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教学目的: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2、初步了解一些常用虚词。3、了解设喻论证的写法。
解题为学即求学、作学问。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示,给……看。*作者彭端淑清代人著有《白鹤堂文集》
读课文读——订正读音不逮人久而不怠焉迄乎成屏弃而不用蜀之鄙子何恃而往钵dàidàiqìbǐngbǐshìbō
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1、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2、蜀之鄙/有二僧3、贫者语于富者/曰4、子/何恃而往5、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读——集体读并讨论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2、吾欲之南海,何如?3、富者曰:“子何恃而往?”4、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5、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7、贫者语于富者曰8、圣人之道,卒人鲁也传之
研读课文1、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人之为学……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通过两问两答(设问句)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在于“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辨证关系。
2、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作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因为“为学”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3、第2、3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写作上有何特点?第2段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述了昏庸聪敏不是固定不变的道理。第3段叙述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写法上采用设喻论证,用贫富两僧的故事来讲道理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运用对照比较一贫一富两个僧人十分鲜明,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4、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说明作者的看法有什么关系?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说明作者看法的正确。5、第4段得出了什么结论?人贵有志,事在人为。6、概括本文中心:本文通过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告诉我们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词语练习理解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的意义1、则难者亦易矣(的东西)2、富者有惭色(的人)3、天下事有难易乎(表示疑问)4、则难者亦易矣(表示感叹)5、犹未能也(表示肯定)6、而贫者至焉(表示加强)7、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表示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