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中学2022届高三文科综合训练(二)历史部分试题考试时间:2022年11月16日14:40-17:1024.《史记》记载“古者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编篡《诗经》的目的在于A.弘扬传统诗歌艺术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C.维护分封制的存在D.加强社会的礼乐教化25.唐朝科举制有明法科试律令,明算科试《九章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等数学著作,明书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录取后只在和专业有关的机构任职。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A.命题范围摆脱四书五经范围B.庶族地主参政扩大社会基础C.注重专业人才的选拔与任用D.士族地主的特权完全被庶族地主取代26.下列言论中,与“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的观点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B.“至乐无乐,至誉无誉”C.“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D.“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27.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便在巴黎发表谈话:“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但到1912年1月上旬,孙中山在给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复信中说:“联邦制度于中国将来为不可行,而今日则必赖省督有节度之权,然后可战可守。”1月21日,孙中山在主持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上决议:“议政方针,主张中央集权。”对上述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孙中山极力主张向美国学习建立联邦共和制B.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应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C.严峻的国内形势迫使孙中山调整其治国方略D.调整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专制独裁28.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29.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 B.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 D.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30.下表为1688—1863年英国的财富结构,反映的本质是英国的财富结构(1688—1863年,单位:百万英镑)年份可再生资本土地储备、金银具、铸币等总计1688年112180283201800年6658252501740\n1832年1112143829328431863年374918645006113注:“可再生资本”包括住房及其他社会设施建筑、工商业设备投资与建筑、运输系统线路与工具等。(资料引自C.H.范斯坦《大不列颠的资本形成》)A.工业革命使英国财富结构发生变化 B.产业结构的变化C.逐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劳动力结构的变化31.乔治·华盛顿在1796年9月17日《告别词》中说:“我已经提醒你们,在美国存在着党派分立的危险,并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现在让我从更全面的角度,以最严肃的态度概略地告诫你们警惕党派思想的恶劣影响。”这表明华盛顿A.反对地域区别的政党政治B.对美国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C.主张美国实行两党轮流坐庄D.对政党影响政府的决策的反感32.欧洲人在16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初对中国十分崇拜,但到了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中国却成为欧洲人鄙视的对象。导致欧洲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B.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C.中国经济的迅速滑坡D.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33.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材料反映A.中国和平利用核能提升了国防能力B.当时的中国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C.我国彻底粉碎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D.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34.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与托克维尔的观点较为接近的是A.中央集权的国家都容易实现民主转型B.专制统治下有可能产生民主国家C.君主主导的改革和民主转型难以成功D.革命是建立民主国家的必由之路35.下表所示“柏林危机”一共有三次,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爆发时间原因结果1948年6月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1925年5月苏联宣布解除封锁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以苏联让步完结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A.柏林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B.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C.尽力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D.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40.(25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n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2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8分)(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7分)(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0分)41.(12分)历史地图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1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图2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中国革命形势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请从下面所给的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选定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所答第一题评分;多答按所答第一题评分。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赵武灵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资治通鉴>>卷三材料二 武灵王依靠胡服骑射改革后所招募与建立的强大骑兵,在经营胡地的同时,出兵灭掉中山。史称其时山东之国,强莫如赵(《战国策•赵策三》)。材料三 \n材料四 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1)结合材料一概述赵武灵王改革的原因。(4分)(2)材料三中图一到图二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这两次改革的异同点(9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 在维多利亚时代一些文人的笔下,克伦威尔和铁甲军的胜利被描绘为民主制度和议会制度对王权和旧时代迷梦的胜利,我们切不可轻信这个观点。