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卷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短文,完成1—3题。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缘起通过一些历史考古出土的实物和史籍资料记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开始制作麻纤维的织物服装,告别了以兽皮树叶遮体的原始状态,从而进入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早期的奴隶主们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将包括服饰在内的一切生活要素都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将服饰纳入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并以“礼”和“法”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服饰的理解和使用,使穿衣戴帽被紧紧地笼罩在政治的光环之下,所以,对服饰的选择不再是个人喜好的自由天地。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使得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更多的历史阶段上,看到的是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尤其是社会文化思潮对服饰的发展变化都有所影响。不管是赵武灵王迫于军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胡服骑射”,还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带有反叛意味的魏晋士人的着装习惯;不管是政治开明、民族文化交融时期盛唐服饰表现出来的空前解放,还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的消费欲望被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智慧与行动之后,人们在服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创造与革新能力,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那种跌宕起伏的力度和张力。与西方传统服饰受宗教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不同,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和解释服饰现象时不是遵循神的意志,而是更多地考虑前人的意志,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虽然他们也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但是,由于基本款式是祖上制定的,属于正宗所在,因而历代统治者都不敢有所违背和改易,并以服饰制度的形式告诫世人在穿衣戴帽上必须遵从古制,因此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服饰也具有超稳定的特点。上自皇帝的冕服,下至百姓的常服,上下贯通的袍服式样几乎几千年一成不变。追寻历史遗迹,可以得知,袍服作为中国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款式,是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春秋社会以后,中国又出现一种新颖的服装,这种服装将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连成一件,名谓深衣,因其穿着方便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正如《礼记》所说: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压制和磨灭我们祖先在服饰上的创造欲望;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我们可以从历代遗留下来的人物图像、陶俑彩塑甚至出土实物中看到前人在美化自身方面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以自然为饰的朴素,精雕细刻的工艺,整体考虑的设计思路,内外兼修的深刻理解,无不凝聚成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成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精神的根本性基础。1.下列对“深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衣是春秋之后中国出现的一种把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的新颖的服装。12\nB.因为深衣“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所以深受社会各界欢迎。C.中国传统服饰具有超稳定的特点,从上层贵族到下层百姓的上下贯通的袍服样式,几千年一成不变。D.袍服作为中国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款式,是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麻纤维的织物服装的出土,标志着仰韶文化时期已经进人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B.服饰的发展变化原因可以归结为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社会文化思潮涌动……C.在传统服饰所受的影响因素中,西方更多的是受神的影响,而中国却是受前人的意志的影响更大。D.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决定了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服饰被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之后,它其实就变成了统治者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的一件工具。