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政治试题考查时间:90分钟考查内容:文化生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它是原始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原始信仰,是原始人生活的反映,又深入到原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构成现代人文化的原型。这说明图腾文化①既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物质力量,可以对人产生广泛的影响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③具有超越时代的稳定性④具有历史继承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截止2022年3月7日,成龙主演的电影《天降雄狮》,票房6.88亿元,排在8.09亿元的《澳门风云2》之后,但影片在海外成绩相当不错,版权销售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阿联酋、泰国等的票房冠军。这说明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经济决定文化③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④在实践中产生的各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3.2022年8月17日,山西大学附中召开了高一新生的开学典礼,会上表彰了2022届该校升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及年度优秀毕业生,此次表彰大会以颁奖词的形式分别介绍了优秀毕业生的,营造了很好地氛围,大大鼓舞了获奖学生和参加表彰大会的每位师生。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各种表彰大会活动②健康的文化活动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青年学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④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有人认为,只有以创造性文化为血液,一个国家才能拥有把握外在世界的能力,才能被其他国家认可和尊重。这一观点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一定的文化总是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的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③国家之间在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④文化建设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儒家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包括外国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兴办孔子学院研究他的儒家思想,赞同他的“天下一家”。这体现了①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产品和精神活动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③文化素养是在人们的文化活动形成的④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9\n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6.《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③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一提起中华文化,人们会想到曹雪芹的《红楼梦》,王羲之的书法;一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会想到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由此可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经典。学习各民族的文化经典:①有利于传播和发展大众文化 ②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③可以丰富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④可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老北京的叫卖声俗称“吆喝”,是旧时京城小商小贩自创自唱的一种叫卖调儿,具有浓郁的京腔、京韵。老北京的“吆喝”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声音记忆,因为它:①承载着北京人的丰富情感 ②是北京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③体现北京区域文化的特色 ④是北京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这告诉我们:A.文化决定了一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B.传统文化都必须被继承并成为民族之精神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D.文化的不同源于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的不同10.“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2022年初播出的纪录片《记住乡愁》讲述了100个村落故事。每集讲述一个传统村落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承,片中浓浓的乡愁、细腻的故乡情感、厚重的文化沉淀,引发海内外众多观众共鸣。这种共鸣:A.是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反映 B.显示了中华文化具有极大包容性C.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是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11.2022年3月5日,《中国谜语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在央视一套现场直播,该节目充分挖掘了我国传统灯谜蕴含的历史、人文等元素,又增添了许多以网络用语、高科技术语为内容的当代原创谜语,因此广受关注。这一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支持的原因是:9\n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该节目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③该节目勇于创新,体现了时代性④充分发挥了电视这一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的功能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③12.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他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中小学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西方的东西,这样做容易导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去中国化”之所以很悲哀,是因为它①忽视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缺乏海纳百川的胸怀②不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容易忽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③容易导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丧失,抹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容易导致“民族虚无主义”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3.六百六十年前,黄公望老先生在富春江畔欣赏美景画出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六百六十年后,凤凰卫视促成《富春山居图》合璧一事。传世名画此次合璧,既是文化盛事,又是见证两岸同根同源的民族盛事,圆了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材料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 ②海峡两岸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④文化交流可以增强两岸的民族凝聚力A.②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4.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任福建漳州知州时,曾为创办的白云岩书院写过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决定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补充和发展 ③蕴涵着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操,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充溢着从容淡定的情怀,是激励人们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A.①② B.①③C.③④D.②④15.有筋骨的文学才是好文学,因为有筋骨才能有力量。筋骨与题材无关,大江东去、金戈铁马的宏大叙事可以成就筋骨,表现草木之微、花开花落的小叙事也可以筋骨毕现;筋骨也与风格手法无关,豪放硬朗可有筋骨,婉约细腻也可有筋骨,关键是作品在精神上能不能让起来、立得住,能不能给人启迪和力量。借鉴这一说法,文艺作品创作应该:A.取材真实,形式多样 B.贴近生活,贴近实际C.品味高雅,积极向上 D.熔铸中西,包容开放169\n.某校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内设有古今中外名人苑、论语书卷夫子园、名言警句文化长廊……最让人难忘的是道路的命名:爱生路、尊师路、弘德路、孝母路……若以此为素材写一篇宣传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关键词是A.深远持久、发扬传统、立足实践B.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文化融合C.潜移默化、熏陶情操、道德修养D.博大精深、色彩斑斓、文化竞争17.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越发频繁。请你确定一组最能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A.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提升文化实力B.尊重差异平等协商认同外来文化C.加强交流文化共享汲取各国文化D.理解个性积极创新舍弃传统文化1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这表明: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②我国增强发展中华文化的自觉性③依法治国要求人们提高文化素质 ④我国依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的标志,是中国思想界向先进方向转换的关键。这说明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C.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D.教育在影响着文化的传播20.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题材的图书、影视作品和优秀剧目都是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这说明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D.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21.“翻转课堂”是教师通过网络展示教学视频,供学生在家中或课外先观看学习,然后回到课堂互动和练习,将原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在课后完成作业相互转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在一些学校试用并取得一定成效,主要得益于A.它适应了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B.它大大减轻了师生的教学负担C.它对传统教学进行适度否定 D.它积极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22.《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调在努力发展职业足球的同时,大力推动基础足球、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的建设和发展。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发展基础足球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B.发展职业足球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9\nC.发展校园足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D.发展社会足球引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23.近年来,全国上百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官方微博及行政官方微博相继亮相,旅行路线、民族风情、出行攻略、地方美食……这些过去在网站论坛上经常讨论的话题,如今在微博上聊得热火朝天。