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24.西周存在了275年。前期内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10任天子周厉王时才发生“国人暴动”。西周基本稳定了200余年,这主要是因为A.诸侯国严格履行对周王的义务B.周王通过分封直接控制地方C.西周奴隶制政治制度趋于成熟D.西周平民民主意识逐渐增强25.老子反对以德治国,也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但老子的治国方案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这说明老子A.思想主张与治国方案背道而驰B.有辩证法和方法论的哲学思维C.在治理国家上融合了法家思想D.反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主张26.下表记录了宋人割麦移稻的情景。时间地区作者诗文题目出处五月苏州范成大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夏日田园杂兴《石湖居士诗集》卷11四至五月抚州黄震收麦在四月,种禾在五月。咸淳八年中秋劝种麦文《黄氏日抄》卷78六月金陵杨万里九郡报来都雨足,插秧收麦喜村村。夏日杂兴《诚斋集》卷31据上表可以推知,南宋时期A.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B.国家统一促进经济交流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D.江南地区粮食产量提高27.明清以来,民间修谱之风颇为盛行,甚至出现专门替人伪造家谱的“谱匠”。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作为自己的先祖。这类行为A.意在维护门阀等级制度B.冲击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C.表明门第观念根深蒂固D.是传承家风敬宗睦族的需要28.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1000文左右,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1600文。按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因而劳动人民实际要多交60%的赋税。这说明当时中国A.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B.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C.对外贸易居于优势地位D.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29.武昌起义后,一些先进女性或组织女子北伐队,直接参加革命战争;或组织女子医疗队,参与战场救护工作;或组织女子后援会,为革命军队募捐筹饷;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参加各种革命活动的妇女,有姓名可查者有380多人,其中有54人加入了同盟会。这种现象说明A.女性获得同等参政权利B.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民主革命推动思想解放D.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崩溃30.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里曾说:“候选名单公布以后,每个乡村都热烈地参加讨论,有的批评某人对革命不积极,某人曾经反对过革命,某人曾经贪污过,某人曾经是流氓,某人曾吸食鸦片,等等;有的选民则公开涂掉其名字。”这说明A.“三三制”原则得到落实B.革命根据地初步试行村民自治C.国民革命推动了农民运动D.革命政权的民主建设成效显著31.下表为1949—1952年中国经济建设支出和国防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数据。时间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国防支出占比/%1949—1950年25.541.11950—1951年28.743.11951—1952年42.633.6表格反映出A.社会制度的过渡B.国家主要任务逐步转变C.经济体制的转型D.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2.公元前5世纪末以前,雅典政治家的影响力主要依赖于亲属或朋友,从伯利克里时代开始,则主要依赖于他们在公民大会上有说服力。发生这一变化的关键原因是,A.人文思潮兴起B.平民社会地位提高C.政治体制改进D.工商业奴隶主崛起33.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在把牛顿的方法移植到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时,将科学与人类的道德联系起来,但却造成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如孔多塞把科学看作是社会合理化和人类精神不断完善的推动力量,卢梭则将科学看成是人类在道德上堕落的主要原因。这表明A.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思想的启蒙B.经典力学引发了“物理学危机”C.阶级立场差异必然造成不同的认识D.科技进步很难与道德完全统一34.1921年,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铅笔厂,用美国的计件工资制度来管理生产,第一年产值就达到250万美元。几年后,铅笔厂的产品不仅满足了苏联的市场需要,还把20%的产品出口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苏俄放弃了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B.苏俄新经济政策激发市场活力C.美国人为应对经济危机开拓海外市场D.美苏两国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35.有学者将美、墨、加三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1992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016年)、美墨加协定(USMCA,2020年)的负面清单承诺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比较。由图可知(注:负面清单即对外资准入的范围和领域加以限制)A.北美地区经济集团化受挫B.加拿大对外资的态度越来越开放C.美国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D.墨西哥对外资持更加谨慎的态度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节选)项目时期宋辽金元明清统计年代(年)110016001800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7.210.512.8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928581粮食亩产量(市斤)140—180255—270300—330全国人口(万人)约12000约20000约30000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950790670——据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材料二1953年,我国对粮食实行国家“统购统销”。1954年,国家征收粮食309.8亿斤,收购569.73亿斤,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1.98%,粮食库存量增加了51%有效缓解了粮食问题。同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粮食增产信贷法令”,发放信贷120亿美元。在消除贸易壁垒的历史趋势下,美国大幅降低粮食出口税,实行国家补贴以刺激农业生产。到1957年,美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72%,主要出口日本、韩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据周立《美国的粮食政治与粮食武器》等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出发,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国务院《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1100~1800年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美粮食政策存在差异的原因。(1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7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马克思,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列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革命导师、理论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思想家,著述收录进《列宁全集》。