B.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魏晋士人的反叛着装,盛唐服饰的空前解放都是中华传统服饰发生发展的不同表现,但百变不动其根,传统的基本款式不变。C.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的中国传统服饰,也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D.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历代遗留下来的人物图像、陶俑彩塑才能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精神的根本。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啸 翁啸翁者,歙州长啸老人汪京,字紫庭,善啸,而年又最高,故人皆呼为“啸翁”也。啸翁尝于清夜独登高峰颠,豁然长啸,山鸣谷应,林木震动。禽鸟惊飞,虎豹骇走,山中人已寐者,梦陡然醒;未寐者,心悚然惧,疑为山崩地震,皆彷徨罔敢寝。达旦,群相惊问,乃知为啸翁发啸也。啸翁之啸,幼传自啸仙,能作鸾鹤凤凰鸣,每一发声,则百鸟回翔,鸡鹜皆舞。又善作老龙吟,醉卧大江滨,长吟数声,鱼虾皆破浪来朝,鼋鼍多迎涛以拜。他日,与黄鹤山樵、天都瞎汉、潇湘渔夫、虎头将军十数辈,登平山六一楼,拉啸翁啸。啸翁以齿落固辞,强而后可。初发声,如空山铁笛,音韵悠扬。既而如鹤唳长天,声彻霄汉。少顷,移声向东,则风从西来,蒿莱尽伏,排闼击户,危楼欲动。再而移声向西,则风从东至,訚然荡然,如千军万马,驰骤于前。又若两军相角,短兵长剑紧接之势。久之,则屋瓦欲飞,林木将拔也。12\n于时炷香烬而啸翁气竭,昏仆于地。众客大惊,亟呼山僧,灌以沸水,半晌乃苏。归而月印前溪矣。啸翁能医,工画,善歌;垂八十,声犹绕梁云。外史氏曰:古善啸者称孙登,嗣后寥寥,不见书传。迨至我朝,称善啸者,洛下王、昭阳李而已。然予尝一闻之矣。第未知与苏门同一音响否?昨闻啸翁之啸,则有变风云、动山岳之势,大非洛下者可几及也。岂啸翁之啸,直接苏门者耶?张三来曰:予遇啸翁,欲闻其啸,翁以齿豁辞,不意其在平山发如许高兴,惜予不及知也。注:鼋鼍(yuántuò),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巨鳖和猪婆龙(杨子鳄)(选自《虞初新志》,清代张潮辑)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排闼击户,危楼欲动 排:推开B.众客大惊,亟呼山僧亟:急忙C.啸翁能医,工画,善歌工:擅长D.嗣后寥寥,不见书传嗣:子孙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善啸,而年又最高蟹六跪而二螯B.每一发声,则百鸟回翔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鼋鼍多迎涛以拜不忍杀之,以赐公D.如千军万马,驰骤于前不拘于时,学于余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啸翁一天夜里独自登上高山豁然长啸,山林震动,禽兽惊骇,没睡觉的人们都吓得不敢睡觉。啸翁之“善啸”由此可见一斑。B.啸翁模仿鸾鹤凤凰的鸣叫发出啸声,使得百鸟回翔,鸡鹜起舞;作老龙吟,则引来鱼虾、鼋鼍朝拜。啸翁之“啸”真令人惊叹。C.啸翁在平山展现“啸”艺,开始音韵悠扬,接着响彻高空,然后移声向东、移声向西,极尽气势。这次表演持续了一炷香时间。D.啸翁这“啸艺”竟然如此精湛,能够呼风唤雨,变幻无穷,甚至能够导致山崩地震,屋瓦乱飞,他一定是苏门先生的嫡传弟子。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12分)(1)啸翁以齿落固辞,强而后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意其在平山发如许高兴,惜予不及知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12\n客夜①杜甫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注]①此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所作。8.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赞此诗前四句“并无一苦字,而其苦无限”,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5分)9.诗歌后四句蕴含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0.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勃《滕王阁序》用,;,。写出了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富庶繁华的气象。(3)______________,行比一乡,德合一君,_____________,其自视也,亦若此矣。(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张纯如:她用生命点亮历史2022年11月9日,一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加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近年来,还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她就是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作者,与篮球天才姚明、钢琴家郎朗一起被美国华文媒体誉为“最引人瞩目的在美华人青年”。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纯如之名出自《论语》:“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既有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也有父母对女儿所寄托的期许。