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中学高2022级第三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喜大普奔”“高端、大气、上档次”“土豪金”等新词是近年以来的网络热词,这些热词多为新事件、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这表明A.文化是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正确反映 B.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要求C.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2、国际联盟曾以“大象”为议题悬赏征文,英国人拟定了《英国统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的题目;法国人作了一篇《象的恋爱论》;意大利人哼着《象呵象呵》的诗句;而波兰人则写了一篇政见,题目叫《波兰的主权与象的关系》。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B.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D.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3.“每个人不管最后走到天涯海角,童年留在你血液中的东西,会对你的一生都发挥作用。”这一观点说明文化对人具有________的影响。( )A.主动自觉B.潜移默化C.深远持久D.受益终生4、2022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本好书是一本财富,好的文学作品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这主要说明()A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C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D文化能够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5、“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鹄(gǔ):箭靶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一诗句,激励当代广大青年()①学习先进文化培养文化素养②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③文化对人的成长起促进作用④科学文化能够促进思想道德养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主要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稳定性B.民族性C.源远流长D.继承性7、从2022年9月起,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将由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这样做是因为()A文化在继承基础上才能实现发展B传统文化是文化复兴的源泉C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D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8、6\n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在布满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这表明()①.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③.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互联技术( )A.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C.推动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D.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10.下表中的变化说明( )古代当代法治封建社会的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德治儒家思想认为德治是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核心是以维护尊卑等级秩序为目的的“仁”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德治国的原则,根本目的是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①对待传统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③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11.“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文学家、诗人、画家等文艺工作者。这说明(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④.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12、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书写,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型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 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3、6\n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消失 ③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4.抗战英雄赵一曼诗云: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这首诗反映()A.爱国主义始终具有共同的具体内涵B.维护国家利益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C.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精神支柱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15.下列名言警句都是习近平在2022年各种重要讲话中曾引用的。其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一项是()①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论衡》)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③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6.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下列观点可以批驳中国威胁论的是( )①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的美好的品质 ②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气质 ④中华文化是激励人们奋斗的力量之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7.新时期我们要弘扬抗战精神,主要是因为( )①抗战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②抗战精神为民族精神注入时代内涵,是中华民族之魂③抗战精神是永恒的,任何时代都不过时④抗战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8.《我是演说家》自播出以来,收视率平均排名同时段全国第三。节目通过理性的思辨、感性的陈述、语言的碰撞和一个个热血励志的人生故事,把综艺节目的风骨情怀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这说明,文化创新要()A.奏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C.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D.克服大众传媒的商业性19.近年来,关于影视明星违法犯罪的问题屡见不鲜。2022年9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要求暂停播出(点播)有“吸毒…嫖娼”等劣迹的艺人参与制作的电影、电视节目、网络剧、微电影等。有关部门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①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②人们接受文化糟粕的影响总是消极被动的③大众传媒往往选择低俗文化进行肆意扩散④落后、腐朽文化严重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n20、从公园跳到广场,从国内跳到国外,广场健身操舞已成为我国最为普及的健身活动之一。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将在全国推出由专家创编、适合不同人群、编排科学合理、群众简单易学的“新国标”,并按照引导、扶持、规范的方针,推动广场健身操舞健康有序发展。这表明()①中华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国家对文化活动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④我国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下列做法不能体现文化自觉的是()A教育部努力探索高考改革方案B某大学全面禁止学生过平安夜C全民阅读立法被列入了国家立法计划D北京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22、迄今为止,全球有110多个国家建立了430多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在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请你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可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A.文化平等 尊重差异 文化趋同 B.文化传承 文化融合 文化渗透C.文化多样性 文化借鉴 推陈出新 D.文化平等 求同存异 文化自信23.右边漫画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A.二者都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B.二者并存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C.国家要加强文化市场的引导和管理D.二者都是腐朽文化,应予以改造和剔除2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淡化文化的经济功能②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③发展文化产业,应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25、(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进入2022年以来,围绕南海、网络安全、人民币汇率、外企准入等热点问题,中美之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分歧,双边关系一度陷入近年来的最低谷。一些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比如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阿富汗问题、叙利亚问题、乌克兰问题等也被置于中美领导人案头,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议题。2022年9月22日至25日,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间交往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签署了49项系列合作协议。材料二:在教育合作方面:中美双方宣布未来3年将资助中美两国共5万名留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美方宣布将“十万强”计划从美大学延伸至美中小学,争取到2022年实现100万名美国学生学习中文的目标。6\n(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中美能够达成广泛共识,加强合作的原因。(12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简述我国推进中美教育合作的依据及对策。(14分)26、(26分)书是人类文明的成果,读书是文明人的内在需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近年来,年轻人热衷于看微博、微信,满足于浅阅读,全民阅读率低于1998年全民60%的阅读率。文化消费率低,文化产业还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国民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不爱读书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2022年我国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材料二:重庆市人民政府2022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重庆,提高市民素养。继续坚持三峡博物馆、重庆科技馆等历史、科技资源向市民免费开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工作”材料三:市民小王2022年阅读情况统计:阅读种类占年总阅读量比重专业知识类32%穿越、猎奇类23%恐怖、暴力、凶杀类20%职场社交类20%经典名著名篇类0%其他5%(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全民阅读的文化价值。(10分)(2)请你谈谈材料二所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10分)(3)结合材料三,请你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角度,对市民小王就如何参与“全民阅读”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6分)答案示例:针对恐怖、暴力、凶杀类书籍,政府要加强正确引导、加强管理。6\n巫山中学高2022级第三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DDCCAAADCBAC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CCDAAABDBDCB25、(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中美能够达成广泛共识,加强合作的原因。(12分)答案: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美达成广泛共识加强合作符合中美共同利益。(4分)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美达成广泛共识加强合作将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分)③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美达成广泛共识加强合作,有利于增强两国综合国力,在多极化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4分)(2)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简述我国推进中美教育合作的依据及对策。(14分)依据: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3分);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3分);对策: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美国文化,(2分)②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中美教育合作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3分)③在中美教育交流过程中,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热情欢迎美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和借鉴美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3分)26、(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全民阅读的文化价值。(10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全民阅读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3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全民阅读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4分)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全民阅读能够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3分)(2)请你谈谈材料二所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10分)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需要开放博物馆和科技馆等历史科技资源;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需要免费向市民开放;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需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重庆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答对3点可得满分)(3)结合材料三,请你从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角度,对市民小王就如何参与“全民阅读”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一级答案:(每点3分)教材观点紧扣材料信息示例:小王要少读恐怖、暴力、凶杀书籍,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和增强抵御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能力。多看经典名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多读专业书籍做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等等二级答案:有措施与材料信息衔接较差(每点1分)示例: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竞赛等活动。积极参加精神文明伟大实践,等等。三级答案:有措施与材料信息衔接较差,但不符合知识限定不得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