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每题对应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经》中的耕种方式先民最初的农耕生产规模比较小,种植方法很简单,多在重要的采集地点或附近进行。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提供的资料看,先民的耕作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阶段。商周时期普遍运用耜耕,这种耕作所用农具“耜”见于《诗经》,如《小雅·大田》中有“以我覃耜,俶载南亩”的记载。耜耕是继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法,通过对土地予以翻耕来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史前考古表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石犁,犁耕的产生使农耕生产获得了一种新式工具,进而改进了耕作技术,改由速度较慢的点翻为沟翻。初时以犁翻地是用人力挽拉,至春秋时期,耕牛和铁器被用于农业生产,牛耕发展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而受到重视。彼时的人名中常见牛、耕互应,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个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论语·雍也》中还见有犁、牛连用的句子,“犁牛之子,騂且角”。《国语·晋语九》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都可以说明牛耕技术得以进一步推广。在田间具体劳动时,特别是挖掘沟洫、整治甽亩等工作,经常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小单元互相协作,这种合作方式在商代叫“协田”。郭沫若《殷契粹编》记载过商代卜辞中的一条,占卜的内容是国王下令要众人去协田,占问能否获得好收成。甲骨文中的“协”字,上面是三把耒,下面是田地,表示三人持三耒挖土。三人协力,三耒共耕的合作劳动,是运用较原始的农具,对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翻土碎土,可以收到一定程度的深耕效果,也为西周时期耦耕方式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周颂·噫嘻》:“十千维耦”、《周颂·载芟》:“千耦其耘”,这两处的“耦”即西周时期盛行的耦耕。农耕生产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需要集体性的简单协作,反映在农业领域则出现了种种形式的耦耕。甲骨文、金文中的“耦”字都是用两把木耒表示,两耒并立即是两人并肩耕地的缩写。甲骨文中已见“耦”字,说明商代晚期已出现耦耕。到了西周,耜的使用更为普遍。《诗经》中提到的挖土工具主要是耜,这时耦耕就取代了协田,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孔子带领弟子出游的途中就见到两位隐居者在耦耕:“长沮、桀溺耦而耕。”11\n人们对耦耕的具体操作有不同的理解,或认为即二人为一组相对而立,一人用耒刺入土,一人用耜翻土,合力而耕;或认为既包括两人共用一耜而耕,也包括许多人并排或斜排各用其耜而耕的形式。事实上,耦耕被广泛应用于开荒、耕地、开沟挖渠、平整土地等农业生产的诸环节中,形式不一,人数不等。可以说,将简单的耒耜用于集体劳动,则变成一种物质力量更加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耒耜的运用缩短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通过开垦荒地扩大了劳动空间,同时还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耦耕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最有效的劳动形式,在古代生产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下列关于“先民的耕作方式”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先民的耕作方式大致经历了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B.耦耕是一种二人相对而立,一人用耒刺入土,一人用耜翻土,合力而耕的耕作方式。C.犁耕的产生即使农耕生产获得了一种新式工具,又改进了耕作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D.耜耕在商周时期普遍运用,这种耕作方式可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延长土地使用年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甲骨文中的“协”字,上面是三把末,下面是田地,表示三人持三耒挖土,反映了当时人们互相协作的耕作方式。B.协田是人们使用耒这种工具,对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翻土碎土时采用的一种多人合作、提高效率的耕作方式。C.《小雅·大田》中有“以我覃耜,俶载南亩”的诗句,这表明耜耕是继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式。D.协田和耦耕两种耕作方式都需要多人合作,但使用的工具不同,协田主要使用耒,耦耕的主要工具是耜。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中提到的挖土工具主要是耜,这说明春秋时期的耕作方式是耦耕,它已取代了协田而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B.由人力拉的犁耕技术使得耕地的速度有了较大的提高,而牛和犁相结合的牛耕技术又进一步提高了耕作效率而被推广。C.春秋时期的人名中普遍出现了“耕”和“牛”两个字,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牛耕这种耕作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D.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耦耕是最有效的耕作方式,它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11\n①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喻之。②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③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④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沛公又让不受让:责备B.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距:同“拒”,抗拒,抵御C.无内诸侯军内:同“纳”,放进D.乃佯尊怀王为义帝佯:假装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为父老除害②吾属今为之虏矣B.①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①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D.①系颈以组②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比如派人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B.项羽破函谷关后的所作所为令秦人大失所望: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之处无不被摧毁残破。C.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11\n,而项羽入关后则烧杀屠戮,暗示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D.在鲜明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刘邦是以“柔”(政策)得民众,项羽则想以“刚”(武力)进行征服,但民心是不能征服的,百姓并不服从项羽。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5分)(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泊歙浦①[宋] 方岳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注】①歙(shè)浦:地方名。8.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5分)9.