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六中2022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地理(文)时量:100分钟总分:100分第I卷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2022年5月,兰州大学陈全功教授等人首次对中国南北分界线给出了定量、定位分析,将“线”还原成了宽度26.42公里—195.41公里的“带”。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关于中国南北分界带的地理意义,错误的叙述是A.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B.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C.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D.水田农业和旱作农业的分界2.中国南北分界带西端,最接近我国A.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区交界带B.地势一、二级阶梯交界地带C.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交界带D.森林向温带荒漠过渡的地带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内部A.①区经度地带性差异较显著B.②区纬度地带性差异较显著C.③区垂直地带性差异较显著D.地带性差异均以热量为主导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种问题。图是“苏北某乡镇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该图将该区域划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1980年和202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其中数字“1”、“2”、“3”、“4”分别表示湖泊、居民点用地、耕地、经营用地(如农家乐等)。读图完成下列各题。4.图示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对该区域环境的影响可能有()A.降水量增多B.气温年较差变小-9-\nC.PM2.5下降D.湖泊水质变差5.下列措施中,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是()A.开垦滩地,积极发展农业,提高土地经济效益B.全面恢复原有湖泊,发展养殖业C.以“农家乐”为平台,适度发展旅游业D.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甲、乙两区域共同的优势资源有A.石油B.铁矿C.水能D.太阳能7.乙区域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有A.破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B.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C.大气污染导致土壤盐碱化D.沿湖围垦导致降水量减少以色列政府强调“科技立国”,创造出沙漠中的农业奇迹,使农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面是以色列的一个莫沙夫(合作社)农业生产模式图。读图,回答第下列各题。8.A、B两农田其中一个发生了病虫害,通过乙把信息传输给甲,则甲系统做出分析判断后,准确对发病农田进行防治。在这个处理过程中,甲运用了()①遥感技术②全球定位技术③地理信息技术④北斗导航技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假如在我国,这种节水模式最适宜借鉴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西南地区C.南方地区D.西北地区10.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条件不包括()A.西部地区资源保障B.国外市场气源短缺C.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D.工程建设技术成熟右图是东南亚三个国家的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n11.据图可以看出2022年与2000年相比A.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都上升B.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都上升C.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都上升D.柬埔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最小12.对2022年产业构成及其推断正确的是A.泰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最合理B.柬埔寨处于区域发展平衡阶段C.缅甸单位产值劳动数量最少D.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柬埔寨下图为某观测站某年8月1日至3日雨量及河流水文过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该河段易出现险情的时间为A.8月1日6时至12时B.8月1日9时至8月2日18时C.8月2日6时和8月3日3时D.雨停后15小时至36小时14.未来在相同降雨状态下,如果图中水文过程线A.洪峰水位升高,可能是由于上游大量退耕还湖B.洪峰水位降低,可能是由于下游修建大型水库C.洪峰点向右偏移,可能是由于上游植被恢复较好D.洪峰点向左偏移,可能是由于下游开挖泄洪通道右图为我国某河流上游部分河段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电力部门准备对该河段进行梯级开发。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5.影响该流域年均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B.大气环流C.地形D.海陆位置16.该河流最适于梯级开发的河段是A.①以西河段B.①②之间河段C.②③之间河段D.③以北河段17.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A.水源不足B.光照不足C.热量不足D.土壤贫瘠-9-\n读右图“我国某省主要农作物不同层次生产潜力递减柱状图(单位:千克/百平方米)”,回答下列各题。18.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A.光照B.气温C.降水D.土壤19.该省是()A.浙江B.安徽C.河南D.吉林读“1992年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回答下列各题。具体地区年生物量(万吨)可载人口量(万)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长江中下游8860022000395青藏地区100001000420.分析上表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青藏地区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B.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C.青藏地区更加适宜人类生存D.长江中下游地区单位面积的年生物量比青藏地区低21.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青藏地区年生物量低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A.光照强B.海拔高C.土壤贫瘠D.气温低读下图“黄河干流部分河段水质状况图”,回答下列各题。22.甲、乙两地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A.都以土地荒漠化为主B.都以水土流失为主C.甲以土地荒漠化为主,乙以水土流失为主D.乙以土地荒漠化为主,甲以水土流失为主23.C河段的支流和水系的密度明显大于B附近河段,原因是C河段A.附近地区的地形平坦,而B河阶段附近地区地形起伏大B.流经半干旱地区,流水对地表的作用比B河段附近强-9-\nC.附近地区地形更为破碎D.位于B河段的下游读右下图,完成下列各题。24.比较甲图与乙图的地理信息,判断A.甲图比例尺较小,范围较大面B.甲图比例尺较大,范围较小C.图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D.图中A点在B点的东南方向25.关于甲、乙两国发展农业生产相同的有利条件叙述正确的是()A.季风气候,雨热同期B.地势平坦,土壤肥沃C.历史悠久,经验丰富D.科技发达,政府支持26.