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历史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专题16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2013高考预测】1.再现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典型事件,再现历史阶段特征2.结合热点问题从新的视角考查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3.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扩大与亚非拉的经济合作的角度命题考查【难点突破】难点一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扩大与亚非拉的经济台作1.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在苏联遭受重大挫折。它所提供的教训和启示有()①发展生产力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②加强党的建设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③巩固国家统一要和加强民族团结相结合④发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要与防止“和平演变”相结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面对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是()A.全面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东盟与中、日、韩(10+3)、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多次成功举办体现了()23\n①世界经济国际化、一体化趋势加强②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④有利于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⑧④D.①②③④【解析】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③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答案】B4.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国家在全球化中充当了重要角色的最主要表现是()A.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B.亚洲经济实现腾飞,成为国际重要经济力量C.部分亚洲国家实现工业化D.结成亚洲范围的地区经济集团并发挥积极作用5、国家主席胡锦涛开始了对拉美四国的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首次访问拉美。材料一:西班牙禁止殖民地从事有损于宗主国农业利益的生产活动,比如禁止殖民地栽培葡萄、橄榄、亚麻和养蚕。对于宗主国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暴利的热带和亚热带农作物,比如种植甘蔗,鼓励其发展,造成拉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特点的经济。独立战争之后诞生了不少民族国家,但已经定型的初级产品出口为支柱的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改变。19世纪中叶,初级产品,如哥伦比亚的烟草,古巴的蔗糖,巴西的咖啡,委内瑞拉的可可等主宰了拉美出口部门,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学家的研究认为,初级产品的出口不足以使一个国家走上经济发展的道路。材料二:咖啡原产地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18世纪20年代由荷兰人传到了拉美地区。时至今日,种植咖啡已成为拉美的传统。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啡出口量为世界咖啡贸易总量的30%。因拉美生产的咖啡质优价廉,瑞士雀巢、美国宝洁和卡夫等欧美经营咖啡饮品的大跨国公司,将这里作为其主要原料供应地。目前世界咖啡最大的消费地区是美国,其次是欧盟。23\n材料三:中国与拉关贸易不断增长,近三年,每年增幅都在50%左右。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纺织、轻工、家电等,进口则以农矿、能源类产品为主。胡锦涛主席在这次访问中发表演说:“中拉虽相距遥远,但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我们在争取民族解放、捍卫国家独立、建设自己国家的事业中有着相似的经历。这使我们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有着相通的感受和共同的语言,使我们成为‘万里尚为邻’的好朋友。”(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殖民统治者对拉美的经济政策及其对拉美经济发展的影响。(2)咖啡的生产及咖啡文化进入拉美属于文化的扩散方式。分析拉美的咖啡生产在欧美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谈谈中国为什么与拉美能成为“万里尚为邻”的好朋友?(3)国际关系是由国家力量和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国和拉美在政治上相似的历史经历、经济上的互补性促使双方合作,成为好朋友。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拉美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发展与拉美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是我国积极履行对外职能的结果。23\n【特别提醒】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必须扩大与亚非拉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合作,从而使双方都获得更多进入对方市场的机遇、更充分地享受到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的好处,做这类题时,应多从双方互惠、双赢上考虑。【易错点点睛】易错点l再现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典型事件,再现历史阶段特征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A.是在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基础上直接建立的B.推动了第一国际的建立C.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历史舞台D.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2.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相比,相同点是()A.农民或封建王公掌握领导权B.民族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C.以反侵略反封建为革命任务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正确解答】C3.20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不同于19世纪中期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表现在()①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领导权②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③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④斗争遭到了殖民当局的镇压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23\n4.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十月革命()A.是在工人阶段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中取得胜利的B.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C.中止了帝国主义大战D.推动了第三国际的建立【特别提醒】关于民族解放运动:(1)掌握民族解放运动各个时期的阶段特征;特别是比较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觉醒的特点:具体分析、比较印度历次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斗争特点。(2)注意殖民地半殖民地生产力发展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注意列强侵略的变化与殖民体系的形成、瓦解。(3)注意把历史上的民族解放运动与当前一些地区的矛盾冲突联系起来,如把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与当前印巴冲突联系起来、殖民主义与中东问题等。关于社会主义运动:(1)明确国际共产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而产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掌握各个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阶段特征及其原因。(3)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4)掌握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联)的历史沿革,主要政策、制度。归纳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曲折,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变式训练】1下列关于18、19世纪拉丁美洲政治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大部分地区成为英、法两国的殖民地B.墨西哥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C.圣马丁率领军队彻底击溃西班牙殖民军D.大多数国家独立后建立了共和国23\n2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历史背景不包括()A.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B.民族资本主义广泛兴起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或正在形成D.工业革命已经完成3《四月提纲》提出()A.把大型企业全部收归国有B.推翻沙皇专制政权C.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D.立刻开始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4苏联解体说明了()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B.“苏联模式”的失败C.十月革命的失败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4.B解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的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5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得以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的主要国际因素是()A.美苏争霸处于僵持阶段B.中美和中日关系的缓和C.第三世界的兴起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3\n易错点2结合热点问题从新的视角考查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1.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A.采取余粮收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2.卷Ⅱ)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先后建立过多个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每个组织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首次被突破的背景下成立的是()A.