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政治3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现实生活中有人轻视哲学。“哲学不能带来钱”“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的未来的。这是因为A.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C.哲学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学习成语和古语不仅能提高汉语水平,还能从中悟出深刻的哲学道理。如“断章取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信口雌黄、指鹿为马”,以上观点分别属于A.唯物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唯心主义B.辩证法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D.形而上学辩证法相对主义唯心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世界客观性为依据,以实践为基础,以规律为对象,它关于世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具有可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要求它不可能纯学术化,在政治和价值取向上,它必须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直接或间接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相联系。上述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B.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D.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4.2022年人们纷纷发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发现,年龄在20~59岁的人普遍感到无法在既定时间内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做事的时间不够,就容易产生时间过得快的错觉。这一研究成果印证了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5.由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播出。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记住乡愁》,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传统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传统村落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某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7-B.人可以认识利用和改变规律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1.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小分子硫醇一直以来被视为消除生命体有害物质的“清道夫”。日前,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它们除了具有清除毒害的保护性功能,还具备“导演”抗生素精密合成的建设性功能。该发现揭示了以硫醇化学为核心的林可霉素生物合成机制,改变了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传统认识,为设计和创造新型人造“生命细胞”并在“细胞工厂”中实现含糖单元的新型生物基化学品的“生物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这说明了①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传统认识被推翻②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认识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获得发展③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新认识为设计和创造“生命细胞”奠定了物质基础④人类可以在对小分子硫醇的新认识的指导下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物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生活处处有哲学。近年出现的下列流行语所蕴含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①中国式——善于把握主要矛盾②接地气——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密切联系群众③高富帅——掌握系统优化方法④正能量——发挥正确意识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3.2022年2月22日党媒刊文论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改革思路。综合国际国内情况,习近平明确概括指出:我们“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我们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有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③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在学习“气旋”这一地理知识时,有学生运用物理学中“左右手定则”对气旋与反气旋的区别进行判读,①认识的发展受已有知识的影响②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与归宿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认识事物要有创新思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在2022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引用古语强调,要做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下列内容与引用的古语蕴含的哲理思想一致的是①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春秋·孙子);②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皆有常体矣。(战国·荀子);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战国·韩非);④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西汉·董仲舒)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6.操纵人的感觉或改变光线传播的路径,是可以欺骗视觉的。浙江大学陈红胜教授团队利用并印证了这一原理,他们使用玻璃制造出了能够在水中和空气中隐形的多边形隐身器。这些隐身器不仅能隐藏物体还能和隐身物体一起活动,隐身效果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这表明-7-①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②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能促进具体人为事物联系的建立;③通过人为事物的联系能改变事物的固有属性;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改变客观联系的存在方式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1.反对延迟退休在任何国家都是明显情绪化的,这往往把对问题的理性解决变成大家最终都输的角力。如果要让中国在这项改革中少付出一些社会成本,我们应①发挥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正确揭示延迟退休的必要性;②承认矛盾的普遍客观性,尊重核心价值体系的多元化;③发挥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加强对公民的正确价值引导;④重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坚决批判公民的情绪化认识A.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④2.过去GDP是衡量经济发展快慢的“硬指标”,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了GDP的缺陷,正在研究用综合发展指数CDI这一更加全面反映地区发展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B.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3.数学常常能折射出人生智慧。有人将“1.01365=37.8”和“1.02365=1377.4”这两个等式解读为“只比你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经甩你太远”。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B.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抓住时机才能促成质变C.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必须重视量的积累D.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内4.学习的书本知识有时可能会“框住我们的手脚”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没有认识到:①价值判断作为主观认识正确与否没有客观标准;②书本知识是真理和谬误的统一;③任何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④主观与客观要坚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②③B.①②C.②④D.③④5.现代家居设计中,最能体现设计感的往往是部分而非整体,一个“点睛之笔”的创意设计往往能让人眼前一亮,并能迅速提升整个居室的层级。这表明A.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整体B.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决定整体的功能C.整体和部分相互转化,关键部分会发挥整体的功能与效果D.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往往大于整体的作用6.-7-放开“单独二胎”是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顺应了群众期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专家表示,放开“单独二胎”可调节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不会导致人口暴涨。这说明:①联系是普遍的,任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②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创造联系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联系是多样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A.③④B.②④C.①③D.①②1.“一只蜜蜂的酿蜜量微不足道,一箱蜜蜂酿的蜜却不可小觑。”山西某地把这种“蜂群经济”确立为全县的发展路子,即扶持加工小企业、农户和相关产业的小作坊联合成为“蜂群”,大家抱团发展,共闯市场。这表明①“蜂群经济”的力量来自部分的无序性②“蜂群经济”的力量反映了关键部分的性能 ③“蜂群经济”的力量来自各个部分结构的优化④“蜂群经济”的力量注重发挥整体功能A.②③B.①④C.②④D.③④2.在我国医学领域,一种革命已悄然而至。长期以来以“心死亡”判定死亡的标准将被“脑死亡”取代。“脑死亡”不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已经有了首次的实践。当然,其中必然有阵痛,有疑惑,但这毕竟是科学和理性的选择,是对人的生命的最大尊重。“脑死亡”代替“心死亡”体现了A.新事物和旧事物是根本不同的B.新出现的事物必然会取代旧事物C.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D.发展就是显著的运动、变化3.科学家研究发现,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所以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A.运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C.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D.