张纯如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12\n在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1994年12月,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回忆说,1995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的《拉贝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家的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在完成《南京暴行》时,纯如有一个心愿,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其他作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使他们都能尽早调查、研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毕竟,这些来自过去的声音正在逐年减少并终将全部消失。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够唤起日本的良知,接受对这桩事件应负的责任”。年仅36岁的纯如离开了,她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她的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他曾对记者说:“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文章有删改)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12\nA.全文重点记叙了张纯如写作《南京暴行》的经过,真实感人。语言在叙事中充满抒情的张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和可读性。B.许多人不能理解张纯如这样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因为他们认为年轻人就应该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C.引用一些友人对张纯如的回忆,可以使张纯如的形象更加真实,从侧面客观真实地体现了张纯如的精神面貌。D.张纯如自杀的原因是她在收集图片资料的过程中,对人类在战争中表现的残暴人性的绝望和抑郁让她不能自拔,而且外界的压力使她整日处于惊恐不安之中。E.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了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并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的《拉贝日记》,这本日记成为历史的见证。12.张纯如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5分)13.张纯如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她写作《南京暴行》的原因有哪些?简要分析。(5分)14.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恐怖主义和其他暴行仍然存在,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过去沉重不堪的杀戮和侵略的历史?请结合本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梵文(fàn)熨(yùn)帖吞声咽(yàn)气数(shuò)见不鲜B迢(sháo)远寒砧(zhēn)得鱼忘筌(quán)秋风袅袅(niǎo)C点缀(zhuì)房檩(lǐn)砖石墁(màn)地直栏横槛(kǎn)D诘(jié)问隘(ài)道模棱(léng)两可迄(qì)今为止1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婵娟自鸣得意学福五车扑溯迷离B.绵密点铁成金陈词滥调不即不离C.干躁聊以慰籍毕恭毕敬卧薪尝胆D.撩拨回长荡气感恩戴德如翚撕飞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名运动员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康,骨骼强健,耐力和速度非一般人可比。B.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C.英国政府将继续敦促欧盟设立至2022年减少30%的排放目标,及在本世纪20年代中采取更野心勃勃的减排行动。D.12\n为履行WTO协定的承诺,国内再次降低了进口关税,诸多台湾地区生产商转攻自有品牌,从已往经验来看,一场激烈的价格战恐怕势在必行。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近日国际黄金价格再次出现波动,截至上周末,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涨最高点已达290美元以上。B.近来,有些地方发生了利用短信诈骗银行卡持卡人的案件,且欺诈手法多样,出现了借口中奖、催款、退税等为名的新型欺诈。C.不管怎样说,惟我独尊和妄自菲薄都是要不得的,狂妄和自卑貌似两极对立,深层心理却颇为一致。D.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时自带的食品和矿泉水、方便面、袋装牛肉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很多队员出现拉肚子、感冒发烧症状。19.把下面五个句子改写为一个长的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4分)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文学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文学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20.如果在文言诗歌朗诵比赛中你是一位主持人,请为《陈情表》写一段主持词,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答:五、写作(60分)21.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位矮个子姑娘,平时总爱穿着一双平底鞋,母亲给她买了好几款高跟鞋,她却一次也不穿。有一次母亲生气问她为什么不穿高跟鞋时,她微笑地说:“我喜欢自己的身高,因为这是一个我自然具有的高度,我不想掩饰自己的这一自然状态。”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12\n2022-2022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卷答题卡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1.