国际工人协会B.第二国际C.第三国际D.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正确解答】C3.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B.提出了具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4.巴黎公社和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中,相同的是()23\nA.实行土地改革B.取消一切商品贸易C.以革命武装代替旧军队D.给予国内各民族平等权利【特别提醒】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首先要从总体上抓住苏联的改革、东欧的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概况。其次要突破两个难点:一是从总体上把握这些国家改革的总特点:力图改变旧体制的弊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但除中国外,均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的弊端;二是分析苏联、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应从苏联的控制和干涉这个因素分析,还要将其放到二战后美苏冷战、争霸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变式训练】1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义属于()A.突发性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B.自觉性的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C.有纲领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D.有准备的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2从世界历史看,社会主义第一次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并实现巨大飞跃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第一国际成立B.法国巴黎公社起义C.俄国十月革命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3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下列最能体现这一“结合”内容的是()23\nA.废除实物配给制B.允许自由贸易C.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实行工资级别制4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共产党领导一切,党政不分,党直接发布命令②苏维埃是名副其实的人民政权的权力机构③领导人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④个人专制独裁,毫无民主法制可言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4.B解析:所谓“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时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和领导人,以党代政,苏维埃不能真正发挥人民政权的作用,据此排除②。另外,④表述过分,应该是个人专断盛行,缺乏民主,民主法制遭到践踏。5针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邓小平曾在1992年南巡时说过下面一段话: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的复辟和倒退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了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请回答:(1)“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试结合英国或法国史实证明这一观点。(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分析造成曲折的原因。(3)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文革”中也曾经历过严重的曲折,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邓小平作了哪些方面的努力?23\n【2013高考突破】1、近代史的早期,民族解放运动的重心在美洲。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最早发生在()A.海地B.巴西C.墨西哥D.美国1.D解析:四国中,北美独立战争发生最早。2北美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革命后,现代化的道路差异悬殊,导致这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A.宗主国的殖民统治B.革命斗争形式C.革命领导力量D.经济发展状况2.D解析:独立前的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较发达,而独立前的拉美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从而导致两地区独立运动的领导阶级、革命结果出现差异。31905—1908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与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A.范围席卷全国B.采用武装斗争方式C.提出了民权和独立的要求D.工人阶级参加了斗争4、19世纪晚期,在非洲反帝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维护了A.埃及B埃塞俄比亚C.苏丹D.阿尔及利亚4、B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能力,埃塞俄比亚是近代非洲唯一保持了民族独立的国家。5、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侵略妨碍了亚洲各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其原因不包括()A.与各国封建势力加紧勾结,维持反动统治B.商品倾销破坏了亚洲各国传统的经济结构C.压制了新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加紧侵略,使各国进一步殖民地半殖民地化5.B解析:注意“破坏亚洲传统经济结构”在客观上有利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与“亚洲的觉醒”时期其他各国的.斗争相比,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最突出的特点在于()A.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B.进行武装斗争23\nC.提出了较完整的纲领D.建立了共和国720世纪30年代,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突出特点是()A.反对帝国主义B.反对殖民主义C.反对法西斯侵略D.反对霸权主义.7.C解析: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崛起,首先在亚非点燃了侵略战火,因此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突出任务是反对法西斯的侵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此回答8~11题。8、马克思主义是在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这些成果中有()①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②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③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④达尔文的进化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A解析: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出现晚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应排除。9巴黎公社起义在客观上体现了《共产党宣言》中()A.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的理论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理论C.将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的理论D.资本主义所有制已经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10、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10.A解析:B、C两项属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应排除;D项针对列宁的提法不确切,也应排除。1123\n有人说,布尔什维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这种“新型”是指()A.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B.以暴力革命为斗争手段C.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D.以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的革命实践。据此回答12~14题。12列宁说:工C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B.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的十月革命C.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D.十月革命的爆发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12.C解析:注意题干的假设语气,列宁强调了一战对加速俄国革命爆发的作用。13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结果却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具体表现在()A.推翻了极端专制的政权B.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C.无产阶级直接掌握了政府权力D.工人阶级拥有革命武装力量14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曾设想俄国二月革命后,社会主义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后来却“走上了非和平的道路”。这主要是由于()A.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B.七月流血事件发生C.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武装起义D.外国武装干涉23\n14.B解析:七月流血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和平夺权的条件已不具备。十月革命胜利后到二战以前,苏联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大挫折。据此回答15~18题。15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经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说明列宁认为()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15.C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运用资本主义管理方式促使经济发展。16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是()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B.