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选择题(24分。每题2分)1.对下列语句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这里坐着一个小人,可能是一个奴隶,双手地放在膝上。②“敲”字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也似乎了搅扰。③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因素。④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在门框里。A.虔敬冷寂增添潜在镶嵌B.虔诚岑寂平添潜在镶嵌C.虔诚冷寂平添潜藏倚靠D.虔敬岑寂增添潜藏倚靠2.下列各句中使用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B.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C.从前做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D.我现在仍然不知道我为什么如此被这张面孔所吸引?可能仅仅因为在各种陶片、铜制箭头和战车护板当中,我遇到了一个人然而不能交流。3.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B.如果我要理解古代的人如何看待和表示自己和外部世界,那我必须让自己3000年后在瑞典成长和接受的教育中积累起来的常规知识里摆脱出来。C.我有一种难以描写的感觉,以为他的心里把我看成对他存坏意的一分子;也许不一定跟他本人作对,而是跟他的靴子理想作对。D.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个性,后者偏于类型。4.填入下面语段空缺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A.一个作者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就不可能写出好作品。-11-\nB.一个读者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作品。C.一个人如果对文学不感兴趣,他的心理习惯就会倾向于套板反应。D.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5.下列各组加点文言词语的解释,意思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②许君焦、瑕许:允许B.①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除:解除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数:列举罪状C.①永保无疆之休休:美好,福祉。②则思谦冲以自牧牧:约束、修养D.①独畏廉将军哉独:难道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白白地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乃令张良留谢②则与斗卮酒,哙拜谢B.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①竟使遇哨,无不死②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D.①人君当神器之重②当是时,项羽兵十万,在新丰鸿门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吾其还也②奔车朽索,其可忽乎?B.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②塞源而欲流长者也C.①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D.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项王即日因沛公于饮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我见相如,必辱之若属皆且为所虏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C.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其身也,则耻师焉9.下列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B.以其无礼于晋C.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D.大王来何操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去今之墓而葬焉②人皆得以隶使之③亦以明死生之大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⑤不能容于远近⑥诡踪迹,草行露宿⑦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⑧与郑人盟⑨道中手字自抄录A.①③⑦/②④⑨/⑤/⑥⑧B.①④⑧/②⑥⑨/③/⑤/⑦C.①③⑦/②⑤/④⑥⑨/⑧D.①④⑧/②⑤/③⑥⑨/⑦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东面而视,不见水端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B.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C.①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②以父母之遗体行殆-11-\nD.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②如高沙,常恐无辜死12.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几为巡徼所陵迫死③范增数目项王④召有司案图⑤张良出,要项伯⑥独五人之皦皦⑦失其所与,不知⑧沛公已去,间至军中⑨共其乏困A.①②④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⑥⑧⑨C.①③⑤⑥⑦⑧⑨D.①④⑤⑥⑦⑧⑨二、文言文阅读(20分)【甲】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节选自《五人墓碑记》)【乙】黄宗羲,字太冲,余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①,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注】①磔:古代酷刑之一,车裂肢体以处死。(节选自《清史稿》)1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意思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且矫诏纷出矫诏:假托君命发布的诏令B.宗羲入都讼冤都:京城C.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金:黄金D.出所袖锥锥显纯锥:刺1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一致的是()(2分)例句:素不闻诗书之训A.四海之大,有几人欤?B.宗羲立奏之C.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D.非常之谋难于猝发15.简答题。(5分)(1)面对魏阉及其党羽的倒行逆施,【甲】【乙】两文中的主人公均表现出的品质。(2分)(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乙】文叙述的主要事件。(不超过20字)(3分)。16.翻译下列语句。(11分)(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3分)(2)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3分)-11-\n(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分)(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分)三、名著阅读填空及默写。(8分)17.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上卷)》叙述堂吉诃德深受的毒害,开始了两次出行的经历。小说中,他的第二次游侠活动是以被神父和理发师设法装在押送回家这一方式结束的。18.默写:⑴故木受绳则直,⑵,金石可镂。(《劝学》)⑶孔子曰:“三人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⑷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韩愈《师说》)⑸,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⑹舞幽壑之潜蛟,。