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九中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三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题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书院教育直接影响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出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B.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C.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D.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C.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10-\nD.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A.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C.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D.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一、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注],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充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注]胔(zi):腐尸。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B、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C、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D、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乡乎?说:高兴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服:服从C.公曰:“以属狱。”属:交付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特:只是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齐景公漠视百姓族苦,只顾自己取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10-\n是国家衰败的原因。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C.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②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8—9题。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8.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9.赏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6分)(1)若夫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10-\n(1),烟光凝而暮山紫。(2),临清流而赋诗。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二十年以后欧·亨利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已寥寥无几了。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10-\n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第二卷表达题四、语音文字运用(20分)12.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他不愿说出实情,闪烁其词地遮掩过去了。B.这一特大洪灾发生后,全市各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我们也要响应号召,鼎力相助。C.董事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员工们许多提升产品品牌影响力的好建议。D.目前学术界存在大量不端行为,抄袭、剽窃、造假已经蔚然成风,这与无原则宽容的学术环境是分不开的。-10-\n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城关中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为山区百姓义务投递邮件,几年来没有丢失一封信,推动了村民之间的联系,弥补了当地交通发展的局限。B.馨园社区居委会在展示的普法板报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了生动典型的案例现实,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略到法律精神的独特魅力。C.粮食不同于其他产品,其生产环节明显的季节性决定了它不能像工业产品流通一样可以零库存周转,因而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十分重要。D.为了露出琉璃瓦深蓝色的瓦体,去年盖的办公楼没有在屋檐外设墙体遮挡,这是成为楼顶覆冰融化时容易整体滑落砸到过路人的原因之一。14.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括号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明式家具,崇尚简约、天然之美,,,,牢固结实;不过多地进行装饰,不过多地渲染技艺,不过多地雕琢,,,。①结构全不用钉②以木材天然纹理和色泽为美③加工工艺精密④简洁而典雅⑤用榫铆接合得天衣天缝⑥符合中国“道法自然”的传统审美情趣A、③①⑤②④⑥B、⑥④②③①⑤C、③⑤①④②⑥D、⑥②④③①⑤15.在下面一段文字括号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汉字经历了①两大发展阶段。这里讲的“古”“今”有特定含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古代的汉字就是古文字,②。事实上,这里的“今”是相对于汉代而言的。汉代通用的字体是隶书,多数文字学者就把③,而把晚于隶书(包括隶书)的汉字的各种形体统称为今文字。如果细分一下,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16.找出下面文字中的五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5分)①在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大队长孟凡升参加一次集训时,驾机升空不到两分钟,突然发现飞机发动机转速异常、温度下降。②他迅速反应到发动机有重大问题。③在生死考验的瞬间,他立即与指挥员报告。