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理性思维\n理性:属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活动的。逻辑的感性:属于感觉、知觉、表象等直观形式的。情感,幻想,灵感\n理性思维: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理性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n感性思维:知识体系中的感性思维建立无非是从混沌感性到清晰感性的整理过程。感性思维主要是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去思考和判断。\n把思考中感性思维占的比重多的人,称为感性的人;把思考中理性思维占的比重多的人,称为理性的人。感性的人,常常会说,我感觉……而你问他为什么,他未必说得清楚;理性的人,判断会有一些迟缓,甚至犹豫,但一旦确定以后,便坚定执著。\n中国传统文化重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尚理性思维。杨振宁2004年说:“《易经》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很不利。”16世纪末17世纪初,利玛窦在他写的《中国札记》的书里就说中国人不懂逻辑规则。春秋战国名家的“辩名”促进了人们对一些“常识”问题的重新思考,墨子、韩非子具有“辩”的因素,但被诛为虚言辞章、混说无稽,渐渐萎缩、泯灭了。\n由先秦“百家争鸣”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崇拜个人理性转到迷信经典权威,丧失了思想的自由。理性精神、理性思维在这块大地上,没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与气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释、道三家都注重直觉思维的方式。\n重直觉,重感知,重整体,不习惯分析、分类、量化的思维方式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中,体现于个人或团体的思想和行为,“中国传统直觉思维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更多地表现为在直观基础上对宇宙人生的一种猜测、感悟和体验,因而必然表现出模糊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金元浦)\n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创立了“形式逻辑”。逻辑学是在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亚里士多德又将它称之为分析学,认为逻辑是获得真正可靠的知识的方法、工具,人们必须掌握这种方法、工具,才能进行科学和哲学研究。西方为了将这种理论、思维和方法加以普及推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渠道,从中世纪开始,中学生要上一年的辩论课(实质是逻辑课)。\n量化(“任何不能用数学来解释的学科就不是科学。”)煮菜、中医分类中国分“禽兽鱼虫”四种;西方分类学,动物被依次划分为“门、纲、目、科、属、种”等。鲸:中国人把它归为鱼类;西方人把它归为分为原属于陆地动物的哺乳类,——诞生进化论。\n\n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于1954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n语文高考六个能力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探究鉴赏评价(阅读)表达应用(表达)\n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他把人的学习能力,从低级水平到最高级水平分为六个等级,即教学评估目标的六种掌握水平。\n议论文:证明文:《谈骨气》《过秦论》《六国论》阐明文:《纪念白求恩》《劝学》《师说》《拿来主义》\n质疑答案唯一、无批评(批判)怎敌他晚来风急——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从全词意境来看,应是“晓”字。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日本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n中国美国基础理论学习兴趣基础:基础知识质疑能力基础技能探究能力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目标:知识导向型能力导向型强调:学会会学本位:知识本位学生本位\n2010年10月美国的一个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向21世纪美国高中的教育目标”:第一点:“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时乐此不彼的情怀。”(《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3日第6版)小组学习(交流、讨论、辩论)——学习形式、考试(面试)形式\n“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和质疑的方法和精神气质,是和谐社会民主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的基础或必要条件。批判性思维素质的培养是造就优秀公民的最好条件。”“现今的阅读教学有些畸形发展,过多地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的魅力和文学的魅力’,而忽视了其质疑思辨能力的培养。……其实,让大脑生成思想要远比生成诗意和浪漫重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在质疑思辨的基础上清楚地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自己看法的品质和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弥足珍贵的真谛。”\n“批判性思维”在美国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澳大利亚英语课程框架对学生提出的9个课程目标中4个提到“批判意识”:⑶习俗,即学生通过标准澳大利亚英语体现的习俗培养理解力和批判意识;⑸听,即学生在不同环境中有目的、具有批判意识地听和理解;⑺看,学生具有批判意识地看和理解各种视觉文本;⑻读,学生具有批判意识地接触和理解各种文本;\n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n欧西德:我所做的事,没有不正当的。苏格拉底: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正当”,什么是“不正当”吗?欧西德:能。苏格拉底:虚伪是“正当”还是“不正当”?欧西德:不正当。苏格拉底:偷盗呢?欧西德:不正当。苏格拉底:侮辱他人呢?