(3分)()2.(3分)()3.(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4.(3分)()5.(3分)()6.(3分)()7.翻译(12分)(1)(4分)译文:(2)(4分)译文:(3)(4分)译文:(4)(4分)译文:(二)诗歌鉴赏(9分)8.(5分)答:9.(4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0.(每空1分)(1),。(2),;,。(3),。(4),。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1分)11.()()(5分)12.(5分)答:12\n13.(5分)答:14.(6分)答:四、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5.(3分)()16.(3分)()17.(3分)()18.(3分)()19.(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20.(4分)。五、写作(60分)21.(60分)12\n2022—2022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语文试卷答案1.C【解析】原文是“上自皇帝的冕服,下至百姓的常服,上下贯通的袍服式样几乎几千年一成不变。”而选项当中丢掉了“几乎”,使得这种说法不准确了。2.D【解析】原文是“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可以看出服饰没有什么变化并被历代帝王继承的根本原因是服饰被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并被纳入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观念的措施之中。所以用“决定”是夸大了它的作用。3.D【解析】只有……才……的说法太绝对,原文中还有“出土实物”,所以说法不全面。4【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A项,排,王安石有“两山排闼送青来”的例句;B项,亟,《陈涉世家》有“趣赵兵亟入关”;C项,工,有“工于……”的说法;D项,嗣,动词,继承,接续。【答案】 D5.【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A项,都是并列连词。B项,连词,“于是”“就”/“却”。C项,连词,相当于“而”/介词,“把”。D项,介词,“在”/“被”。【答案】 A6.【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D项,“唤雨”“导致山崩地震,屋瓦乱飞”“一定”错误。【答案】 D7.【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1)句得分点“以”“固”“强”“可”和语句通顺各1分;(2)句得分点“迨至”“称”“而已”和语句通顺各1分;(3)句“不意”“如许”“及”和语句通顺各1分。【答案】 (1)啸翁以年岁已大,牙齿脱落为由坚决推辞,后经众人强求之后他才答应。(2)我没想到他在平山表现出这样高的兴致,可惜我没能够赶上参与啊。(3)小聪明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是这样你的呢?(4)我想奉命急速上路,但刘的病一天比一天更重;想暂时迁就自己的私情(侍奉祖母),想朝廷申诉又得不到允许。【参考译文】啸翁,就是歙州长啸老人汪京,他字叫紫庭,擅长发出啸声,而年龄又最大,因此人们都称呼他为“啸翁”。啸翁曾经在清冷的夜晚独自登上山峰的最高处,豁然长啸,此时山鸣谷应,林木震动,禽鸟因震惊而飞走,虎豹因恐惧而跑开。山中人已经入睡的,会猛然从梦中醒来;尚未入睡的,会提心吊胆,惊惧害怕,怀疑是山崩地震,都彷徨徘徊着不敢就寝。天明起床,人们纷纷相互惊问,才知道是夜晚啸翁发出的啸声。啸翁的发啸技艺,年轻时传自“啸仙”。“啸仙”能发出鸾鹤凤凰合鸣的声响,每发出声音,则百鸟盘旋回翔,鸡鹜都翩翩起舞。还善于发出神龙一样有节奏的吟唱,他醉卧大江之滨,长吟数声,鱼虾都会破浪而来朝拜,鼋鼍大多迎涛而来晋见。一天,啸翁与黄鹤山樵、天都瞎汉,潇湘渔夫、虎头将军十几个人,登上了平山六一楼,众人拉着啸翁让他发出啸声。啸翁以年岁已大牙齿脱落为由坚决推辞,后经众人强求之后才答应。刚刚发声,就像空旷的山谷中铁笛的音响,音韵悠扬;既而又如仙鹤声唳长天,响彻霄汉。不一会儿,转移声响向着东方,那么风就从西面吹过来,这风使蒿莱全都低伏下去,推开窗子冲击门户,连高楼也想要摇动的样子。然后再转移声响向着西方,那么风又从东边刮过来,只听到烘烘的震响,有如千军万马,驰骤于前,又像两军相互撕斗,有短兵长剑紧相接斗交战一样的浩大声势。啸声时间一长,那么房舍的屋瓦简直想要飞窜,丛林的树木简直将要被拔地而起。这个时候一炷香已经烧完,而啸翁已经气竭,昏倒在地上。众宾客非常吃惊,急忙呼喊山里的和尚,用开水来灌他,过了半晌才苏醒。回来后,月亮已经印在前面的溪水中了。啸翁懂医术,善于画画和唱歌。到了八十岁,声音还能绕梁不散。12\n外史氏说:古代善于发出啸声的人叫孙登,之后就少了,看不到书上的记载。等到我们清朝,称得上擅长发出啸声的人,只有洛阳王氏、昭阳李氏罢了。但是我曾经听到过一次。不知道跟苏门是不是同一音响?昨天听到啸翁的啸声,就有变换风云、摇动山岳的势头,远远不是洛下王等人可以比得上的了。难道啸翁的啸声,是直接出自苏门的吗?张三来说:予遇见啸翁,想听他的啸声,啸翁以牙齿已经豁了的借口推辞,)我没想到他在平山表现出这样高的兴致,可惜我没能够赶上参与啊。8.答案:诗歌前四句无一苦字,却形象地写出诗人客居他乡彻夜难眠的愁苦情状。(1分)前两句写诗人流落他乡、长夜难眠的凄苦;(2分)三、四句以景写情,望残月,听江声,写景真切,写情至苦。(2分,意思对即可)分析:诗歌前四句无一苦字,何以见其苦?这表明“苦”蕴含在字的背后,我们就应该透过字面的意思理解隐藏在背后的那层意思。因此,首先细读每个诗句,包括每个词每个意象。著同“着”,睡着。首句先写“何曾著”,即不曾睡着。为什么会睡不着呢?苦。那么,为什么苦呢?客居(流落)他乡。第二句说“秋天不肯明”,即《古诗十九首》中“愁多知夜长”之意。仿佛老天爷故意和人过不去似的,所以,诗人越是没能入睡,则天越是“不肯明”。诗人流落他乡,长夜难眠之痛苦不难想见。后两句作者写不寐时所见所闻,是前两句的延续,因为睡不着,因而,才见到残月,听到江声。诗人借景写情。残月,将要落的月亮。因夜深,故见月残。同时,“月”这一意象又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高枕句的“高枕”二字不能理解为“高枕无忧”之“高枕”,正如萧涤非所释:江声本来自远方,但枕上卧而听之,一似高高出于头上,故曰:“高枕”。