明确了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D.确立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17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遭到失败的共同原因是()A.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B.没有解决经济体制上的问题C.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18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①体制上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②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③23\n国内民族关系没有得到正确处理④坚持僵化的意识形态理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二战后,实现民族独立的亚洲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引起世界瞩目。据此回答19~20。19、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新加坡和西亚产油国在经济发展上都()A.面临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的问题B.调整经济结构,参与国际竞争C.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积累起丰裕的国家财富D.注重吸收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19.B解析:A项只符合新加坡;C项只符合西亚产油国;D项符合韩、新两国。20印度自独立以来,努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不包括()A.建立起较齐全的工业体系B.基本实现粮食自给C.科学技术发展取得显著成果D.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世界领先20.D解析:印度领先世界的是软件开发业。21.图片是历史事件的鲜活体现,对右图《1921年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农民向列宁汇报前线战况B.农民向列宁倾诉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不满C.列宁倾听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建议D.列宁听取农民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看法【解析】B1921年国内战争已结束,排除A项;C、D两项中的农业集体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排除C、D两项;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正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23\n22.英国作家约翰·斯特雷奇在其1933年的新书《力量的竞争》中说道:“从资本主义世界来到社会主义世界好比得到重生。”他的结论的根据是A.资本主义即将灭亡B.社会主义是天堂C.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没有自由D.苏联经济未受经济危机影响且发展迅速【解析】D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而同一时期的苏联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因而未受经济危机影响且发展迅速,D项符合题意。2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这表明列宁主张A.建立农民阶级革命政权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彻底废除沙皇专制制度D.建立各阶级政治协商制度2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25.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C.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23\n26.1921年3月俄共(布)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这表明苏俄将A.征收所有余粮 B.废除各种农业税C.允许商品买卖 D.取消自由贸易27.某同学在书店看到一本《赫鲁晓夫下台内幕》,如果你是该书的推销员,用一句话概括当年赫鲁晓夫下台的直接原因,应是A.专断的作风在党内引起了严重不满B.玉米运动的失败引起了农民的广泛不满C.批判斯大林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反感D.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2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A.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B.重点在农业方面23\nC.实施了“加速发展战略”D.实行轻重工业均衡发展战略【解析】A从材料中的“试图作表面的改革”“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A项符合题意。29..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30.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据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固定粮食税B.实行工业国有化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D.允许自由贸易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材料二: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较细致地加以研究。——1858年10月8日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材料三: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1848一1852》一书所作的导言23\n材料四: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目前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列宁《四月提纲》请回答:(1)材料一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原因何在?(2)材料二、三中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依据材料说明理由。(3)材料四中列宁主张怎样夺权?实际上怎样夺权?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4)从恩格斯的修正和列宁的变化中,你得出哪些认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印度,英国进行了四次侵略迈索尔的战争、三次侵略马拉特的战争,占领了南部和中部印度。……仅侵吞孟加拉国库一项,就给东印度公司带来3700多万英镑的收入。……鸦片战争(占公司收入1/7)和向当地商人出卖豁免国内关税的执照,也是公司一笔发大财的买卖。……(东印度公司)在1765—1766年征收孟加拉的地税为147万英镑,1775—1776年增加到281.8万英镑。……1814—1835年印度输入英国的棉布从125万匹跌到了30多万匹。同一时期内。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织品由不足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以上。……往日工业发达和人口稠密的城市,如达卡遭到了毁灭性破坏,人数从1827年的15万锐减到3万,失业的手工业者因找不到工作而挣扎在死亡线上。——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册材料二:1793年,印度总督康华礼在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等省实行“固定柴明达尔制”,废除了农村公社成员对土地的共有权,把包税人(柴明达尔)变为私有地主。柴明达尔以1790年的征税额为不变的“固定”数额,但须将其地税收九成上缴公司。23\n——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册材料三: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在印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其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竞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材料四:甘地认为:“使印度贫困的,那是机器。”“机器……代表一种大罪恶。…‘印度的仇乱,……是西方的物质文明!”——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材料五:(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舍经济。他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舍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从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侵略印度的主要方式。(2)根据材料三归纳英国在印度的主要罪行。为什么说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却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的论述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3)甘地的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材料和历史事实简要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23\n33.概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并指出三者实施的成效。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解析:此题将中外不同时期的三种政策放在一起作比较,要求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好比项。由于三者都是“政策”,可以从实施政策的背景、目的及政策的内容、实质和实施的效果等方面去进行考虑。其次,要注意剖析材料要从大处着眼,力求反映事件的本质,千万不要在某些表面现象上着墨。再次,行文要力求简明扼要,不要展开论述,否则会冗长杂乱。三项政策实施的成效,可依据教材概述。结论可据自己的认识,但必须坚持论从史出。23\n34.下图为20世纪后半期亚洲经济的发展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下图,指出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2)亚洲一些国家是如何把握机遇,发展本国经济的?(3)经济全球化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试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经历说明之。23\n35.革命道路与工业化道路。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俄国发起攻占冬宫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2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走这条路的结果如何?(2分)材料二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因此,苏联在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23\n——中国大百科在线(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工业化的核心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教材知识,简评苏联的工业化道路。(6分)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