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物理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拳击手一拳击出,没有击中对方,这时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B.运动员将足球踢出,足球在空中飞行是因为足球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C.用石头碰鸡蛋,鸡蛋破,说明石头对鸡蛋有作用力,而鸡蛋对石头没有作用力D.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相互接触【答案】D【解析】【详解】拳击手一拳击出,没有击中对方,拳击过程中,其身体的各个部位由于相互作用而产生力。选项A错误;运动员将足球踢出,球在空中由于惯性而飞行,不再受到向前的推力。选项B错误;用石头碰鸡蛋,鸡蛋破,石头对鸡蛋有作用力,鸡蛋对石头也有作用力,只不过鸡蛋承受的力较小而已,选项C错误;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可以不相互接触,如磁铁吸引铁钉。选项D正确。故选D。2.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的物理思想与方法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关于物理思想和方法说法不正确的是()A.质点和点电荷是同一种思想方法B.重心、合力都体现了等效思想C.伽利略用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验证了速度与位移成正比D.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不可能用实验直接证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质点及点电荷采用了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所以质点和点电荷是同一种思想方法,故A正确;重心和合力都采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故B正确;伽利略提出了“落体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成正比”的观点,不是速度跟位移成正比,故C错误;不受力的实验只能是理想实验,严格来说“不受力”的条件真实实验不能满足,只能靠思维的逻辑推理去把握,故牛顿第一定律是不可以通过实验直接得以验证的,故D正确;本题选错误的,故选:C。14考点:科学研究方法【名师点睛】伽利略提出了“落体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成正比”的观点;合力与分力能够等效替代,采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质点及点电荷采用了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不受力的实验只能是理想实验,是无任何实验误差的思维实验,严格来说“不受力”的条件真实实验不能满足。3.如图,在一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间的距离为()A.L+μKm1gB.L+μK(m1+m2)gC.L+μKm2gD.L+μK(m1m2m1+m2)g【答案】A【解析】【分析】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木块1受到重力、弹簧的拉力、地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而平衡,根据平衡条件求出弹簧的弹力,由胡克定律求出弹簧伸长的长度,再求解两木块之间的距离.【详解】对木块1研究。木块1受到重力、弹簧的拉力、地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弹簧的弹力F=μm1g;又由胡克定律得到弹簧伸长的长度x=Fk=μm1gk;所以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S=L+x=L+μkm1g。故选A。4.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的v-t图象。关于甲和乙在0~6s内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4A.甲在0~4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B.甲和乙在0~4s内的加速度相同C.甲和乙在t=4s末相遇D.甲和乙在t=2s末相距最远【答案】C【解析】【详解】甲在0~4s内的位移为:x=12(1+3)×2m=4m,平均速度为v=xt=44m/s=1m/s,选项A错误;图像的斜率等于加速度,可知甲和乙在0~4s内的加速度大小相同,但是方向相同,选项B错误;图像的“面积”等于位移,可知甲和乙在t=4s末位移相等,则甲乙相遇,选项C正确;2s末甲乙相距:x1=12×(1+3)×2=4m;因4s后甲乙向相反方向运动,6s末甲乙相距x2=(3+1)×2m=8m,则甲和乙在t=2s末不是相距最远,选项D错误;故选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知道速度时间图线的物理意义,知道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5.如图所示,质量为3kg的A球和质量为3kg的B球被轻绳连接后,挂在光滑的柱上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已知∠AOB=90°,则O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为()A.300B.45014C.600D.750【答案】A【解析】【详解】分别选A和B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由图一得:T=Fcosα=GAcosα=3gcosα;由图二得:T=F′sinα=GBsinα=3gsinα;由两式得:3gcosα=3gsinα,即:tanα=33,所以α=30°,故选A。【点睛】受力平衡类的题目处理时一定要注意应用的条件就是平衡,合外力为零;所以只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应用平衡条件即可.6.如图,用OA、OB两根轻绳将物体悬于两竖直墙之间,开始时OB绳水平.现保持O点位置不变,改变OB绳长使绳末端由B点缓慢上移至B‘点,此时OB’与OA之间的夹角θ<90°。设此过程中OA、OB的拉力分别为FOA、FO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OA逐渐增大B.FOA先减小后增大C.FOB逐渐增大D.FOB先减小后增大【答案】D【解析】【详解】以结点O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重力G、绳OA的拉力FOA和绳BO的拉力FOB14,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知,两根绳子的拉力的合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出轻绳OB在两个位置时力的合成图如图,由图看出,FOA逐渐减小,FOB先减小后增大,当θ=90°时,FOB最小。故选D。7.