欧西德:不正当。\n苏格拉底:克敌而侮辱敌人,是“正当”还是“不正当”?欧西德:正当。苏格拉底:你方才说侮辱他人和偷盗都“不正当”,现在为什么又说“正当”?欧西德:以前是对友,现在是对敌。苏格拉底:假如有一位将军见其军队士气低落,不能作战,便欺骗士兵说:“救兵将到,勇往直前吧!”因此大获全胜。这是“正当”还是“不正当”?欧西德:正当。\n苏格拉底:小孩生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味很甜。”小孩吃了,救了性命,这是“正当”还是“不正当”?欧西德:正当。苏格拉底:你的朋友因神经病想取刀自杀,你将他的刀偷去了。这是“正当”还是“不正当”?欧西德:正当。苏格拉底:你说“不正当”只可对敌,不可对友,何以现在又可以对友呢?欧西德:苏格拉底,我不能回答你了。\n其一,在高中必修课或选修课中开设《逻辑》。新加坡认为,“高中生与初中生不一样,必须培养理性思维能力。胡适当年强调,初中生着重演讲,高中生则应该在辩论中提高智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科分类,逻辑学是与数、理、化、天、地、生并立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n从大学的学习、将来的工作考虑,从学生的终生发展考虑,从民族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社会的改革考虑,从创新的意义着想,——培养理性思维,时不我待!\n其二,高中写作教学和高考应以论述类作文为主。高中生年龄一般在16至18岁之间,高中毕业时大多年满18岁,已经举行了成年仪式,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公民”。也就是说,他们应该开始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分析事物,“自觉”的意识逐渐增强,思维的特点从感性趋向理性。而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正需要这种意识和思维;另方面,论述类文章的写作能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理性思维与语言表达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n《写作“共能”“异能”论——“议论”体式写作应成为中小学生写作教学的重点》潘苇航潘新和刊《语文建设》2011年第10期\n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毛荣富曾痛心疾首地指出:“认识的肤浅和思想的苍白正是这一代中学生的通病,不加强理性思维的训练,就会降低整整一代人的水平。”\n2001年法国高考作文的命题:文科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3.试分析休谟《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n2011年美国的高考(SAT)作文命题:无论哪个群组都会要求其成员保持一致性。组员必须在诸如决策如何制定、谁担任领袖、组员可以享受多少自由这样的关键问题上保持一致。然而,当群组鼓励组员之间的不一致和不同意见时,决策制定的质量反而会更高。尽管有时候这样会带来一些混乱和冲突,但不同意见的存在,能避免权力较大的强势群体犯错。鼓励不一致和不同意见的群组是否会比鼓励一致性的群组运作得更好?\n2011年上海作文试题: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n孙绍振教授:议论文的结构,也就是你所说的论点、论据、论证这个结构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好像议论文就是先有一个论点,然后铺开三个例子,四个故事,五个名言,最后得出结论,证明论点。\n议论文最大问题就是结论在前。按照我的思路,任何一个结论都是不完全的,结论和问题并存,真正的议论文应是结论在后。一般来说,一篇议论文,如果结论在前,那它只有一个层次:一个观点举几个例子,这算不上是好文章。如果先有一个初步的结论,再反思,分析一下,能有两个层次,就稍微好一些了。如果更进一步,初步的观念,跟材料不符合,甚至矛盾(其实是留下了思想的空间),然后发展观念,得出新的结论,再发展,再结论,甚至直至无穷,这就是真正的好文章了。\n其三,在高中语文课程中重视议论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我国传统文化思维中,比喻、类比相当发达,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普遍且娴熟,《劝学篇》(荀子)、《拿来主义》(鲁迅)《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还有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寓言等。然而,从思维方式的本质上说,比喻、类比都属于形象思维,着眼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事件)之间的相似性、可比性。它们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大致的;而不是精确的、量化的,不属于逻辑思维。\n高中语文课标教材(人教版)“阅读鉴赏”内容安排表单元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一品味与赏析情感与意象(现代新诗)想象与审美(写景状物散文)人物与环境(小说一)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节与语言(小说二)二提要钩玄(古代记叙散文)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感受与共鸣(唐诗)情思与意境(宋词)披文入情(古代抒情散文)三思考与领悟品人与品文(写人记事散文)写景与抒情(古代游记类散文)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性散文)理清思路(社会科学论文、随笔融会贯通(文艺评论、随笔)四沟通与运用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对话与交流(演讲)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知人论世(古代人物传记)概括与归纳(自然科学小论文)\n必修二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必修四第三单元拿来主义鲁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短文三篇热爱生命蒙田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节选)帕斯卡尔信条富尔格姆\n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朱光潜*说“木叶”林庚*谈中国诗钱钟书第四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宇宙的未来霍金——议论类文本严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