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铁一中学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段考历史(文科)科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50分)1.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C.一贯强调积极人世和社会责任担当之精神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2.鲁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实权)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已经走向全面崩溃B.季孙拒绝出兵是为维护宗法制C.孔子伐齐是因为反对暴政D.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3.秦代会稽刻石及秦简中规定:妻子杀死与人通奸的丈夫无罪;夫因妻凶悍而将其耳撕裂当处耐刑(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而汉代以后则情形大变,唐、宋律法规定:妻殴夫规定徒1年,伤重者加凡伤3等处罚。此变化反映了A.秦代严格实行“以法治国”B.唐宋律法严重缺失公正性C.儒家伦理道德得到了强化D.理学已成为封建主流意识4.汉代董仲舒曾提出“屈君而伸天”的主张。这表明他主张A.用天来限制皇权B.用天来加强君权C.加强中央集权D.使儒学处于独尊5.在汉代存在的400多年里,宫廷女性参政、议政、临朝之风不绝如缕,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参与政治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这反映出汉代A.妇女民权运动开始兴起B.朝廷鼓励女性参与政权C.女性突破了儒家纲常束缚D.儒家女性观与现实的差距6.《颜氏家训》载: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嬴气弱,不耐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该记载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A.叛乱寥寥无几 B.气候反常恶劣C.人民体质赢弱 D.选官存在弊端7.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8.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据此可知,韩愈主张A.援佛入法B.反佛崇儒C.融佛尊儒D.三教合一9.“6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因他的心全是天理而没有搀杂人欲,并不是因他无所不知。所以,只是从知识与才能上学圣人,只知道钻研书本,考索名物,比拟形迹,结果是知识愈广,人欲愈滋,才能愈多,天理愈蔽。”请问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A.陆王学派B.程朱学派C.浙东学派D.洋务派10.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1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2.19世纪中后期某新式学校开设有英语、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地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驾驶、轮机、测绘等课程。下列思想与该校课程理念相吻合的是A.“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B.“欲自强,必须裕饷,欲裕饷莫如振兴商务”C.“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13.“买办”是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一个特殊阶层。下列有关“买办”的表述正确的是()A.外国资本家在旧中国通商口岸开设的商行、公司等机构B.旧中国官方或民间设在通商口岸管理外贸的机构和人员C.外商在旧中国设立商行、公司、银行等机构中雇佣的中国代理人D.旧中国外商设在中国的商行等机构中的外资代理人或中方合伙人14.“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A.维新变法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5.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在《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16.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A.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B.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17.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6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C.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D.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18.1922年1月,吴宓等人发起创办了《学衡》杂志,他们认为孔学所包含的人文主义将成为救治当今世界物质与精神痼疾的良药。这说明A.世界形势促使国人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B.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制造思想舆论C.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没有得到应有触动D.人文主义成为当时知识界思想主流19.《蒋介石年谱》记载,1933年3月,蒋电张学良,“明日恐不能起飞,而热(河)战紧急,兄须速往承德督战,不必待弟到平,免误战机”,这一电文发出的背景可能是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备战日寇D.“围剿”红军20.中央特科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中央所在地上海建立的情报和政治保卫机关,主要任务是防止中央高层人物被国民政府逮捕或暗杀。这一机关的成立A.旨在保卫农村革命根据地安全B.回击了国民党右派的屠杀政策C.保证了党中央正确路线的贯彻D.促使了城市大革命暴动的到来21.1955年我国高校招生9万,1956年招生18.5万,1958年招生26.6万,1960年招生32.3万。1960年代初,又开始精简教工和学生。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A.大跃进运动影响B.反右派运动影响C.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大跃进运动和八字方针的提出22.著名当代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3.“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A.学风淡化B.知识分子地位下降C.价值观扭曲D.科学发展滞后24.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究其原因是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25.对表1解读合理的是表11992——2000年我国东、中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变化表年份1992199519982000东部总量/亿美元98.6319.7386348.9所占比重%89.685.985.286.5中西部总量/亿美元11.352.566.854.4所占比重%10.414.114.813.5A.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B.外商投资加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C.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推动D.从增幅看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高二、大题(其中26题12分,27题18分,28题20分,共50分)626.(12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的立学宗旨1.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2.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1922年中华民国仿美国教育体制,颁布的“任戌学制”的立学宗旨1.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些地方伸缩余地。比较两份学制的立学宗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并分析1922年“任戌学制”立学宗旨形成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要明确清楚,原因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2分)27.(18分)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等著作。……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察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讲富强、救危亡,惟用西洋之术。……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实施的事项莫亟于废八股,即汉学、宋学、词章亦皆宜束之高阁。他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近代化开端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中国民族精神发生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背景。(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的积极影响。(6分)28.(20分)6政府与经济关系的问题既是政治学,也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材料二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有两种政策,一种是没收,一种是赎买。……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解放前同我们一起反帝反蒋,解放以后仍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帝国主义,赞成土改、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由于这个历史关系,对他们实行赎买政策,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统统没收过来,不光管不过来,还会引起资本家的抵制或破坏,势必造成停业或减产。——彭真《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材料三目前,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各级党的领导应向干部和群众说明,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1982《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清政府经济立法的背景及其积极意义。(8分)(2)依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和1982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因。(8分)(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政府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哪些原则(4分)柳州铁一中学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段考历史(文科)科答案一、选择题1—25、CDCADDABABCACBBABACBDACCC二、大题26.不同:前者体现:“中体西用”6的办学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后者体现国民(或民主)教育思想,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为目的。(4分)原因:政治:民国建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思想影响到了教育思想。(2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本国的高素质人才(2分)思想: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倡导平民思想。(2分)教育:西方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2分)27.(1)表现:部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分);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2分);关注度不高,关注的人少。(2分)(2)变化: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2分)。背景:甲午战败,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分)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2分)(3)影响:借用进化论呼唤国人的民族意识,成为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增强了救亡图存的勇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求改革封建制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思想启蒙作用。(每点2分,任答3点即得6分)28.(1)背景,甲午战败,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利益,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企业纷纷兴建。(4分)意义:突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有利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近代化,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4分)(2)实行赎买的原因,民族资本家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赎买可以提高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性。(4分)实行责任制的原因,人民公社不适应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日益阻碍中国农业的发展,各地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试验的成功。(4分)(3)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要符合人民的利益。(4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