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考场号___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装——————————订——————————线————————————平罗中学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历史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2.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3.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王因齐自称齐威王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4.历史上雍正帝采用“秘密立储”的方法成功的化解了两千年来由于皇位继承问题所引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问题,后来传位于四皇子乾隆。雍正帝这种做法() A.符合禅让制中所体现的民主精神B.不符合世袭制所规定的原则方法 C.明显破坏了宗法制的核心和原则D.有利于清除分封制的残余与影响5.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符合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7.右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汉代丝织“张掖都尉棨信”。“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①汉代对河西走廊地区实行行政管辖②汉代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③汉代丝绸之路商业繁荣④汉代公文均用楷书书写7\n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8.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9.中国古代统治者很重视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汉朝主要实行世官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B.魏晋南北朝时,才能、品德是主要的选官依据C.唐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庶族成为国家的支柱D.科举制引入竞争机制,选才具有一定的公平性10.有学者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采邑制D.行省制11.下列关于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它的产生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封建专制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③它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积极作用是主流④它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衰落于明清()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12.公元前5世纪,雅典军队统帅尼斯阿斯曾言:“男人就是城邦。”这里“城邦”的含义是指()A.城墙、军队等物质因素B.少数贵族的寡头政治C.公民构成的政治联合体D.拥有公民权的雅典男子13.河北某法院墙上写着古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如下图),可以看出罗马法的特点()A.强调诉讼是必须环节B.强调审判的实用有效性C.强调遵循法律程序D.强调判决以证据为准14.《汉谟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为太阳神之意,《摩奴法典》被称为摩奴神之意,《古兰经》被称为真主之意。而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根本未称是神意,相反,法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规范。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A.人定法而不是神意法B.重实际而不尚理论C.具有最完备的法律体系7\nD.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最完备的法律形式15.“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罗马法律也促进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这反映了罗马法()A.保持习惯法传统B.强调维护民主法治的重要意义C.崇尚自由和理性D.追求客观公正的解决现实问题16.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A.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17.居住在雅典的移民有可能拥有某种特权,但是要想拥有公民权通常很难;而罗马帝国的皇帝于212年宣布帝国所有的自由民都享有罗马公民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B.古代罗马比古代雅典更民主C.罗马帝国公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力D.雅典公民的政治素质会更高18.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形成。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中国清王朝也于1732年设立军机处,极权政治进入新阶段。从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演进的角度来看,这一论述意在强调()A.英国政治文明的多样性B.世界政治文明的渐进性C.英国政治文明的开创性D.英国政治文明的复杂性19.“英国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作者强调中国民主制度建设()A.应该考虑历史传统因素B.必须借鉴英国民主革命经验C.要走独立自主创新之路D.与美国的民主之路大相径庭20.英国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段对话本质上体现了()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21.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l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7\n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再次被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②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③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④让位都是无奈之举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22.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23.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这说明孙中山主张()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强化国家民族意识 D.培养牺牲奉献精神24.对于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以下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巨大的灾难总是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甲午战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另一种看法,甲午战争使中国在20世纪几乎遭到亡国之祸,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步。下列不能支持第一种观点的史实是()A.唤醒了先进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感,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新高潮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促使了维新思想的传播D.清政府开始自救运动25.胡锦涛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推动”主要体现在()①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②推动了新的救国救民思想传播③显示了新阶级力量的作用④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③④26.《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B.维持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D.坚持正面抗战,彻底消灭日军7\n28.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A.采取暴力革命B.领导工人运动C.农村包围城市D.国共两党合作29.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这表明()①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②《抗战建国纲领》对全国抗战起到政治领导作用③中华民族团结抗战有力地改变着中国的国际地位④国民党认识到民众与国民革命军合作抗日的重要性A.①②③B.②③③C.①②④D.①③④30.中国共产党的下列决策符合中国国情的有①中国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②1924年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③秋收起义的行动计划④秋收起义后开辟井冈山根据地⑤1937年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⑥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①②③⑤⑥第Ⅱ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40分)31.(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请回答:(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4分)(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制订了哪些纲领和政策?(4分)(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分)32.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段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7\n——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精彩演说材料二图一“通途”图二雅典居民比例材料三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伯利克里所阐述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4分)(2)写出材料二漫画“通途”交通禁行标志的具体含义(2分),结合材料二两图以及材料一,如何理解这句话:“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4分)(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较,体现了罗马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当罗马法学家积极编撰法典时,中国人编撰了《秦律》,从法律体现的意志看,两者有什么不同?(6分)33.(12分)法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材料二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中央)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中央)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中央)政府控制自己。——“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材料三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孙中山全集》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据此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本质特征。(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材料二中“最大的困难”的?(4分)(3)材料三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4分)7\n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