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学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必修)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将第Ⅰ卷部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部分在答题纸上作答。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将其选出来并填涂在答题卡上。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图1为甲、乙两个不同区域图,读图完成1~2题。图1甲乙①②1.若甲、乙分别对应目前我省的苏北和苏南,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可能是A.资金B.劳动力C.信息D.管理2.图示反映了区域的A.整体性特征B.差异性特征C.开放性特征D.综合性特征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图”及“不同区域农业景观图”,读图完成3~4题。图214\n图33.图2Ⅰ、Ⅱ、Ⅲ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A.土壤和植被B.水文与植被C.地形与气候D.地形与水文4.造成图3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土壤D.市场图4为英国和日本略图,读图完成5~6题。图45.关于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相似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均是岛国,地理位置相同B.气候类型相同,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C.河网密布,流量平稳,航运价值高D.地处中纬度,气候比较湿润6.关于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日本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英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B.日本渔业资源丰富,英国渔业资源贫瘠C.日本工业“资源型”布局为主,英国工业“临海型”布局D.日本港湾众多,充分利用岛国优势发展工业,英国资源丰富,岛国优势未得到利用14\n图57.匹兹堡的城市职能经过“皮毛贸易站→煤都→钢都→知识城”改易,在这一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变化是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B.不协调→协调C.协调→不协调→协调D.协调→不协调8.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的匹兹堡A.资源丰富B.环境污染严重C.空间结构比较复杂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14\n9.匹兹堡再生阶段向“知识城”转化,对我国面临类似困境的工业城市的启示是①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②将无增长潜力的企业搬向郊区 ③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④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图6表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三种观点。据图回答10~11题。图610.图中甲乙丙三种观点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演变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甲→丙→乙11.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丙图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的是A.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B.扩大地下水开采,满足城市发展需求C.围湖造田,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D.全面关停重化工业,大力治理环境污染读图7“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12~14题。图714\n1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A.经济可持续发展B.社会可持续发展C.生态可持续发展D.人的管理调控13.“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属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的A.经济系统B.生态系统C.社会系统D.人的管理调控14.“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阶段性原则图8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回答9~10题。15.图8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A.开放性B.差异性C.整体性D.联系性16.图8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迁移方向是( )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①→③D.③→②→①读不同阶段产业比重变化图,回答11~12题。图914\n17.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B.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18.有关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C.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读“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19.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B.减轻沙尘暴对北京的威胁C.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和钱塘江五大水系D.A段可利用地形自流引水20.该工程能给华北带来( )A.经济效益——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B.生态效益——促进经济发展C.社会效益——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图10D.无任何效益14\n读“2022年我国部分省区粮食产出、人口份额的地域分布图”,回答21~22题。图1121.黑龙江、吉林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最突出的优势是A.春季积雪和冻土融化,水分条件好B.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C.交通便利,对外联系便利D.地势平坦开阔,地广人稀22.根据图11信息判断,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是A.南粮北运B.北粮南运C.东粮西运D.各地自给读东北区域简图,完成23~25题。图1223.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A.耕地、林地、草地B.耕地、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耕地D.草地、耕地、林地24.若想实时获取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面积等信息,优先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应是14\nA.RSB.GPSC.GISD.数字地球25.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叙述错误的是A.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下降B.沼泽地大量开发,湿地破坏C.不合理的灌溉,土壤盐碱化D.林木减少,森林质量下降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城市密集区。据此回答26~28题。图1326.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迅速提高,成为我国“最早富起来”的区域,其决定因素是A.国际环境B.对外开放政策C.优越的区位条件D.著名的侨乡27.关于珠三角城市化叙述,错误的是A.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珠海、中山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B.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C.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分布密集28.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A.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B.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C.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D.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14\n图1429.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相比,发展潜力不足,其原因是A.长江三角洲实行了更优惠的政策B.珠江三角洲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限制C.长江三角洲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廉价D.长江三角洲水资源、矿产资源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更丰富30.图14中接受产业转移地区的突出优势是①科技发达②交通便利③劳动力价格低④土地租金低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14\n二、判断题(正确的在答题卡上涂A,错误的涂B。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31.区域是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32.区域发展阶段不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也不同。33.可持续发展要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必要条件是公众认识、接受和积极参与。34.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唯一选择。35.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行之有效的措施。36.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37.针对黑土层变薄、肥力下降,要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38.影响“西气东输”管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天然气资源的分布。39.欧美国家到我国投资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40.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于遥感技术,可有效地监测和预报洪涝、森林火灾。第II卷(非选择题共30分)三、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30分。)图15(1)鲁尔工业区是在当地丰富的▲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分)(2)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工业区的传统工业部门效益开始下降,区域经济开始衰落的原因有▲。(2分)(3)20世纪60年代,该工业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全面规划,主要采取的措施有▲。(4分)14\n(4)我国京津唐(唐山)、沪宁杭、辽中南和珠江三角洲四大工业基地中,最适合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经验的是▲。(2分)42.读下图,完成有关问题。(10分)图16(1)三峡工程位于长江的▲游,这里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有▲、▲。(3分)(2)从图16信息来看,三峡工程首要的功能是▲,另外还有▲、▲等功能。(3分)(3)荆江段位于长江的中游地区,此段河道弯曲,长江在此河段最大的威胁是▲,此灾害的发生有自然原因,如降水集中,地势低洼;也有人为原因,如▲、▲等。(3分)(4)长江下游地区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是防治▲。(1分)43.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将加强与北京市的合作,主要包括积极承接北京市产业转移;通过煤炭就地转化、发展风电等新能源,实施“西电东送”;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等。材料二: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简图。14\n图17(1)在我国三大自然区中,北京位于▲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位于▲区。(4分)(2)内蒙古自治区向北京市调运能源的主要原因有▲。(2分)(3)内蒙古自治区承接北京市产业转移,对当地的影响主要有▲。(2分)(4)制约该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自然因素是▲。(2分)14\n高二地理(必修)期中考试试题参考答案三、综合题(30分)41.(10分)(1)煤炭(2分)(2)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2分)(3)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每点1分,答2点得2分)(4)辽中南重工业基地(2分)42.(10分)(1)上(1分)水量丰富(1分)落差较大(1分)(2)防洪(1分)发电(1分)航运(1分)(3)洪灾(1分)破坏植被围湖造田(每点1分,合理即可得分)(4)大气污染、水污染(1分)14\n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