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60分)1、在都市,有繁花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B.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C.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2、有人说:外国文化年或中国文化年,都是双方合作战略思路中“以文促经”的考虑。这说明A.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B.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C.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D.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3、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的是A.文字B.史书典籍C.音乐D.绘画4、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C.传统建筑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5、近年来,江苏省许多城市开展了城市精神的讨论和提炼。如南京的“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苏州的“崇文、融合、创新、致远”;常州的“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这些城市精神表明( )①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②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8-\n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全面吸收中外一切文化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6、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与“吉”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上述材料中文化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追求真善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③从绳结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④结绳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7、在越来越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参与了志愿者活动,在北京、广州等城市,青年志愿者的无私、热情和微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年志愿者活动( )①是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②必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④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A.①④B.①②C.③④D.①③8、在新一轮的城市改造发展中,许多地方提出了从“旧城改造”到“旧城更新”的发展思路,强调尊重旧城区的现状,对旧区内的现状区别对待,保留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价值的文化层,让“旧城更新”不仅能解决居住问题,更通过保护城市遗产,改善居民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社区生活。上海市的这一措施说明( )①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③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④必须承袭传统文化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9、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楷书的书写变化过程中,我们可以解读出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n10、一位中国诗人的作品陆续发表后,读者感受到,惠特曼的热情奔放、泰戈尔的清新淡雅和歌德的反叛不羁,都影响了这位诗人的创作。这说明文艺创作 A.可以从不同国家文化中获得有益滋养 B.必须深深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C.以借鉴外来民族的文化为源泉和动力 D.只有符合国际口味才能赢得理解尊重11、台湾的不少路名,关键字都出自“四书”“五经”,如“仁爱路”、“忠孝路”、“信义路”等。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共有的名片。路就是一面镜子,“礼”在路上。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③海峡两岸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④传统思想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健康引领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有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这主要是因为( )A.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B.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D.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13、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4、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8-\n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15、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6、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对“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①包容性使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包容性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实现中外文化的认同④包容性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7、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之根、强盛之魂。回望历史长河,一些古代文明先后消亡了,而中华文明犹如浩荡的长江之水绵延至今,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A.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B.是促进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C.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D.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18、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消费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正餐。这说明A.文化建设要贴近群众B.文化消费心理决定文化消费行为C.要引导消费者提高文化鉴赏力D.政府应提供更多健康的文化产品19、明代思想家薛瑄曾将廉者分三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不妄、不苟、不敢”这一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应树立廉洁文化的自觉性 ②应以传统廉政思想为修廉的根本 ③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④要坚守传统的名节观和价值取向-8-\n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有人说,“多建一座图书馆,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这说明( )A.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B.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C.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D.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21、作为文化大家的余秋雨曾说:“好书是岁月和空间的凝炼,集中了智者对于人性和自然的最高感悟。阅读它们,能够使年经人摆脱平庸和狭隘,发现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人生可能。”这主要表明( )A.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B.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C.要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D.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22.漫画《救人的价值》,主要启示我们( )A.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B.要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C.要把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D.要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23.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是指每个民族都要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美人之美”是指A.要夸奖其他民族的文化B.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C.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D.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24.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入选名单中,我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活史”。上述材料体现了()A.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传统文化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发展C.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不会因时而变D.传统文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8-\n25.下列关于教育方式的变革与文化传承关系的认识中,正确的是()①教育方式的变革将改变其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具体方式 ②教育方式的变革只会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产生积极作用③教育方式的变革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传承的方式 ④教育方式的变革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A.③④B.①③C.①④D.①②26.“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共同点是()A.一味地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B.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C.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D.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27.对腐朽文化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A.坚决抵制,依法取缔B.进行批评和教育C.说服教育和正确的引导D.予以改造或剔除28.判别文化性质和方向的主要标志是A.指导思想B.国家性质C.政治制度D.经济制度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对二者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二者是一致的,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区别②二者是统一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③二者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唯一正确道路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0.“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说明()A道德对知识才华的形成有帮助作用B.知识才华是道德的统帅和灵魂C.思想道德与知识才华是不同的D.思想道德与知识才华是辩证统一的二、非选择题31、2022年1月,国务院批复陕西“西咸新区”为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有专家认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文化先行一步,加强沿线国家文化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做到民心相通。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观点合理性的理由,并为如何做到民心相通提一些政策性建议。(8分)-8-\n32、有人说,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从政府、媒体和公民角度就如何克服这些消极影响提出建议。(9分)33、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请结合材料回答: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分)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0分)34、材料一:说起中国的古代文明,除了故宫、长城,我们还会讲苏轼、李白的文学作品,会讲文天祥、岳飞等人爱国主义的精神价值……材料二:目前,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大约在10%~12%。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8%。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10分)-8-\n选择题(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ACABDADBDABCDBA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DACBDDCBACCAACD一、分选择题(40分)3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建议: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间商业贸易,发展沿线国家间旅游,互办国家文化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等。3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文化市场的发展。媒体要社会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公民要提高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33、(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2)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二,必须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34、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同时也符合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能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魅力,而且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同时,也可以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