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解释自己判断出已发现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3)屈原在《离骚》中,以用何缝衣来象征自己高洁品质的两句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梁启超小传11\n陈书良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等。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受其影响,开始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十九岁那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次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一年,他20岁。1894年7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任总撰述。梁启超撰写了六十多篇文章,这些文章立论新颖,感情充沛,文笔华美,流畅自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一时《时务报》风靡了全中国,数月之间,销行达到一万多份。梁氏自己说:“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又说:“《时务报》实为中国革新之萌蘖。”就连当时反对维新的胡思敬,也在《戊戌履霜录》中惊呼:“当《时务报》盛行,启超名重一时,士大夫爱其言语笔札之妙,争礼下之。上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由此可见梁启超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之强烈。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的“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他致夏曾佑的信中所言:“新政来源,真可谓全出我辈。”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1898年至1903年五年之间,梁启超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物上共发表80多篇文章和专著,多方面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猛烈地抨击了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著名诗人黄遵宪称颂梁启超的思想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1903年后,梁启超在政治上经历了从提倡民权,鼓吹“破坏主义”,到坚持保皇,主张“与革党死战”的转变。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便积极策划并参与了倒袁活动,加速了袁氏洪宪帝制的失败。1917年,曾任北洋军阀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但仅仅三个月便去职,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此后的十多年,梁启超主要从事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南开等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近百年间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11\n式的天才学人。梁启超自称“夙不喜桐城派古文”,也打破“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的束缚,自求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当时号称“新文体”。他的新体散文在中国大地从上到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其影响之大,是举世无二的。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中用诗一样的语言礼赞梁氏的文笔:“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习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当时的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可以说,梁启超的文章在整个中国近代散文史上都是无人可与伦比的。严复在《与熊纯如书》中说得好:“梁任公笔下大有魔力,而实有左右社会之能。”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不到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因病溘然长逝,终年56岁,他最后写下的一行字,是:“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如生。”(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梁启超56年的人生,以1917年辞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为界,前期积极“从政”,后期潜心“治学”,都取得了很大成就。B.小传用反对维新的胡思敬对《时务报》和梁氏的赞语,直接表明梁启超创办报刊,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动摇了保守思想。C.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梁启超做了大量工作,产生了炫耀自满的心理,在给夏曾佑的信中说自己拟定了全部新政。D.由于敢于打破自身束缚,梁启超凭借新兴气锐的“新文体”完全扫荡了文学上的旧思想旧风气,成为无人可比的散文家。E.主要从事学术研究的十多年里,梁启超成为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在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严复评价梁启超“笔下大有魔力,而实有左右社会之能”,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印证了这一评价?(6分)(3)梁启超一生能取得政治与学术上众多业绩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冋答。(6分)(4)梁启超去世后,时人评价他前半生是“长彗烛天,琼花照世”,暮年却是“光(光彩)沉响(声音)绝”11\n,你同意这一评价吗?请结合本文以及课内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十分欣赏他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B.尽管公安部统一部署的整治酒驾的行动席卷全国,尽管酒后驾驶处罚新规定业已出台,但总有为数不少的司机或心存侥幸,或殒身不恤,以身试法,害人害己。C.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D.虽然他一再伪装以掩人耳目,然而在证据确凿下,他贩毒的行径终于图穷匕见。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学习千古流传的古代叙事散文,不仅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而且还可以欣赏和借鉴古人叙事的艺术。B.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们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道歉。C.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D.《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仔细品味。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①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②学会抓住关键词语③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④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⑤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⑥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A.①④⑤②⑥③B.②①⑤④⑥③C.