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战国时期,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是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墨子2.董仲舒认为,“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人君就无以持一统。”为此,他主张A.君权神授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D.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3.“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董仲舒B.李贽C.朱熹D.王守仁4.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思想家与其思想主张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普罗塔(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②苏格拉底——道德(美德)就是知识③彼特拉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伏尔泰——人要自由更要自律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5.“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据材料,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C.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6.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马丁·路德的回答是罪名杀人罪谋杀双亲或兄弟姊妹伪造文书赦免价8个金币6个金币7个金币A.教众平等B.廉俭治教C.信仰得救D.教随国定7.18世纪一位著名启蒙思想家说:“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体现的核心思想是A.树立人的权威B.肯定人的价值C.天赋人权D.致良知8.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中记载:“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刷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材料所指的是12\nA.陶瓷上釉B.活字印刷C.火药制作D.雕版印刷9.“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时代,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的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火药在军事战争上广泛使用B.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C.戏曲艺术此时已被推向成熟D.小说创作数量繁多、蓬勃发展10.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下列作品中体现这一绘画风貌的是A.《清明上河图》B.《墨梅图》C.《夫妇宴饮图》D.《步辇图》11.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李白的这首诗赞颂的是A.王羲之:兰亭序B.秦:峄山刻石C.怀素:《食鱼》D.柳公权:玄秘塔碑12.某科学著作的序言中写道:“理性力学应当是研究任何力所引起的运动和产生任何运动的力的科学。因此,本书被命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该著作提出的理论A.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进程12\nB.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C.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突破D.弥补了牛顿力学认识宏观世界的不足13.英国科技史专家丹皮尔在《科学史》中写到:“……把难于成立的信条摧毁,实在是对神学的真正的贡献,不久神学家的领袖和胆怯的教士们,都先后认识到必须把世界的创造看着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以上省略的内容应为A.经典力学B.进化论C.量子论D.相对论14.梁启超说:“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顾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材料反映出他A.挽救民族危亡,建立民主共和制度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主张兴民权,实行法治D.维护普通民众的利益15.“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这一主张应出现于A.中国同盟会纲领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D.《论联合政府》16.“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建设方针应出自于A.《论十大关系》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新民主主义论》D.《论人民民主专政》17.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曾经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路”主要表现在A.“一五”计划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C.文化大革命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8.1964年,中国的一项科技成果问世后,国际媒体评论说:“今天的试验是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的提醒,即提醒他们中国已决心通过它自己的力量在一切领域获得发展。”对此陈毅元帅也说:“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子硬了,气顺了。”这一科技成果应该是A.生产出第一辆汽车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①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②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③颁布《义务教育法》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12\n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0.19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日益暴露,欧美出现了大量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的作品。其中包括①②③④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21题13分,22题14分,23题13分,24题10分,25题10分,满分60分。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景公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日:“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二 欧洲人经过马可·波罗以至明代西洋传教士的报道,知道东方有一个庞大的国家与复杂的文明。由于这些报道,都是选取中华文明足以称道之处,因此……尤其是启蒙运动的学者……对东方的中国常多溢美之词……这一阶段过去了(18世纪以后),欧洲对东方的知识也比较清楚了,他们对中国文明的评价遂转了一个大弯,由称颂变为轻视。——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材料三 即便20世纪初的中国不断试图摒弃孔子,但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孔子又常驻心间。他提倡忠孝礼义,因为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及宇宙的和谐。……无冕之王——孔子,是对其人民的命运影响最深远的人之一。而他的人民却往往最忽视他思想的深邃以及伦理的本原:那就是建立在经验与学习之上的责任与关怀。 ——(法)瓦尔特《中国史略》请回答: (1)据材料一,齐景公对孔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从儒家思想和时代特征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文明曾先后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试从政治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12\n (3)举例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曾“试图摒弃孔子”。