近年来,对C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①生物多样性的减少②全球温室气候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③地下水位上升④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加⑤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⑤D.①③⑤2022年11月3日,我国首个《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出台,《规划》明确全国的资源型城市有262个。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27.图中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A.劳动力资源短缺B.煤炭资源日趋枯竭C.土地资源减少D.森林资源锐减28.借鉴鲁尔区发展经验,加快该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①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下图中四条折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下列各题。-9-\n29.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折线的是A.①B.②C.③D.④30.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看,影响②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因素是()A.国家政策B.自然条件C.人口数量D.人口迁移-9-\n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14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图甲中N地(32°30′S,70°07′W)海拔为2990米,被誉为“南美第一滑雪胜地”;甲国是一个世界矿产出口大国;该国修建了多条东水西调工程,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调水工程。(1)简析图甲中N地成为“南美第一滑雪胜地”除了冬季降雪丰富外,还有哪些自然条件。(4分)(2)分析甲国修建多条东水西调工程的主要原因。(4分)(3)甲国拟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你是否赞同,请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32.(14分)阅读我国南方某区域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土地资源是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在内)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集中,水热充足,土地资源十分珍贵。材料二:河流、湖泊湿地,食物丰富,常常成为候鸟越冬的栖息地。松花江丰满水电站下游,流经吉林市的65千米江段冬季不冻结,人们在此赛龙舟、赏雾凇,河滩上还聚集着野生赤麻鸭,它们来自西伯利亚,越冬地原是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现在却“选择”了在吉林越冬。-9-\n(1)从开发利用角度评价图示地区丘陵山区的土地资源。(4分)(2)指出长江大通水文站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种变化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4分)(3)结合材料解释赤麻鸭“选择”在这段不冻江的河滩上越冬的原因。(6分)33.污染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若不加以治理就会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污染物,或者在生产过程中使公众的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或明显受到影响的那些产业。读下表,回答问题。(12分)2000-2022年中国四大区域及区域间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路径表地区省区范围转入产业转出产业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塑料、原煤、硫酸、原油、纯碱、水泥、乙烯、天然气、化学农药、化肥无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无除水泥外所有产品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纯碱、化肥、水泥天然气、塑料、原油、平板玻璃、生铁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平板玻璃、生铁、粗钢原煤、天然气、硫酸、化肥、水泥、纯碱(1)归纳我国国内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路径的特征。(3分)(2)简析西部地区“吸引”大量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入的原因。(3分)(3)简述污染密集型产业增加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6分)-9-\n参考答案选择题1.B2.B3.C4.D5.C6.A7.B8.B9.D10.B11.D12.A13.D14.C15.C16.B17.C18.B19.D20.A21.A22.D23.B24.A25.B26.B27.B28.A29.B30.A综合题31.(14分)(1)海拔高,气温较低,积雪期长;(2分)地形以山地为主,起伏较大,适宜滑雪。(2分)(2)主要原因: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多西少;(2分)西部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耗水量大。(2分)(3)赞同。矿产种类多,储量丰富;距西部沿海港口较近,海运便利;国际市场广阔。(6分)不赞同。矿产资源位于地震带,地质复杂,开采成本高;矿产多分布在山区,交通不便;破坏生态环境。(6分)32.(14分)(1)水热充足,土壤发育深厚,利于林木和农作物的生长(2分);山地垂直分异明显,土壤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营(2分);红壤广布,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2分);山区坡度大,表土不稳定,易出现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2分)(答对两点给4分)(2)输沙量呈下降趋势(2分)有利影响:改善河口地区水质;减轻河口泥沙淤积,提高河口通航能力。(2分)不利影响:河口滩涂增速减慢,海岸侵蚀加剧,三角洲退缩,海水倒灌;入海的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河口生物减少;(2分)(3)原因:江水不冻,河滩(沙洲)宽阔;河里有丰富的水生生物(水草、鱼虾等),食物充足;水质良好;人们有保护野生物种意识(为它们投食等)。(每点2分,答2点得4分)33.(12分)(1)①西部地区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净转入区。(1分)②东北地区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净转出区。(1分)③东、中部地区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选择性转移区。(1分)(2)①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天然气、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是我国天然的能源与化工基地(1分);②生产成本地区差异。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等相对较低(1分);③政策因素。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的环保要求较低,导致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西部(1分)。(3)影响:①西部生态脆弱,大量污染物排放易导致生态环境出现不可逆转的破坏(1分);②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大量污染密集型产业出现威胁全国生态安全(1分);③西部地区治理能力较弱,大量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入使区域环境风险加剧(1分)。措施:①综合评估环境承载力,适度转入(1分);②严格落实转入企业污染排放控制技术(1分);③推行清洁生产,污染密集型产业集中生产、集中治污(1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