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读“世界某区域的经纬网图”,图中箭头为地球自转方向,阴影为黑夜,此时在丙地正好可以看到日落的景观,完成1-2题。1.若此刻丙地是17:30,此时有一架飞机从乙地取最短路径飞往甲地,行程用了3小时30分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飞机先向东北后向东南飞B.抵达甲地时,当地时间为当日17:40C.飞机先向东南后向东北飞D.抵达甲地时,当地时间为当日17:202.当乙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时,下列叙述可信的是A.北印度洋洋流向西流B.黄河正处于主汛期C.亚洲高压正处于强盛期D.我国江淮地区阴雨连绵下图为2022年6月20日14:00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图(单位hPa),完成3-4题。3.甲地此时天气状况可能是A.倾盆大雨B.风沙弥漫C.烈日炎炎D.风雪交加4.此时,乙地气流运动特征是A.向东南运动B.冷暖气流交汇C.向东北运动D.辐散下沉地球上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盛行西风环流。下图为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风速分布图,完成5-6题。11\n5.图中中纬度地区西风A.风速差异北半球比南半球小B.风速北半球比南半球大C.最大风速冬夏变率北半球比南半球小D.纬度范围北半球比南半球广6.造成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强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北半球海面狭窄,地转偏向力强B.南半球海面宽广,海面温度偏高C.北半球海面狭窄,季节性高低气压系统缺少D.南半球海面宽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图示国家西部海岸地区可观赏“倒沙入海”的奇景:红色沙漠依偎着蔚蓝的海洋,滚滚沙流飞泻入海。上万只火烈鸟聚集在附近的浅滩上。读下图,完成7-9题。7.图示国家叙述正确的是A.西部山脉抬升多地形雨B.海岸线曲折,多海湾C.首都选址的主要原因气候凉爽D.该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8.“倒沙入海”奇景的形成A.反映了当地气候干旱并盛行离岸风B.源于人海河流的含沙量大C.将导致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D.是人类填海造陆的结果9.附近浅滩火烈鸟聚集是由于该地A.气候较同纬地区温暖,利于繁殖B.附近雨林茂密,利于栖息11\nC.沿岸有上升流,鱼类丰富,利于觅食D.地势低平,利于筑巢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都江堰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读图,回答10-11题。10.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如图a中适宜修建引水工程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11.河水侵蚀河岸易引起崩岸决口。“遇弯裁角”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治理岷江水患的成功经验。如图b中需裁去的是A.甲角B.乙角C.丙角D.丁角贝加尔湖为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地壳断陷而成,贝加尔湖每年1-5月结冰。读图,完成12-15题。12.有资料显示,贝加尔湖位置曾发生过变化,据材料推测其原来位置应该在现在位置的A.西北方向B.东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13.贝加尔湖每年有约5个月的结冰期,其较同纬度地区结冰期偏长主要是由于A.纬度较高B.海拔较高C.南北跨度大D.受寒冷气流影响大14.据考查,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着巨厚的沉积物,但湖水深度依然再增大,这说明A.湖泊断陷速度大于泥沙沉积速度B.湖泊降水量增加,蒸发量减少11\nC.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D.湖底沉积物随河流流出量大于流入量15.安加拉河与色楞格河是贝加尔湖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关于两条河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主要补给方式相同B.其中有一条河流无凌汛C.安加拉河径流更稳定D.色楞格河含沙量更小长白山主峰海拔约2700米,2000米以上至山顶为高山苔原带。长白山天池(海拔2189米,面积9.82㎞²)位于长白山主峰凹地上,是我国最深的湖泊,湖形呈椭圆,是松花江的发源地。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王娟同学在暑假时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16-20题。16.长白山天池的补给水源主要源自A.降水和地下水B.冰川融水和地下水C.河流水和降水D.积雪融水和河流水17.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C.“浮石”物质来源源于上地幔D.“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18.长白山天池水体更新周期较长,主要是因为A.湖泊面积大B.湖泊海拔高C.湖泊深度大D.湖泊蒸发弱19.