①④②⑤③⑥D.②①④⑤③⑥15.根据下面材料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限20字以内)(5分)11\n正在起草中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修改稿)》倡议:机动车驾驶员在停车3分钟以上时熄灭发动机。对此,不少人认为,提倡停车3分钟熄火能够使车主充分了解停车熄火的必要性,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从而使停车熄火变为自觉行为。不过,也有人对这一条款的可操作性表示怀疑。出租车公司安全总监高鹏说,对停车熄火的时间地点不应该一刀切,比如早晚高峰和拥堵路段,车辆频繁启动也无法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此外,出租车在酷热或寒冷天气时需要开启空调,如果严格要求停车熄火,就有可能招致乘客的不满甚至投诉。16.汉语造词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比喻造词法最为形象生动。参考下面的文字,另选两个词语予以解释。(6分)“蜂拥”和“鱼贯”。蜜蜂和游鱼的行走游动各有特色:蜜蜂飞行风风火火,你拥我挤,毫不谦让;成群的鱼游动时,始终瞻前顾后,有序地一条接着一条。这两种动物不同的生活习性有如人群进入活动场所时的两种不同状态:“蜂拥”是指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走;“鱼贯”是指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接连着走。六、写作(60分)17.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华正茂的你走进了高中,也就实实在在地站在了青春的门前。青春的激情带有几分单纯,求新的热望夹杂着一份冲动。有时热情似火,有时心静如水,有时迷茫似雾,有时开阔如海。冲动而又热忱,复杂而又单纯,容易沮丧而又很快兴奋,这就是作为高中生的我们。站在“青春的门”前,你有过怎样感人的经历?你见过怎样动人的风景?你又有怎样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呢?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11\n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B(以偏概全,原文中说耦耕还包括“两人共用一耜而耕”,以及“多人并排或斜排各用其耜而耕的形式”)2.C(“表明耜耕是继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式”曲解文意,应是表明了耜耕这种耕作方式所用的农具是“耜”)3.A(弄错时间范围,应是西周时期)4.A5.B6.D(文中的意思是百姓害怕项羽的武力不得不服从)7.(1)怀王,是我的叔父项梁立的国君,他并没有(攻打讨伐的)战功,凭什么能够主持定约呢?【判断句、“伐”(功劳)、“何以(凭什么)”“主约”(主持定约)各1分,句意1分】(2)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1分)呢?等到它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1分),就会又想扩张它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1分)秦国,它又要到哪里(1分)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宾语前置句、“封”“阙”“焉”、句意各1分)译文: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闭着。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毁灭的。秦地的人们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 项羽派人回去向怀王报告并请示。怀王说:“按原来约定的办。”11\n项羽怨恨怀王当初不肯让他和沛公一起西进入关,却派他到北边去救赵,结果没能率先入关,落在了别人之后。他说:“怀王,是我家叔父项梁拥立的,他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能主持定约呢!平定天下的,本来就是各路将领和我项籍。”于是假意推尊怀王为义帝,实际上并不听从他的命令。8.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旅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身为游子的羁旅愁怅之感。(点出3个意象1分,4个以上意象2分,指明情感3分)9.“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作者。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请的背景。“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况凄凉的情态。(析字1分,修辞手法分析2分,结合诗句分析合理3分。答动静结合、反衬酌情给分)10.(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夙兴夜寐,靡有朝矣(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11.(1)A(3分)E(2分)(B应该是“侧面表现”,并没有表现“动摇了保守思想”C“产生炫耀自满的心理”错D“完全扫荡”错,原文是“差不多”;他写的文章“无人可以伦比”,非“无与伦比的散文家”。(2)①做记者,创办的报纸成为中国革新的萌芽,写的文章震动了社会。②做政治家,发表文章与专著,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加速了清政府的覆灭。③做散文家,打破束缚,荡涤旧文风,开创了“新文体”。(只能答写作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方面,一个方面2分)(3)①强烈的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②自幼聪颖,才华出众③师从名师康有为④大胆改革精神⑤敢于接受新思想⑥勤奋惊人,笔耕不辍⑦个性热情,奔放自由(感情充沛)⑧适应社会(爱国为必答,其他答对任意6点满分)(4)不完全同意(不同意)。这一评价虽充分肯定了梁启超早年在新闻、政治两个方面的杰出成就,但否定了其晚年在教育、文学和学术研究上的过人成就,有失偏颇。从本文来看,晚年的梁启超从事学校教育,一直在名校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从文学上看,他提倡并创建的“新文体”打破了八股文的束缚,他的新体散文在中国近代散文史上无人可与伦比;从学术研究上看,在多个领域成果丰硕,是近百年间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从我们学过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在教育与中国文学方面给一代青年学生深刻启迪,影响深远。(教育、文学、学术研究、课内知识各2分)参考答案参考二(4)同意。梁启超先生早年在当时的中国宣传了革新理论;启迪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践行维新变法活动,推翻了中国近代封建王朝;参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加速了袁氏帝制的覆灭。这些新闻和政治活动,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左右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确实是一个时代闪光的人物。而他晚年,远离政治,研究学术,从事散文创作,尽管学术与文学两个方面也有所成就,但就其影响而言,及其有限,失去了早年纵横天下大事,对国家民族时代前途强大的影响力,确实是光彩不再,回声全无。(早年和晚年的影响各4分)12.D(C比喻除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用防止继续受损失。可用“未雨绸缪”。)13.D(A“不仅……而且……”所接内容互换,并把“我们”提到“不仅”前;B项搭配不当,应为“表示歉意”;C“启动了……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行色”杂糅)14.C15.北京“停车三分钟熄火”倡议引争议。(“北京”1分、“停车三分钟熄火”11\n2分、“引争议”2分)16.示例:“鲸吞”和“蚕食”。鲸鱼和春蚕吃东西的方式大不相同:鲸鱼是庞然大物,见到鱼虾即张大嘴巴一口吞下,根本无需咀嚼;小小春蚕吃桑叶是一点儿一点儿慢条斯理地嚼。这两种动物的不同生活习性,好像强国侵占吞并弱小国家领土的两种不同手段:“鲸吞”比喻迅速而大量地吞并;“蚕食”比喻一步紧接一步地侵占。(如“牛饮”“虎视”“狐疑”“龟缩”“雀跃”“龟速”“熊抱”“蛙跳”“蛇行”“鼠窜”“蜗居”等。)17.作文(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