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中学2022届高三文科综合训练(六)历史部分试题考试时间:2022年12月21日14:40-17:1024、“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康熙皇帝发出这一感慨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A.皇位嫡长子继承不可替代B.君主高度专制集权C.帝王对闲适生活的向往D.丞相制度废除的局限性显现25、“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这首古代著名诗歌反映了A.西周农夫的劳动生活B.东汉地主的庄园生活C.唐代诗人的“诗中有画”D.宋代文人的抒情写意26、“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下列言论与此段材料出自相同思想流派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27、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顺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遂蜂起应之,约四万余人。”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义和团的排外行为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支持B.铁路兴建冲击了传统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C.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D.西方工业经济的压迫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28、近代有学者说,“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主旨是A.西方画作都以形似为重B.文人画与立体派都重精神表达C.文人画有形似的不足D.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29、1950年1月18日新华社评论指出:“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该评论A.表明抗美援朝战争迫在眉睫B.说明近代以来民族革命尚未胜利C.反映了中苏结盟之后加快清除资本主义势力D.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30、有学者在分析某一重大事件的发动时说:“此举若成功,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该历史事件的意义是A.使国王权力的来源从神变成了议会B.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C.标志着英国议会制度的真正确立D.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31、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A.1925—1953年B.1954—1964年C.1965—1982年D.1982—1991年32、“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分析认为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割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这揭示了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南北贫富鸿沟的加深B.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治安恶化C.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原英属殖民地的发展D.经济全球化仅对发达国家有利33、19世纪中期,雨果发表了《悲惨世界》,描写尚万进为养活年幼的外甥们偷一块面包而被捕,几年后成为一位人人敬爱的市长。他一直做善事,他帮助一个穷困女工找回她女儿科斯蒂。而警长贾威一直要抓他入狱。此时法国共和党与保王党斗争激烈,一个代表革命的青年爱上科斯蒂,两人结婚。警长贾威由于尚万进的爱与善良停止追捕,选择自尽。下列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作者把关注的社会问题反映在文学作品上B.作品真实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现状C.作品运用夸张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D.作者预示法国共和派将战胜保守派34、有科学家说“在我之前,人们都认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从宇宙中拿走,那剩下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我却证明,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拿走了,什么都剩不下。”这位科学家A.对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说明B.论证了时间和空间可以单独变化C.他的研究方法总结为“归纳——演绎法”D.组织了“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35、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B.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C.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D.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唐初名将李靖曾讲:“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当然,唐朝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做到“爱华夷如一”,但其民族政策之开明则的确堪称历代之冠。唐太宗征辽东,掳得高句丽百姓一万四千口,本当分赏将士,“上愍其父子夫妇离散,命有司平其直,悉以钱布赎为民。欢呼之声,三日不息。”,少数民族的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黑齿常之、李谨行等都深受重用,有的还成了驸马。开元、天宝之际、少数族族将帅甚至成了唐军主力。安禄山、哥舒翰还晋升为王爵。——《唐朝民族政策研究》材料二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三要谈战后日本的政治外交史,谁都不能绕过1952年4月28日这个重要纪念日。因为就在这一天,两个决定日本命运的条约,即《旧金山媾和条约》和《日美安保条约》正式生效;与此同时,一个决定日本对中态度的《日华和平条约》,也于同日签署。如果说,《旧金山媾和条约》意味着美国占领军结束其单独占领日本的体制(安倍政权称之为"主权恢复日")的话,同一天生效的《美日安保条约》则规定了之后美日之间主仆的基本关系。东京与北京如此这般不正常的关系,直到1972年日相田中角荣访华,特别是在1978年两国签署和平条约之后,才告一个段落。但是,围绕着"历史"问题与"台湾"问题,两国并未达成圆满的协议。……除此之外,尽管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与1978年中日签署的和平条约,但还遗留下一个悬而未决问题。那就是钓鱼岛(日本称之为"尖阁列岛")的归属纷争。时任中国副总理邓小平1978年10月在东京记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有关问题时,曾发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谈话。他指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次签订中日和平条约,双方也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对于邓小平的这番谈话,据当时日本各大报的现场报道,台上台下回应的是一片热烈的掌声。自此之后,也未见有任何日本官员对此提出哪怕是些微的异议。"搁置争议是中日两国达成的默契或共识",遂成为国际舆论界的常识与定论。——卓南生《甲午年谈战后中日摩擦根源与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述唐朝所采取的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日关系向良好分析发展的因素,并就如何处理好中日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10分)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数十年来,一个长期在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1840年开始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能否主动开始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而完成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观点一: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观点二:如果没有1840年开始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也无法出现资本主义,中国仍将处于前现代状态。——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你同意材料一两种观点中的哪一观点?依据16~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社会状况,阐明你的理由。(要求:表述成文,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请从下面所给的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选定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所答第一题评分;多答按所答第一题评分。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有学者认为,秦以后中国历代的变法大致可以分为征农、征商和农商并征三种类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税人为主的征农型变法最典型的是北魏均田制……颁布条文中有“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之规定,租调制以“一夫一妇计”……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地”都是以税地为主而进行的征农型变法。