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中学2022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第一次训练试题24.“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25.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然中外朝之分,汉初盖未之有,武帝始以严助、主父偃辈入直承明,与参谋议,而其秩尚卑。……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中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据此,对“中(内)朝”认识不正确的是A.以卑职掌重权B.削弱“三公”职权C.重用亲信侍从D.专职辅助军事决策26.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新航路开辟27.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造成种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C.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冲击D.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28.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他们“再进一步”的举动是A.实业救国,创办民族工业B.向西方学习,采用机器生产C.寓强于富,创办民用工业D.主张兴民权,倡导君主立宪29.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个阶段的经济现象,该表中的年份一、年份二最有可能是外国商品进口中国数量(单位:万两)中国外贸赤字(单位:亿两)中国新设工厂数(单位:家)英国德国年份一960028001.6679年份二490000.16132A.1842,1856B.1861,1872C.1897,1907D.1913,191930.孙中山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动因是A.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求B.破除专制制度给人的思想束缚C.彰显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诉求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31.下图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期的统辖区。据此判断,在这一局势下召开的会议的内容是-6-A.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B.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C.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D.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32.巴黎公社革命胜利伊始,作为工人阶级临时政府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就指出:“我们接受委任之际,深感责任重大,但还是毫不迟疑、毫不畏怯地力加完成。我们的目的一旦达成,就要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克尽公职结束之时;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这一主张能够体现A.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B.分权制衡思想 C.直接民主思想 D.社会契约思想33.下图是《1950-1984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A.a阶段: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推动两国粮产量的增长B.b阶段: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C.c阶段: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D.d阶段:市场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34.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到,“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是A.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为稳定农产品价格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消极怠工C.片面发展重工业,农民利益被忽视D.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消极应对-6-35.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对多种事物、现象抽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即为归纳。表2归纳正确的是选项具体事物、现象一般性认识A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斗资批修中共光辉历程B《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近代民主制度确立与发展C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D《唐璜》、《悲惨世界》、《等待戈多》浪漫主义40.(25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孟(1571-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材料三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材料四2022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1)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最发达的是哪一个国家?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6分)(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8分)(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8分)(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3分)41.(12分)材料一对于日本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新历史教科书》只字不提,仅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没有丝毫罪恶感。关于南京大屠杀,《新历史教科书》轻描淡写地称之为“南京事件”,并称“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公开挑战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公正性。-6-——新华社资料手册2022年第3期材料二版别要点两岸历史教科书一致认为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超过三十万人。尤其是大陆两版,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地点、过程,都有很多细节的报道。北京人教版还提到,日本军队在南京大屠杀时,“竟然冲进红十字会和其他国际友人设立的‘安全区’,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日本书籍版听说有二十万人被俘和杀害。日本扶桑版只说:“民众的死伤人数很多”——杨景尧《两岸与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有关中日战争之比较分析》(2022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中日两国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争议。(12分)4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政权,天皇家族没有什么实权。贵族疯狂地兼并土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皇室夺取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主要内容有: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所授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设神祀、太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实行征兵制,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大化改新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最后完成了以开元盛世的唐朝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根据材料,分析日本大化改新成功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在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的主要不同点。(9分)4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一曾国藩(1811—1872年)字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1853年初办湘军以对抗太平天国革命。1860年任两江总督,并节制苏、浙、皖、赣四省军务。1864年攻陷天京。1865年调任钦差大臣,对捻军作战,战败去职。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有《曾文正公全集》。——摘编自王岳川主编《一生要读的100位中国名人》-6-材料二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因而知,而勉厩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一梁启超《曾文正公嘉言钞》序材料三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评价曾国藩。(9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的评价?(6分)-6-上饶县中学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文综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4-28:BDCAC29-33:DBCDB34-35:DB41.(12分)答案示例:大陆两岸的历史教科书明确写明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包括许多细节的描述;日本从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到承认其对中国军民的屠杀行为,这从日本两个版本的教科书上有所体现,但对具体的死亡人数仍闪烁其词,敷衍不确定。评析:现今日本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已经从否定到相信确实有这件事,这可以从日本两版教科书都提到这件事得到证明。产生死亡人数争议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解释同一重要历史事件时,民族主义本位思想有明显影响。其次,研究者的政治立场会对相同的事件做出不同的解释。虽然史观立场可以自取其利,但史实却不容抹杀,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超过30万人的统计铁证如山,不容否认和抹杀。从争议反映出中外史学界对历史研究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识历史,以史鉴今,面向未来,这对培养尊重历史,科学求真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推进国际历史教科书的对比研究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12分)(如有其他答案要点,紧扣主题并论证合理者可酌情给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