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著述邓小平,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收录进《毛泽东选集》。政治家,著述收录进《邓小平文选》。——据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有诸多伟大精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这些革命家身上的一种共同精神,并予以阐释。(要求:共同精神表述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明朝地方管理制度在沿用元代行省制的基础上,将全国分为十三行省和南北两直隶。明代在各省设置三司:以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简称都司;以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简称藩司;以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狱和监察,简称臬司,三司互不统辖,分别对中央负责。为了统辖事权,克服三司互相抵牾之弊,明代中后期开始向各省派遣巡抚,统管一方事务。随着巡抚的固定化,藩臬二司逐渐成为巡抚的下属机构。另外,明代还在部分地区派遣过总督,以协调各省和各镇的军事行动。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明朝设置了军政合一的边疆管理机构以及土司制、都司制等不同形式的机构。此后,明朝在西南地区进行了改土归流。——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简析明朝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改革地方管理制度的意义。(7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随着冷战的发展,整个世界也正在发生着一些极为深刻的变化。西欧各国随着经济上的迅速复苏和政治自信心不断增强,越来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以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为基础,从经济上的欧洲煤钢联营入手,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日本由于其经济的“起飞”而导致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加剧,要求建立日美对等关系的呼声高涨。1960年,美日签订《新日美安全条约》,恢复了日本的部分主权。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终于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原子武器的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点。随后产生的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它们对两极格局造成冲击。20世纪70年代后,美苏继续冷战,但多个力量中心仍在发展。——据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70年代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演变对中国的影响。(8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本着解决急需、着眼未来的原则,把自己的社会福利思想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让全体人民更多地分享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与发展的成果,共享幸福美好生活。宋庆龄站在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高度,把社会福利与救济事业和重大社会问题相结合,把社会福利与救济事业和未来国家发展建设相结合,为中国的社会福利与救济事业引入了新理念,进而提升了中国救济福利事业的层次,并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会,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和联系五大洲人民友谊的纽带。宋庆龄以其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威望,被誉为“中国的良心”,开创了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事业。——据沈海平《宋庆龄在中国救济福利领域的贡献与作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庆龄如何开创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事业。(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意义。(7分)高三第五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题号242526272829303132333435答案CBDCACDBCABD41.(25分)(1)特征: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较大,但呈递减趋势;亩产量稳步提升;人均粮食占有量因人口增加而逐渐下降。(任意3点6分)(2)原因:中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工业化建设发展的需要;西方经济封锁。(6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确立与推动;实施冷战的需要。(6分)(3)评价: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推动了中国粮食生产,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任意3点7分)42.(12分),示例共同精神:无产阶级革命家具有理论创新精神。(2分)阐释: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指明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列宁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思想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把马列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引导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8分)总之,无产阶级革命家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解放思想,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指引着社会主义运动的方向,推动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2分)45.(15分)(1)特点:注重制度传承,沿袭行省制和土司制;突出制度创新,增设三司、巡抚、总督,实行改土归流等;强化中央权力,三司互不统辖,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因地制宜,区别内地和少数民族居住区。(8分)(2)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7分)46.(15分)(1)因素:西欧联合、日本崛起,冲击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第三世界兴起、中国振兴,冲击两极格局;美国、苏联实力相对削弱,动摇两极格局的基础。(7分)(2)影响:美苏争霸,苏联处于攻势,中苏关系继续恶化;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有利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美国处于守势,有利于中美关系正常化;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8分)47.(15分)(1)说明: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立足全体人民,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把社会福利提升到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高度;推动福利机构成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纽带。(8分)(2)意义:有利于巩固人民政权,稳定社会,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树立中国形象,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福利事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任意3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