(苏轼《赤壁赋》四、现代文阅读(38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20分)山峦筱敏⑴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⑵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⑶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⑷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噩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另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入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11-\n⑸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粝,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⑹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⑺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⑻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19.俄国十二月党人要“起义”“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20.根据本文第⑷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4分)21.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⑺段“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一句的作用。(6分)22.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请从文章的第⑸⑹⑻三段中摘录2处词句,赏析它们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特点和作用。(6分)【友情提醒】语句抄录时,写出起止词语即可,中间用省略号表示。语句①赏析①语句②赏析②(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3—25题。(18分)简笔与繁笔周先慎-11-\n⑴从来文章都提倡简练,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⑵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⑶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⑷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⑸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11-\n⑹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⑺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2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24.结合上下文,请简要分析“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一句中,“提炼”包含的几层意思。(6分)25.结合全文内容,阐释“简笔”“繁笔”的内涵并简要分析“简笔与繁笔”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6分)-11-\n请将1—14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5.⑴(2分)⑵(3分)16.(3分)⑴(3分)⑵(2分)⑶(3分)⑷17.(2分)18.(6分)⑴⑵⑶⑷⑸⑹19.(4分)20.(4分)21.(6分)22.(6分)语句①赏析①-11-\n语句②赏析②23.(6分)24.(6分)25.(6分)26.(70分)写作。-11-\n15.(1)嫉恶如仇,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义无反顾(意思对即可,2点即可)(2分)(2)黄宗羲为父鸣冤,廷锥奸党(入都讼冤,锥刺阉党)。(人物1分,事件2分。如答“拒绝贿赂,为父昭雪”也可得1分,总分不超过3分)【乙】译文: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是明朝御史黄尊素的长子。黄尊素因为弹劾太监魏忠贤死在诏狱里。明思宗即位后,黄宗羲赴京师为父亲申冤。抵达时太监魏忠贤已被分尸处死,便写了奏疏请求皇帝处死曹钦程、李实。正逢朝廷审问许显纯、崔应元,黄宗羲和他们对簿公堂,拿出衣袖中所藏的铁锥子刺许显纯,刺得遍体流血。当时曹钦程已经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李实上疏申辨原先的奏疏并非出自己手,暗地里送给黄宗羲三千两银子请求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在和李实对簿公堂时又用铁锥子刺他。官司了结以后,他和受害各家的子弟到狱门前设祭台祭奠亲人,痛哭声传到皇宫里。明思宗听到以后,叹息说:“忠臣孤子,朕的心中很可怜他们。”16.(1)(五人)被大义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2)案件(官司)了结以后,他偕同受害各家的子弟到(在)狱门前设祭台祭奠(亲人),痛哭声传到皇宫里。(3)现在人家是切肉用的刀和砧板,我们是砧板上的鱼肉,还辞别干什么呢?(4)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此处直译也可得分),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17.骑士小说(或:骑士文学)木笼里(“牛车上”,或“装进木笼里放在牛车上”)18.金就砺则利锲而不舍则必有我师术业有专攻取之无禁泣孤舟之嫠妇19.①渴望自由,②反对专制,③热爱祖国,④同情奴隶。(或①对自由的渴望,②对王权专制的痛恨,③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④对奴隶的关注和同情。)(4分)20.①出身高贵,②童年幸福,③生活优裕,④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4分)21.①照应题目。②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③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她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6分)22.本题是道开放题,主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从课本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文章的分析里去。只要符合题干要求,言之成理,分析到位,即可给满分。下列分析供参考:本文描述了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的事迹。文章理性很强,情感张力也很强。这得益于作者对书面词汇的信任与执着。正是靠着准确的形容与搭配,靠着词句的美丽丰赡,使该散文有了密集的社会世相、历史故事和激越的情感。情感分析时,如果只看到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对爱情的忠贞,没有看到妻子们对丈夫的精神支持以及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并不能算完全概括出这篇散文的内涵。注意文章主旨并不是为了歌颂她们对爱情的追求,而是歌颂她们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题干限定的段落中有对十二月党人妻子们的理性的肯定,在她们面前,不仅仅是富华与贫寒的选择,而是人生价值的选择。这是做庸常之人还是做心灵高贵的人的选择。“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注意,“义务”的说法。这是她们自觉的人生承担。“灵魂是因痛苦而结合的”,进一步表明“妻子们”与“丈夫们”是在同样高尚,同样孤独的相知中,痛苦地走到了一起。这些年轻的女性她们懂得恨,更懂得爱,为了自由而放弃贵族称号、财产、农奴管理权,甚至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自己的丈夫一起被流放,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她们。23.这一段首先肯定“从来文章”(或“前人”)的主张,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写出观点内容:“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接着分析真正意义的“简笔与繁笔”(或:繁和简各有各的好处,应该从实际出发);最后得出结论“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6分,每一层2分)-11-\n24.一是下笔时的字斟句酌;二是对对写作素材的提炼,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三是在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上要力求洗练。(6分)25.内涵:“简笔”是惜墨如金且能言简意赅、富有神韵(文字减少但是含意丰富);“繁笔”是用墨如泼,描摹物态即能穷形尽相,表达情感(心理)即可细致入微。(4分)“简笔与繁笔”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2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