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传送带以速度v=2m/s向右运行,现将一小物体轻轻地放在传送带A端,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若A端与B端相距6m,g取10m/s2,则物体由A到B的时间为()A.2sB.3.5sC.4sD.2.5s【答案】B【解析】物体在传送带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μmgm=μg=2m/s2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t1=va=22s=1s;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1=v2t=22×1m=1m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到达B端速度为2m/s,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2=x−x1=4−1m=3m匀速运动的时间t2=x2v=32s=1.5s故滑块从A到B的总时间t=t1+t2=2.5s,故B正确14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B8.一质量为m=2.0kg的木箱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现对木箱施加一沿水平方向的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拉力F,使木箱由静止开始运动,测得0~2s内其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已知重力加速度g=10m/s2,下列关于木箱所受拉力F的大小和运动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A.B.C.D.【答案】A【解析】【详解】由a-t图像可知,a=4-2t(m/s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ma+μmg=2(4-2t)+0.2×20=-4t+12(N),可知图像A正确,B错误;由v=at可知,a-t14图像的“面积”等于速度的变化,则v=12[4+(4−2t)]t=4t−t2,当t=2s时v=4m/s;则选项CD错误;故选A.9.如图,木箱内有一竖直放置的弹簧,弹簧上方有一物块;木箱静止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且物块压在箱顶上。若在某一段时间内,物块对箱顶刚好无压力,则在此段时间内,木箱的运动状态可能为()A.加速下降B.加速上升C.减速上升D.减速下降【答案】BD【解析】木箱静止时物块对箱顶有压力,则物块受到箱顶向下的压力,当物块对箱顶刚好无压力时,物体受到的合力向上,所以系统应该有向上的加速度,是超重,物体可能是向上加速,也可能是向下减速,故BD正确,AC错误.故选BD.10.如图所示,A、B、C、D四个人做杂技表演,B站在A的肩上,双手拉着C和D,A撑开双手水平支持着C和D。若四个人的质量均为m,他们的臂长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A手掌与C、D身体间的摩擦。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为4mgB.B受到A的支持力为3mgC.B受到C的拉力为233mgD.C受到A的推力为233mg14【答案】ABC【解析】【详解】以四个人整体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地面对A的支持力NA=4mg;故A正确。对C:分析受力如图2所示,则有FAC=mgtan30°=33mg,即C受到A的推力约为33mg。FBC=mgcos30°=233mg,即C受到B的拉力为233mg,则B受到C的拉力也为233mg。对B分析受力如图1所示,根据对称性,有FCB=FDB,FBC=FCB,则有B受到A的支持力NB=mg+2FCBcos30°=mg+2×233mg×32=3mg。故BC正确,D错误。故选ABC.【点睛】本题是多个物体的平衡问题,关键是研究对象的选择,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比较简便。11.如图所示,一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做直线运动,车内有一小球被两根轻绳OA、OB系住且相对小车静止,其中OA水平,O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现将轻绳OA剪断,小车的运动情况不变,且小球仍相对小车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是()A.小车可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小车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C.剪断绳OA后,绳OB上的拉力变小D.绳OB上拉力一直为mgcosθ【答案】ABD14【解析】【详解】将轻绳OA剪断,小车的运动情况不变,且小球仍相对小车静止,可知剪断OA之前,OA的拉力为零,小球受的合力为F=mgtanθ,加速度恒定为a=gtanθ,细绳的拉力为T=mgcosθ不变,则小车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可能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向左做匀减速运动,选项ABD正确,C错误;故选ABD.12.2022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着陆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想.该着陆器质量为1.2×103kg,在距离月球表面100m处悬停,自动判断合适着陆点后,竖直下降到距离月球表面4m时速度变为0,然后关闭推力发动机自由下落,直至平稳着陆.若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倍,着陆器下降过程中的高度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下述判断正确的是()A.着陆器在空中悬停时,发动机推力大小是1.2×104NB.着陆器从高100m下降至4m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8m/sC.着陆器着陆时的速度大约是3.65m/sD.着陆器着陆后,对月球表面的压力是2×104N【答案】BC【解析】【详解】着陆器在空中悬停时,受力平衡,根据F=mg得,F=m∙16g=2×103.故A错误。着陆器从高度100m下降至4m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9614.5−2.5=8m/s,故B正确。根据v2=2gh得,着陆器着陆时的速度v=2gh=2×10×16×4=3.65m/s。故C正确。着陆器着陆后,N=mg=2×103N,则对月面的压力为2×103N.故D错误。故选BC。二、实验题13.某高一学生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做实验。所用钩码的重力相当于对弹簧提供了向右恒定的拉力F,实验时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绳的下端,每次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L.14该同学通过以上实验测量后把6组数据描点在坐标系中并作出了F-L图线.(1)由此图线可得出该弹簧的原长L0_____________________cm,劲度系数k=_______________N/m。(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A.由图线可得,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与弹簧长度成正比B.该实验读数时产生的误差是偶然误差C.弹簧与桌面、绳子与滑轮间存在的摩擦也会造成实验误差D.