这场胜利不过是两万多名坚定、残忍、纪律严明的军事狂徒战胜了英格兰一直向往的一切美好事物。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多年持续不断的斗争。我们无限关心的这场斗争起初建立了权力有限的君主立宪制,而最后却导致了军事独裁。一个残暴、可怕、能量很大的人成为国家的主宰,他在后来的十二年里用心良苦而又疑惑不安地作了各种努力。他的所作所为极端错误,反映了机会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倾向,在史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摘编自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1)根据材料分析,克伦威尔时期的英国政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9分)(2)根据材料回答丘吉尔对英国政治发展的主张。(6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大体经历了法西斯势力的抬头、急剧发展和法西斯体制的完成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均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侵华战争促进了日本对内的法西斯化,而法西斯化又进一步扩大了侵华战争。最后随着侵华战争的惨败,法西斯政权也就彻底崩溃了。 ——金相春《日本法西斯化与侵华战争》材料二 安倍晋三是日本政坛中强硬的右翼人物,多次否认日本的战争罪行,提出“日本战犯不是罪犯”的观点,多次对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战争罪行进行开脱,坚决支持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并亲自参拜,引起了中国、韩国政府和舆论的谴责和不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法西斯化的原因。请结合史实论述“侵华战争促进了日本对内的法西斯化,而法西斯化又进一步扩大了侵华战争”的观点。(1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国内的一种什么现象?你认为中国应该怎么应对?(3分)\n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同盟会成立后,在《军政府宣言》中,孙中山宣布,中华民国继承了太平天国英雄们的“遗烈”。……针对洪秀全不注意团结、不重用知识分子的失误,指出:“历朝成功,谋士功业在战士之上。读书人不赞成,虽太平天国奄有中国大半,终于亡于曾国藩等儒生之领兵”。材料二 洪秀全把天地会“反清复明”的宗旨改造提高为“推翻清朝,开创新朝”的革命纲领,含有强烈的反满兴汉民族观念。孙中山也以光复汉族河山自命,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就要排斥他”,“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均摘编自崔之清、胡臣友《洪秀全评传》(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洪秀全革命思想与实践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产生的主要影响。(9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洪秀全与孙中山在民族观方面存在的异同点。(6分)历史参考答案242526272829303132333435DCBCCDCDBBBC40.(1)角度:知识进步的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它们对知识的影响。(4分)影响: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融合,西欧崛起,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世界市场略见雏形。(4分)(2)苏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力增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和对立出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7分)(3)以1992年为界:经济改革角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5分)以2022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202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5分)41.信息一:在区域分布上,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3分)说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国共产党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抗日战争兴起(3分)信息二:在革命性质上,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3分)\n说明:随着日本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分)45.(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赵国居于四战之地,边境存在严重危机;赵国服饰作战不便(4分)(2)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2分)(3)同: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促进了民族融合(3分)异:赵国武灵王改革只是学习了其他民族的服装,只涉及到军事效果,它没有政治,经济配套措施,决定了赵国在战国后期激烈的兼并战争中是昙花一现。(3分)孝文帝改革全盘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封建化),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3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变化: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以后,将立法、行政、军事与外交等大权集于一身,他的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使英国共和制度名存实亡。(9分)(2)主张:反对独裁、专制,追求君主立宪的民主政治。(6分)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原因:历史上,日本有军国主义的传统;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现实上,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日本经济打击严重,为了摆脱危机,日本政府扩军备战,为法西斯势力的上台提供机会。(6分)论述: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日本法西斯鼓吹对外扩张;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吞并中国东北,法西斯势力在日本进一步膨胀;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法西斯专政初步建立;1937年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大力推行法西斯主义,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综上所述,侵华战争促进了日本对内的法西斯化,而法西斯化又进一步扩大了侵华战争。(6分)(2)现象:法西斯右翼势力抬头。(1分)应对:向世界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阴谋及其本质面貌;展开不妥协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2分,答出两点即可)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注意团结知识分子特别是留学生中的革命分子,组成统一的民主革命组织进行反清武装斗争;探讨太平天国的失败教训,指出洪秀全等人的帝王思想是天京内讧的根本原因,因此他坚持民权主义和建设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纲领;借鉴太平天国平均主义理想和政策制定了民生主义政策,如平均地权政策就与《天朝田亩制度》有许多相似之处;继承了洪秀全的反清思想,并将它发展为民族主义;主张仿效西方国家,孙中山进一步提出提倡民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9分)(2)不同点:洪秀全的民族观具有强烈的反满兴汉民族观念;孙中山的民族观带有近代民族平等的内容。共同点:都带有排满色彩。(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