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第一中学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2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史书上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实行了禅让制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D.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3.“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对上述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B.分封制下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C.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和延续D.分封制下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诸侯称雄4.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城制度5.《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 B.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C.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D.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7.(如右图所示)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A.“天人感应”的思想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C.中央集权的加强D.“君权神授”的思想8.5\n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9.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国。”西汉政府采取的哪项措施反映了这一主张A.削夺列侯的爵位B.削夺王国的封地 C.颁布“推恩令”D.九卿有事,上报中朝10.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材料表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是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11.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A.世官制的沿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1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A.世官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13.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14.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我国现在的各省,在元朝时的称呼与现在相同的是A.辽宁省B.山东省C.河北省D.甘肃省15.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16.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C.军机大臣只是跪奏笔录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17.在市一中学校的课堂上,一些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有着深厚兴趣的学生欲作一些选题进行探讨性学习,在拟定的选题中出现失误的是A.《趣谈周公与分封制》B.《简评秦朝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能》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18.“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19.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5\n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20.“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异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21.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A.捍卫平民的权利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C.维护贵族的利益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22.罗马帝国极盛时,有这么一件事:一个自由的男子娶一女奴为妻后又后悔,将妻子“休”回“娘家”。该女子决定到法庭起诉前夫。那么法庭将A.进行调解 B.宣布“休妻”无效C.要求男子赔偿 D.干脆不予理睬23.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公元前5世纪初B.公元前5世纪末C.公元前6世纪初D.公元前6世纪末24.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主要是因为罗马法中蕴涵着如下观念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以牙还牙,以眼还眼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25.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因为英国“光荣革命”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A.共和制 B.多党制的议会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政体26.自十八世纪开始,英国历任首相须率其全体僚属向国会负责,若国会不支持政府决策,可能造成政府官员总辞,届时国会需解散重选或改由反对党执政。英国此种政治运作方式,实为近代何种制度之先声A.开明专制B.三权分立C.责任内阁D.君权神授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8分)二、非选择题(共2题,第27题23分,第28题25分,共48分)27.(2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卷128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生,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5\n——《史学集刊》请回答:(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6分)三省的各自职能是什么?(3分)(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4分)材料二中作者对此有何看法?(4分)(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2分)28.(25分)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到罗马帝国时代……对民众来说,除敬拜顺服皇帝外,更重要的是顺从帝国的法律。按照法律,所有帝国公民在统一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材料二 它们于公元533年,根据查士丁尼的指令汇集成书。在它的“摘要”中说道:释放奴隶也列入列国通法。释放是从手中释放,即给予自由。……世人天生是自由的,没有天生的奴隶。——以上材料均摘自[荷]李伯庚《欧洲文化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适应罗马帝国时代的社会变化,罗马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说明“帝国公民在统一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社会作用。(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指的是哪部法学著作?“它”的问世有何重要意义?(5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所蕴含的法律精神,并指出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12分)宜昌市一中2022届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26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2345678910111213CBBCDDCCCBCDA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DBADCBABDDCDC二.材料解析题(27题23分,28题25分,共48分)27.(1)作用:相互分工提高行政效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6分)职能:尚书省掌管行政,下设六部。中书省和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审批。(3分)(2)措施: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4分)5\n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抵抗外族进攻时失败。(4分)(3)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4分)目的: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2分)28.(1)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帝国的统治。(8分)(2)《民法大全》。《民法大全》的问世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5分)(3)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生来是自由的。(4分)影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法典;(2分)对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产生了影响;成为资产阶级近代反封建、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对亚洲的日本、中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6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