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I卷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之为“瓷器大国”,在今天的欧亚非各国都有中国古代的瓷器出土。你今天在北非某国家博物馆中看到的我国古代瓷器,距今最早的可能是A.元代的青花瓷B.明代的五彩瓷C.宋代的影青瓷D.唐代的唐三彩2、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与清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两者都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当时社会进步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D.不利于当时社会转型3、一个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曾对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面可作为其研究依据的是A.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C.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D.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4、下列思想与古代农耕经济相适应的有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②“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③“使民重死而不远迁”④“儒者以纲常立教,为人子为人妻者,既失个人之独立人格,复无个人独立之财产”A.①②B.①③C.①②③④D.②④5、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6、《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②“秋七月,初税田”③“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7、下列史料最能反映中国古代市场空间拓展的是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一物不能名一钱者,勿婴”B.“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8\nC.“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D.“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8、“(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黄仁宇:《中国社会的特质》)这里“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指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建立正常赋税征收制度C.重建小农经济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10、明朝的商人可以捐官,其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反映了A.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政府放松了思想文化的控制D.科举考试的内容发生了变化11、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2、平遥是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化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的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生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的是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B.晋商对外国资本有一定抵制作用C.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重心D.汇兑事业在中国开始发展13、“1530年以降,自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美洲大规模开采白银,并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出口中国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为之一变:……出口和贸易造成货币流失的担忧就不再是主要威胁了,……而代替这一切的,则是以商品和物资的大规模出口以换取美洲白银货币的时代潮流。”上述材料能够佐证A.商业革命催生了中国的贸易逆差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有利的地位C.价格革命引发了中国的社会巨变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4、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谈到:“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8\n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A.闭关锁国B.朝贡贸易C.市坊制度D.官营专卖15、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写道:“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下列对“停滞于静止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人口多,消耗大,影响社会财富的积累②经济政策不合时宜③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存在④作者的结论是基于横向比较研究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16、《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A.兴起于重工业B.欧美国家间时发生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D.电力的广泛使用17、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时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并将《四书》译为拉丁文。随后又陆续有传教士东来,系统介绍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把《五经》等典籍译为拉丁文。在他们的引导下,徐光启等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这说明①明末清初开始出现西学东渐②西方文化在明末清初有重要影响③西方知识界渴望了解中国文化④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18、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④奴隶贸易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9、史学家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一书中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新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8\n21、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的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A.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B.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D.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22、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本杰明•基恩)此话的意思是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的沟通和联系B.开启了“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的新时代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D.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23、《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24、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A.经济危机的发生B.垄断现象的出现C.城乡差异的扩大D.工人运动的兴起25、历史批判哲学家阿诺德.J.汤因比在总结西欧扩张时说:“8\n世界与西方之间的冲突至今已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下列对于西方能够狠狠打击世界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欧洲一体化起步早B.率先进行全球扩张C.全面开展科技革命D.成熟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26、费尔南•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贫穷、乞讨、劫掠、懈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下列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B.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C.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D.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27、“从某种意义上说,哥伦布的远航不是第一次,而是最后一次对美洲的‘发现’。它的划时代意义源于欧洲对它的回应方式。因此,哥伦布的重要性首先可归因于欧洲形势的改变,而不是他到达了一个‘新’大陆。”这一说法A.肯定了“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但否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B.批评了“欧洲中心论”,也否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C.肯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也肯定了“欧洲中心论”D.肯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但批评了“欧洲中心论”28、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一书中这样描述:“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评论不符合材料意图的是A.在资本主义为主体的体系下,人类各个文明逐渐被纳入了统一的整体B.新航路的开辟给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C.新开路开辟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的灾难是作者要强调的主旨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29、美国某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此后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这两项突破才使西欧胜出。这里作者强调的是A.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市场的扩大是西欧“胜出”的关键B.能源开发与新航路开辟对西欧发展的重要性C.蒸汽机的应用和殖民掠夺改变了西欧D.中国不重视煤的使用及与世界各地的联系30、钱乘旦对英国有这样一段精彩的阐述:它留下的遗产是不可计量的,没有近代的英国,就没有现在这个世界……8\n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以下属于英国开创的“新的文明”的是①确立君主立宪制②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③开展工业革命④首倡自由主义经济思想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二、材料题(共两个大题,共40分)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史记•平准书》(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6分)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6分)32、16世纪起,欧洲进入了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00年,葡萄牙宣布巴西为殖民地。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莎》。1501~1504年,哥伦布第四次远航发现中美。1510年 葡萄牙占领印度西海岸重镇果阿。次年占领马来半岛重镇马六甲。1513~1514年拉斐尔创作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1517年 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8\n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征服了墨西哥。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1561年英国开创了历史上的“三角贸易”。1564年米开朗基罗逝世。1566~1609年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荷兰独立。1587年金融界公认的第一家近代银行出现在意大利。1588年英国在大西洋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00,1602年 英国、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1601年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作品《哈姆雷特》问世。1607年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了弗吉尼亚殖民地。1609年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荷兰诞生。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1年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将西班牙人逐出台湾。1648年新教取得与天主教平等地位。(1)阅读大事年表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历史的脉搏。依据以上大事年表,分析归纳16~17世纪上半期欧洲国家的社会转型在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关系方面的表现。(12分)(2)社会转型是各种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这一时期欧洲国家经济、思想、政治领域的发展是怎样相互作用和影响的?(6分)材料二数十年来,一个长期在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1840年开始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能否主动开始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而完成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观点一: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观点二:如果没有1840年开始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也无法出现资本主义,中国仍将处于前现代状态(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3)你同意材料二两种观点中的哪一观点?依据16~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社会状况,阐明你的理由。(要求:论据充分,论证合理,逻辑性强)(6分)8\n2022年春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