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内容:第二课时(总第12课时)复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读懂浅易的文言文。2、阅读时能准确理解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正确翻译文言句子。3、把握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和特点,整体感知文章的主题。导学活动(以达成复习目标作为贯穿全课活动的一根“红线”,从助你补缺、给你定标、请你点击、引你运用、为你指点、推你提升等6个环节去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古今异义词明察秋毫危儿女去委不顾亡是尝或文理书稍稍走股但博士中间虽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地方如此许东西会意等汤假去国豪杰会计谢闻每猖蹶所以顾卑鄙感激痛恨开张秋布衣涕亲戚钟牺牲鄙狱可以修2、词类活用1、鞭数十2、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4、不能名其一处5、置所罾鱼腹中6、吾妻之美我者7、一鼓作气8、凄神寒骨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0、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1、温故而知新12、其一犬坐于前13、失期,法皆斩14、朝服衣冠15、苦其心志,劳其筋骨16、虽乘奔御风二、解释重点字词:1、尝与人佣耕()()2、之垄上()3、怅恨久之()()4、苟富贵()5、太息曰()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7、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8、屯大泽乡()9、皆次当行()10、会天大雨()11、度已失期()12、法皆斩()13、举大计()14、死国可乎()15、不当立()16、以数谏故()()17、楚人怜之()18、或以为死()19、诚以吾众()20、为天下唱()21、念鬼()22、先威众耳()23、乃丹书帛()24、陈胜王()25、罾鱼腹中()26、固已怪之()()27、又间令()28、夜篝火()29、指目陈胜()30、忿恚尉()31、尉果笞广()12\n32、借第令毋斩()33、宁有种乎()34、从民欲也()()35、为坛而盟()()36、徇蕲以东()37、比至陈()38、与皆来会计事()39、被坚执锐()40、楚国之社稷()41、刑其长吏()42、号令召三老、豪杰()()三、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发闾左適戍渔阳()(2)为天下唱() (3)固以怪之矣 ()(4)被坚执锐()会 会天大雨皆来会计事 道 道不通伐无道 等 等死,死国可乎公等遇雨 数 扶苏以数谏故数言欲亡 故 扶苏以数谏故广故数言欲亡 将 上使外将兵项燕为楚将陈胜自立为将军 然 吴广以为然然足下卜之鬼乎 指 卜者知其指意皆指目陈胜 书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得鱼腹中书 所 置人所罾鱼腹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令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令辱之 召令徒属陈守令皆不在 与 尝与人佣耕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杀之 上 辍耕之垄上上使外将兵 应 佣者笑而应曰宜多应者 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当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不当立当此时 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乃行卜行收兵 以 扶苏以数谏故或以为死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激怒其众 欲 广故数言欲亡从民欲也 号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为张楚为 若为佣耕为天下唱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异”:“质”:“章”:“啮”:“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得”:“腊”:“悲”: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聚”:“募”:“当”: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专”:“嗣”:“数”:“戚”: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汪然”:“涕”:“斯”: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而乡邻之生日蹙。12\n“向”:“病”:“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殚”:“竭”:“犯”:“往往”: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东西”:“隳突”“虽”: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恂恂”:“弛然”:“谨”:“时”: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齿”:“熙熙”: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苛政”:“于”:“乎”: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孰”:“俟”:为 甚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①“貌若甚戚者”。②“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②“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故为之说”。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已 赋①“可以已大风”。①“岁赋其二”。②“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②“孰知赋敛之毒……”疠 入①“可以已……瘘、疠”。①“当其租入”。②“呼嘘毒疠”。②“竭其庐之入”。 岁 若①“岁赋其二”。①“貌若甚戚者”。②“积于今六十岁矣”。 ②“若毒之乎?”生 食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而乡邻之生日蹙”。②“谨食之”。毒观 ①“若毒之乎?”①“今以蒋氏观之”。②“呼嘘毒疠”。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③“孰知赋敛之毒……”焉 乎①“永之人争奔走焉”。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时而献焉”。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今其室十无一焉”。③“叫嚣乎东西”。 以于①“以啮人,无御之者”。①“吾祖死于是”。②“太医以王命聚之”。②“余将告于莅事者”。③“而吾以捕蛇独存”。③“积于今六十岁矣”。12\n④“今以蒋氏观之”。④“苛政猛于虎也”。⑤“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而之①黑质而白章①“悍吏之来吾乡”。②得而腊之以为饵②“问之,则曰”③哀而生之乎③“永之人争奔走焉”④而乡邻之生日蹙④“君将哀而生之乎”⑤往往而死者相藉也⑤“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⑥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⑥“以啮人,无御之者”⑦哗然而骇者⑦“言之,貌若甚戚者”⑧恂恂而起⑨弛然而卧⑩视其缶,而吾蛇尚存⑾时而献焉⑿退而甘食⒀熙熙而乐⒁余闻而愈悲捕鱼为业()缘溪行()渔人甚异之()落英缤纷()落英缤纷()欲穷其林()仿佛若有光()才通人()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乃大惊()桑竹之属()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具答之()便要还家()来此绝境()咸来问讯()无论魏晋()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皆叹惋()延至其家()处处志之()便扶向路()说如此()欣然规往()寻病终()未果()问津()为具言()此中人语云()为外人道()具答之()(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古义:今义:(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4)来此绝境。