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2一2期中考试卷高一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一分,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55分)1、.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此观点出现的社会背景是的A.国家推行“海禁”政策 B.农民封建地租的沉重C.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 D.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2、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是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而于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3、据古籍记载: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可灌溉,亦可排涝。此记载所涉农具出现于A.西汉 B.东汉 C.曹魏 D.唐朝4、.与图8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A.东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5、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6、中国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有①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②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③先进的灌溉工具的出现 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2\n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7、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世界上,我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A.稻和麦 B.玉米和甘薯 C.大麦和小麦 D.粟和稻8、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于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9、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反映的是A.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 B.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 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10、 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中A.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B.官营手工业主要供平民消费C.私营手工业主要自己消费 D.家庭手工业主要供民间消费11、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12、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13、.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C.唐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14、题面:有史学家指出:“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可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12\n①市场交易由官府直接监管②坊市界限被打破③纸币在商业活动中流④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15、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我国的A汉朝时期 B唐朝时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16、.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最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17、下列历史概念的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组是A.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 B.商品经济发展——官营手工业衰落C.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 D.重农抑商——闭关锁国18、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金融中心转移的顺序是A.阿姆斯特丹——佛罗伦萨——纽约——伦敦B.阿姆斯特丹——佛罗伦萨——伦敦——纽约C.佛罗伦萨——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D.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19、 “三百年前爆发了工业革命,摧毁了古老的社会,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制度,……把一切事物集中组织起来……”文中,它“把一切事物集中组织起来”的方式是指 A.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B.广泛建立资本主义制度C.逐步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20、19世纪后期西方某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画《英国章鱼:只吃黄金》,画中章鱼的触角从英国伸向了世界各大洲。下列对此说明正确的是 A.反映了英国极力推行武力扩张的政策 B.讽刺了英国人只喜欢黄金的贪婪欲望C.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对外的传播 D.揭示了世界市场与“世界工厂”的互动关系21、从世界发展的角度看,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最大价值是A.使人类首次进入美洲大陆 B.打破了美洲与世界隔绝的状态C.发现了美洲独有的农作物 D.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22、新航路开辟后,许多新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涌现。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可可,以及各种当时鲜为人知的蔬菜瓜果,如花生、向日葵、西红柿、辣椒、南瓜、菜豆、菠萝等,在16世纪中叶后,通过各种渠道传至旧大陆各地区。这说明在欧洲发生了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C.通货膨胀 D.商品危机12\n23、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的相对隔绝状态。但是有人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的“全球分裂”主要是指A.政治纷争加剧 B.军事对抗升级C.文化差异加大 D.贫富差距拉大24、新航路开辟被称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十件大事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下列说法史论对应正确的是A.文明交流之路——美洲文明被迫融入欧洲文明B.思想震撼之路——促使欧洲的文艺复兴兴起C.世界联系之路——打破了人类孤立隔绝状态D.殖民掠夺之路——促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5、美国总统奥巴马虽然早年在他的自传《我父亲的梦》中曾经表示自己的祖先与奴隶制无关。奥巴马不管怎么说,怎么漂白,永远漂不掉黑人奴隶后裔的血统,美国历史上不可避免地提到近代非洲黑人因奴隶贸易贩卖到美洲是事实。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A.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持续到二战后B.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国家是英国C.英国黑奴贸易的目的是为美洲的工厂提供劳动力D.黑奴贸易为欧洲带来大量的资本,造成非洲的落后26、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 A.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B.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C.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27、 “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来看,在18世纪末以前,技术发展相对独立和超前于自然科学理论,到19世纪自然科学理论开始超过技术并推动技术的发展,体现了科学对技术的作用加快了、加强了。”科学与技术的真正结合开始于A.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B.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C.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D.20世纪90年代28、某中学开展了名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的社会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下事实可以证明研究性学习的观点的是①艾克斯雨天穿着塑料雨衣 ②爱丽丝与鲁尼谈话不用面对面地进行 ③梅西从法国乘坐火车去德国 ④摩尔根家族开始投资石油工业,获利丰厚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29、下列图片体现的主题思想是12\nA.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世界 B.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崛起C.列强殖民扩张及其影响D.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兴起30、“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现,引发了发电机、电动机、电报、无线电的发明。”材料说明A.电气技术的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 B.科学理论的突破推动电气技术的发展C.电气技术发展是社会需要的结果 D.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已成为历史的必然31、、19世纪初,在一位名人的讣告中提及该名人的发明“他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他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坚实基础,将有助并补偿后代的劳动。”这位名人及其发明是A.瓦特——改良蒸汽机B.西门子——发电机C.爱迪生——电灯 D.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32、18世纪中后期,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主要是为了A.开辟到达东方的海上航路,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侵占殖民地,建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C.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D.摧毁中国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33、蒋梦麟在《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中回忆道:“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宁波A、百姓无所事事 B、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C、迷信活动盛行 D、纺织业是最大的工业34、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35、《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的茶叶、丝等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中国丝茶的质量提高 B.中国丝茶生产的迅速发展C.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自然经济的完全崩溃36、洋务运动“预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西方列强极力阻挠和破坏 B、创办的近代企业生产技术落后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D、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不幸战败37、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12\n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8、 “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A、面粉业与榨油业 B、烟草业也火柴业C、化工业与钢铁业 D、纺织业与面粉业39、下表反映了1918—1920年中国进口日本纱和印度纱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代日本纱印度纱1918.5—1919.470891392511919.5—1920.434177138906增减-36714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B.