王娟同学从长白山山麓登顶长白山天池一路可见到A.山麓处森林常绿B.山腰处落叶纷飞C.山顶处白雪皑皑D.山顶处草色葱绿20.据王娟同学观测,长白山2000米以上分布的苔原植被,在南坡与北坡差异显著,南坡植物多样性明显较北坡低,该自然带内降水量与坡度差异不大,推测与形成该差异的无关的原因是A.北坡土壤水分条件较好B.北坡光照条件较差C.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较少D.北坡人类活动较少下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海平面变化,结合相关知识,回答21-23题。11\n21.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①面积不断增大②向东南方向扩展③坡度逐渐趋缓④增速先慢后快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2.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23.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将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A.三角洲面积缩小B.水位季节变化增大C.河口盐碱化加剧D.生物多样性增加下图为福建武夷山某地土壤有机质与海拔高度关系示意图。完成24-25题。24.甲地典型自然植被类型是A.落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阔混交林25.图中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地向乙地A.成土母质粒度变大B.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C.植被类型趋于丰富D.物质迁移的速度加快下表为我国某地区1951—2022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读图,完成26-27题。26.通过资料分析,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A.东北平原B.河西走廊C.太湖流域D.四川盆地11\n27.据图示资料显示,该地区2022年人口数量约为A.180万B.280万C.380万D.480万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回答28—30题。28.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①南方近岸海域②城市近岸海域③北方近岸海域④乡村近岸海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9.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A.9月到11月B.12月到2月C.3月到5月D.6月到8月30.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②加剧污染程度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④减轻污染程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31-32题。31.磷高累积区是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3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11\n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33-34题.33.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34.“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B.城市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断扩大下图为2022年冬季拍摄的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路边绿化带照片。绿化带内栽种了常绿灌木,入冬前园艺工人对灌木浇透水,并用无纺布从外围围挡。据此完成35-36题。35.该地入冬前园艺工人对绿化带采取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浇透水可增加夜晚温度,防止灌木冻害②浇透水可降低白昼温度,减缓灌木生长③围挡无纺布可挡风御寒,减少冷空气的影响④围挡无纺布可有效预防路边灰尘侵蚀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36.城市中的这种绿化带往往修剪整齐,其原因是A.发挥最高生态效益B.使城市景观更美观、整洁C.行政管理过于严格D.防止长势过快、耗肥严重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各大手机生产商争相开发和完善“逆光也清晰”拍照功能。逆光是在被摄主体恰好处于光源和照相机之间时,极易造成被摄主体曝光不充分的一种状况。但有时候逆光产生的特殊效果也不失为一种艺术摄影的技法。日出日落时分,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较小(约为0°-30°),强度弱,对逆光拍摄最有利。据此完成37-38题。37.位于重庆市(29°N,106°E)的张先生约摄影师于9月23日上午拍摄逆光照片的最佳时间(北京时间)是11\nA.5:00-7:00B.6:00-8:00C.7:00-9:00D.9:00-11:0038.2022年10月20-29日北京国际摄影周上,某品牌手机拍摄的逆光照片获得了摄影爱好者们的一致好评。