特别是“摊丁入地”因法律上先已宣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此即将舍地税人的制度彻底废除了。征商型变法,西汉的桑弘羊变法是其典型。盐铁官营……盐铁的生产和运销,一切由国家包揽……古人云“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食盐垄断,形式上是征商,本质上仍是征农。 材料二典型的农商并征型变法,是王安石变法。在征农方面他首先推行的是青苗法和免役法。“贷谷于民,立息以偿”……“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在征商方面王安石推出了市易法,“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以上材料摘编自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征农型变法的演变趋势。如何理解“食盐垄断,形式上是征商,本质上仍是征农”?(7分)(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征农、征商方面措施与材料一中同类措施的主要不同点。(8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材料一1946年6月出版的《再生》第118期上,发表了张东荪的《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一文,这是这一时期正式提出中间路线的较早的一篇文章。张文说:“中国必须于内政上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制度。”这个中间性的政治制度就是调和美苏二者。“亦就是:在政治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在经济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从消极方面来说,即采取民主主义而不要资本主义,同时采取社会主义而不要无产专政的革命。我们要自由而不要放任,要合作而不要斗争。不要放任故不要资本家垄断,不要斗争故不要阶级斗争。”材料二施复亮提出:“中国中间阶层的历史,是要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的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而且是改良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概括“中间路线”的主张。(6分)(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间路线”的主张?(9分)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诺门坎战役,发生于1939年5-6月,起因于侵华日军和外蒙古军队为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而引起的战役。战役结果以日本关东军的失败而告终。——百度百科材料二“1934到1938年间,苏联红军坦克增加了近2倍,飞机增加了1.3倍,火炮增加了近80%,人数增加了1倍。”在军事理论方面,20世纪30年代,苏联军事理论界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创立了纵深进攻战役理论,这种纵深进攻战役理论正是以拥有大量的飞机、火炮、装甲兵等机械化部队为前提的。——《苏联军事史》材料三特别是发掘了一代名将朱可夫,为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储备好了帅才(朱可夫后来参与指挥了苏德战场几乎所有重大战役,被誉为“苏德战场上的消防队员”)。苏军还在此役中首次实施了空降作战,首次使用了“进攻防御”和“夜间强光照明”的战术,首次采取了电子干扰战和心理战,后勤部门还创造了超远距离连续补给的世界奇迹。所有这一切都在后来的卫国战争中得以广泛采用。——《苏联军事史》材料四“这是一场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战争……(他们)在人们注意不到的世界角落里发泄着愤怒”。直到两年后日本人的炸弹劈头盖脑地扔到了珍珠港,美国人才明白过来,恰恰是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一战改变了日本的作战对象,恰恰是他们根本瞧不起的这个弹丸小国给了他们致命一击。——1939年7月20日,《纽约时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诺门坎战役爆发的地缘背景以及诺门坎战役中苏联取胜的条件(9分)(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说明苏联从诺门坎战役的胜利中取得的“收获”。(6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林则徐和徐继畲,这两位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前沿人物在福州有一次罕见的较量,史称“乌山之争”:1850年夏天,英国的一名传教士租赁了(福州郊外)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租期为六个月。此事引起了林则徐及城内部分士绅的不满。林则徐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畲,要求武力驱逐英人。徐继畲主张采取外交手段处理,避免酿起事端。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太过懦弱,他情绪激昂地表示,如果战事不可避免,年老又多病的他也在所不辞地挺身而出。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导致徐继畲被革职。——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乌山之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在对待“英人租赁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的问题上,林则徐和徐继畲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6分)(2)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价。(9分)历史参考答案BACCBCACAADB40.【答案】(1)民族观与民族政策:平等、开明的民族意识;大胆采用少数民族人才;对于被征服者,大多采取安抚政策。(6分)(2)变化:由以“天朝上国”自居到畏惧与列强交往,不敢为维护国家利益与列强斗争。(3分)原因:鸦片战争等抗争失败;当权官员认为中国实力无力对抗。(6分)(3)因素:美国国家利益诉求的干扰;日本罔顾历史问题,蓄意挑战中国的底线;“历史”问题与“台湾”问题仍未彻底解决。(6分)观点:中日双方都应该要有远大的战略眼光;搁置争议,谋求利益的集合点;日本认真对待历史问题。(半开放题,提出符合我国国家利益与国家政策的观点即可)(4分)41.观点一: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作为现金的经济因素,必将发展成为推动社会的物质基础。在思想领域,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成为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观点二:鸦片战争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牢固存在,严重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儒家正统思想处于独尊地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阻挠思想解放。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趋势:以“税人为主”向以“税地为主”转化(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为以土地为主)。(4分)理解:盐铁专卖制度,利用国家垄断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表面上是征收商业税,实际上是对人口众多的农民实行了间接征税(间接地榨取了农业赋税)。(3分)(2)均田制、一条鞭法、摊丁人亩征农均与土地直接相关,而青苗法和免役法避开土地占有问题而征农;(4分)盐铁官营是对生产和生活必需品进行垄断经营,而市易法是对一般商品的垄断性经营。(4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l)政治上主张英美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经济上主张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调和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建立“中间性的政制”。(6分)(2)在保留国民党政权的前提下,通过改良的办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对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和平民主建国有积极作用;他们的主张不符合中国实际,随着全面内战的爆发,“中间道路”最终破产。(9分)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答案】(1)背景:地缘政治上的冲突不断,日俄在近代曾多次开战;日本企图侵占东北进而达到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4分)条件:在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后,苏联的军事实力大大提高,军事理论创新;选派了得力精干的将领。(5分)(2)收获:苏联避免了与德、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美国拖入水,大大影响了二战的进程;为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锻炼了将领、创新了战术,革新了苏联的军事理论。(6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l)历史背景: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2分)态度:林则徐主张武力驱逐并不惜战争手段解决;徐继畲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4分)(2)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主张打破天朝上国的迷梦,向西方学习;(4分)但在“乌山之争”中表现出一个传统封建士大夫的保守和狭隘,反映出林则徐对西方认识的局限性。(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