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一、教学目标1.新闻常识的掌握。2、文章内容的理解。3、文章语言特点的体会。4、新闻写作的学习。二、教学重点新闻常识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新闻写作的学习。三、课前准备预习新课四、课时教学内容2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个人体会教后反思一、教学内容1)第二则新闻的教学。2)课文的检测性练习。二、具体教学内容及其步骤1、复习:(3分钟)1)新闻的概念与它的六要素、五结构。2)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标题、导语、主体和主体层次)。3)上节课堂上写作的优秀例子的表扬。(为的是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第二则新闻的教学:(20分钟)(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合作,进行探究。)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经验,请猜猜我们这节课在第二则新闻中会学习什么知识?(设计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加深知识的内化,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根据学生的发言,应能总结出以下需学习的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合作解决,以下为多媒体播放1)1)小组合作,找出新闻六要素的内容。(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事件的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2)找出这则新闻的导语、主体,并讨论主体部分的分层。(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3南阳。 主体:南了为古宛县……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主体可分四层或七层,大致思路为:背景资料(史料)→南阳过去一年的变化→一年多来的伟大胜利→预言逃敌的前途)3)深入研讨:这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4)文章用句举例: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好在哪里。(1)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1)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3、《新闻两则》知识掌握程度的堂上问卷:(15分钟)(发卷让学生完成) (说明:问卷分为两卷,Ⅰ卷为课内知识训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十分钟完成;Ⅱ卷为课外相关知识训练,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时间为五分钟。)Ⅰ卷一、新闻的六要素是: ;五结构是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或 。二、 要求分析句子: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1)“突破”能改为“冲破”吗?为什么? 答:(2)“二十四小时内”表明人民解放军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中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其成绩主要有: 四、通过第一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对文章内容和文章所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 评标不负责导致工程受损本报讯 最近,广州市建委把五批共25名责任心差、未依法评标的专家从专家库中予以除名。有关负责人表示,对被除名的专家将永不录用。据悉,市建委根据投标单位和业主投诉以及检查中发现,少数评标专家缺乏法律意识和责任心,使评标工程受到不少损失。一、标题中划横线的地方是这则新闻的正标题,请同学们补充完整: (10字以内)二、3本则新闻的导语是: 三、对这些被除名的专家,同学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4、小结(1分钟):本节主要学习了第二则新闻,并巩固了这两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加深了对新闻的理解。5、作业(1分钟)(多媒体播放2):1)同学们常看报纸吗?请从中摘录一篇你认为六要素最完整的新闻,和一篇你认为内容最精彩的新闻,准备班上交流。2)家中或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为题材写一则新闻,二三百字。(本题是针对学生新学习这种体裁,为巩固加深其新闻知识而设的。)六、板书设计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