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2年上学期泰州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月度检测试题答案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古代诗人”扩大范围,相关信息在材料三的第三段,根据原文“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是以家国为本位的”可知这里的“他们”仅指古代诗人中的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几个人。“.把....联系在-起”也不当,原文是“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选C。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假设关系不成立,由原文“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可知;C项“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不当,“以家国为上”是中国诗歌精神,不仅仅是古典诗歌中的;D项,“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三倒数第二段最后,原文是“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注重格律”不是基本标准。故选A。3.[答案]B[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当下新诗振衰起敝必须重新尊重中国诗歌的‘常’”,分论点一是“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分论点二是“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形式感和音乐感)”。A项,强调继承的重要性,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B项,“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是强调诗人要以国家为上,可以支撑分论点一;C项,谈论的是形式和内容的联系,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D项,谈论的是汉语平仄的作用,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故选B。4.[参考答案]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②在论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结合:③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5/5[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材料三一共三段,第一、二两段段提出中心论点“当下新诗振衰起敝必须重新尊重中国诗歌的‘常”,,在此基础上指出一些论者的观点“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第三段从“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些必须尊重的‘常’(形式感和音乐感)”两个角度反驳--些论者的观点来对论点进行论述,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在论证方式上,属于立论和驳论。在论证“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时列举了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几个人的艺术个性相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例子,是运用例证法。在论证“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_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形式感和音乐感)”时,引用了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的“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并列举了从《诗经》和《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格律,以及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的例子。是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从论证结构、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三个方面分点作答即可。5.[参考答案]①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②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贵任心。⑧作品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④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然后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题目已经确地答题区域为材料一和材料二。仔细阅读材料-和材料二,可以从中筛选出“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优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凤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括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5/5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D项“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理解错误。理解文句要贯彻“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从文章的标题到行文到主题,都在于突出方志敏“清贫的高贵”,写方志敏被捕也是为了突出他的“清贫”。从上下文可以看出,“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实际是更认识到了方志敏“清贫的高贵”。7.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类比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文中亚瑟并未体现“坚守清贫”的品格,B项“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分析错误,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意在突出方志敏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8.[答案]“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1分);而“高贵的清贫”则指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1分)而舍弃富裕的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感(1分),坚守贫困,清白节俭(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归纳文意的能力。作答本题既要指出“清贫的高贵”字面意义,更要指出其在本文的特殊含义,即方志敏“清贫的高贵”的具体内涵。“清贫”的字面含义为生活清苦,“高贵”的字面含义为精神富有。而方志敏“清贫的高贵”则需根据文章具体内容来概括,根据“创建了革命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建设可爱的中国”等内容,可以概括出“清贫"的原因或目的,即“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根据其家庭以及国民党、蒋介石劝降等情况的叙述,可以概括出“含弃富裕的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感”,根据“方志敏式”苏维埃政府等情况的叙述,以及方志敏嘲笑搜身士兵的话语,可以概括出“坚守贫困,清白节俭”。9.[答案]①实地探访。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②解读资料。通过照片和苏区资料,认识到了方志敏是一个贵族式的革命英雄。③重温作品。重读《清贫》,对方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④联想英雄。以亚瑟类比,体悟到了方志敏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共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方法的能力。作答本题,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表现方法上的概括。根据“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等,可有“实地探访”的概括:根据方志敏的一张照片以及解说等内容,可有“解读资料”的概括;根据对《清贫》的认识,可有“重温作品”:根据对《牛虻》中亚瑟的有关叙述,可有“联想英雄”的概括。思考时由文本内容到概括,形成文字答案时则应有概括到文本内容,做到有概括,有结合文本的分析。10.C;[解析]“丧祭”作“一准《礼经》”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饮酒食肉"是并列结构,应连在一起,排除D项。故答案为C。11.A;[解析]te“春官”为礼部的别称,掌礼乐、祭祀、贡举等。12.D;[解析]“亲自医治”错,原文“病者给医药”的意思是给生病的人医病吃药。5/513.①先生幼时聪明非凡,推崇(崇尚)质朴的品行。二十五岁时,参加明朝天启丁卯年间的乡试,凭借古文在京城及其附近闻名。(一句一分)②明末,流寇侵犯州城,先生捐献出全部家产来号召众人,发誓坚守城池,城池得以不被攻破(得以保全)。(一句一分)14.①两次落第后放弃科举,致力于文,每日闭门读书;②明朝灭亡后,大顺政权胁迫他做官,他以死抗拒;到了清朝也不做官。[解析]“出处不苟"即出仕退隐不随便。从材料中寻找与刁蒙吉出仕、退隐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刁蒙吉两次科举不顺,便“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已任”“日闭户读书”,大顺政权时期坚决不出仕,到了清朝也“不仕”,由此可见他的“出处不苟”。15.C项,“秋意之下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作者愁绪更加深厚”错误,作者并无愁绪,而是对这种清寂的景色十分喜爱,认为与他的心境相符。16.①比喻写景,新奇贴切。林间佛寺如同退了颜色的画水面上飘荡着-块块的架田,犹如棋盘。②远近结合,营造氛围。颌联先写近处的佛寺处于阴沉的天色中,再写远处的架田稀稀落落。⑧颔联整体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意境,映衬出诗人的恬淡心境和闲情逸致。17.(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18、A.个人主义是相对于集体主义说的,文中没有这个意思;唯我主义强调我的概念;自娛自乐强调娱乐,自得其乐强调得乐:沽名钓誉是阿谀奉承的结果,表达意思更精准:传达是传递和表达的意思,重在表达。19、A.(B.从文段语境来看,并没有递进关系。C.原因是由.属于句式杂糅D.主谓搭配不当。)20、艺术的创造则(却)必有欣赏者(同情者)。(3分)21.①删去“大约"或“多”(重复累赘),②删去“使”(主语残缺),③将“督促”改为“号召”(搭配不当),④“铭记和了解”改为“了解和铭记”(语序不当)。22.答案:中国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困境亟待破解。[解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概括段意的内容,首先对语段进行大致的分层,然后找到各层的关键词语,然后概括,此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老龄化严重”“养老困境”“亟待破解”。5/5欢迎访问“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