材料告诉我们①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②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③互联网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现代传媒的出现必然取代传统传媒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24.2022年春节境外游依旧火爆,而中国游客强行冲入企鹅群中与之合影等行为引发网友争论。对于近年来中国游客多次被指境外不文明行为的评价中,网友观点不尽相同。你认为正确的是①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等差异,产生不同行为是正常的②游客代表国家形象,理应提高自身素质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出游地所在国的文化习俗④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同民族的人们文明行为有差异,但本质是相同的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25.动漫不仅使电视荧屏更精彩,而且形成了动漫游戏出版物、音像制品、动漫游戏产品的动漫产业。这说明A.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C.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D.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决定26.“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王蒙曾经沉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④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阅兵大会上,习大大引用了西方神话里的典故“达摩克利斯之剑”比喻战争的威胁仍在,表明人类要有坚决维护和平的决心。而今年博鳌论坛上习大大也曾这样引用: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以此说明合作共赢的重要性。这说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也正是以大气包容的心态,在求同存异中走向繁荣。据此回答27—30题27.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种表现手法的差别的形成是由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B.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9\nC.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因素决定的D.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结果28.可见,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A.相互融合,逐渐趋同B.相互独立,各有特色C.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D.相互交流、借鉴、融合29.在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时,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样做有利于①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②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③增强与外来文化的同化④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0.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对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这说明A.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仍有深刻影响B.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C.传统思想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D.对传统文化要发挥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2022年春晚歌曲《中华好儿孙》中唱到:“爷爷在移山,奶奶在磨杵,奔跑的夸父,日行两万五。精卫衔石来,女娲把天补,是谁卧薪尝胆,吃的是苦中苦。嫦娥舞广袖,后羿劲头足……”。根据材料回答31—33题。31.几千年前的神话传说,成功地融入现代歌词中,这种创作方法说明A.东西整合能使现代艺术具有古典韵味B.古今整合能使古典艺术焕发现代价值C.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D.传统文化因时而变,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32.民族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在我国古代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及浩瀚史书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只要认真读它们,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材料说明①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②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③我国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民族精神④只有大力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33.民族精神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②有利于搞好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最重要因素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读漫画,回答34—36题34.漫画《文化输出》告诉我们9\n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②要在文化渗透中提高文化影响力 ③要在文化传播中提高文化认同感④要维护文化安全,提高文化软实力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35.“名人效应真好,滚滚飞来钞票。称为行者故里,石头立马变宝。”右侧漫画《悟空故里》警示我们A.传统文化已成为地方名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B.发展传统文化,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尊重客观事实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发展传统文化36.右面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A.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奉献中体验幸福B.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C.正确的人生道路,取决于价值观的引导D.包容和借鉴差异,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满分46分)37.(13分)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获诺奖,网上一片沸腾。中医文化西医文化之争又起,由此又是一番沸沸扬扬。85岁高龄的屠呦呦教授在北京的家里接受了记者采访。她说,自己是看了电视才知道获奖的。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医药文献引导现代科学研究的好例证,也是中医药献给人类健康事业的一份礼物。西方有的学者指向了青蒿素是否是中药,从而质疑中医是否科学,西医文化应该代替中医文化。然而绝大多数科学家称屠呦呦获奖“有利于中国和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应该保护文化多样性,让中西医文化互相交流,借鉴,融合,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1)为什么要保护文化多样性?(8分)(2)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5分)9\n38.(24分)材料一“法治”一词,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法家强调法令的统一性、稳定性,以及“当时而立法”、“法与时转”等思想,这和现代法理观十分接近;但认为应在君主权威下自上 而下推行“法治”,则与当今法治有本质不同,其专制性使“法治”无法具有民主的内涵。材料二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适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体现人民意志,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科学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将有力地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材料三 A市把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和法治文化长廊,举办法治文化艺术节,开发制作《普法总动员》、《开心学税法》等学法动漫游戏。除了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主阵地开辟法制宣传专栏、专版外,还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车载移动电视、户外电子屏等现代传播方式,打造法治文化传播新平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出现代法治文化的浓郁氛围,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权靠法”的法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有关知识,分析古今法治思想为什么既有本质不同,又有相似之处。(12分)(2)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做法的科学性。(12分)39.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请从《文化生活》中选取三个角度简要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并就如何充分发挥“潜在优势”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出三条有效建议。(9分)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政治答案一、选择题1——5CDCDC6——10DDBCA11——15CBBCC16——20CAACA21——25AACCA26——30DDDCA31——35BCABB36D9\n37.(13分)(1)①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存在差异。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4分)②保护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4分)(2)①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分)②正确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分)38.﹙1﹚①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古代法治思想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它为巩固封建统治所服务,而当代中国的法治思想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之上,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与古代法治思想有本质的区别。(4分)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法治思想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所以它和现代法治思想既有共性,又有个性。(4分)③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现代法治思想是对传统法治思想的批判继承,它保留了传统法治思想合理积极的因素,剔除或改造了落后腐朽的因素,而且还融入了新的时代精神,是对传统法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分)(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营造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有助于人们树立法治观念,将法治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并付诸实践。(3分)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建设中的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3分)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并使法律为人们所理解并内化为行为准则。(3分)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法治文化建设要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人人成为法治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3分) 39.①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提供的有利条件,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5分)②从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传播的角度提出建议,建议有效即可给分。(4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