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六中2022—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时间:2022/11/2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2.请将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1.“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材料反映这一时期的中国( )A.“礼崩乐坏”现象日趋严重B.官学开始被私学取代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D.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2、《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3、“传以诚,可立人;传以信,能齐家;传以仁,堪治国”是某制酒公司的经营理念。下列与其核心理念相一致的是( )A.“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C.“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D.“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4、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5、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6.编于唐初的《百行章》写道:“人虽有貌,不学无以成人。但是百行之源,凭学而立,禄亦在其中矣……温故知新,可以师矣。若不广学,安能知也?未游边远,宁知四海之宽?不涉丘门,岂知孝者为重乎?”该材料无法体现( )A.孔子教育主张的影响B.儒家伦理的观念C.“学而优则仕”的思想D.理学思想的熏陶7、“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8.在宋代新儒学的思想家们看来,父权之“理”与山峦之“理”在哲学本体(生命的规则或现实的规则)上是完全相同的。照此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10\n①“理”生万物②“理”囊括天人关系③“理”和礼无关④“理”应回避现实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9.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A.时代背景的复杂性B.思想内容的辩证性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10、黄宗羲说“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数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时顾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A.体现了“工商立国”的思想 B.反映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C.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D.肯定了商人的作用11、“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 )A.人们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B.历史记述不必涉及繁琐的历史细节C.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以致用D.《资治通鉴》的史研究价值不高12、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13、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14.《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15.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一度形成“东学西渐”的局面,对西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该局面出现在(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16、法国作家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以下对雨果观点解读最准确的是( )10\nA.否定了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C.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D.雨果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17、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18、《贞观长歌》是我国当代著名电视剧,塑造了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开国功臣魏征、房玄龄等杰出人物形象。下列有关虚拟景象,有可能出现在该电视剧中的是( )A.唐太宗聚精会神阅读《西游记》B.御书房里悬挂着《清明上河图》C.宰相房玄龄用楷书撰写政事奏折D.魏征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19.一位著名的绘画史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他所说的“古”与“近”分别指的是( )A.秦、唐B.秦、元C.唐、宋D.明、清20、图l是某电影的宣传海报。下列对国粹京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B.通过该电影可了解到京剧“旦角”的知识C.该电影可做为研究京剧艺术的可靠史料D.在乾隆年间,徽剧与汉剧合流,京剧出现21.胡适说:“民间的小儿女,村夫农妇,痴男怨女……都是文学上的新形式与新风格的创造者,这是文学史的通例。”下列作品最符合这一“通例”的是( )A.《国风》B.《离骚》C.《红楼梦》D.《狂人日记》22、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 )A.《春秋》B.《孟子》C.《老子》D.《离骚》23.明万历年间,福建建阳双峰堂刊刻、贩售的话本小说《水浒志传评林》插图多达1216幅。由此推断,该书定位的读者群体最有可能是( )A.文化层次较低的市民B.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C.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D.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2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10\n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25、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26.近代中国一位思想家曾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反对君主制C.与有的西方启蒙思想家主张类似D.带有浓厚的民主色彩27.1896年李鸿章访同英国时,称赞“若培根之善格物理,若显根思皮儿(莎士比亚)之善为诗文,若施本思(斯宾塞)、若达文(达尔文)、若赫胥黎,则又皆文学、性理、格致选也,……国于是强,民于是富。”这反映了他( )A.主张民主共和B.已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C.反对尊孔复古D.对西学的认识已超越器物的层次28、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9.鲁迅曾说:“孔夫子到死了以后……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下列史实最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A.朱熹撰写《四书集注》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运动C.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D.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30.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B.《民报》、《天演论》C.《天演论》、《时务报》D.《海国图志》、《天演论》31、“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的这句话表明()A.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C.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D.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0\n32、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合理的观点是()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33、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A.“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B.“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3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②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要求③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④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5、“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热词应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C.“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6、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互竞争中发展C.“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D.伟大人物对历史前进有巨大推动作用37、“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这里“客观要求”指的是( )A.发展科技文化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D.实现“科教兴国”战略38、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10\n39、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1965年学校数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1965年在校学生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434所1.1倍67.4万人3.3倍中等学校80993所14.1倍1432万人6.9倍小学1681000所4.9倍11626.9万人3.9倍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D.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40、“文革”期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②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③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④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⑤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A.①③②④⑤B.③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②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41小题13分,第42小题14分,第43题13分)41、(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三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10\n。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依据材料一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6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3分)4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中体西用”的内涵。它曾被中国哪个政治派别自上而下地加以推行?(3分)材料二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万国报馆,议论沸腾,成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维新的主要措施,并分析他上书清帝的意图。(4分)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政治主张。并据材料二、三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共同点。(3分)材料四10\n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的改革运动、革命运动。……那些安坐旧营的士子之所以能转变成改革者、革命者,都有赖于向西方学习,对西学进行一番加工和再创造。与中国文化相汇通,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也是西学,在新文化运动深入中广泛传播,特别是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在中国开拓了阵地。——杨荣《论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请列举新中国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两个突出成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认识。(4分)43.(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古今亦然。材料一(1)图4“秦统一后的文字”属于哪种书体?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文字何种发展趋势?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3分)材料二北宋末、南宋时期的知识分子所表现的爱国情怀随着时局的演变愈来愈激切。靖康之变后,知识者发出的悲愤之声成了南宋一百五十多年的文学的主基调,也是汉、唐文学没有的现象。——凤凰网历史综合《理学为南宋凝聚人心增强社会成员的自律性》(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从朱熹、辛弃疾和李清照三人中任举两例说明这一“主基调”和时局的关系。(4分)材料三右图为:(清)曹雪芹《红楼梦》插图(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红楼梦》这一作品问世的社会背景有哪些?(3分)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65年)文艺作品创作简表文学作品《红岩》、《红日》、《保卫延安》、《谁是最可爱的入》、《雷锋之歌》、《创业史》等电影《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李双双》等戏剧《龙须沟》、《茶馆》、《关汉卿》等其它剧种《东方红》、《江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等——摘编自百度百科10\n(4)据材料四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3分)厦门六中2022—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ACBDADBAB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AADCCBCC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DADABDBBA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CAADBCADAB二、非选择题(本题有3小题,共40分)。41、(13分)(1)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分)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2)共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6分)(3)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3分)42.(14分)(1)内涵: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为根本,以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知识为辅助。(2分)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1分)(2)措施:主张开国会、定宪法,三权分立,实行君主立宪(君民共治)。(2分)意图:挽救民族危亡,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使中国富强。(2分)(3)主张: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1分)共同点: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思想。(2分)(4)成果: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毛泽东思想。(2分)认识: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近代国人向西方的学习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向西方的学习应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情。(2分,答两点即可)43.(13分)10\n(1)小篆。(1分)由不规范(一字多形)到规范、统一。(1分)由分裂割据走向大一统。(1分)(2)宋朝边患叠起、弊政丛生,朱熹强调重品德、气节、自律,士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国运式微、山河破碎,辛弃疾的词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慷慨悲壮的个性风格;李清照的词则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和低迷感伤。(4分,举两例即可)(3)主要背景: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壮大;君主专制空前加强。(3分)(4)特点:百花齐放(种类众多)、热情讴歌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1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背景: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民众高昂的生产和建设激情;两大阵营对峙,美国敌视新中国等。(2分,答2点即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