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4.2022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重要议案,以立法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可以使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从哲学上看,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是因为①完全否定过去,就无法开创未来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必有端倪④总结过去的教训,可以预防未来的错误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5.我国养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社会资本在创新商业养老模式的过程中,往往停留在硬件建设和概念炒作层面,对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服务”水平重视不够,存在较大的风险和隐忧。我国养老业存在较大风险和隐忧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A.看问题不够全面,没有分清主流和支流B.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办事情没有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D.没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6.“你敢打,我就敢送!”当快的把印着“首次打车送30元话费”的海报疯狂地张贴在北京市各居民区的广告栏时,竞争对手嘀嘀立刻做出反应,“打车每单立减十元”真金白银的刺激让乘客和司机陷入了疯狂打车的狂欢。软件商用户激增、乘客省钱、司机赚钱,在这看似三方实现共赢局面的同时,拒载乘客、交通事故频发、分段打车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也浮出水面。从狂欢后的隐忧我们可以看出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②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对立统一的④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7-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1.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从哲学方法论看,这里强调的是:①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要“盲人摸象”、“刻舟求剑”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要“吐故纳新”,不要“厚古薄今”③以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要“事必躬亲”,不要“纸上谈兵”④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右边的漫画“yes”启示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①要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我②要避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评价自我③要在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中积极寻求对立④要以彻底否定过去的勇气开创美好未来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中国每年制作高达26万分钟的动画作品,真正优秀的却凤毛麟角。上海今日动画公司跳出“拿着作品找市场”的思维定势,凭着“先卖创意,再卖产品”的理念,通过制作《中华小子》的两分半钟动画样片,“俘获”全球片商的眼球,并收获了数千万元的预售合同。该公司成功的经验是①在与传统营销模式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实现思维创新②在辩证否定的过程中实现了理念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③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引下找到了企业经营发展的新思路④在先否定传统、继而创新理念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首颗量子卫星关键部件的研制成功、第四代核电核心技术的攻克、超强超短激光器实现1千万亿瓦输出、中国临空飞行器试验成功”等2022年重大科技成果在让国人为之骄傲的同时也为我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劳动对象。这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有力证明了A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B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C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D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5.2022年,国际风云变幻,世界局势跌宕起伏,乌克兰危机、马航、“伊斯兰国”、俄美斗法等十大热词相继出现,这十大热词记录了世界大势的变迁,反映了2022年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④社会生活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2年,是我国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单独二孩”新政全面启动、收入分配改革细节、新型城镇化规划、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招考改革总体方案面世、国企改革提速、养老金并轨破题……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我国之所以坚定推进改革,是因为①改革解决了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人们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②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③通过改革,可以根本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向更高级发展;④通过改革使制度完善和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7-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二.材料题(3小题5小问,共40分)1.“中国梦”也是“美丽乡村梦”。湖北襄阳A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展现着浓郁的耕读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该村没有按照“城里人”的标准“输入文明”,而是充分尊重当地文化,依据山水秀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的特点,着力发展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文明素养和环保意识,也让游客体味到了农村的古朴风情。这座经历近千年沧桑风雨的古村庄,曾一度“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如今焕发青春走进了新时代。 结合材料,谈谈A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怎样把握“矛盾特殊性”的?(9分) 2.自古以来,山东就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风气不正等现象日益严重。为了重塑“礼仪之邦”的道德高地,山东省自2022年起,启动实施“四德工程”,即家庭美德突出“孝德”,职业道德突出“诚德”,社会公德突出“爱德”,个人品德突出“仁德”。 山东省在“四德工程”建设中,将公民道德规范具体化、生活化,从群众生活实际出发,发掘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让善行义举上榜,为凡人善举立传,使群众感到榜样就在身边,身边事可亲可学,凡人善举、好人好事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1)运用唯物史观有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山东省开展“四德工程”建设的哲学依据。(7分) (2)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就进一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材料二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是2022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继续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统筹兼顾。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8分) (2)试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哲理,分析材料二。(12分) -7-31①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A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 ②把握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依据山水秀丽、古建筑、耕读文化的优秀,着力挖掘休闲旅游的文化特色;(3分) ③把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矛盾,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抓住了产业提升的契机,使这座千年古村庄走进了新时代。(3分) ④把握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特殊性,A村立足当地优势和文化特色着力发展休闲旅游。(3分) 答出三条即得满分32(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存在变化的情况下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山东省为重塑“礼仪之邦”的道德高地,开展“四德工程”建设,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了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4分)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山东省在“四德工程”建设中,从群众生活实际出发,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分)(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树立正确意识。(只要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给4分。33.(1)①实践具有能动性,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党的政策也在不断发展。(2分)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党的政策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科学理论对实践起推动作用。党的政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思想。(2分)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党的政策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2分)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党和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永恒使命。(2分) (2)①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要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体现了这一哲理。(3分) ②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体现了这一哲理,(或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事物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优化组合)(3分) ③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深化改革,要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体现了这一哲理。(3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