本次国际摄影周举办期间,下列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是A.从上海经苏伊士运河到鹿特丹的轮船一直顺风顺水B.地球的公转速度在逐渐加快C.巴西高原草木一片枯黄D.纽约的昼长在逐渐变长“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建筑物,屋顶以茅草覆盖,呈人字型,如同双手合十,因此得名。该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屋顶厚且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回答39-40题。39.下列地理现象与该建筑物的最大特点相关的是A.台风频发B.冬季多暴雪C.夏季多洪涝灾害D.地震、火山活动频繁40.“合掌造”最有可能位于右上图中的A.a地B.b地C.c地D.d地二、综合题(40分)41.(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淖毛湖冬春季节多大风,平均每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达100多天,降水稀少。技术人员克服冬春大风、干旱缺水等因素,建成了中国最大的无公害晚熟哈密瓜产地。下图为新疆及周边区域示意图。材料二淖毛湖煤炭资源非常丰富,2022年全镇原煤产量达7000万吨,目前全镇正全力进行煤炭开发、外销,煤制甲醇和二甲醚的工厂已经投产。(1)根据所学知识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解释淖毛湖冬春大风且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2)淖毛湖沿岸种植哈密瓜与华北地区种植瓜果均用地膜覆盖,对于两地区的作用分别是什么?防止大风将地膜吹翻可采取什么措施?(6分)(3)开发淖毛湖煤炭资源一种是外运,另一种是发展煤化工产业,选择一种开发方式分析其利弊。(4分)11\n42.(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湖泊像镶嵌在锦绣河山之中的明珠,晶莹夺目。读下列图和材料,完成下题。材料一2022年3月24日太湖流域气温骤降,太湖吴江水位站的水位由2.48米增至3.12米,而同时百渎水位站的水位由3.06米减至2.64米,两站同期相差0.55米。材料二湖岸线是湖泊水与岸边的边界线。青藏高原一些内陆湖的古湖岸线一般可达一二十级(例:芒错湖岸线有20级)。材料三解池位于山西省中条山西北侧的运城盆地,是一个东北—西南向的长条形的湖泊,面积27.3平方公里,是我国东部地区的盐湖(右图所示)。湖水盐的比重比普通海水的比重高出六倍,任何水生生物都无法在其中生存。(1)根据材料一,判断2022年3月24日太湖百渎和吴江水位站水位增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说明理由。(8分)(2)根据材料二,从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青藏高原一些内陆湖的古湖岸线多级的自然原因。(4分)11\n(3)很早以前,生息在解池滨湖地区的人民就开始利用湖水晒盐,总结出“解池盐产必资南风,南风不时,盐即失利”。请从自然地理角度解释解池盐产与南风的关系。(10分)11\n2022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答案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B2.D3.A4.D5、A6、D7.C8.A9.C10、C11、B12.A13.D14.A15.C16.A17.C18.C19.D20.C21.A22.B23.C24.B25.B26、C27、D28.A29.D30.D31.A32.C33.D、34.B35.C36.B37.C38.B39.B40.C二、综合题(40分)41.(1)(8分)宏观:冬春季节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亚洲高压)强盛,淖毛湖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2分)春季我国南方地区气温回升,形成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加大,风力更强劲。(2分)微观:西部准噶尔盆地宽阔,淖毛湖地区狭窄,使风速加大(狭管效应)(2分);淖毛湖地区山谷走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2分)。(2)(6分)区别:华北地区覆盖着地膜主要作用是保墒、保温;(2分)而淖毛湖覆盖地膜除了保墒、保温之外还主要防止大风侵蚀表土、损毁幼苗。(2分)措施:建设防风林、修防风墙,用石块、泥土覆压地膜等。(2分)(3)(4分)外运。利:污染较少,资金回笼快。弊:产业链短,附加值低。(4分)煤化工产业。利: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弊:耗水量大,且污染环境。(4分)42【答案】(1)西北风(2分)。百渎位于西北风的背风岸(或吹离岸风),表层湖水流向东南(3分)。吴江位于西北风的迎风岸,且湖岸是向西的喇叭口(或水面狭长),有利于表层湖水的集聚(3分)。(2)导致湖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构造运动。湖区周围地壳上升,湖面降低,岸线下移(反之,地壳下沉,湖面升高,岸线上移)(2分);②气候变化。气候冷湿,入湖水量大于湖水蒸发量,湖面扩大,岸线上移(反之,气候暖干,岸线下移)(2分)。(3)解池位于中条山脉的西北,东南季风的背风坡(2分),下沉气流增温(位于中条山脉夏季风的焚风区)(2分),空气干燥,降水少(2分)。夏季,太阳高度角大且昼长,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2分)。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2分)。11