古义:今义:(5)无论魏晋。古义:今义:1、谪()2、守()3、越()4、通()5、和()6、具()7、兴()8、增()9、旧制()10、赋()11、属()12、予()11、作文 ()14、夫巴陵()15、胜状()16、洞庭一湖()17、衔远山()18、吞长江()19、浩浩汤汤()20、际涯()21、朝晖()22、气象()23、大观()24、之述备矣()25、然则北通()26、极()27、迁客()28、骚人()29、若夫()30、霪雨()31、霏霏()32、连月不开()33、排空()34、日星隐耀()35、山岳潜形()36、薄暮()37、斯楼也()38、去国()39、萧然()40、景明()41、万顷()42、翔集()43、郁郁()44、而或()45、长烟一空()46、何极()47、偕忘()48、把()49、求()50、古仁人()51、心()12\n52、为()53、进()54、然则何时()55、先()56、微()57、归 ()夫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去 去国怀乡委而去之 开 连月不开旁开小窗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 南极潇湘此乐何极 和 政通人和春和景明 薄 薄暮冥冥妄自菲薄 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环而攻之而不胜 或 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越明年古义今义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今义去国怀乡古义今义去国怀乡古义今义沙鸥翔集古义今义(1)蔚然而深秀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林霏开()()(4)野芳发而幽香()()(5)佳木秀而繁阴()(6)前陈()(7)宴酣之乐()(8)弈者胜()(9)太守谓谁()(10)山行六七里()(11)临于泉上者()(1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3)临溪而渔()()(14)乐其乐()()(1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16)名之者谁?()(17)饮少辄醉()(18)云归而岩穴暝()()(19)伛偻提携()(20)山肴野蔌()()(21)非丝非竹()(22)觥筹交错()(23)颓然乎其间()(24)树林阴翳()(25)苍颜白发()(26)故自号曰醉翁也()()(27)泉香而酒洌()(28)游人去而禽鸟乐()1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微斯人,吾谁与归()2日出而林霏开()若夫霪雨霏霏()3山水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名之者谁()卷卷有爷名()5颓然乎其问()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原文)(2)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原文)(3)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原文)(4)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这样做的效果是:。(原文)12\n(5)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原文)1、如果没有导火线,陈胜吴广会起义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1、课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答:第一组:蒋氏:乡邻:第二组:蒋氏:乡邻:第三组:蒋氏:乡邻:作用:2、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4分)答:1、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2、从课文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3、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4、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5、请你谈谈文章结尾的效果。6、桃源中人为何皆叹惋?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句话的作用?8、写桃花源中美丽如画、祥和安宁的境界,为何又要说其中生活的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9、第2段中“土地平旷……怡然自乐”写出了什么?其作用是什么?10、桃花源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12\n11、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四字短语填空)12、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13、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1.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视觉:听觉:表达效果:2、从写景方面看,本文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3、从抒情方面来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1、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拥有“”的心态。2、《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3、《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4、从空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的句子是“”‘时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的句子是“”。5、“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退”指的是;“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1、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2、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3、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欧阳修( )4、探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的“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5、从某种意义上说,范仲淹的“微斯人。吾谁与归?”超越了周敦颐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所变现出来的思想境界,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12\n12\n十二课时一、解释词语“异”:奇异、特别。“质”:质地,底子。“章”:花纹。“啮”:咬。“御”:抵挡。“得”:捉到。“腊”:把蛇晾干。“悲”:同情,怜悯。“聚”:征集。“募”:招募。“当”:抵。“专”:独占。“嗣”:继承。“数”:多次。“戚”:忧伤。“汪然”:满眼含泪的样子。“涕”:眼泪。“斯”:这。“向”:从前。“病”:困苦不堪。“日”,一天天地。“蹙”,窘迫。“殚”:用尽。“竭”:用完。“犯”:冒。“往往”:处处,到处。“东西”:到处。“隳突”,骚扰。“虽”:即使。“恂恂”:提心吊胆的样子。“弛然”:放心的样子。“谨”:谨慎,小心。“时”:到(规定献蛇的)时候。“齿”,年龄。“熙熙”:快乐的样子。“苛政”:苛酷的统治。“于”:比。“乎”:对于。“孰”:谁。“俟”:等待,这里有希望的意思。二、一词多义为 ①动词——作为。②动词——做,干。③动词——写。“故为之说”。已 ①止,治愈。②已经。赋 ①征收,敛取。②搜刮。疠 ①恶疮。②疫气。入 ①缴纳。②收入。岁 ①每年。②年。甚 ①很。②厉害。③超过。若 ①好像。②你。毒 ①怨恨。②有毒的。③毒害。生 ①使……活下去。②生活。食 ①吃。②喂养。观 ①看。②考察。以①如果。②用。③因为。④从,根据。⑤用来。焉 ①兼词,指捕蛇这个差事。②代词,指蛇。③语气词。乎 ①吗。②呢。③同“于”,在的意思。于 ①在。②给。③到。④比。