据材料三,说明21世纪的中国人对孔子的态度及不足。(3分) (4)据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人们接受某种思想主张的因素。(2分)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材料四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各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卢梭《社会契约论》请回答:(1)请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2分)(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4分)(3)归纳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4分)(4)据材料四,概括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方面各提出了哪些主张?(4分)12\n23.(13分)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源在其时代的可能情况下,最早具有和提供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一种新鲜思想,它具有新的原则和指导意义。尽管“长技”内容随时代和认识的深化而大有不同,但“窃其所长,夺其所恃”的“师长”主张却一直是以后许多先进人士为拯救中国抵抗侵略而寻求真理的思想方向。——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材料二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别,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殖之;恶种而微弱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逮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材料三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陈独秀《敬告青年》请回答:(1)材料一中“新的原则和指导意义”分别指什么?你认为魏源继承了哪一传统治学主张?(4分)(2)材料二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理由是什么?(4分)(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特点。(3分)24.(10分)商鞅的治国理念和变法实践对秦国及后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商鞅的改革措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富强,但如果把它作为长期国策,则注定将这个国家引向灾难……12\n秦始皇时代,秦施行的仍然是商鞅当年的基本国策,它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却没能使秦朝逃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短命怪圈。——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治国理念。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实践了这一治国理念?(5分)(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治国理念的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据此,谈谈你得到的启示。(5分)25.(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京大学,从1878年—1885年,贵族学生比例从2.6%下降到0.2%,士族学生比例从73.9%下降到51.7%,而平民的比例从25.5%上升到48.1%。平民也能接受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这是日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据【日】文部省调查局《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架构:最高领导人(天皇)明治政府政府组成部门——文部省颁布《法制》《教育令》《帝国大学》等法律法规——朱文富、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的现实意义》材料三教育事业的发展,加速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但日本教育本身却并没有随着“国富兵强”而完成其近代化进程。相反,随着国力的强大,教育却越来越被封建军国主义思想所支配,成为天皇制政权对内维护专制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重要工具。于是就形成了近代日本教育的“双重性格”,产生了教育对近代日本历史发展的“双重作用”。——薛进文《日本的教育与近代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东京大学的学生来源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促进这些变化的举措。(5分)(2)据材料二,归纳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2分)(3)指出材料三中“双重性格”的含义,这对亚洲邻国有何不利影响?(3分)12\n江苏省南通中学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选修)答卷21.(1)(2)(3)(4)22.(1)(2)(3)(4)23.(1)(2)(3)(4)12\n24.(1)(2)25.(1)(2)(3)12\n12\n江苏省南通中学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选修)参考答案(1分)不足:没有认识到孔子思想建立在对社会的责任与关怀之上。(1分) (4)因素:阶级立场、政治地位、学术素养、社会环境等。(任两点得2分)22.(1)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2分)(2)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3分)人文主义。(1分)(3)“分权与制衡”的思想。(2分)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2分)(4)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受人民严格监督。(2分)人权学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自由不是不受限制的自由。(2分)23.(1)原则:向西方学习。(1分)意义: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2分)主张:经世致用。(1分)(2)方式:主张循序渐进的发展;进行变法,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体制。(2分)(3)改进:变革思想或宣扬民主、科学。(2分)理由:只有不断变革中国才能发展,否则必将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等都不可取。(2分)(4)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被动到主动;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相联系。(3分)24.(1)治国理念:用严峻的法律约束、管制人民。(1分)措施: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轻罪重罚;燔诗书而明法令。(4分)(2)影响:推动秦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并统一全国。(2分)但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的速亡。(1分)启示: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法治与德治并重;国家持续发展需要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2分)25.(1)变化:贵族、士族比例下降,平民比例上升。(2分)举措: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决策层和中央政府的重视。(3分)(2)特点:机构健全,法律完备。(2分)(3)含义:一方面,教育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加速了日本的近代化;另一方面,向学生灌输效忠天皇和军国主义思想。(2分)12\n不利影响:亚洲邻国受到日本侵略。(1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