④收到指令,他果断操纵飞机寻找场地,在确认飞机无法迫降后,才请示跳伞。⑤为了避开村庄,直到允许跳伞的最后时刻之际,他才跳伞。⑥伞刚打开,人就着地了。⑦孟凡升多次在短短的48秒内主动放弃跳伞机会,有效避免了更大损失。⑧48秒,生死关头见素质,更见精神!序号修 改 -10-\n 五、写作(60分)17.材料:在生物链中,狼是羊的天敌,没有狼这个对手,羊群就面临着灾难。在人类社会中,对手可以说是人类生命中的盐,少了它,生活会淡而无味。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碰上对手。如何寻找对手,如何对待对手,常常关系到人生的成败。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10-\n试卷答案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C 解析:“人才培养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错,从第一段结尾倒数第二句话可以看出。“宋代书院教育”与“官学”虽然有不同,但还没有达到“大相径庭”的程度。2.【答案】B 解析:“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错,从文段第二段第三句话可以看出。3.【答案】C解析:“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书院教授的是已经被官方接受了的民间思想。因此C项是不正确的。虽然答案是C项,但A选项中“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这句表述似乎也不妥,能说“书院”是“教育体制”吗?一、古代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孙加荣译〕一年冬天景公到郊外巡游,在路上看到有没掩埋的饿殍,却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晏子劝谏说:“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出游时,看到饥饿的人就给他们食物,看到贫病的人就给他们钱财(帮助他们治疗),并下令不要他们服劳役,也不要向他们征税。因此每当桓公将要出游时,老百姓都高兴地说:‘君王幸而能到我们乡里来巡游吧!’如今君主您冬日郊游,住在都城周围四十里内的百姓,倾家荡产也不够交纳赋敛,筋疲力尽也下够您役使,百姓饥寒交迫,饿殍载道,而君王却不闻不问,这就失去做国君德行了。财穷力尽,百姓凭什么拥戴国君;骄奢淫佚,国君谈不上爱护人民。上下离心,君臣不亲,这是夏、商、周三代衰亡的原因啊!如今您重蹈三代的覆辙,我担心君王的公族就要危亡,君位将被异姓代替了。”景公说:“是啊!国君只顾自已享乐而忘了百姓的疾苦,只知横征暴敛而不顾人民的死活,我的罪过太大了。”于是下令埋葬饿殍,拿出公粮来救济贫民,并令周围四十里内的百姓,一年之内不服劳役。景公三个月没出去游览。景公让马夫饲养他所心爱的一匹马,那马突然暴病死了。景公大怒,令人拿刀去支解养马的人。这时晏子正赔侍在景公身旁。左右拿刀上前,晏子阻止了他们,然后问景公道:“尧舜支解人,从谁开始的?”景公很惊恐地脱口而出:“从我开始。”就没支解养马人。但又说:“把他投入监狱治罪。”晏子说。“这人不知他犯了什么罪而死,我请为君王教训他一番,叫他知道自已的罪过,然后再送进监狱治罪。”景公说:“可以。”晏子就历数其罪道:“你有三大罪状:君王命你养马,你却让马死了,这是第一条死罪;你养死的又是君王最心爱的马,这是第二条死罪;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说这件事必然怨恨我们的君王,诸侯听到这件事必然要轻视我们的国家。你杀了君王的马,使老百姓对君王积下了怨恨,我们的军队也要被邻国打败,达是第三条死罪。现在把你投入监狱治罪。”景公听后长叹一声说:“请您老夫子释放了他吧!请快释放了他吧!不要因此损伤了我仁爱的德行。”-10-\n景公的猎狗死了,他命令朝外给它治办棺材,宫内给它准备祭品。晏子听说这事,前来劝阻。景公说;“也不过区区小事,只是借此和近侍们取乐罢了。”晏子说:“您错了!向百姓横征暴敛的财物不把它用到百姓身上,而浪费钱财以博得左右一笑,轻视小民的疾苦,而着重近侍的玩乐,这样,国家也就役有什么希望了。何况孤苦的老人受冻挨俄,而一余死狗却享受祭祀,鳏寡无靠的人得不到救济,而一条死狗还占用棺材,行为荒唐到这样,百姓如果知道这事,一定会怨恨自己的国君,诸侯如果知道这件事,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老百姓积满怨恨,诸侯卑视我们的政权,您竟然认为这是区区小事!您还是再好好考虑考虑吧!”景公说:“您说的对。”赶紧催厨师杀狗烹肉,拿来和群臣会餐。4.A5.B(服政:指服役纳税)6.D(表现晏子还是景公有争议,另三个故事未能看出晏子的“刚正不屈”)7.(1)用尽财物不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完成劳役,百姓饥寒交迫,腐尸随处可见。(2)轻视小民百姓的忧伤,却看重身边近臣的取乐嬉笑,那么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二)古代诗歌阅读8.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仍然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9.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三)名篇名句默写10.(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1)A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2)a.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b.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第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3)a.重视友情,信守诺言;b.乐观开朗,心直口快;c.企图逃避法律。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4)a.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b.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c.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d.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10-\n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第二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12.13.C【A不搭配,弥补“不足”,“超越”局限;B“在轻松的阅读中领略”应为“在阅读中轻松地领略……”;D去掉“成为”;在“高墙体”前加个动词或者把“没有”移到“高墙体”前。】14.A.③①⑤②④⑥15.①古文字和今文字;②今天(现代)的汉字就是今文字;③早于隶书的汉字的各种形体统称为古文字16.①“在”调至“参加”前②“反映”改为“意识”③“与”改为“向”⑤删除“之际”⑦“多次”调至“主动放弃”前【试题解析】①“在”放在句首,造成句子没有主语;②“反映”与其后的宾语不搭配,改为“意识”就可以了;③介词“与”引进比较或动作的对象,改为“向”有“对”“朝”的意思,引进动作对象。⑤“之际”与“时刻”重复,要删除;⑦“多次”是修饰动作放弃的,应紧跟在“主动放弃”前。六、写作-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