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一中高二年级第二学期中段考试历史科试题(文科)2022-5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第Ⅰ卷选择题答案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3、第Ⅱ卷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卷上,并将姓名、班级、考号写在相应位置。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A.祭祖扫墓B.踏青游玩C.农业生产D.政治清明2.吕思勉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中说:“凡事大祖的子孙,他都有收恤他的义务;这许多人,也都有尊敬他的义务;那么,有了一个宗子,就把从始祖相传下来的人都团结不散,而且历久不敝了。”这段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A.嫡长子继承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神权与王权结合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中国政治史》中写道:“小康之世,所以向乱世发展,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世运只能向前进,要想改革,只能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以指导。先秦诸子中,只有……最看得出社会前进的趋势。”文中省略部分的思想流派应该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4.“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则材料说明唐朝三省制A.不能节制和约束君权B.诏令须由政事堂决议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D.门下省单独决策国事5、明代陈献章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被誉为“真儒复出”。其主要针对的是A.道教思想B.佛教思想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6、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这一现象A.妨碍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9\nC.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7.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8、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其内容极为广泛。从该书中可以查阅到A.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等技术在北方的应用B.水排、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制作工艺C.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D.耧车、曲辕犁等农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9、相对于欧洲的“黑暗时代”,元朝的文化和科技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简仪B.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加以改进C.将王守仁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D.元杂剧的代表作有王实甫的《西厢记》10.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A.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11、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取得“历史的进步”是A.中国国民党“围剿”共产党的计划破产B.中国赢得民族独立,社会性质改变C.中华民族觉醒,奋起直追世界强国D.中国人民革命力量壮大,国际地位提高12、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主张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1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否认也无法否认,历史作为一种认识的客体可以被人类认识,但认识的主体需要站在一种客观的立场9\n上。下列评论符合此观点的是A.鸦片战争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B.列强侵华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化C.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统治,但阻碍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D.国民党正面战场始终消极抗战,但对抗争胜利起了一定作用14.“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这里所说的“实倡先声”是指A.编著《四洲志》,引导国人关注了解世界B.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起洋务运动C.编制《海国图志》,提出向西方学习D.提出了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15.史载:“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百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C.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D.近代民族工业兴起16、“土豪”是今年的网络流行语。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下列关于土地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B.出现在农村革命根据地C.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D.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有了保障17、有人形象的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①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了不平等条约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A.②③B.①④C.③④D.②④1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19、“十月十日的黄昏,我们的队伍从瑞金雄赳赳地出发了……帽子、衣服、布草鞋、绑带、皮带,从头到脚都是崭新的,都是我们苏维埃工厂制造的,出发以前才发来的新家伙。”材料中“我们的队伍”A.出师北伐B.开始长征9\nC.奔赴抗日前线D.挺进大别山20、下面是一个同学自编剧本中的一个片段:一个商人慕名来到了①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②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探讨了③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剧本应该修改的地方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1、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22.列宁指出“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导致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因素不包括A.农奴制度的废除B.借鉴西欧的技术和经验C.上层建筑的近代化改革D.沙皇专制终结23、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任何政府的正当权利,均由人民同意而产生”;法国大革命初期,各地人民组织自治政府,政权落入国民议会手中。以上史实体现的政治主张是A.主权在民 B.分权制衡 C.民主共和 D.社会契约 24、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25、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9\n26、1603年,以为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C.矿产资源十分丰富D.对殖民地疯狂掠夺27、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28.19世纪下半期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一成一败。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A.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B.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C.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D.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29、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B.德意志统一的完成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D.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30.“他们的基本政治倾向是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文中的“他们”生活在A.中世纪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31、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9\nA.利物浦、曼彻斯特B.东京、大阪C.北京、上海D.莫斯科、圣彼得堡32、《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52分。33.(25分)1776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76年11月16日,乾隆皇帝谕旨“删销书籍,以正人心”。一一转引亚当·斯密《国富论》我们这些在大陆会议上集会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们,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并经他们授权,向世界最高裁判者申诉,说明我们的严重意向,同时郑重宣布:……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我们完全有权宣战、缔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一一《独立宣言》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里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才能迅速推动财富的积累。一一摘自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人民版必修》材料二“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然后,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材料三9\n(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说明中、美、英三国政府在1776年时国家事务的侧重点。(6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中国是世界最富有国家的主要原因以及英国政府打造“世界工厂”所采取的措施。(10分)(3)从某种程度上说,从1776年开始,中、英、美三国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或走向。请从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思想观念上简要说明之。(9分)3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关键词表发昌机器厂中共一大轮船招商局《时务报》五四运动《青年杂志》上海强学会《申报》淞沪会战江南制造总局阅读材料,从“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责,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9\n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魏书》材料三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北魏政权的衰落和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请回答:(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经济政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影响?(6分)(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4分)(3)你同意材料三中哪种观点?说明同意的理由。(5分)9\n兴宁一中高二年级第二学期中段考试历史科参考答案(文科)2022-5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CADBCCBACADABCBA题号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答案DBBACDAABDCABDAB33、(25分)(1)中国:思想上的专制;美国:政治上的独立;英国:经济上的自由。(6分)(2)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6分,每点2分)英国:工业革命;民主化改革;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进行法制化建设;大力兴办教育;对外推行炮舰政策。(4分,答出其中2点即给4分)(3)中国: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3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君主立宪制、自由主义思想;(3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南方种植园经济)、民主共和制,自由平等思想。(3分)34、(12分)示例1:主题:上海见证中国近代救国历程(2分)关键词:五四运动,中共一大,淞沪会战(3分)简要解释:在十月革命、“一战”及其巴黎和会等影响之下(1分),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将五四运动推向高潮,取得初步胜利。(2分)在苏俄的帮助之下,(1分)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分)日本帝国主义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1分)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的梦想。(1分)[说明:“国际背景”得3分,“解释”得4分]示例2:主题:上海见证了中国工业近代化(2分)关键词: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发昌机器厂(3分)简要解释:19世纪六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开展了新一轮的对华扩张侵略;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权也形成了巨大威胁。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局,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洋务派早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近代民用工业;在洋务运动的诱导和外商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发昌机器厂为代表的一批早期民族工业兴起,他们一步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工业的发展。(每个历史事件背景1分,史实1分,3个事件共6分)35、(1)思想:重农抑商。(2分)影响: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基本国策,有效维护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2)措施:均田制。(2分)原因:百姓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分)(3)观点:同意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衰落和灭亡缘于“汉化”政策。(1分)依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4分)观点:同意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1分)依据: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4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