因夜静,故闻远江之声亦高。写景真切,写情至苦。9.答案:后四句蕴含复杂多重情感:诗人衣食无着、流落靠友的痛苦之情;老妻对诗人的牵挂及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总说1分,分说各2分,意思对即可)鉴赏的前提是读懂。诗歌鉴赏的拦路虎是“读不懂”,因而“鉴赏”就无从谈起。古代诗歌鉴赏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读不懂”的问题。题目、作者、注释、意象、情感——“五步法”是解决“读不懂”的好办法。这首诗的题目“客夜”二字,即作客他乡之夜,再结合注释条“此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所作”,结合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是杜甫于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秋,流落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时所作。这年七月,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送到绵州奉济驿,正要回头,适徐知道在成都作乱,只好避往梓州。这时他的家仍住在成都草堂。如此阅读,诗歌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已初见端倪。再来看后四句,前两句写自己流落于此,衣食无着,无计可施,只能倚仗朋友,虽然不至于“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但个中的愁苦之情当不难想见。后两句写自己愁苦之际,妻子又来信催归,这表明了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应悉未归情,是说应当了解我迟迟未归的苦衷。10.(1)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3)故夫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11.(1)B项,并不是“他们认为”,而是当时的社会现实;D项,写她自杀的原因文中没有提到;E项,《拉贝日记》是在今天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的。答案 (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12.①求真务实。收集了各种版本的原始材料,查阅审判记录稿,书信联系老兵,寻找最原始最真实的证据。12\n②严谨认真。亲自核对事实,把她听不大懂的幸存者的方言全录下来了,打破砂锅问到底,认真到偏执的地步。③勤奋努力。在南京时,不顾气候不适,每天带病工作10小时以上。④淡泊名利。放弃赚钱和事业,为历史的真相写作。⑤勇敢执着。勇敢地追求历史真相,执着写作,揭露法西斯罪行。(每点2分,任答其中的三点给满分)13.①作为一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华裔后代,幼年深受父母的影响。②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录的稀少,西方人对南京大屠杀的不了解让她震惊。③还原历史的真相,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理解中华民族所受的苦难。④揭露战争的罪恶,唤起人民热爱和平的决心。(每点2分,任答其中的三点给满分)14.观点一:勇敢面对并寻求历史的真相,用实际行动谴责战争,呼唤和平。①张纯如执着追求历史的真实,还原历史的真相。②付出实际行动,努力让人们相信历史的真相。张纯如收集原始材料,多方奔走,写成《南京暴行》一书,呼唤人们记住历史,为真理而战,为和平而战。③以史为鉴,在现实中我们也要像张纯如一样,勇于反对各种暴行,坚决抵制一切宣扬暴行的活动,并且付诸行动,维护和平。观点二:那些杀戮者和侵者要勇于反思改错,不要企图掩盖历史的真相,篡改历史。要用实际行动向过去诚恳道歉,坚守人性的良知。①正视历史,不要掩盖战争的罪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掩盖南京大屠杀的罪恶,淡化历史。②为历史负责,对过去的杀戮行为做出最真诚的反省。用实际行动扼杀暴力行为的萌芽。③坚守良知,当今世界和平是人之所盼,是大势所趋。有道德有良知的人,不会拥护邪恶狭隘的杀戮。(6分。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若把两种观点糅合在一起回答,亦可。)语言文字运用参考答案:15.选D。A项,熨应读yù。B项,迢应读tiáo。C项,槛应读jiàn。16.选B。A项,学福五车—学富五车,扑溯迷离—扑朔迷离。C项,干躁—干燥,聊以慰籍—聊以慰藉。D项,回长荡气—回肠荡气,如翚撕飞—如翚斯飞。17.选A。解析:A项,“弱不胜衣”:胜,禁得起。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都承受不起。B项,“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作自谦,用来说别人不恰当。C项,“野心勃勃”:形容对权力或功名利禄存在极大的非分欲望,含贬义。此处说节能减排,所以用“雄心勃勃”,含赞扬之意。D项,“势在必行”:事情已经是非做不可了。此处应用“在所难免”。18.选C。A项,最高点应有上限,“290美元以上”没有上限,可将相关内容修改为“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涨最高点已突破290美元”。B项,宾语残缺:“出现了……的新型欺诈”后加“手法”;D项,“食品”与“方便面”等不能并列。19.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是以语言文学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的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20.答案:一千多年前,有一对祖孙,相依为命,如两棵相互依偎的树,大树曾为小树遮风挡雨,如今大树老了,又需要长大了的小树为她遮风挡雨。孙子却要被任命于朝廷,诏书急催,那他又是如何选择的呢?请欣赏朗诵《陈情表》。(作答本题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主持人的身份1分;一是运用一种修辞手法1分,所选的修辞一定要利于表达课文内容和朗诵者的情感,与文本相结合2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