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中学校2022-202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Ⅰ卷(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沧海桑田”之说是指()A.太阳辐射能B.内力作用C.地壳变动D.地球内部的热能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内力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3.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的是()A.南极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C.美洲板块D.太平洋板块4.有关山岳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以铁路为主,公路次之B.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以公路为主,铁路次之C.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地址宜远离河谷地带D.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以直线走向为主5.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河流的溯源侵蚀B.河流的下蚀C.河流的侧蚀D.河流的溶蚀6.有关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B.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人海口地区C.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人海的口外海滨地区D.各部分均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地区读图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7——8题。7.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①—a,②—b,③—cB.①——b,②—a,③—cC.①—c,②—b,③—aD.①—c,②—a,③—b8.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沉积;搬运C.沉积,搬运,侵蚀D.搬运,沉积,侵蚀9.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有()①大气循环②水循环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④地壳的物质循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④10.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10-\n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非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1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A.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B.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C.南北纬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D.南北纬50°—70°之间的广大地区12.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13.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1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句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C.非地带性15.陆地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叙述不正确的有()A.是受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的影响B.以热量为基础,与水分状况无关C.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D.由海南岛到大兴安岭的热带一亚热带一温带自然景观的差异体现了这种分异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16-18题。16.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17.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18.该山可能位于()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D.极圈附近19.为了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矛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兴建水库B.节约用水C.植树造林D.跨流域调水20.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10-\n21.冰岛被称为“冰与火之岛”,位于板块交界处是冰岛多火山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中各地与冰岛处于同一种板块交界类型的是()A.地中海B.红海C.新西兰D.日本海沟22.如果只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下列地区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便宜的是()A.云贵高原B.珠江三角洲C.华北平原D.黄土高原23.流域自然侵蚀速率是反映流域地貌形态变化的重要指标。据研究,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自然侵蚀速率远低于南亚恒河流域,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地形B.降水量C.植被类型D.城市化水平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4题。24.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温度高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下表是两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25~26题。城市①②平均气温/℃1月5117月2927平均降水量/mm1月47757月150525.城市②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A.大陆西岸B.大陆东岸C.大陆内部D.赤道地区26.城市①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B.亚寒带针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0-\n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7题。27.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海拔高度B.水分状况C.热量差异D.土壤差异28.海拔高度相近的高山地区,垂直分布的自然带最多的山区是在()A.中纬度的东部季风区B.亚寒带地区C.亚热带地中海区D.热带雨林地区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29~30题。-10-\n29.“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一段话说明水循环联系的圈层有()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A.①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0.有关图中①—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我国的西北季风有助于①功能的实现B.从数量来看③=④C.以色列北水南调体现了对⑤的调控D.②获得外界能量最多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回答31~32题。31.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32.多年平均雪线高度()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33.目前,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主要处于()A.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过程B.由“原始型”向“现代型”转变过程C.由“传统型”向“原始型”转变过程D.由“现代型”向“传统型”转变过程读右图,回答34—36题:34.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10-\n3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36.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①②③D.③②①④读右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分析回答37—38题:37.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A.①B.②C.③D.④-10-\n38.图中②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正确的是()A.70%鼓励生育B.60%计划生育C.15%采取移民政策D.30%鼓励人员出国下图表示台湾省1951年、1991年和2031年(预测)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39~40题。39.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A.1951年、1991年、2031年B.1991年、2031年、1951年C.2031年、1991年、1951年D.2031年、1951年、1991年40.从1951年到1991年的人口变化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A.人口出生率下降B.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C.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D.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10-\n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综合题(共40分)41.读下图,回答(11分):(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3)找油气应在图中处;找地下水应在处。(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处,原因是。42.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如右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1)写出下列代号的物质名称:甲;乙;丙;丁。(2)图中对应的地质作用分别是:A;B;C;D。(3)图中箭头B、D包含的意义分别是:BD。43.图1为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图2为珠穆朗玛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1)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10-\n(2)自然景观③→⑤→⑥的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3)图2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此规律同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4)珠穆朗玛峰北坡没有森林植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44.读1997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表,回答下列问题(11分):国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韩国1.50.60.9印度2.91.01.9巴西2.20.71.4尼加拉瓜3.70.63.1古巴1.40.70.7尼日利亚4.31.33.0埃及2.90.82.1巴布亚新几内亚3.41.02.3(1)表里所列举的各个国家中,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高的是、和;三个国家人口的死亡率都大大出生率,人口增长速度很,人口再生产类型为(2)表里所列举的各个国家中,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偏低的是和,说明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进入或正在进入型。(3)分析、归纳上表所列出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总体看来,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型,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10-\n二、综合题(共40分)41.(1)(2)(3)(4)42.(1)(2)(3)43.(1)(2)(3)(4)44.(1)(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