而①黑质而白章 表并列②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承接③哀而生之乎 表并列④而乡邻之生日蹙 表转折⑤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表修饰⑥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表转折⑦哗然而骇者 表修饰⑧恂恂而起 表修饰⑨弛然而卧 表修饰⑩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表承接⑾时而献焉 表修饰⑿退而甘食 表承接⒀熙熙而乐 表修饰⒁余闻而愈悲 表承接之 ①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人,他。③的。④代自己,我。⑤代捕蛇这件事。⑥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⑦代说的话七、中考链接(答案)1、如果没有导火线,陈胜吴广会起义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示例:会起义,因为戍卒在开赴渔阳的途中遇雨失期仅是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只要残暴的秦朝的统治存在,就有起义的必然性。(或不会起义。在短时间内暂时不会,因为惧于秦朝统治的残暴,没有导火线不会起义。)2、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作者司马迁对陈涉是肯定和赞扬的。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之所以把他列入“世家”,主要是肯定陈涉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的首发之功,同时又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以重要历史地位。司马迁这种尊重客实际、尊重历史的态度,是其进步史学观的表现。四、中考链接12\n1、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答:第一组:蒋氏:吾以捕蛇独存乡邻:非死则徙尔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乡邻:虽鸡狗不得宁焉第三组:蒋氏:盖一岁犯死者二焉乡邻: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作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衬托赋敛之毒。④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2、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答: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简单摘录原文,即使意思全对,也只能得1分。如两个全答,按前一个评分。)六、中考链接1、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2、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3、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不存在的。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4、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活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5、在内容上暗示陶渊明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社会是难以实现的。在艺术上增加桃花源的神秘色彩,给人留下许多悬念和回忆。6、反衬了世人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理想的追求。7、从行文上收简括之效,省去渔人复述山外情况的赘言。而从文章的深层含义上看,这样写,给读者留下一个发挥丰富想像力的广阔空间,国家的、民族的、个人的多少兴亡盛衰沉浮成败尽在这“一一”之中。创造了艺术的留白。8、这与渔人后来迷路等,正好形成一种真假结合、虚实相生的效果,说明陶渊明是基于生活而作的人生幻想,正反映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以及对现实的不满。)9、(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着力描写和平安乐的景象,为下文“绝境”照应,表现社会生活的平静。10、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11、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1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中心: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里秀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2、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12\n3、全文共两段,第一段为总写,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第二段是为分写。先写“异水”,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水流舒缓处,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负、竞、轩邈、争、直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泉声、鸟声、蝉声、猿声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4、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缥碧、湍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6、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或(雄奇高峻,充满情趣、树多):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7、第三段作者描写了富春江两岸的奇山,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直接描写了山的态势——“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突出山高峻的特点。接下来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分别描写了山中的动物和植物。听觉角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了山中富有朝气、各种声响和谐悦耳;视觉角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突出山林的清幽静谧的特点。8、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9、欣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飞箭奔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10、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表现其情趣,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1、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3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下欧阳修借景抒情(或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 )欧阳修( )12\n4探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的“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5从某种意义上说,范仲淹的“微斯人。吾谁与归?”超越了周敦颐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所变现出来的思想境界,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范仲淹重在慨叹现实中忧国忧民的人太少,而周敦颐只是表达知音难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