印度纱物美价廉 C.群众性反帝斗争开展 D.一战后日本经济萧条40、1932年“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两项光彩夺目的桂冠,落在了荣氏兄弟的头上。荣氏兄弟能够成为“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主要得益于A.政府的经济政策 B.国内的和平环境 C.优越的社会制度 D.提倡国货运动41、(原创)下列是对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评述,理解不正确的是A.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B.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C.在多重因素的阻力下,发展不顺利D.其命运的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决定的42、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这客观上反映出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外商企业、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C.清政府扶植沿海企 D.这些地方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43、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的现象,连国民政府也承认“印刷机不能生产出足够的钞票”。对此情景理解正确的是A.日本的经济侵略加剧了国民经济的崩溃B.形象地说明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失败C.这是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结果D.此情景是美国对华经济侵略的直接结果44、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12\n45、 “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是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产生于我国的A.1950年 B.1956年 C.1958年 D.1979年46、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是:A、片面强调公有制 B、不考虑生产力的客观水平C、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 D、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7、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48、电视剧《鸽子哨》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有:“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大会……”。歌词中的“大会”是A.中共七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九大 D.十三届二中全会49、、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A、纠正文革以来“左”倾教条主义 B、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打破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 D、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50、与人民公社体制相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改变了土地所有权 ②转变了经营方式 ③调整了分配方式 ④取消了粮食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A.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B.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52、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口头的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笑谈了。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 B.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结果C.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 D.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城市的结果12\n53、 中国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B.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D.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5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长江三角洲是属于这一个局中的A.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D.经济技术开发区55、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非选择题(45分)5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1:到1600年,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到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2:如同在别处一样,远东贸易涉及商品、贵金属和证券……每当货币因数量不足或流通不畅,不能立即结清贸易差额时,信贷便出力相助。……结果就不得不动用贵金属特别是欧洲人从美洲取得的白银,白银因而成了打开这些贸易大门的“咒语”。——(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材料3:从远古直到1971年,每种主要货币都直接地与一种商品(金或银)相联系。——(美)米尔顿·弗里德曼(1)白银流入,直接促进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主要影响。(2分)(2)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荷兰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的主要原因。(4分)(3)有学者认为,在全球史中“东方衰落”先于“西方崛起”。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4分)5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2倍,1913年,西方各主要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一点。19世纪90年代的价格一般比1873年低40%,其中钢和钢轨的价格下跌最为严重,欧洲的钢轨价格在1872—1881年间降低了60%,美国钢轨在1896年的销售价格仅为1875年的1/10稍多一点。12\n——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行业1895年1899年发展速度(1895=100)棉纺织业华商纱厂纱锭数(枚)1465369564474.7机制面粉业华商厂产量(万包)20476766330.5缫丝业华商厂出口量(担)30394175137.4沿海地区丝车数(台)3856945278117.4内地丝车数(台)794329270368.5卷烟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85154181.2火柴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126241191.3水泥业华商厂产量(吨)68190279.4机械采煤业华商厂产量(吨)89145162.3——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材料三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征产生的历史原因。(6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8分)58、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12\n(1)概述“一五”计划强调“工业增速”“超额完成”的背景。(4分)(2)结合史实分析“大跃进”与“大倒退”之间的必然联系。(4分)(3)“十二五”规划与“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相比,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有何变化?(2分)12\n2022-2022高一期末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B3、C4、C5、C6、B7、D8、C9、C10、A11、A12、A 13、C14、C 15、C16、C17、C 18、D19、C 20、D 21、B 22、A 23、D 24、C 25、D 26、B 27、B 28、D 29、A30、B31、A 32、C33、B34、D35、C36、C 37、D 38、D 39、C40、A41、B42、D43、C 44、A45、C46、B47、C 48、B 49、B 50、C51、B52、B53、C54、B55、C:二、综合题5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答案:(1)(2分):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发展。(2)主要原因(4分):重视发展海外贸易;发展金融信贷,促进商业流通;造船业发达;组建商业公司(东印度公司),规范商业行为;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3)看法(4分):第一种看法: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科技逐渐落伍,中国盛极而衰。此时,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民主制逐渐确立、资本主义发展、近代科技产生和发展,西方崛起。第二种看法:明清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与英国的大量贸易顺差,不难看出,在西方崛起时中国并未衰落。第三种看法:全球史中不同部分的“衰落”和“崛起”都是相对的现象,是由整体内部深层次合力的变化决定的,不能孤立地进行表面的比较。16世纪以来社会变革带来的“整体崛起”导致了全球失衡,促成了作为其中一部分的“西方崛起”。5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答案 (1)特征:①世界贸易扩大,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紧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②西方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强;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世界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出现了产品过剩,商品价格和利润下降;④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重工业发展迅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加剧。(每点2分,任意4点即可)(8分)(2)特征:①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②企业由沿海开始向内地扩展;③棉纺织、缫丝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采矿等重工业开始得到发展。(3分,每点1分)12\n原因:①“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及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②《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对华侵略深入中国内地;③世界市场形成,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6分,每点2分)(3)影响:①世界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加速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②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③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了落后地区的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观念,推进了落后地区的近代化进程;④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8分)58、(10分)答案:(1)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基础差,底子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美苏冷战。(4分)(2)“大跃进”造成“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破坏;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4分)(3)从单纯重视经济增长到既重视经济增长又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视发展方式、强调科学发展。(2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