最后一点不在直线上的原因可能是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答案】(1).5;(2).100;(3).BCD;【解析】(1)根据F=k(L−L0),由此图线可得出该弹簧的原长L0=5cm,劲度系数k=ΔFΔL=8(13−5)×10−2N/m=100N/m(2)由图线可得,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与弹簧形变量成正比,选项A错误;该实验读数时产生的误差是偶然误差,选项B正确;弹簧与桌面、绳子与滑轮闻存在的摩擦使读数不准,也会造成实验误差,选项C正确;最后一点不在直线上的原因可能是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选项D正确;故选BCD.14.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4(1)该同学的实验步骤为:a.在竖直木板上固定白纸,木板上固定两个光滑的定滑轮,质量为m1、m2的两个物块通过轻绳被弹簧测力计拉住而处于静止状态,O为轻绳的结点。此时需记录的有___、__弹簧测力计示数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1、m2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由记录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标度画平行四边形来验证结论是否成立。b.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F的大小重复步骤a,再次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第二次实验中,是否要保证结点O的位置与第一次实验相同?_______(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只增大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而保证其他的条件不变,当系统再次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A.结点O的位置会向右移B.OA与OB绳的拉力的合力的方向会改变C.OB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会变小D.OA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会增大【答案】(1).结点O的位置;(2).OA;(3).OB;(4).否;(5).因为每次实验都是独立的,改变拉力F,结点O的位置会变化;(6).AD;【解析】【详解】(1)因为实验中需要测量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故要记录结点O的位置及OA、OB绳的方向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每次实验都是独立的,改变拉力F,结点O的位置会变化.(2)在该实验中,m1g恒定,OA绳的拉力大小m2g恒定,增大拉力F,根据平衡条件,三个力始终构成矢量三角形,如图所示,OA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增大,结点O的位置向右移动,OB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大小的变化无法确定,A、D正确,C错误;OA与OB绳的拉力的合力与m1g是等大反向的,B错误.故选AD.14【点睛】解答实验的出发点为明确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明确合力和分力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应用所学物理基本规律解决实验问题,该题是考查基础知识的好题.三、计算题15.滑板运动是一项非常刺激的水上运动.研究表明,在进行滑板运动时,水对滑板的作用力FN垂直于板面,大小为kv2,其中v为滑板速率(水可视为静止).某次运动中,在水平牵引力作用下,当滑板和水面的夹角θ=37°时(如图),滑板做匀速直线运动,相应的k=40kg/m,人和滑板的总质量为108kg,试求(重力加速度g=10m/s2,sin37°=35,忽略空气阻力)﹕(1)水平牵引力的大小;(2)滑板的速率.【答案】(1)810N(2)4.5m/s【解析】【详解】(1)以人和滑板整体为对象,共受三个力平衡FNsinθ=FFNcosθ=mg解得F=mgtanθ=810N(2)由F=kv2解得v=Fk=81040m/s=4.5m/s16.如图所示,一质量M=3.0kg、足够长的木板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其上表面放置质量m=1.0kg的木块A,A、B均处于静止状态,A与B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0,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现给木块A施加一随时间t变化的水平力F=kt(k=2.0N/s),取g=10m/s2。14(1)若木板B固定,则经过多少时间木块A开始滑动?(2)若木板B固定,求t2=2.0s时木块A的加速度大小。(3)若木板B不固定,求t3=1.0s时木块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答案】(1)1.5s(2)1m/s2(3)1.5N【解析】试题分析:(1)当木板固定时,A开始滑动瞬间,水平力F与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相等,则:F=f=μmg,设经过t1时间A开始滑动,则:t1=μmgk=1.5s。(2)t=2s时,有:F=kt=2×2N=4N,F-μmg=maa=1m/s2。(3)在t=1s时水平外力为:F=kt=2×1N=2N由于此时外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两者一定不发生相对滑动,故一起做匀加速运动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有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m+M)a′,a′=0.5m/s2对A受力分析为:F-f=ma′,f=F-ma′=(2-1×0.5)N=1.5N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名师点睛】此题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问题;正确的受力分析求出加速度,能根据运动分析知道木块从木板左端到右端位移的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7.民航客机的机舱一般都设有紧急出口,发生意外情况的飞机在着陆后,打开紧急出口的舱门,会自动生成一个由气囊构成的斜面,机舱中的人可沿该斜面滑行到地面上,如图所示。某机舱离气囊底端的竖直高度AB=3.0m,气囊构成的斜面长AC=5.0m,CD段为与斜面平滑连接的水平地面。若人从气囊上由静止开始滑下,人与气囊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5,人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4。不计空气阻力,g=10m/s2。求:14(1)人在气囊上滑下时的加速度大小;(2)人滑到气囊底端时的速度大小(答案可带根号);(3)站在距气囊底端正前方2.0m处的救护人员能否被从气囊上滑下的人撞到?【答案】(1)(2)(3)能被撞到【解析】试题分析:(1)设AC与水平地面成θ角,对人受力分析,由牛顿运动定律:mgsinθ-f=ma1f=μ1FNFN="mg"cosθ解得:a1=gsinθ-μ1gcosθ=2m/s2(2)由vc2=2a1x1,得到vc=25m/s(3)滑到地面上的人,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μ2mg=ma20-vc2=2(-a2)x2解得:x2=2.5m2.5m>2.0m,救护人员能被撞到。考点: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