人发展的消极因素,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地辩证认识。(6分)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摒弃。(14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