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平罗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无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精耕细作C.集体耕作D.男耕女织2.《孟子·尽心》:“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材料中的“匹妇蚕之”主要用于( )A.市场流通B.自己消费C.官府贵族D.远销国外3.“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造纸业B.制瓷业C.冶铸业D.丝织业4.中国古代瓷器和丝织品的图案、画面普遍有吉祥的寓意,这表明( )。A.中国人普遍有较高的艺术素质B.中国古代封建迷信意识浓厚C.人们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生活D.人们对封建黑暗统治强烈不满5.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说明( )A.贝是货币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用于占卜6.下图反映的是徽商老字号,图片反映了徽商的特点是( )①起源于今天安徽境内的长江沿岸 ②经营种类多 ③活动范围广 ④“贾而好儒”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②④7.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Z-X-X-K]这一变化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B.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C.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D.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8.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A.禁绝一切海外贸易B.严格限制海外贸易C.禁绝一切对外交往D.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9.6\n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③开发土地资源 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16世纪被称为“发现世界”的世纪。哥伦布因发现“新大陆”成为发现世界的先驱。这里“新大陆”指的是( )A.美洲B.亚洲C.非洲D.大洋洲11.“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不必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这充分说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 )A.动力问题B.资金问题C.市场问题D.劳动力问题12.以下内容是粗心的小明上历史课做的笔记,其记录有误的是( )A.①B.②C.③D.④13.右图为当时国统区的一幅反战漫画。其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哪一方面的困境( )A.帝国主义的搜刮B.封建势力的勒索C.政府的变相掠夺D.官僚资本的压榨14.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厂家数开工纱锭数布机数外商企业16家338960锭1986台华商企业21家484192锭2022台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棉纺织业大幅发展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C.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D.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5.“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6\n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化高潮C.“大跃进”运动D.土地改革16.邓小平说:“……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C.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17.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反清革命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倡导婚姻自由1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19.“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诗中有一句“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句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喜爱穿( )A.军服 B.古装C.中山装D.西装20.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慈禧生活俭朴B.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中国不需要汽车2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进入近代以后,“耕”与“织”开始分离。“耕”与“织”分离的直接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民族工业的兴起C.洋务运动的影响D.洋布的大量输入22..《始丰稿·织工对》中记载钱塘织工曰:“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此记载反映了( )A.明代钱塘地区织工极端贫困B.明代钱塘地区丝织业发达C.近代性质的雇佣关系出现D.明代织工是个低贱的职业23.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就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1803年收入最多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钱乘旦利用这组数据要论证的观点可能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程度C.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D.民主政治的完善加速了财富集中24.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18世纪初,一位叫罗伯特·克莱夫的英国人在到达印度后的几年里,曾写信告诉父亲:“我得到的财富使我能在祖国过上我做梦也想不到的好生活……我已经给姐妹们每人汇去2000英镑,并将在适当时候照顾弟兄们”。罗伯特·克莱夫信中“我得到的财富”最有可能来自于( )A.贩卖黑人奴隶B.大规模商品输出的回报6\nC.对殖民地的掠夺D.海外资本输出的回报25.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认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B.新航路开辟C.资产阶级革命D.中国社会制度落后26.以下是1843年创办和主编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医疗改革者托马斯·维克利关于死亡的平均年龄的统计结果。该表格主要反映了( )区域城市士绅/专业人员农民/商人工人/技工农业地区拉特兰524138巴撕553725工业区利兹442719曼彻斯特382017A.曼彻斯特成为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B.工人遭受沉重的压迫C.工业革命加速了人口流动D.工业革命深刻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27.美国的“制造业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在熟记英国新式纺纱机的每一个部件后乔装离开英国。当时英国政府严禁本国工匠出国及机器出口。1790年底,新式纺纱机在美国新建的工厂内开始运转,打响了[Z-X-X-K]美国工业革命的第一枪。由此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美国的“制造业之父”是工业间谍B.英国政府不应该禁止机器出口C.工业发展需要学习先进的技术D.当时美国的工业水平已经超越英国28.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B.工厂纪律严格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D.贫富差距缩小29.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以上情况表明(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30.《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主要反映当时明朝政府(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提高农民生活水平C.严格管理市场D.压制丝织业发展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考场号___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装——————————订——————————线————————————二.非选择题(40分)6\n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三 小岗村,曾经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上世纪八十代初一颗闪耀的明星,全国农村学习榜样的取经地;小岗村,承载太多的厚望,然而时空的轮回,一年越过温饱线,近三十年没过富裕坎的真实状况正是如今小岗村人尴尬不已的困局。——《小岗村的困局——反思安徽改革开放三十年》(1)根据材料一的三幅图片分析,小农经济的产生有哪些条件?(4分)(2)归纳材料二中提到的威胁小农经济稳定的诸多因素(8分)(3) 材料三中“一年越过温饱线”反映了当时我国开始推行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2分)该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岗村“近三十年没过富裕坎”反映了该体制存在着怎样的弊端?(2分)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1494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约1300公里。——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6\n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航海条例》(1651年10月)材料三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材料四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的扩张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9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航海条例》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一条例的颁布对英国的直接影响。(7分)(3)材料三、四关于“世界历史”的开创(开始)提出了怎样不同的看法?(4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